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發基〔2016〕228號
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軍委科技委:
根據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總體要求,科技部、財政部按照需求導向和分類整合的原則,在原「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基礎上,重新整合設立「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現將2016年度項目重要支持方向(見附件)予以公布,請根據要求組織項目申報工作,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項目申報總體要求
1. 科技基礎資源調查,是指面向科學目標和國家戰略需求開展的對自然本底數據和材料的獲取、對已有數據和材料的整理與編研等科技基礎性工作,具有基礎性、公益性、系統性等特徵;主要目標是產出權威系統的科學數據、調查報告、科技資料、圖集圖件等基礎性成果,並實現開放共享,以推進基礎學科發展、支撐科技創新活動、支撐國家宏觀決策等;重點支持內容聚焦於典型、重點和特色主題,查漏補缺,區別於行業業務工作。
2.申報單位根據重要支持方向的內容以項目形式組織申報,根據工作任務需要設立課題。項目申報書應涵蓋重要支持方向的全部研究內容,並提出明確、可考核的指標。
3. 原則上每個重要支持方向立項支持1個項目;這批項目擬安排專項經費總額約2.5億元,今年預算安排5000萬元。請申報單位根據實際需要,科學提出申報項目經費預算。
4. 項目申報單位推薦本單位1名科研人員作為項目負責人,每個課題設1名課題負責人,項目負責人須作為課題負責人之一。項目執行期一般為3~5年,可根據實際需要確定執行年限。
5. 為確保項目實施獲取科學數據和資料的系統性和權威性,申報單位應具有較好的工作基礎和相關條件,並組織相對優勢的單位聯合申報。
6. 為更好地向科技界提供公共服務,項目組織時應注意加強與國家主體科技計劃、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等的銜接,具有詳細明確的數據、資料匯交和共享計劃,項目完成後所有數據要按照有關要求實行開放共享。
7. 項目申報書應按格式要求填寫完整,並通過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提交。項目申報單位與所有參與單位籤署聯合申報協議,並籤署項目申報單位及項目負責人誠信承諾書。
8. 所有申報項目須經上級主管部門審核並推薦後統一報送,不受理個人申報。各推薦部門應加強對所推薦的項目申報單位及其合作方資質、科研能力的審核把關,按時將推薦項目通過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進行提交。
二、申報資質要求
1. 申報單位必須是中國大陸境內註冊的中央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條件,運行管理規範。政府機關不得作為申報單位進行申報。申報項目須通過申報單位上級主管部門推薦,同一申報項目不得多頭申報和重複申報。
2. 項目(含課題)負責人須為具有副高級職稱以上的科研人員,項目(含課題)負責人申報當年不超過60周歲(1956年1月1日以後出生),工作時間每年不得少於6個月。項目(含課題)負責人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開拓創新意識,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能將主要時間和精力用於本項目的研究和管理。
3. 項目(課題)負責人限申報一個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以下簡稱「改革前計劃」)以及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的在研項目(含任務或課題)負責人不得牽頭申報本專項項目(課題);項目參加人員的申報項目和改革前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在研項目總數不得超過2個;改革前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在研項目(含任務或課題)負責人不得因申報本專項項目(課題)而退出目前承擔的項目(含任務或課題)。計劃任務書執行期到2016年12月底之前的在研項目不在查重範圍內。
4. 受聘於內地單位的外籍科學家及港、澳、臺地區科學家可作為項目(含課題)負責人,全職受聘人員須由內地聘用單位提供全職聘用的有效證明,非全職受聘人員須由內地聘用單位和境外單位同時提供聘用的有效證明,並隨紙質項目申報書一併報送。
5. 以下人員或單位不能參與申報項目:(1)參與本年度指南評議及指南編制的專家;(2)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公務人員(包括行使科技計劃管理職能的其他人員);(3) 在承擔(或申請)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中,有嚴重不良信用記錄或被記入「黑名單」的單位或個人。
申報單位在正式提交項目申報書前可利用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查詢相關參與人員承擔改革前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在研項目(含任務或課題)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在研項目(含任務或課題)情況,避免重複申報。
四、形式審查和評審流程
1. 本專項委託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作為第三方機構開展項目過程管理。
2. 項目申報截止後,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按照本通知要求開展形式審查和評審工作。
3.項目評審一般包括預審和覆審環節;如項目申報數量不超過擬支持項目數的3倍,直接進行覆審。預審不需要項目負責人答辯,覆審採取會議答辯評審方式。形式審查以及每輪評審結果等由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及時反饋項目申報單位和負責人。
4.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根據專家評議情況擇優建議立項。
五、具體申報方式
1. 網上填報。請各申報單位按要求通過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進行網上填報,網上填報的申報書將作為後續形式 審查、項目評審立項的依據。申報書格式在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相關專欄下載。
申報單位網上填報申報書時間為:2016年8月20日8:00至9月14日17:00。
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 http://service.most.gov.cn;
技術諮詢電話:010—88659000(中繼線);
技術諮詢郵箱:program@most.cn。
2. 材料報送。請各推薦部門於2016年9月17日前(以寄出時間為準),將加蓋推薦部門公章的推薦函及推薦項目清單(紙質,一式2份)以及加蓋申報單位公章的申報書(紙質,一式4份),寄送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申報書(含預算書)、推薦項目清單須通過系統直接生成列印。
3. 受理單位和諮詢。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負責受理申請和諮詢。
聯繫人:王超 石蕾(形式審查負責人)
電 話:010-58881115,58881116
傳 真:010-58881116
材料寄送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復興路乙15號 郵編:100862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
附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6年度項目重要支持方向
(附編制專家組名單)
科 技 部
2016年7月25日
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6年度項目重要支持方向
一、中國西南地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調查與種質保存
1. 工作內容:系統調查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西部及藏東南地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地理分布範圍、種群大小(包括資源量)與種群結構、生境特徵、人為幹擾程度、主要植被和土壤類型等,並採集相應科學數據;在不影響植株生長發育或破壞種群及其生境的前提下,系統採集相應的植物種質(種子、DNA、組織培養物等)並保存在種質資源庫,同時在植物園或樹木園開展人工繁殖基礎上的活體保存。
2. 考核目標:(1)形成一套系統完整的我國西南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本底資料(包括地理分布範圍、種群大小與種群結構、資源量、生境特徵、人為幹擾程度、主要植被和土壤類型等),建立資源信息庫並提交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共享;(2)收集至少100種西南地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種質資源和基礎數據,提交國家種質資源庫保存。
二、中國荒漠主要植物群落調查
1. 工作內容:建立我國荒漠植物群落調查技術規範和方法體系,系統開展我國主要荒漠植物群落類型、種類組成、群落學特性、空間分布及利用現狀的綜合調查,採集荒漠植物的DNA條形碼,初步查清我國荒漠植被資源現狀,構建我國荒漠植物群落的資料庫,編制荒漠群植物落類型分布圖集,為我國荒漠治理和生物資源保護與可持續性利用提供依據。
2. 考核目標:(1)調查荒漠植物樣本8000份,採集荒漠植物群落樣方及其生境數據至少5萬份並提交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共享;(2)採集荒漠植物DNA條形碼至少2000份;(3)編寫中國荒漠群落類型、特徵與現狀調查報告;(4)編制中國荒漠植物群落各類型分布圖;(5)構建中國荒漠植物群落資料庫。
三、中國湖泊微生物多樣性及資源調查
1. 工作內容:系統調查我國典型區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西北乾旱區、東北平原與山地湖區、東部平原)湖泊溼地的微生物資源,分析湖泊微生物的群落結構分布規律;建立我國湖泊微生物物種、基因資源庫和信息資料庫。形成耐低溫、鹽鹼、汙染和抗輻射的微生物及其功能基因資源儲備。
2. 考核目標:(1)獲得我國五個湖泊分布區各50個以上代表性湖泊樣品1000份,完成基於非培養技術的物種多樣性分析;獲得各類微生物10000株以上;(2)完成10000株菌的初步鑑定,確定不少於500株微生物的分類地位及其抗逆特徵數據;(3)完成不少於20個代表性湖泊的微生物宏基因組測序,獲得至少100000條基因序列及其抗逆基因注釋;(4)建立我國湖泊微生物物種資源庫和基因、尤其抗逆基因資源庫及其信息資料庫。
四、京津冀地區地下水飲用水源地基礎環境狀況調查
1. 工作內容:開展地下水飲用水源地和地下水飲用水源保護區基礎環境狀況調查方法研究;全面開展京津冀地區地下水飲用水源地的水文地質、補-徑-排特徵、水質和汙染源的調查與監測;建立京津冀地下水飲用水源地基礎環境狀況資料庫;開展京津冀地區地下水飲用水源地和地下水飲用水源保護區基礎環境狀況評價,明確汙染成因或風險,分類提出地下水水源地保護對策。
2. 考核目標:(1)發布地下水飲用水源地基礎環境狀況調查技術導則;(2)調查對象涵蓋京津冀地區85%以上的水源地,水質和水量現狀調查不少於2個完整水文年;(3)建立京津冀地下水飲用水源地基礎環境質量資料庫;(4)分類提出地下水水源地保護對策,並向有關部委和地方政府提交諮詢報告。
五、中國積雪特性及分布調查
1. 工作內容:在地面觀測、區域和樣帶調查的基礎上,並充分利用國家相關觀測站的積雪觀測資料,建立積雪特性野外調查觀測規範,對中國典型積雪區(東北、青藏高原、不同高山地區)不同時期的積雪進行現場調查和監測,編制中國積雪特性綜合資料庫;以多源數據為基礎,對中國的積雪進行遙感反演,典型區現場考察、觀測和驗證,查明不同積雪區、不同時間積雪特徵,開展中國積雪類型劃分,給出1980年以來中國積雪特徵和分布動態過程和變化的系列資料庫。
2. 考核目標:(1)完成中國典型積雪區標準積雪剖面特徵及測量規範建設,規範不同類型積雪的測量方法;給出新的中國積雪類型圖;(2)建立1980年以來我國積雪逐日的時空變化(動態)序列資料庫(比例尺大於1:100萬),形成一套完整的我國積雪空間分布及變化的數據;(3)建立中國主要典型積雪區(青藏高原不同氣候帶、各大山區及東北的調查區)及主要流域不同積雪時間積雪特徵綜合資料庫,包含不同時期積雪分層、密度、雪深、雪水當量乃至積雪化學成分等信息。
六、中國南方草地牧草資源調查
1. 工作內容:建立我國南方草地牧草資源調查技術規範和方法體系;系統調查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和青藏高原以東的南方草地牧草種類及其生境特徵和利用現狀,明確優勢種群,採集測定牧草營養成分、植物學關鍵性狀等信息,並收集牧草種質(標本、種子與活體)保存到種質資源庫(圃);初步明確生產中應用的牧草品種及種植規模。構建南方草地牧草資源資料庫和信息共享平臺,為我國南方草地資源的保護、改良和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2. 考核指標:(1) 調查南方牧草樣本5000份,採集數據50000個以上;(2)收集主要牧草種質資源5000份,併入庫(圃)保存;(3)編寫南方牧草品種推廣利用現狀調查報告;(4)編寫我國南方草地牧草資源調查報告;(5) 編撰出版《中國南方牧草志》;(6)構建南方草地牧草資源資料庫。
七、紅樹林生物資源調查與重要種類DNA條形碼庫構建
1. 工作內容:在我國紅樹林主要分布區—海南、廣東、廣西、福建和浙江開展紅樹、半紅樹種類組成、分布範圍和數量進行系統調查,查清我國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紅樹林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組成和生態特徵;與歷史資料進行對比,查清我國紅樹林的種類、數量、分布範圍的長期變化以及導致這些變化的原因;建立我國紅樹林生態系統資料庫。
2. 考核目標:(1)繪製我國紅樹林分布圖、我國現有的27種紅樹植物和10種半紅樹植物的數量詳細分布圖;對我國海南、廣東、廣西、福建和浙江的紅樹林種類組成與生態系統特徵進行系統描述;(2)建立我國主要27種紅樹植物和10種半紅樹植物樣品庫和DNA條形碼資料庫;建立紅樹林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植物、動物樣品庫和DNA條形碼資料庫,種類不少於300種。
八、南海及其附屬島礁海洋科學考察歷史資料系統整編
1. 工作內容:對我國在南海開展的歷次海洋調查和島礁調查所獲取的生物、物理、環境等基礎數據資料進行系統收集、整理和電子化處理,建設綜合資料庫,整理出版相關數據資料。
2. 考核目標:(1)完成對我國50年代以來在南海開展的歷次大規模海洋考察和島礁調查所獲取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形成生物、物理、地質、化學綜合數據集與資料集,建成電子資料庫;(2)形成系統的南海地質環境、物理環境、化學環境和生物多樣性與生物資源系列圖件和綜合報告。
九、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
1. 工作內容:對西太平洋1-2個典型海山系統進行探測和調查,獲取海山區水文、化學、生物和底質等生態系統主要參數數據和相關生物、地質樣品;形成相應的數據集和樣品庫;繪製海山區精細地形地貌圖和生源要素分布格局圖;查清典型海山及其鄰近區域底質環境、水體環境以及生物多樣性特點。
2. 考核目標:(1)形成海山地形圖(1:50萬),海山及周邊海域生態系統主要參數(溫度、鹽度、海流、營養鹽、DO、TOC\TIC、初級生產力、微生物生產力、浮遊生物物種組成與生物量、底棲生物物種組成與生物量等)數據集和分布圖;(2)建立海山區生物標本庫(大型生物標本500個以上)及微生物資源樣品庫(1000以上株),提交相應的DNA條形碼資料庫(3000條以上)。
十、中國南北過渡帶綜合科學考察
1. 工作內容:系統調查中國南北過渡帶秦巴山地土壤、植被等地理地帶性指示因子的水平分異和垂直梯度變化,獲取相關樣品並分析,形成相應的數據集;獲取控制地理要素多維變化的高時空解析度的氣溫、降水等氣候要素數據,精確提取決定地帶性變化的關鍵生物氣候指標;查清秦巴山地地形、地貌、交通、水系等要素、土地覆被等地理本底數據以及森林、礦產、耕地、旅遊等主要資源的空間分布格局。
2. 考核目標:(1)完成3條南北穿越、4條垂直梯度的土壤-植被綜合剖面圖,建立體現秦巴山地南北過渡的植被屬性(常綠闊葉樹與落葉闊葉樹的數量及比例,優勢種的組成結構、樹高及胸徑)和土壤屬性(有機質含量、pH值、C/N、鹽基飽和度、粘粒陽離子交換量、粘粒矽鋁率)空間變化的標準序列和重點區的精細垂直變化序列;(2)形成60年來全區高空間解析度(約200m)氣候數據集,並繪製日均溫≥10℃天數、溫暖指數、最暖月均溫等關鍵地帶性指標精準的空間分布圖;(3)形成全區地形等要素、土地覆被、耕地、礦產旅遊等資源,以及各類保護地和歷史古蹟的空間分布圖(全區1:100萬,重點地區1:5萬)。
十一、中國沙漠變遷的地質記錄和人類活動遺址調查
1. 工作內容:(1)收集整理我國北方沙漠地區古環境研究資料,對我國北方沙漠地區沉積地層進行詳細調查,獲取一定數量的典型剖面,並量化其存在時代,同時結合區域水文、地貌和氣候資料,查清近1萬年以來,我國北方沙漠邊界變遷歷史;(2)收集整理我國乾旱區現有人類活動遺蹟資料,對這些資料進行數位化處理,同時對我國北方沙漠及周邊地區人類活動遺蹟及其生活環境進行深入調查,確定其年代,形成我國沙漠地區人類活動時空分布圖。
2. 考核目標:(1)建立中國沙漠分布現狀數字地圖集(1:20萬);(2)收集整理我國北方沙漠地區典型剖面地層資料,通過野外調查獲取50-100個新的典型沉積剖面,建立中國沙漠全新世演化資料庫,形成千年尺度上的沙漠邊界變遷圖(1:100萬);(3)建立中國乾旱區人類活動遺蹟的時空資料庫(500條以上)。
十二、我國兒童營養與健康科學調查
1. 工作內容:在我國華東、華北、華中、華南、西南、西北和東北等區域各選擇4個兒童營養與健康狀況科學調查點,涵蓋城市和農村、經濟發達和欠發達區/縣。通過問卷調查、健康體檢、實驗室檢查和膳食調查等方式,採集不同年齡段兒童的營養、發育和健康狀況等基礎數據。對兒童及其家長的營養與健康知識及生活飲食習慣進行調查。建立兒童營養與健康狀況科學調查基礎資料庫,製作兒童營養與健康科學調查圖集。
2. 考核目標:(1)建立28個兒童營養與健康狀況科學調查點,城市和農村地區各14個。(2)獲得10萬以上兒童的營養、發育和健康狀況的基礎數據。(3)製作出28個兒童營養與健康狀況科學調查點的系列數據集。(4)編制7個區域的兒童營養與健康狀況科學調查可視化圖集。(5)提出改善和提高我國兒童營養與健康狀況的應對策略。
十三、我國區域人群氣象敏感性疾病科學調查
1. 工作內容:根據中國氣象地理區劃,在西北、華北、內蒙、東北、黃淮、江淮、江南、江漢、華南、西南和西藏11個地區,各選擇常住人口在30萬以上、具有較好醫學大數據存量和醫療信息化基礎的1個城區和1個縣,建立人群氣象敏感性疾病科學調查基地。採集氣象敏感性疾病基礎數據。對原始數據進行整理和加工,製作氣象敏感性疾病數據集。建立氣象敏感性疾病預測、預警模型,開展氣象敏感性疾病人群幹預研究與服務。
2. 考核指標:(1)建立起22個區(縣)級氣象敏感性疾病科學調查基地。(2)採集近三年500萬人次以上人群連續疾病診療基礎數據,涵蓋至少20種以上氣象敏感性疾病。(3)製作出22套氣象敏感性疾病數據集。(4)建立20種以上常見氣象敏感性疾病的預測、預警模型。(5)在22個區(縣)開展氣象敏感性疾病預測、預警服務,並在10個以上區(縣)開展氣象敏感性疾病人群幹預服務。
十四、中蒙俄國際經濟走廊多學科聯合考察
1. 工作內容:中、俄、蒙三國科學家聯合開展中蒙俄國際經濟走廊(跨中國東北及華北沿邊境地區、蒙古國、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南部)跨境地帶和重點區域戰略性資源分布格局、潛力考察;進行全區土地、水文、氣候、地貌、植被等地理環境本底調查;查清重點區域社會經濟、城鎮化、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現狀、潛力及發展重點;編制國際多學科聯合科學考察標準規範系統,建立本區域資源環境資料庫與跨國共享信息網絡平臺。
2. 考核目標:(1)獲取考察區土地、水系、氣候、地貌、植被等地理環境本底數據;查清油氣、有色金屬、耕地、森林、淡水、旅遊等資源儲量、分布和潛力;獲取考察重點區域近10年GDP、產業結構、投資、財政、貿易、人口、城鎮、交通和能源及投資環境數據、資料;(2)編制國際區域多學科聯合科學考察系列標準規範,建立中蒙俄國際經濟走廊跨國數據信息網絡平臺和資源環境集成資料庫;(3)製作全區域及重點區1:50萬-1:100萬基礎地理環境、土地覆被、油氣、主要有色金屬資源及社會經濟、城鎮化和交通等地圖集4部(電子版);(4)編寫考察區多學科聯合科學考察報告5部,向國家相關部委提交3-5份諮詢報告。
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6年度項目指南編制專家名單
序號 姓名 單位 專業技術 職務 1 陳宜瑜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研究員 2 方精雲 北京大學 教 授 3 孫九林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研究員 4 王 浩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研究員 5 南志標 蘭州大學 教 授 6 宮輝力 首都師範大學 教 授 7 趙 林 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研究員 8 孫 松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員 9 黃鐵青 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研究員 10 尹 嶺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研究員 11 東秀珠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