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主動健康和老齡化科技應對」重點專項2020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徵求意見的通知
根據《國務院關於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1號)、《國務院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16〕64號)、《科技部財政部關於進一步優化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資金管理的通知》(國科發資2019〕45號)等文件要求,現將「主動健康和老齡化科技應對」重點專項2020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徵求意見稿,見附件)向社會徵求意見和建議。徵求意見時間為2019年9月30日至2019年10月15日,意見和建議請於2019年10月15日24點之前發郵件至電子郵箱。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相關重點專項的凝練布局和任務部署已經戰略諮詢與綜合評審特邀委員會諮詢評議,國家科技計劃管理部際聯席會議研究審議,並報國務院批准實施。本次徵求意見重點針對各專項指南方向提出的目標指標和相關內容的合理性、科學性、先進性等方面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科技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專業機構和專家,認真研究收到的意見和建議,修改完善相關重點專項的項目申報指南。徵集到的意見和建議,將不再反饋和回復。
聯繫方式:sfs_swyyc@most.cn
附件:「主動健康和老齡化科技應對」重點專項2020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徵求意見稿)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
2019年9月30日
附件
「主動健康和老齡化科技應對」重點專項2020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徵求意見稿)
本專項的總體目標是:「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關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健康中國建設戰略為指導,聚焦「以健康為中心」的戰略轉變和「健康老齡化」的戰略需求,以主動健康為導向,以健康失衡狀態的動態辨識、健康風險評估與健康自主管理為主攻方向,重點突破人體健康狀態量化分層、健康信息的連續動態採集、健康大數據融合分析、個性化健身技術、老年健康支持技術與產品等難點和瓶頸問題,開發一批主動健康促進關鍵技術和產品,引領構建新型健康感知、辨識、幹預與管理技術體系,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科技養老服務標準及評價體系,建立示範推廣基地與模式;為促進健康保障轉型升級,構建養老、康復、護理、醫療一體化的老年服務體系,加快培育新型健康產業提供積極的科技支撐。
2020年本專項將在主動健康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老年常見疾病防控和康復護理技術研究,以及主動健康和老年服務科技示範與應用推廣3個任務部署22個研究方向,國撥經費總概算約5.80億元,實施周期為2020年—2022年。
任務二 主動健康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
2.1 主動健康服務技術研究
2.1.1 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關鍵技術的研究
研究內容:為滿足全民健身科學性和安全性,做好全民健身績效評價,研發公共體育場所健身行為和溺水、猝死等意外危險事件的AI識別、報警和應急系統與設備;基於健身行為監測大數據,研發個體化科學健身指導計算引擎;研究我國全民健身多層次綜合服務評價體系、模型算法和綜合指數;編制互聯互通相關技術標準和運營規範,研發全民健身多源異構數據交換和融合系統;研究全民健身大數據共享機制和技術。
考核指標:研發健身行為和危險事件識別技術不少於3種,研發相關系統1個;研發基於分布式微內核作業系統的個體化科學健身指導計算引擎,並在手機、PC、大屏等不少於3種智能終端系統中應用;完成全民健身綜合評價研究報告,發布覆蓋全國80%以上省市的季度和年度全民健身白皮書不少於1套;基於新型敏捷大數據架構和輕量級接口,研發多源異構數據交換和融合平臺1個,開發完成不少於3個相關服務系統;建立共享機制技術規範,服務我國大型體育場館95%以上;完成團體標準或者行業標準不少於3項,其他相關技術規範不少於2項,申請發明專利不少於5項,完成軟體著作權不少於10項。
支持年限:2020-2022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有關說明:由體育總局推薦申報,鼓勵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聯合申報。其他經費(包括地方財政經費、單位出資及社會渠道資金等)與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於3:1。
2.1.2 膳食營養評估和幹預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系統研究我國不同地域膳食模式與健康維護和疾病的關聯,針對性探討食物和營養素構成及變化與人體健康的關係,提出不同膳食模式下適宜於國人的膳食營養指南。針對我國主要營養問題建立精準營養評估體系和適宜檢驗檢測技術,研發人群營養監測與個體評估的新技術與新方法;基於我國人群營養代謝特徵,建立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針對營養不良等我國重大營養問題,提出適宜的幹預政策和防控措施建議;基於集成兒童期、成年期及老年期膳食科學理論和實用技術,提出規範化的營養零級預防程序,形成滿足實際需求的體系化營養標準。
考核指標:建立我國不同地域典型膳食模式與健康狀況的關聯模型4個,並相應提出典型膳食模型下適宜個體健康維持的膳食營養指南;構建不少於3項個體精準營養評估算法標準和對應的高通量檢驗檢測技術方法;形成中國人群營養素需要量(DRIs)評價技術體系,基於中國人群調查數據,提出不少於6種主要營養素的DRIs;產出不少於4 種針對我國重點營養不良問題的個性化營養幹預關鍵技術;研發3個適用於不同生理階段及具有區域特色的營養幹預技術包;提出針對我國主要人群的營養零級預防程序及標準。
支持年限:2020—2022 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有關說明:鼓勵專業團體、企業、第三方服務機構聯合申報,聯合申報團隊應有前期工作基礎,申報項目須覆蓋相應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標。
2.2 主動健康服務產品開發
2.2.1 行為監測與健康幹預技術
研究內容:研究智能可穿戴式健康設備的高精度算法和檢測技術,研製精度檢測評價標準、互操作協議標準和多源同類數據融合與統一度量技術,開發多終端跨平臺統一數據交換中間件;基於人體行為層次模型,研究基於連續動態行為大數據健康功能態識別技術;研發個體化健康行為AI幹預技術。
考核指標:研究不少於6種智能健康設備精度檢驗檢測技術,編制不少於4項國際標準;研發基於微內核作業系統的數據交換中間件1個,研發工作和生活中的行為識別模型不少於6種;研發基於連續動態行為大數據健康態評估和幹預方法,建立典型人群的不良行為監測和幹預的技術方案和手段,進行不少於10萬人驗證實驗,效果不能低於70%;研究成果獲得發明專利不少於10項,通過相關產品認證產品不少於4個。
支持年限:2020-2022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有關說明:其他經費(包括地方財政經費、單位出資及社會渠道資金等)與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於3:1。
2.2.2 功能刺激與健康狀態調控技術
研究內容:重點研發基於腦電、心電、呼吸、體溫等多生理信號監測、採集、解析、幹預的物理治療技術與設備;開展面向血壓、疼痛、睡眠和運動障礙等人體功能狀態失衡的調控方法研究,開展人體功能和健康狀態調控的標準體系和技術規範的研究。
考核指標:研發1-2種物理刺激、生物反饋、感官刺激等物理治療技術與設備,建立不少於3種人體功能刺激和健康狀態調控方法及其標準體系和技術規範,每種方法驗證應用不少於1000例;研究成果獲得發明專利不少於10項,獲得相關產品醫療器械註冊證不少於4個。
支持年限:2020-2022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有關說明:其他經費(包括地方財政經費、單位出資及社會渠道資金等)與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於3:1。
2.2.3 多模態智能移動助行器研發
研究內容:針對殘障群體對健康移動出行的需求,突破多模態智能移動助行輔具的智能感知、控制與交互技術、人機界面舒適性設計、主動安全等關鍵技術;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控制驅動、座椅支撐、姿態調節、環境感知、自主導航及越障、避障等系統模塊;研製多模態智能輪椅和助行器,達到模塊化組裝的便利性、多模態人機互動與操控的易用性、姿態調整和智能駕駛的安全性、座椅使用的舒適性、康復護理的可擴展性等要求;開展智能輪椅和助行器的檢測方法、裝置和標準研究,搭建檢測平臺,並進行應用驗證。
考核指標:智能輪椅系統模塊不少於4種,具備多模態交互與操控、多姿態調節、定位與導航等功能,其中操控模式不少於3種,多姿態具有坐、躺、站等5種以上轉換方式,越障高度不低於100mm,智能輪椅室外空間位置定位精度≤5m;助行器具有上下坡路況識別、精準定位、自主導航等功能,實現對異常行為的監測和主動安全防護,響應時間≤500ms;研製2臺(套)以上智能輪椅和助行器專用檢測設備,檢測平臺具備智能輪椅和助行器安全性、功能性和批量檢測能力;開展不少於10臺產品應用驗證;成功立項不少於2項國家的輪椅助行器標準,獲批不少於8項核心發明專利。
支持年限:2020-2022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有關說明:鼓勵產、學、研、檢聯合申報,其他經費(包括地方財政經費、單位出資及社會渠道資金等)與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於3:1。
2.2.4 智能生活照護系統研發
研究內容:針對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和個性化康復需求,突破多體位姿態自適應調整、二便監測和處理以及肢體康復訓練等技術難題,研製具有多體位姿態自適應調整、二便智能護理、肢體運動康復訓練、體壓自適應變換、健康監護等功能模塊,適用於康復機構、社區、居家等多種場合的智能多功能護理床;針對進食、洗浴、情感陪護等日常生活照護需求,突破模塊化輕型機械臂和剛軟耦合靈巧手設計、目標物品識別與靈巧操作、自然人機互動與智能人機協作等關鍵技術,研發智能化輔助進食輔具;研究輕型機械臂在洗浴輔具的集成應用、基於多傳感器信息的人機互動安全性、日常洗浴模式的在線學習等技術,開發可實現全方位洗浴的智能輔具產品;研究情緒辨識、語音行為表達、情緒調節幹預等技術,開發自然人機互動和可遠程通訊的情感陪護輔具。通過監測分析失能老人的健康、睡眠狀況和日常生活規律,生成個性化智能照護方案。開展以上產品輔具檢測方法、標準和檢測裝置的研究,建立質量檢測和性能評價標準規範;開展養老護理應用驗證。
考核指標:智能多功能護理床包含多體位姿態自適應調整、二便智能護理、肢體運動康復、健康監護等5種以上功能模塊,其中肢體運動康復模塊具有上/下肢運動和四肢聯動訓練功能,具有主動、被動、助動訓練模式;二便智能護理模塊具備二便監測、自動收集、自動清潔、汙物處理功能,二便監測預警成功率不低於95%;健康監護模塊能實時監測心率、呼吸、腦氧、睡眠等5種以上生命體徵參數。助食輔具識別4種以上食物,具備餐盤切換、自主取食、自主送食等功能,整機重量小於≤5.0Kg;餐盤切換時間小於2s,單次餵食時間小於10s。助浴輔具具備多姿態柔順調節、輔助脫穿衣物、自動淋浴擦洗等功能,姿態調節≥3種,工作空間≤3㎡,可實現全方位洗浴。情感陪護輔具具備人臉識別、情緒辨識、定位功能,陪護輔具室內空間位置定位精度≤125px,語音姿勢識別精度≥95%、識別響應時間≤5s。開展不少於30臺應用驗證,獲批不少於8項核心發明專利;產品通過國家級質量監測中心檢測,形成4項以上標準規範。
支持年限:2020-2022年
擬支持項目數:不超過2項
有關說明:按照多功能護理床(含二便)、助食助浴和情感陪護2類分別申報。鼓勵產、學、研、醫、檢合作,牽頭單位須具備較好的研究基礎和較強的產業化能力。其他經費(包括地方財政經費、單位出資及社會渠道資金等)與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於3:1。
2.2.5 智能靈巧上肢假肢及適配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以重建人體上肢功能,科學適配假肢為目標,重點研究可再現人體臂/手靈巧運動和感知功能的智能上肢假肢設計、適配、臨床評估及其適配技術。針對不同截肢患者功能替代的需求,實現少驅動下人手運動功能的機械創成、上肢假肢的機電控一體化集成、基於多源生物電信號的多運動模式識別、假肢接觸信息的多模態感覺反饋等功能,研發可滿足不同層次功能需求的系列化/模塊化假肢。面向截肢患者康復訓練效率低周期長等問題,開展靈巧上肢假肢的肢殘患者適配技術研究,開發滿足快速適配的製造工藝及接口訓練系統,建立上肢假肢臨床綜合性能評價體系及行業標準制定。
考核指標:研製可再現人體上肢靈巧運動特性的假肢臂和手單元,其中假手有5個手指,主動自由度3-5個,活動關節不少於10個,上臂包括模塊化手腕、肘和肩單元,主動自由度不少於5個;假肢具有力、觸覺和位置等傳感功能;可識別出20種以上臂、手運動模式,識別準確率≥95%,解碼時間小於200ms;實現接觸力信息的多模態感覺反饋;產品通過國家級質檢中心檢測,完成不少於10例肢殘患者的臨床應用驗證;建立包括上肢假肢運動特性、感知能力、神經控制和感覺反饋性能的綜合評價體系;授權不少於10項發明專利;制定上肢假肢行業標準不少於3項。
支持年限:2020-2022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有關說明:其他經費(包括地方財政經費、單位出資及社會渠道資金等)與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於3:1。
任務三 老年常見疾病防控和康復護理技術研究
3.1 老年常見疾病防控技術研究
3.1.1 老年血管形態功能變化的評估與幹預措施研究
研究內容:開展老年血管退行性疾病的功能評估和幹預措施研究,通過大樣本多中心前瞻性隊列研究,建立血管衰老相關大數據收集和處理平臺,闡明我國老年血管形態功能變化的特點與規律,建立老年血管退行性疾病患者風險評估體系;制訂符合我國國情的老年血管形態功能異常的藥物與非藥物幹預措施和方案;基於代表性研究人群尋找血管老化、鈣化早期的生物標識物,以及尋找對抗血管老化、鈣化的內源性血管活性物質並開發相關藥物。
考核指標:在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建立6個區域性老年血管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並開展臨床研究,這些中心均具有相應的可以持續進行隨訪研究的臨床隊列和病例資料資料庫;開發3-5項對老年血管退行性疾病患者進行風險評估的技術方法;明確2-3個與血管老化相關的作用新靶點,篩選出1-2種可對抗血管老化的潛在藥物;制定不少於2個血管形態功能異常疾病的診療規範或指南;建立老年血管退行性疾病綜合評估和防控體系。
支持年限:2020-2022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有關說明:由建有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醫療機構牽頭申報。本項目所含單位總數不超過20家。
3.1.2 老年瓣膜病標準評估體系及優化治療路徑研究
研究內容:建立國內多中心、大樣本的老年心臟瓣膜病評估隊列、大數據平臺和隨訪資料庫;通過臨床及影像學關鍵技術研究老年人心臟瓣膜病臨床特徵,建立老年心臟瓣膜病的臨床指標聯合多種影像學的綜合評估體系,進行精準定量分析,建立適合中國老年人心臟瓣膜病治療技術風險預測模型,指導老年心臟瓣膜病治療決策;通過臨床及影像評估,藥物治療、微創手術、外科手術後隨訪,對評估體系和治療策略進行效果評價研究。
考核指標:建成不少於6000例老年患者,具有完整影像學信息、臨床資料的患者隊列;獲得主要心血管事件隨訪數據;構建不少於2個的老年心臟瓣膜病幹預治療的風險預測模型;建立老年心臟瓣膜病診療標準化評估體系,建成全國性的心臟瓣膜病評估平臺;制定一套適合中國老年人心臟瓣膜病全面評估和治療決策的臨床規範並進行實際應用驗證。
支持年限:2020-2022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有關說明:由建有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醫療機構牽頭申報,合作單位應具有獨立開展心臟瓣膜病介入和外科手術的診療能力。本項目所含單位總數不超過20家。
3.1.3 老年視覺系統功能減退的評估和幹預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研究年齡相關性眼病(如白內障、老年黃斑變性、老花眼、青光眼)的預警、評估、診斷、康復關鍵技術;開發老年視覺系統功能減退的綜合幹預技術,研發藥物及非藥物幹預措施。研究眼部體徵與年齡相關性眼病和衰老相關的生理改變的關聯,建立大樣本隨訪隊列;研發和驗證眼部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的預測和預警系統;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及大數據算法建立衰老相關眼病的危險因素的模型;鑑別發生眼部衰老相關性疾病的高危個體,開展主動健康幹預並示範推廣,驗證其評估及幹預效能。
考核指標:建立老年視覺系統功能減退性疾病的評估及診斷體系;提出老年視覺功能減退性疾病的藥物或非藥物幹預措施,形成不少於3項的老年視覺功能減退性疾病的治療方案;明確和鑑定3個以上與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相關的眼部體徵;開發和驗證3-5個基於眼部特徵的生理性和病理性衰老預測的核心算法包,獲得發明專利3-5項;開發2-3套針對應用場景和用戶體驗的綜合性軟體系統,對老年視覺系統功能減退性疾病進行預警和風險評估、個性化診療。
支持年限:2020-2022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有關說明:由建有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醫療機構牽頭申報。本項目所含單位總數不超過20家。
3.1.4 老年前列腺增生的防控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建立大規模多中心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隊列,研究我國老年前列腺增生發生與進展特點以及相關影響因素;建立老年前列腺增生進展的早期識別指標與技術;針對老年前列腺增生繼發膀胱功能損害,開展高危人群識別與風險預測;研發乾預老年前列腺增生症的關鍵技術;制定老年前列腺增生症的行業評估標準。研究老年前列腺增生的精準治療策略和院內外管理體系,建立老年前列腺增生症的綜合防控系統。
考核指標:建立不少於30家綜合醫院、10萬名患者的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隊列,形成專業防控聯盟;建立不少於6項適宜我國老年前列腺增生早期診斷和幹預的關鍵技術;優化1-2項術後伴發疾病的治療方案;提出不少於2種創新型的治療方式並對療效和安全性進行評價。申請或獲得不少於5項專利。制定適宜我國老年前列腺增生症的評估、診斷與幹預操作專家共識或指南。
支持年限:2020-2022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有關說明:由建有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醫療機構牽頭申報。本項目所含單位總數不超過20家。
3.1.5 老年人常用藥物體外代謝模型及用藥風險評估體系的研究
研究內容:建立藥物代謝酶基因變異與老年人常用藥物體外藥物代謝酶酶學活性的研究平臺,研究老年人藥物相互作用或藥物副作用產生機制;建立能有效指導老年人常用藥物的風險基因信息預測體系,指導老年人的用藥安全管理。
考核指標:構建老年人常用藥物的體內外代謝研究平臺,並完成不少於300種老年人藥物代謝酶基因變異體體外酶學活性研究和不少於30種藥物的體內外代謝研究;完成不少於50種老年人常用藥物的生理藥代動力學模型、群體藥代動力學模型;完成不少於50種老年人常用藥物相互作用動物模型研究平臺的建立和50種藥物相互作用或藥物副作用產生機制的研究;建立老年人常用藥物的風險信息預測警戒系統,預測不少於100種老年人常用藥物的藥物警戒信息;用於指導老年人的用藥安全管理。獲得專利不少於10項。
支持年限:2020-2022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有關說明:由建有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醫療機構牽頭申報。本項目所含單位總數不超過20家。
3.2 老年功能維持和康復護理技術研究
3.2.1 老年疼痛控制的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開展老年疼痛的流行病學調查,建立老年人群疼痛醫療資料庫及網絡平臺;針對老年人群常見疼痛性疾病特點,開展精準、微創的臨床應用技術研究;制定老年人群常見疼痛性疾病的防控技術體系與實施措施方案。建立區域性老年疼痛規範化診療與指導中心,形成老年疼痛管理專家共識或指南。
考核指標:完成不少於2萬老年人疼痛狀態流行病學調查,建立老年人群疼痛診療資料庫,發布老年人疼痛現狀與特點報告;產出不少於4項針對老年患者疼痛控制的關鍵技術;建立不少於6個針對老年及高齡危重患者的疼痛規範化診療與指導中心並評價應用效果;建立老年患者疼痛控制指導網絡平臺,進行急、慢性疼痛的智能干預和療效評估;制定老年疼痛管理專家共識或指南。
支持年限:2020-2022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有關說明:由建有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醫療機構牽頭申報。本項目所含單位總數不超過20家。
3.2.2 老年失能預防與幹預管理網絡與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研究老年人視覺、聽覺、行走、構音和認知失能分類評估標準體系、預防方案及功能殘障後的功能重建技術與康復措施;制定老年失能康複評估和管理模式的專家共識或指南。建立跨區域、以城市社區服務衛生機構和縣鄉一級衛生服務網點為依託,三級康復服務機構為骨幹的老年失智失能評價、監測、轉介網絡。
考核指標:建立不少於5種功能障礙的失能評估標準;建立不少於3項預防老年失能以及功能康復關鍵技術;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不少於10個醫院內失能監測系統,覆蓋人口超過100萬,定期發布中國老年人失能狀況報告;制定或發布不少於5個國家級老年失能評估和管理模式的專家共識或指南;建立不少於5個以城市社區服務衛生機構和縣鄉一級衛生服務網點為依託,三級康復服務機構為骨幹的老年失智失能評價、監測、轉介網絡,開展綜合幹預及應用評價研究,示範地區老年人心腦血管後殘障康復效率相對提高30%。
支持年限:2020-2022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有關說明:由建有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醫療機構牽頭申報。本項目所含單位總數不超過20家。
任務四 主動健康和老年服務科技示範與應用推廣
4.1 健康管理的示範應用
4.1.1 健康管理綜合服務應用示範
研究內容:針對示範區內健康管理重大需求,重點示範主動健康監測及調控產品,進行健康信息採集、健康風險分層評估和預警預測及個性化營養、運動、飲食、行為幹預技術和產品的綜合示範;建立並示範協同連結個體、家庭、社區、體檢機構、醫院的社區健康自主管理連續服務平臺,覆蓋全人群和全健康過程,支持基於專業指導的慢病防控、康復、護理、移動健康體檢、體質監測等多種類型主動健康管理服務需求;開展以睡眠障礙、肥胖問題、情緒行為等主要健康狀態障礙解決方案綜合示範。
考核指標:建設不少於6個健康管理示範縣、區(包含功能社區、生活社區、農村社區),每個示範區覆蓋10萬以上人群;建立不少於3個具有個人健康信息智能採集接入與輸出健康管理服務應用的醫療健康一體化服務跨區域共享雲平臺,在示範區內實現管理對象的健康全程連續服務,示範地區健康管理水平提升30%以上;每個示範區形成1份應用示範報告,提出本地區健康管理連續服務主要問題和應對技術措施和效果,每個項目形成1份應用示範綜合報告。
支持年限:2020 -2022年
擬支持項目數:不超過3項
有關說明:按照東、中、西部地區分別申報,其中,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11個省級行政區域;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個省級行政區域;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2個省級行政區域。要求由省級科技廳(委)推薦申報,限推薦1項。申報項目須覆蓋相應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標。鼓勵產、學、研、醫聯合申報,企業、第三方服務機構積極參與示範工程,鼓勵與健康扶貧聯動實施。每個項目下設課題數不超過10個,每個項目所含單位總數不超過30家。鼓勵其他資金渠道投入,其他經費(包括地方財政經費、單位出資及社會渠道資金等)與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於3:1,其中地方財政經費不少於1:1。
4.1.2 數字健康家庭服務規模化應用示範
研究內容:構建以穿戴式和智能健康家庭設備為代表的數字健康家庭服務解決方案;構建基於數字孿生健康建築的家庭主動健康信息採集與應用集成技術平臺,打通數字健康家庭服務、家庭醫生管理及醫院在院病人管理連續服務全流程,實現居民健康狀況的實時感知、風險的主動控制幹預閉環服務。實施以家庭為單元的居民全生命周期全健康過程連續服務模式規模化應用示範。
考核指標:項目規模至少覆蓋3種以上家庭結構形式和東部、中部、西部各1個以上省市。建立至少10個以上數字健康家庭服務示範基地,每個示範區覆蓋100個以上家庭,建立數字健康家庭服務城市平臺;在示範區內實現居民健康狀況和風險、健康行為和居家健康環境狀況的及時評估、幹預以及健康全程連續服務,完成數字健康家庭服務基本標準、建設指南、管理規範團體標準各一套;完成針對慢病管理康復、失能老年和殘疾老人的數字健康家庭連續服務模式和推廣應用方案;每個示範區形成1份應用示範報告,每個項目形成1份應用示範綜合報告;示範點家庭醫生籤約及醫療健康連續服務覆蓋率達到70%;示範區域家庭病床佔比率提升20%;數字健康家庭服務有效率達到30%。
支持年限:2020-2022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有關說明:省級科技廳(委)聯合有關省級住建廳聯合推薦申報,限推薦1項。申報項目須覆蓋相應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標。鼓勵企業、第三方服務機構聯合申報。其他經費(包括地方財政經費、單位出資及社會渠道資金等)與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於3:1,其中地方財政經費不少於1:1。
4.2 科學健身示範應用
4.2.1 社區科學健身綜合應用示範
研究內容:針對健康中國行動和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科學健身重大需求,系統集成新型精準運動檢測設備、運動處方庫和精準運動幹預最新科研成果,構建慢性疾病運動幹預體醫結合服務新模式;研究國民體質檢測創新技術和科學健身科普新模式,為社區居民健身促進健康融合服務;集成新型智能健身健康器材裝備在全民健身工程中示範應用,研究智慧社區健身與健康融合中心建設標準和管理規範。
考核指標:在不少於5個示範應用縣(區)完成10個以上示範社區建設,覆蓋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和家庭三種場景,每個社區服務家庭不少於100個,建設綜合科學健身指導中心不少於1個,體醫融合基地不少於2個,服務不少於20000人,編制技術規範2-3項;完成智慧社區健身與健康融合中心基本標準、建設指南、管理規範團體標準各1套,為創建全民運動健身模範縣(區)提供建議報告不少於5份。
支持年限:2020-2022年
擬支持項目數:不超過3項
有關說明:按照東、中、西部地區分別申報,其中,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11個省級行政區域;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個省級行政區域;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2個省級行政區域。由各省(市)體育局推薦申報,東中西部地區分別申請,原則上,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支持1項。鼓勵企業牽頭,須聯合全民運動健身模範縣(區)創建單位聯合申報,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其他經費(包括地方財政經費、單位出資及社會渠道資金等)與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於3:1,其中地方財政經費不少於1:1。
4.2.2 智慧健身區域服務綜合示範
研究內容:系統集成體育場館各類信息化管理系統、二代室外健身器材和賽事活動信息化等系統,提供數位化監管服務;系統集成智慧體育公園和步道等智能系統,建設城市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開展健身促進健康服務解決方案研究,實現個人運動數據實時監測與專業運動健身設備及新型健身與健康的創新融合,形成智慧健身區域綜合服務新模式新業態的示範區。
考核指標:區域示範要求範圍覆蓋不少於5個區縣;每一區域構建1個全民健身信息與管理平臺,建立並完善1個健身科普專家庫和資源庫,建成網際網路+科學科普健身知識發布和傳播渠道;每一區域設有5個智慧體育公園,不少於40個智慧體育健身場館,構建不少於3種科學健身指導、公共體育設施監管和賽事活動等智慧健身服務模式,惠及人口不少於100萬;通過科技創新實現體育場館設施利用率提高不低於20%,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口不低於37%,提供不少於1份創建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市建議報告。
支持年限:2020 -2022年
擬支持項目數:不超過3項
有關說明:按照東、中、西部地區分別申報,其中,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11個省級行政區域;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個省級行政區域;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2個省級行政區域。由各省(市)體育局推薦申報,東中西部地區分別申請,原則上,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支持1項。鼓勵企業牽頭聯合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市創建單位聯合申報。其他經費(包括地方財政經費、單位出資及社會渠道資金等)與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於3:1。
4.3 醫療與照護支持技術的示範應用
4.3.1 老年症候群防控技術綜合示範研究
研究內容:建立老年症候群防控技術綜合示範研究基地,開展符合價值醫療理念的老年症候群防控適宜技術的示範性推廣應用研究。結合已研發和驗證的老年症候群、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與生活質量的評估量表和相應監測、預警、預防控制技術措施以及相關技術路徑,開展在家庭、社區和養老、醫養結合機構中,針對以失動、失智、失禁、跌倒、營養不良為代表的老年症候群篩查和管理,達到提高老年人相關功能障礙的知曉率和幹預控制率的目的。
考核指標:建立不少於5個區域綜合示範基地,每個示範基地覆蓋不少於10家各級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覆蓋不少於5萬老年人口;形成地區老年症候群防控科技示範聯盟;示範地區老年症候群知曉率較項目開展前相對提高50%,幹預控制率相對提高20%。
支持年限:2020-2022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有關說明:由建有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醫療機構牽頭申報。本項目所含單位總數不超過20家。其他經費(包括地方財政經費、單位出資及社會渠道資金等)與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於3:1。
4.3.2 網際網路+老年照護技術研究與應用示範
研究內容:建立網際網路+老年照護技術研究與應用示範基地。研究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可追溯的老年健康數據管理模式,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科技養老照護服務標準及評價體系;構建老年照護健康知識圖譜,研究老年人突發狀況社區應急預警分級標準, 研究地空銜接的高效老齡化救援模式,設計地空銜接高效調度運作方案。示範適應社區與居家養老所需要的醫療和照護技術、產品和支持措施,包括穿戴式、可攜式智能健康監測檢測設備、車載移動康復醫療設備和遠程照護、急救指導等技術;示範助行、助浴、護理機器人等生活輔助技術產品。示範基層醫療與照護人員健康教育、老年症候群診療、康復、老年長期照護和臨終關懷相關理論與技能的遠程培訓應用;提出示範應用報告和形成優化方案並實施驗證;撰寫醫療照護裝備評估報告和制定相關養老適宜技術目錄及規範。
考核指標:建立不少於3個網際網路+老年照護技術研究與應用示範基地,每個基地覆蓋不少於20個社區。構建老年照護健康知識圖譜、知識庫、數據管理系統標準各一套;建設老年健康照護大數據知識文庫一個;產出不少於5種針對老年人群體的健康知識體系和社區照護關鍵技術;研發不少於5個符合成本效益老年人健康照護需求的幹預技術包;形成老年全流程社區照護服務模式(標準流程、預案、服務目錄、考核標準等)應用指南一個;制定不少於20個專項的老年社區照護標準;建設老年照護網絡示範大數據互動及滿意度測評系統並在示範基地應用,評估應用人數不少於100萬;建立覆蓋不少於100萬人的健康大數據實時監測與幹預中心,產出不少於5個基於社區照護的院前應急管理技術;形成基於空中救援為核心的養老社區選址規劃標準一個,建設標準一個,航空救援機構社區照護應用指南一個。示範區域內老人有效照護率提升15%,示範區域內基層醫療與照護人員培訓率提升30%;每個示範點形成1份應用示範報告,完成總體示範報告與建議優化方案;提交醫療照護裝備評估報告和制定相關養老適宜技術目錄及規範各1份。
支持年限:2020-2022年
擬支持項目數:不超過2項
有關說明:申報須覆蓋相應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標。鼓勵產、學、研、醫聯合申報,企業、第三方服務機構積極參與示範工程。本項目參與單位總數不超過20家。其他經費(包括地方財政經費、單位出資及社會渠道資金等)與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於3:1。
4.3.3 老年常見臨床問題防控技術綜合示範研究
研究內容:建立老年常見臨床問題防控技術推廣應用示範基地,開展以解決老年醫學常見的共性臨床問題為目的的防控適宜技術的示範性推廣應用研究。結合本專項已立項研究技術和既往成熟技術,示範研究老年常見臨床問題解決方案與重要技術措施,應包括:(1)高齡圍手術期風險管控方案與技術措施;(2)老年合理用藥評價幹預方案與技術措施;(3)老年感染恢復期復原力評估方案與技術措施;(4)老年多病共患綜合管理方案與技術措施;(5)老年骨骼退行性病變防控技術措施;(6)老年口腔健康流動服務模式與技術措施。示範工作需明確服務對象和模式、具體解決方案和適宜技術措施以及臨床路徑;明確擬解決的具體問題和評價手段及標準,驗證其效果及其評價。
考核指標:每個項目建設不少於10個醫療機構規範示範點,示範點須考慮不同層級的醫院,覆蓋不少於3萬老年人群;每一示範項目內容應不少於2種技術措施與或解決方案;針對性地形成具有示範性的技術規範和服務模式示範地區相關臨床解決方案與重要防控技術效果達到對標指標率較技術實施前相對提升或下降20%。示範醫院有效服務覆蓋率提高30%,服務滿意度達到70%;完成人群驗證示範和效果評價報告與建議優化方案,並發表相關指南。
支持年限:2020-2022年
擬支持項目數: 1-2項
有關說明:由建有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醫療機構牽頭申報,本項目下設課題數不超過6個,參與單位總數不超過20家。申報須覆蓋相應指南的全部考核指標。鼓勵專業團體、企業、第三方服務機構聯合申報。其他經費(包括單位出資及社會渠道資金等)與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於3:1。
4.3.4 老年與殘疾人友好型智能人居環境集成研究與應用示範
研究內容:開展城市老年與殘疾人友好型無障礙環境智能系統集成和建設標準研究,制定基於5G的社區老年宜居改造信息與智能化服務解決方案,開發基於BIM技術的社區和居家環境無障礙改造智能輔助系統、服務管理平臺和資料庫建設;研究基於心血管疾病、孤獨症、失能老年和殘疾老人,家庭病房人工智慧康復、監護模塊和器具配置標準,以及家庭病房改造成套解決方案;示範以居所改造、產品設計、服務模式和人居評價指標體系等為代表的老年與殘疾人友好的人居健康環境解決方案,降低居家環境的安全隱患,減少意外傷害的風險,幫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考核指標:項目在不少於2個市、縣城市開展示範,建設不少於6個示範點,每個示範點可分別示範不同改造和建設內容;編制涵蓋城市各類場所的老年與殘疾人友好型無障礙系統化建設團體標準1部,編制旅遊商業步行街無障礙信息與智能化建設團體標準1部,標準圖集1部,編制交通場站樞紐無障礙出行信息與智能化建設團體標準1部,提出無障礙環境建設實施機制研究報告1部;家庭病房人工智慧監護模塊和器具配置團體標準1部,社區與家庭病房改造成套技術導則1部;每個示範點形成1份應用示範報告;項目完成總體示範報告與建議優化方案,制定老年與殘疾人友好型人居健康環境改造、建設適宜技術、材料目錄1套。
支持年限:2020-2022年
擬支持項目數:1-2項
有關說明:須覆蓋相應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標。鼓勵產、學、研、醫聯合申報,企業、第三方服務機構聯合申報。其他經費(包括地方財政經費、單位出資及社會渠道資金等)與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於3:1,其中地方財政經費不少於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