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國湖泊微生物多樣性和資源調查...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6月10日,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國湖泊微生物多樣性和資源調查」項目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召開。來自中科院、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暨南大學、南京大學、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出席會議,近30位項目承擔單位的科研人員參加項目啟動會。

  南京地湖所副所長段學軍致歡迎詞,闡述了該項目調查對全面認識我國湖泊微生物的重要意義。

  項目負責人陳非洲匯報了項目背景和總體實施方案,各課題負責人匯報了課題實施方案和相關的規範制定。專家組認真聽取了匯報,對項目實施方案、調查湖泊的選擇、數據和樣品獲取及質量控制、課題間協作等方面提出了建議,為項目高質量實施完成提出了指導意見。

  湖泊微生物是湖泊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但目前我國湖泊存在富營養化、鹹化、生境隔離、消失及面積萎縮等問題,使得湖泊原生生境變化劇烈,微生物資源和多樣性保護受到威脅,開展湖泊微生物資源的調查和保護迫在眉睫。開展中國湖泊微生物多樣性及其資源的系統調查,弄清我國湖泊微生物多樣性的現狀和形成規律,一方面是出於中國湖泊微生物多樣性和資源的保護與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在當前我國湖泊環境和水質急劇下降的大背景下,開發利用有益微生物資源,有效開展湖泊環境治理和生態系統保護的迫切需求。

  「中國湖泊微生物多樣性和資源調查」項目涉及我國五大湖區250個以上的湖泊。項目由南京地湖所主持,參與單位來自我國10個相關科研院所和高校。項目執行期為2017-2022年。項目將在物種、基因和宏基因組水平上,掌握我國湖泊微生物多樣性分布特徵、資源現狀和形成機理,獲得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微生物菌種資源,構建中國湖泊微生物物種資源庫及功能基因資源庫,建設中國湖泊微生物資源信息管理系統,為我國湖泊生態系統保護、生物資源利用以及環境治理等方面提供基本材料和基礎數據。

會議現場

相關焦點

  • 科技部關於發布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6年度項目指南的通知
    ,在原「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基礎上,重新整合設立「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 科 技 部  2016年7月25日 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6年度項目重要支持方向    一、中國西南地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調查與種質保存    1.
  • 微生物與細胞資源的保存與發掘利用
    2011 年,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共同認定的 23 家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包括了由原農業部主管的國家微生物菌種資源平臺和原衛生部主管的國家實驗細胞資源平臺。2010 年,為順應國際「生物資源中心」的發展趨勢,在財政部「戰略生物資源科技支撐體系運行專項」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在典型培養物保藏委員會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野生生物資源庫工作委員會,2015 年該委員會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生物遺傳資源庫工作委員會,成員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資源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普通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微生物菌毒種保藏中心
  • 長江經濟帶岸線資源調查與評估取得進展
    針對長江生態修復的重大科技需求,中國科學院於2017年部署啟動了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STS)重點項目「長江經濟帶岸線資源調查與評估」(KFJ-STS-ZDTP-011),由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牽頭、研究員段學軍擔任首席科學家,
  • 貴州省第二次溼地資源調查成果新聞發布會
    歡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下面我就貴州省第二次溼地資源調查情況和成果做個簡要介紹。  一、貴州省溼地資源調查情況  為了進一步摸清溼地資源「家底」,掌握動態變化情況,有針對性地強化溼地保護政策,我國在2003年第一次全國溼地資源調查的基礎上,於2009年至2013年組織開展了第二次全國溼地資源調查,歷時5年。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祝有海
    祝有海 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研究員 長期從事於 天然氣水合物 海洋地質調查研究工作 先後主持國家973計劃課題1項
  • 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 打造全球微生物資源核心資料庫
    9年來,全球共有77個國家的787個微生物資源保藏中心在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註冊,中心還接收全球48個國家的127個保藏機構的數據匯交和全球共享,逐步發展為全球微生物資源領域最重要的數據平臺。作為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中心數據資源全部免費共享,並統一規範微生物數據的生產、存儲、處理等過程。
  • 「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項目啟動
    中 小】 語音播報   5月25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  海山是深海大洋主要的生態景觀之一,是深海大洋生物多樣性和資源熱點區域。相較周邊深海,海山具有高生產力的漁業資源、高生物多樣性、高生態價值以及巨大的礦產資源開發價值,關係著深海環境安全與航海保障。
  • 看看「家底」有多厚 生態資源豐富的泰順開啟生物多樣性調查
    日前,泰順縣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啟動儀式暨《泰順縣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工作方案》評審會在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舉辦,標誌著該縣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正式啟動,也意味著溫州市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正式拉開帷幕。
  • 生物多樣性與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研討會召開
    馬克平表示,要實現生物多樣性喪失曲線的反轉,光靠保護是不夠的,還要靠兩個方面的努力:一是生態修復;二是變革性轉變,即綠色發展。因此,生物多樣性保護不能只考慮「建保護地」這一條途徑,也要與生態修復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聯繫起來。  目前,我國野生動植物資源數量有多少、是如何進行調查監測的?
  • 寧波市全面完成耕地資源質量分類的土壤微生物多樣性指標採集工作
    據了解,土壤微生物多樣性是反映耕地生物種類豐富程度的一項重要生態環境指標。開展土壤微生物多樣性採集是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耕地資源質量分類的重要基礎工作。本次採集工作在內業預判分析基礎上,還應用了「國土調查雲」APP軟體輔助,使用帶有自動定位技術的手機確定外業調查樣點位置,錄入相關指標信息,實時拍攝調查視頻和照片,提高採集工作效率,確保調查結果真實有效。
  • 【中醫藥扶貧】中藥資源調查助力雲南瀾滄脫貧
    作為雲南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瀾滄縣從深度貧困的山區到科技扶貧示範縣,離不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們的「最強大腦」。  2016年初,「中國工程院雲南瀾滄院士專家服務站」成立,5年間,先後有200多名院士專家來到瀾滄縣,為脫貧攻堅工作把脈問診,獻方施策,並為當地近2000名農民開展技能培訓,紮實做好定點扶貧工作。  瀾滄縣處處是茂密蒼翠的思茅松,生態環境良好。
  • 中國西南地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調查與種質保存項目獲批
    中國園林網3月29日消息: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孫衛邦研究員牽頭申報的「中國西南地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調查與種質保存」項目獲國家基礎資源調查專項立項支持,獲批資助經費達2426萬元。
  • 資源| 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發布2...
    ,為全球變化、國家科技創新和發展戰略等提供數據支撐的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中國周邊國家/地區專題資料庫通過專業科學考察、國際數據資源交換等方式,整合集成的中國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第一手考察調查數據資源和專題資料庫n 整合集成了中南半島(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2018年省/市級行政區劃、交通路網、DEM數據,挖掘加工了該地區多期公裡格網人口數據、近30年公裡格網多年平均輻射、降水、氣溫等。
  • 加強科技基礎條件 提升科技資源共享—新聞—科學網
    在科學數據及實驗材料等方面,科技部、財政部支持了一批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形成了跨部門、多層次的共享服務體系,推動全國700多家高校院所的資源共享;同時,聚焦重大需求和科技熱點,組織上百項專題服務,支撐大飛機研製、青藏高原生態評估、石漠化治理等重大科研活動和工程建設。 地方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建設和共享力度加大,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
  • 中國加緊新能源「可燃冰」資源的調查工作
    新華網西寧8月26日電(記者呂雪莉)為期11年的「祁連山盆地重點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項目正在展開,此項目將評價中國祁連山地區可燃冰的資源潛力,同時開展理論研究、技術研發和開發利用試驗,形成資源調查
  • 林草科普|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瀕危植物調查-湖北篇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國家蘭科植物保護研究中心和國際竹類登錄中心的專家,對湖北省生物多樣性重點區域神農架和三峽庫區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景觀多樣性代表協會各位專家一起,與湖北省林業局、湖北省野生動植保護協會、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及相關單位召開了座談會,並提出建議:一、應樹立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目標的保護體系;二、應探索各類物種調查規範化標準,深入開展植物資源本底調查;三、要打造人與生物多樣性和諧共生的典型案例
  • 南海海洋所承擔的兩項國家科技專項項目啟動
    6月21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牽頭承擔的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南海及其附屬島礁海洋科學考察歷史資料系統整編」和「紅樹林生物資源調查與重要種類DNA條形碼庫構建」項目啟動會在廣州召開,南海海洋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偲致辭。
  • 東調查溼地資源 已建立溼地類型自然保護區17處
    中國園林網4月11日消息:山東全省溼地資源調查今天正式啟動,全省將利用一年時間,查清全省溼地資源及其環境現狀。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具有強大的生態功能。
  •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建成抵上海
    主要承擔金槍魚、魷魚、竹筴魚及南極磷蝦等重要遠洋漁業資源的調查研究任務;承擔國家遠洋漁業資源和新漁場開發的任務;承擔遠洋捕撈中底拖網、變水層拖網、金槍魚延繩釣、燈光魷魚釣以及新作業方式的研究工作;承擔大洋環境的觀測和遙感數據接收工作。  1916年上海海洋大學的前身江蘇省立水產學校曾建設第一艘實習船「淞航」號,後在抗戰中毀於日軍轟炸。
  •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昆蟲專項調查成果評審會順利召開
    為全面系統調查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昆蟲綱、蛛形綱等無脊椎野生動物的種類和分布,掌握其主要類群組成、區域食物鏈結構、生態功能發揮等情況。2019年7月,在「2019年第二批林業改革發展資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補助資金」支持下,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啟動了「昆蟲專項調查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