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關於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研究等重點專項2016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主管司局,各有關單位:
《國務院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國發〔2014〕64號,以下簡稱國發64號文件)明確規定,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針對事關國計民生需要長期演進的重大社會公益性研究,以及事關產業核心競爭力、整體自主創新能力和國家安全的重大科學問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和產品、重大國際科技合作,按照重點專項的方式組織實施,加強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研發布局和協同創新,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領域提供持續性的支撐和引領。重點專項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組織實施的載體,是聚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圍繞解決當前國家發展面臨的瓶頸和突出問題、以目標為導向的重大項目群。重點專項按程序報批後,交由相關專業機構負責具體項目管理工作。
按照國發64號文件的要求,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根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原則,遵循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的項目形成機制,面向2016年凝練形成了若干重點專項並研究編制了各重點專項實施方案,已經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戰略諮詢與綜合評審特邀委員會(以下簡稱「特邀諮評委」)和部際聯席會議審議通過,並按程序報國務院批覆同意。根據「成熟一批、啟動一批」的原則,現將「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研究」、「海洋環境安全保障」2個重點專項2016年度項目申報指南予以公布。請根據指南要求組織項目申報工作。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項目組織申報要求及評審流程
1. 申報單位根據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內容以項目形式組織申報,根據項目不同特點可設任務(或課題)。項目應整體申報,須覆蓋相應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標。項目申報單位推薦一名科研人員作為項目負責人,每個任務(或課題)設1名負責人,項目負責人可作為其中1個任務(或課題)負責人。
2. 項目的組織實施應整合集成全國相關領域的優勢創新團隊,聚焦研發問題,強化基礎研究、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典型應用示範各項任務間的統籌銜接,集中力量,聯合攻關。
3.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申報評審採取填寫預申報書、正式申報書兩步進行,具體工作流程如下:
——項目申報單位根據指南相關申報要求,通過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填寫並提交3000字左右的項目預申報書,詳細說明申報項目的目標和指標,簡要說明創新思路、技術路線和研究基礎。項目申報單位與所有參與單位籤署聯合申報協議,並籤署項目申報單位及項目負責人誠信承諾書。從指南發布日到預申報書受理截止日不少於30天。
——各推薦單位參考往年推薦規模,加強對所推薦的項目申報單位及其合作方的資質、科研能力的審核把關,按時將推薦項目通過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統一報送。
——專業機構在受理項目預申報後,組織形式審查,並開展首輪評審工作。首輪評審不需要項目負責人進行答辯。根據專家的會議評審結果,遴選出3—4倍於擬立項數量的申報項目,確定進入下一步答辯評審。對於未進入答辯評審的申報項目,及時將意見反饋項目申報單位和負責人。
——申報單位在接到專業機構關於進入答辯評審的通知後,通過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填寫並提交項目正式申報書。從接到通知日到正式申報書受理截止日不少於20天。
——專業機構對進入正式評審的項目申報書進行形式審查,並組織會議答辯評審。申報項目的負責人通過網絡視頻進行報告答辯。專業機構將根據專家評議情況擇優建議立項。
二、組織申報的推薦單位
1. 國務院有關部門科技主管司局;
2.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主管部門;
3. 原工業部門轉製成立的行業協會;
4. 納入科技部試點範圍並評估結果為A類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及納入科技部、財政部開展的科技服務業創新發展行業試點聯盟。
各推薦單位應在本單位職能和業務範圍內推薦,並對所推薦項目的真實性等負責。國務院有關部門推薦與其有業務指導關係的單位,行業協會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科技服務業創新發展行業試點聯盟推薦其會員單位,省級科技主管部門推薦其行政區劃內的單位。推薦單位名單將在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上公開發布。
三、申請資格要求
1. 申報單位應為中國大陸境內註冊1年以上(註冊時間為2015年3月31日前)的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和企業等,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有較強的科技研發能力和條件,運行管理規範。政府機關不得作為申報單位進行申報。申報單位同一項目須通過單個推薦單位申報,不得多頭申報和重複申報。
2. 項目(含任務或課題)負責人須具有高級職稱或博士學位,申報當年不超過60周歲(1956年1月1日以後出生),工作時間每年不得少於6個月。項目(含任務或課題)負責人原則上應為該項目(含任務或課題)主體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實際主持研究的科技人員。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公務人員(包括行使科技計劃管理職能的其他人員)不得申報項目(含任務或課題)。
3. 項目(含任務或課題)負責人限申報1個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以下簡稱「改革前計劃」)以及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在研項目(含任務或課題)負責人不得牽頭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項目(含任務或課題);項目主要參加人員的申報項目和改革前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在研項目總數不得超過2個;改革前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在研項目(含任務或課題)負責人不得因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項目(含任務或課題)而退出目前承擔的項目(含任務或課題)。計劃任務書執行期到2016年12月底之前的在研項目(含任務或課題)不在限項範圍內。
4. 特邀諮評委委員及參與重點專項諮詢評議的專家,不能申報本人參與諮詢和論證過的重點專項項目(含任務或課題);參與重點專項實施方案或本年度項目指南編制的專家,不能申報該重點專項項目(含任務或課題)。
5. 受聘於內地單位的外籍科學家及港、澳、臺地區科學家可作為重點專項的項目(含任務或課題)負責人,全職受聘人員須由內地聘用單位提供全職聘用的有效證明,非全職受聘人員須由內地聘用單位和境外單位同時提供聘用的有效證明,並隨紙質項目預申報書一併報送。
6. 申報項目受理後,原則上不能更改申報單位和負責人。
7. 項目的具體申報要求,詳見各重點專項的申報指南。
各申報單位在正式提交項目申報書前可利用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查詢相關參與人員承擔改革前計劃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在研項目(含任務或課題)情況,避免重複申報。
四、具體申報方式
1. 網上填報。請各申報單位按要求通過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進行網上填報。專業機構將以網上填報的申報書作為後續形式審查、項目評審的依據。預申報書格式在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相關專欄下載。
項目申報單位網上填報預申報書的受理時間為:2016年4月19日8:00至5月9日17:00。申報項目通過首輪評審後,申報單位進一步按要求填報正式申報書,並通過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提交,具體時間和有關要求另行通知。
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http://service.most.gov.cn;
技術諮詢電話:010—88659000(中繼線);
技術諮詢郵箱:program@most.cn。
2. 組織推薦。請各推薦單位於2016年5月11日前(以寄出時間為準),將加蓋推薦單位公章的推薦函(紙質,一式2份)、推薦項目清單(紙質,一式2份)寄送科技部信息中心。推薦項目清單須通過系統直接生成列印。
寄送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木樨地茂林居18號寫字樓,科技部信息中心協調處,郵編:100038。
聯繫電話:010—88654074
3. 材料報送和業務諮詢。請各申報單位於2016年5月11日前(以寄出時間為準),將加蓋申報單位公章的預申報書(紙質,一式2份),寄送承擔項目所屬重點專項管理的專業機構。預申報書須通過系統直接生成列印。
重點專項的諮詢電話及寄送地址如下:
(1)「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點專項:010—88225169、88225156;
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寄送地址:北京市海澱區西四環中路16號院4號樓,郵編:100039。
附「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點專項2016年度申報指南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病」或「慢性病」)是目前威脅我國民眾健康最主要的一大類疾病。根據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2012年我國居民慢病死亡率達533/10萬,慢病導致的死亡佔總死亡人數的86.6%。其中,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糖尿病和神經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為主要死因,且增長迅猛。這幾大類疾病佔總死亡的比例從1990年的65.5%增至2010年79.4%。更為嚴峻的是,由於生活方式改變及人口老齡化的影響,預計未來10-15年,我國慢病仍呈快速增長態勢。
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務院《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管理改革方案》和《關於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的總體要求,經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戰略諮詢與綜合評審特邀委員會、部際聯席會議審議,「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點專項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本專項的總體目標是:聚焦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慢阻肺、糖尿病和神經精神疾病等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慢病,各病種聯動推進,突出解決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頸問題,基礎研究、臨床轉化、循證評價、示範應用一體化布局,重點突破一批重大慢病防治關鍵技術,搭建重大慢病研究公共平臺,建立健全重大慢病研究體系和創新網絡,為加快重大慢病防控技術突破、控制醫療費用增長、促進技術合理規範應用、降低醫療和社會負擔、遏制重大慢病發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提供積極有效的科技支撐。
本專項按照全鏈條部署、一體化實施的原則,部署心腦血管疾病防控技術研究、惡性腫瘤防控技術研究、慢阻肺防控技術研究、糖尿病防控技術研究、神經精神疾病防控技術研究、重大慢病綜合防控研究、重大慢病研究支撐平臺體系研究、國際合作研究八個重點任務。專項實施期5年,2016-2020年。
1.心腦血管疾病防控技術研究
1.1心腦血管病人群預防控制技術與策略研究
1.1.1心腦血管疾病營養及行為幹預關鍵技術及應用策略研究
研究內容: 在既往研究的基礎上,利用數位化、標準化及集成創新技術,針對心血管疾病的營養問題及相關行為危險因素,研究營養幹預及行為危險因素控制關鍵技術,開發適合於不同群體及個體、符合健康及心血管疾病需求的綜合幹預技術包,在典型地區開展綜合幹預及應用策略評價研究,並進行經濟學評價。
考核指標:產出不少於6項(含6項)針對群體及個體的營養幹預關鍵技術;組建不少於4個(含4個)符合成本效益、適合不同年齡及區域的心腦血管疾病綜合幹預技術包;完成全國東中西6個地區的綜合幹預及應用策略評價研究,示範地區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控制率至少相對提高15%。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1.2重大心腦血管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技術研究
1.2.1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早期識別和風險預警的影像學評價體系研究
研究內容:建立以計算機斷層攝影(CT)為代表的影像學評價新技術,聯合多種影像學技術,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進行早期識別和精準定量分析,建立國內多中心、大規模的心血管影像學大數據平臺和隨訪資料庫。建立大樣本的CT心肌灌注隊列,評價反映心肌微循環的量化指標,指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臨床決策。通過CT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解剖學評價和功能學評價,優化風險預測模型。研發基於CT心血管影像學的冠脈血流動力學評價新技術,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自動量化影像學分析軟體和客戶端。
考核指標:建成具有完整影像學信息、臨床資料的患者隊列,不少於3萬例患者,獲得隨訪3年以上的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等主要心血管事件數據;建成不少於500例的CT心肌灌注患者隊列;基於上述兩個隊列,建成優化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疾病風險預測模型;研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基於CT影像的冠狀動脈血流動力學分析軟體;提高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早期病變的探測敏感性和特異性不低於5%,提高對早期病變的幹預和控制率不低於5%;建成全國性的冠狀動脈疾病影像學協作平臺,必須包括5個及以上省(直轄市、自治區)的醫學中心,且必須包含1個以上中西部地區醫療單位和1個以上基層醫院(三級乙等或以下),建立無創冠狀動脈影像評價體系,並發布行業規範或指南。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有關說明:牽頭申報單位應為三級甲等醫院或三級甲等醫院所屬大學
1.2.2腦小血管病發生與損傷機制及臨床評估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開展針對腦小血管病的基礎及臨床研究。利用新技術、新基因建立新型腦小血管病動物模型,研究腦小血管病的發生發展機理及相關生物標誌物,並探索腦小血管病結構與功能病損的影像學評估關鍵技術。探索腦小血管病臨床診斷統一標準,研究中國人群腦小血管病臨床表型特徵和疾病負擔;建立適合臨床應用的功能評估體系和預後預測模型,並在此基礎上探索腦小血管病規範化診療流程。
考核指標:建立2-3種腦小血管病動物模型;發現不少於3個(含3個)生物標誌物;創建一套基於多模態影像技術的腦小血管病影像分析方法。確定中國人腦小血管病患病情況和疾病負擔,獲得與歐美人的比對數據。制定一套針對常見類型腦小血管病診斷、功能評估和預後預測的規範方法並進行實際應用,應用單位腦小血管病臨床診斷和功能評估的準確性和一致性提高超過20%。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診治路徑或診療指南。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1.2.3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早期規範治療和未破裂動脈瘤出血風險的研究
研究內容:建立適合國情的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急救綠色通道模式,提高動脈瘤破裂出血早期診療規範率;通過前瞻性隊列研究,結合動脈瘤壁磁共振高分辨成像、血流動力學等,研究完善的顱內動脈瘤破裂風險性評估系統;採集覆蓋全國的未破裂顱內動脈瘤患者臨床診療信息,總結未破裂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風險,提出治療策略。針對未破裂動脈瘤合併缺血性心腦血管事件的複雜情況,評估應用抗栓藥物預防心腦血管事件與造成未破裂動脈瘤出血的獲益風險比。
考核指標:制定適合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地區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早期規範性治療適宜技術與模式,相對縮短延誤時間30%,早期規範診療率相對提高20%;建立不少於1萬例未破裂顱內動脈瘤患者多維度大數據隊列平臺,研究未破裂動脈瘤的年出血率,建立從基因、生物標記物、動脈瘤壁核磁共振高場強高分辨成像、血流動力學參數到臨床特徵等的多維度破裂出血預測模型;研發1-2項符合成本效益、適合國情、易應用的未破裂動脈瘤患者應用抗栓藥物二級預防心、腦血管事件的治療規範化技術。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有關說明:牽頭申報單位應為三級甲等醫院或三級甲等醫院所屬大學;同時具備手術夾閉和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的團隊和臨床經驗。具備積累2年以上的顱內動脈瘤治療臨床病例資料。
1.3心腦血管病和臨床診療技術、策略及評價研究
1.3.1急慢性心力衰竭生命支持技術應用評價研究
研究內容:開展體外生命支持系統在急慢性心力衰竭、心臟移植等心血管危重疾病中的應用評價研究,開展新型體外生命支持系統評價研究,優化治療技術,提高救治成功率和存活率,制定急慢性心力衰竭、心臟移植等心血管危重疾病患者應用體外生命支持系統的臨床規範。
考核指標:建成5000例以上急慢性心力衰竭病例隊列,臨床隨訪6個月以上,包含不少於100例應用體外生命支持系統的心力衰竭病例;獲得針對2種以上新型體外生命支持系統的評價證據;形成適合國人的急慢性心力衰竭體外生命支持系統應用臨床規範;臨床急慢性心力衰竭的救治成功率提高10%以上,6個月存活率提高5%以上。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有關說明:牽頭申報單位應為三級甲等醫院或三級甲等醫院所屬大學。牽頭單位應該具有心力衰竭專科,具有心臟移植、心室輔助等臨床應用經驗。
1.3.2急性心肌梗死全程心肌保護體系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急性心肌梗死後心力衰竭發生率高的問題,建立全程心肌保護的體系,降低心肌梗死合併心力衰竭的發生率,規範急性心肌梗死急診救治的全程心肌保護流程。
考核指標:建立5000例以上前瞻性心肌梗死隊列;形成行之有效、易於應用的急性心肌梗死全程心肌保護關鍵技術,降低心肌梗死1年內心力衰竭發生率5%以上;獲得對全程心肌保護關鍵技術的療效與安全性的可靠評價依據;形成相關的臨床規範,建成規範性的全程心肌保護體系。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有關說明:牽頭申報單位應為三級甲等醫院或三級甲等醫院所屬大學
1.3.3冠心病抗栓治療技術及體系研究
研究內容:建立全國性冠心病抗栓治療及支架血栓註冊登記網絡,優化適合中國人群的血栓和出血風險評價模型並加以驗證。獲得抗血栓藥物在減少冠心病患者重要血栓事件中的療效和安全性數據。探索合併糖尿病、腎功能不全等高危人群的優化抗栓治療策略。建立用於評價血栓和出血風險、指導個體化抗血栓治療的體系。
考核指標:優化適合中國人群的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和出血風險評價模型;建立支持冠心病血栓風險預測以及優化治療體系的電子化信息系統;獲得抗血栓藥物在減少冠心病患者重要血栓事件中的療效和中國人群大規模應用的安全性數據;形成不少於2項(含2項)針對高危人群的優化抗血栓治療策略,在提高其抗栓效果及降低出血風險方面取得突破,使出血、血栓淨臨床事件率相對降低10%以上,納入指南或臨床規範。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有關說明:牽頭申報單位應為三級甲等醫院或三級甲等醫院所屬大學
1.3.4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療關鍵技術與流程改進研究
研究內容:通過前瞻性多中心隊列研究,開展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關鍵適宜技術研究,評估不同麻醉方式、術中用藥、聯合血管內亞低溫治療技術等對急診血管再灌注治療結局的影響;明確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急救延誤的關鍵因素,並有針對性地制定縮短延誤時間、提高急救效率的臨床規範與路徑;探索基於影像學的急性期血管閉塞病因診斷新技術或新方法;開展後循環卒中血管內治療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並探索適宜時間窗。
考核指標:評價不少於3項(含3項)適宜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的關鍵技術,並明確麻醉方式與用藥選擇;獲得後循環卒中血管內治療技術可行性的循證醫學證據;開發不少於2項(含2項)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基於影像的病因診斷新技術,制定血管內治療急救規範與路徑,縮短示範研究網絡延誤時間50%。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有關說明:牽頭申報單位應為三級甲等醫院或三級甲等醫院所屬大學;具有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的網絡基礎和研究團隊
1.3.5數位化腦血流儲備功能診斷評估技術及其應用研究
研究內容:圍繞顱內大動脈狹窄的診斷,開展基於數位化技術的腦血流儲備功能診斷評估技術研究,研究腦血管調節功能對伴有顱內動脈狹窄患者血流動力學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研發基於CT/MR技術的新型腦血流定量評價技術、血管內測壓與血流動力定量測量評價技術,開發評價軟體;明確腦血流動力儲備功能代償的適宜幹預界值,並開展針對腦血流儲備失代償高危人群開展強化幹預試驗研究。
考核指標:研發不少於2項(含2項)新型腦血流定量評價技術,開發不少於2套(含2套)血管內測壓與血流動力儲備代償的定量測量評價軟體;明確不少於3項(含3項)大動脈狹窄患者血流動力學相關影響因素,確定腦血流儲備代償適宜幹預界值及強化幹預策略的最佳適宜人群。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1.3.6複雜性腦血管疾病複合手術新模式治療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建立開顱手術與血管內介入一站式複合(雜交)手術治療模式。圍繞複雜性腦血管病,包括巨大動脈瘤(大於2.5cm)、海綿竇區動脈瘤和巨大動靜脈畸形(大於6cm)等;危險因素相悖的缺血性血管疾病(冠狀動脈和/或腦梗死)與出血性腦血管疾病(動脈瘤、動靜脈畸形)共存患者(上述複雜性腦血管病,無論手術或介入治療都無法單獨完成),研究建立集開顱手術和介入技術優勢、複合一站式新手術模式,攻克若干複雜性腦血管病外科治療世界性難題。
考核指標:在國內示範建立5個複合(雜交)神經外科手術中心,完成1000例複雜性腦血管病手術,死亡率低於1%,手術合併症低於10%,確定複合(雜交)手術治療複雜巨大動脈瘤、海綿竇區動脈瘤和巨大動靜脈畸形適應證,建立介入和開顱手術一期完成治療複雜腦血管病新外科技術,評估複合手術治療複雜性腦血管病患者的獲益和風險,建立操作規範,為國際複合手術治療複雜性腦血管病指南提供證據。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有關說明:牽頭申報單位應為三級甲等醫院或三級甲等醫院所屬大學,擁有標準的複合(雜交)手術室;具備勝任開顱手術和介入治療複雜性動脈瘤和巨大動靜脈畸形的團隊和臨床經驗。
1.4 心腦血管病防控質量與效益評價及持續改進研究心血管
1.4.1 心血管外科臨床路徑優化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心血管外科技術水平不均衡、治療結果差異大等現狀,依託全國多中心心血管外科資料庫,建立心血管外科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發現可改善的關鍵環節,針對性評價改善措施對療效和費用的影響,優化臨床診療路徑,降低不同醫院間心血管外科治療結果的差異。
考核指標:建立2種以上心血管外科主要術式的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不少於2個(含2個)臨床路徑中可改善的關鍵環節,評價針對性的幹預措施,形成優化的臨床診療路徑,並實際應用評價,協作醫院心血管外科手術結果(危險標化的死亡及主要併發症發生率)組內差異相對降低20%。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有關說明:牽頭申報單位應為三級甲等醫院或三級甲等醫院所屬大學
2.惡性腫瘤防控技術研究
2.1惡性腫瘤發生及復發、轉移的分子基礎研究
2.1.1惡性腫瘤發生的分子基礎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惡性腫瘤,以我國人群組學技術(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表觀遺傳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大數據)篩選出的易感分子和驅動分子為基礎,研究其在癌前病變及腫瘤發生不同階段的作用及其機制。
考核指標:在不少於5個(含5個)在癌前病變及腫瘤發生不同階段的驅動分子作用機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性發現,為腫瘤發生提供新的理論假說,為研發可用於預警癌前病變進展和幹預腫瘤發生的新技術或新產品提供重要基礎;在國內外專業期刊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不少於10篇。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有關說明:重點支持開展針對肺癌、胃癌、食管癌或大腸癌等危害性較高的腫瘤的研究。
2.1.2腫瘤微環境對惡性腫瘤發生發展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惡性腫瘤,研究腫瘤細胞外基質、基質細胞、炎性細胞和脈管系統等腫瘤微環境變化在促進細胞癌變或腫瘤進展過程中的作用及其機制。
考核指標:鑑定出不少於5個(含5個)與腫瘤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的腫瘤微環境因子,明確其作用機制;在國內外專業期刊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不少於10篇。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有關說明:重點支持開展針對肺癌、胃癌、大腸癌、食管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等危害性較高的腫瘤的研究。
2.2惡性腫瘤一級預防及幹預策略研究
2.2.1惡性腫瘤危險因素監測及控制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惡性腫瘤,開展危險因素監測及控制新技術和新模式研究;開展與發病相關的大數據獲取、挖掘及利用研究;開展人群為基礎的高精度腫瘤監測、控制體系研究;開展基於大數據的危險因素監控信息系統建設關鍵技術研究;利用前期建立的大型前瞻性隊列,驗證和評估相關危險因素的監測、控制技術體系。
考核指標:開發不少於3種(含3種)提高人群癌症監控數據質量的關鍵技術,建立針對主要惡性腫瘤的危險因素監控體系和信息系統,為開展高危人群識別及個體化預防提供技術支撐。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有關說明:重點支持開展針對肺癌、胃癌、大腸癌、食管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等危害性較高的腫瘤的研究,已建立起規模10萬人以上的人群隊列。
2.2.2惡性腫瘤高危人群識別及高危人群預防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惡性腫瘤,基於危險因素監測數據,以高發現場或高危人群為重點,綜合考慮宿主、環境等危險因素,開展高危人群的識別及風險預測研究;在高危人群識別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危險級別的人群,開展不同的腫瘤預防策略和幹預研究,並在前瞻性隊列中驗證幹預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考核指標:建立不少於3個(含3個)我國主要惡性腫瘤的高危人群識別及風險預測模型,提供高危人群識別及不同危險級別分層的技術和方法,確定高危人群識別體系及相應預防和幹預措施的有效性。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有關說明:重點支持開展針對肺癌、胃癌、大腸癌、食管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等危害性較高的腫瘤的研究,已建立起規模10萬人以上的人群隊列。
2.3惡性腫瘤早期篩查和幹預技術研究
2.3.1女性兩癌篩查及幹預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宮頸癌和乳腺癌,開展基於影像學、內鏡和分子標誌物等的篩查和幹預的新技術、新方法研究;開展成熟的篩查和幹預技術評價研究,在全國選取有代表性的省份和地區,覆蓋一定規模的人群,進行多中心的篩查和幹預隨機對照試驗,評估其有效性。
考核指標:開發不少於2項(每種腫瘤)可用於女性兩癌早期篩查和幹預的新技術;建立適合於中國人群的宮頸癌和乳腺癌篩查技術/方案。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2項
有關說明:每個癌種可單獨申報。前期研究成果已在小範圍人群進行驗證,已建立起規模3萬人以上的篩查隊列。
2.4惡性腫瘤臨床診療關鍵技術研究
2.4.1惡性腫瘤診療生物標誌物驗證及應用研究
研究內容:選擇前期工作較好,危害性較大的惡性腫瘤,對前期利用較大樣本研究發現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較好的候選生物標誌物(包括鑑別診斷標誌物、藥物療效評估和耐藥標誌物、治療敏感性和預後監測評估標誌物、復發及轉移標誌物等),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的驗證研究、以及相關技術方法和產品的研發。
考核指標:確定不少於3個(含3個)具有臨床應用價值的腫瘤標誌物(譜),建立不少於2項(含2項)相關標誌物的檢測技術和評價標準,開發出不少於2個(含2個)標誌物檢測試劑盒、晶片等產品,並獲得臨床試驗受理號。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不超過3項
有關說明:按呼吸系統腫瘤、消化系統腫瘤和婦科腫瘤3類分別申報,重點支持針對肺癌、胃癌、大腸癌、食管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等危害性較高的腫瘤的研究,牽頭申報單位應為三級甲等醫院或三級甲等醫院所屬大學;企業參與,其他經費(包括地方財政經費、單位出資及社會渠道資金等)與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於1:1。
2.4.2惡性腫瘤免疫治療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惡性腫瘤,開展腫瘤治療性疫苗、特異性受體修飾的T細胞治療及以逆轉免疫抑制為機制的腫瘤免疫治療產品和關鍵技術研發,通過臨床前研究和臨床研究,評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開展具有協同效應的不同免疫治療方法、免疫治療與放療/化療的聯合療法,評估其臨床療效的提高。
考核指標:開發不少於2項(含2項)免疫治療技術或產品,完成臨床前研究並開展臨床研究,完成不少於1項聯合免疫治療的臨床研究。
支持年限:2016-2020
擬支持項目:1-2項
有關說明:重點支持開展針對肺癌、胃癌、大腸癌、食管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等危害性較高的腫瘤的研究。企業參與,其他經費(包括地方財政經費、單位出資及社會渠道資金等)與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於1:1……
2.5惡性腫瘤診療技術和方案優選及比較效益學研究
2.5.1常見惡性腫瘤診療方案及臨床路徑優化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惡性腫瘤,通過大樣本、前瞻性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或者註冊登記研究,開展放化療方案、維持治療方案的優選和規範化研究;開展介入治療方案有效性評估和規範化研究;選擇臨床已有分子分型成熟技術的腫瘤(例如乳腺癌、肺腺癌、結腸癌等),通過大樣本、前瞻性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或者註冊登記研究,開展腫瘤不同亞型的綜合治療方案優選及評價研究;開展臨床診療方案成本效果評價模型研究,研究比較各種惡性腫瘤不同治療方案的效-費比。
考核指標:獲得不少於3項(含3項)不同腫瘤的最佳效-費比診療方案,制定優化臨床路徑和規範化診療指南,並開展示範。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不超過3項
有關說明:按呼吸系統腫瘤、消化系統腫瘤、婦科腫瘤3類,分別申報,重點支持開展針對肺癌、胃癌、大腸癌、食管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等危害性較高的腫瘤的研究。牽頭申報單位應為三級甲等醫院或三級甲等醫院所屬大學。企業參與,其他經費(包括地方財政經費、單位出資及社會渠道資金等)與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於1:1。
3.慢阻肺防控技術研究
3.1慢阻肺的病因與發病機制研究
3.1.1慢阻肺危險因素、病因與發病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完善慢阻肺相關隊列研究,對已有明確基線數據的人群進行追訪研究;建立生物標本庫,通過基因、蛋白質、代謝以及表觀遺傳學等組學平臺,開展與慢阻肺發生發展、各種臨床表型特徵、疾病嚴重程度等密切相關的生物標誌物、易感基因研究;開展吸菸、室內、外空氣汙染等致病因素對疾病進展及肺功能的長期影響以及遺傳與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研究。
考核指標:建立慢阻肺發病多因素危險因素模型,為人群早期幹預提供參考依據。發現並驗證慢阻肺的易感基因和生物標誌物不少於5個(含5個);在國內外專業期刊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不少於5篇。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3.2慢阻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技術研究
3.2.1慢阻肺早期幹預的有效藥物篩選及優化治療方案研究
研究內容:開展慢阻肺早期藥物幹預的隨機對照臨床多中心研究,評價現有藥物(抗炎、抗氧化、免疫調節、祛痰和支氣管擴張藥等)的臨床療效與衛生經濟學效益,優化早期幹預方案及進行效果評價研究;篩選適合國情的、有效、安全和價廉的慢阻肺早期治療藥物和制定早期幹預治療方案。
考核指標:篩選1-2個慢阻肺早期治療的有效藥物,制定1-2個早期幹預治療方案。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3.3慢阻肺救治體系和臨床診療技術、策略及評價研究
3.3.1慢阻肺急性加重救治體系和支持技術應用效果評價及優化研究
研究內容:開展慢阻肺急性加重的註冊登記研究,對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治療方案進行評價及優化;開展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預防策略及預警模式研究;開展慢阻肺合併呼吸衰竭的呼吸監測技術、呼吸支持技術、幹預方法和防控策略研究。
考核指標:對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治療方案進行評價和優化;制定慢阻肺急性加重的診斷、治療新標準或規範不少於2項(含2項)。研發適用於慢阻肺呼吸功能不全患者的移動呼吸監測技術不少於1項。對慢性呼吸衰竭無創通氣和有創通氣的操作技術、指徵及應用策略、新型呼吸衰竭治療技術的療效進行評價和優化,制定相應新標準或規範不少於2項(含2項)。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3.3.2慢阻肺併發症和合併疾病的診治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開展慢阻肺與多種並發疾病(肺動脈高壓、肺栓塞、肺心病、睡眠呼吸暫停與低通氣症候群、焦慮抑鬱等)的交互作用機制、幹預策略及對整體病程和預後影響的長期隨訪研究。開展慢阻肺相關肺血管病變與右心功能研究;開展慢阻肺並發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的現狀調查及無創正壓通氣的幹預效果研究;開展慢阻肺合併焦慮抑鬱的早期篩查和幹預方法研究。
考核指標:發現慢阻肺合併其他併發症或合併疾病的疾病表型、預測因子及危險因素,建立不少於4種(含4種)慢阻肺合併症或合併疾病的幹預策略和技術方法。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3.4慢阻肺防控質量與效益研究
3.4.1慢阻肺規範管理的質量控制及評價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慢阻肺診斷治療技術不平衡、治療效果與費用差異大、缺乏持續質量控制指標等現狀,開展不同層級醫院(社區、二、三級醫院)慢阻肺診治成熟技術、新技術(肺功能診斷、影像技術、吸入技術、無創通氣、肺康復等)及長期規範管理控制指標與評估體系研究;開展控煙等一級預防與藥物幹預、肺康復等二級和三級預防的效果對比研究;開展慢阻肺醫療效益與經濟學評價研究;開展集關鍵診斷技術與規範管理為一體的分級診療培訓體系及效果比較研究。
考核指標:建立我國慢阻肺穩定期的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指標;建立我國慢阻肺醫療質量評估體系;形成優化的臨床診療路徑;提高慢阻肺診斷率及規範治療率20%以上。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4.糖尿病及代謝疾病防控技術研究
4.1糖尿病的病因、危險因素與發病機制研究
4.1.1成人2型糖尿病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及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創建大型人群研究隊列並進行長期隨訪,基於隨訪人群深入研究遺傳危險因素、行為危險因素、環境危險因素與生物標記物對2型糖尿病發生發展的獨立作用與交互作用,更新2型糖尿病發生發展的遺傳、行為、環境與生物危險因素譜,監測並明確2型糖尿病發生發展過程中基礎代謝與胰島細胞功能動態變化及影響因素,發現並驗證2型糖尿病潛在易感基因與藥物幹預新靶點,為深入開展2型糖尿病防控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考核指標:創建研究人群5萬例以上,隨訪時間3年以上,對2型糖尿病危險因素與發病機制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更新2型糖尿病遺傳、行為、環境與生物危險因素譜;發現 2型糖尿病藥物幹預新靶點5個;申請發明專利10項。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4.1.21型糖尿病的遺傳與免疫學發病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明確1型糖尿病的遺傳與免疫學發病機制,發現並驗證預防及治療1型糖尿病的新方法與新靶點。
考核指標:對1型糖尿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發現1型糖尿病藥物幹預新靶點5個;申請發明專利10項。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4.1.3兒童青少年糖尿病患病與營養及影響因素研究
研究內容:開展覆蓋全國的兒童青少年糖尿病營養狀況與危險因素的研究,明確目前我國兒童青少年糖尿病的患病趨勢與控制情況,探討影響兒童青少年糖尿病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及其機制,建立示範區域並深入開展早期防控工作。
考核指標:發布我國兒童青少年糖尿病營養狀況與危險因素報告;制定兒童青少年糖尿病防控相關國家標準與推薦指南5項;申請專利或計算機軟體著作權5項;示範區域兒童青少年糖尿病的發病率降低10%,早期診斷率與早期治療率提高20%。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4.1.4糖尿病腎病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及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明確遺傳危險因素、行為危險因素、環境危險因素與生物標記物對糖尿病腎病發生發展的獨立作用與交互作用,更新糖尿病腎病發生發展的遺傳、行為、環境與生物危險因素譜,發現並驗證糖尿病腎病潛在易感基因與藥物幹預新靶點,為深入開展糖尿病腎病防控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考核指標:對糖尿病腎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建立糖尿病腎病發生發展的遺傳、行為、環境、生物危險因素譜,發現糖尿病腎病藥物幹預新靶點5個;申請發明專利10項。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4.2糖尿病的危險因素早期識別、早期診斷技術與切點研究
4.2.12型糖尿病高風險的早期識別技術與國人適宜診斷切點建立的研究
研究內容:規範2型糖尿病與糖尿病高風險的識別技術與篩查技術標準化,開發2型糖尿病與糖尿病高風險的早期識別與早期篩查適宜技術,建立適合國人的篩查與診斷切點,提高早期篩查率、早期診斷率與早期治療率。
考核指標:建立適合中國人群2型糖尿病與糖尿病高風險的識別與篩查技術;制定糖化血紅蛋白在中國人群2型糖尿病與糖尿病高風險的診斷適宜切點;制定臨床篩查與診斷路徑3項,申請專利與軟體著作權5項;2型糖尿病高風險早期篩查率提高30%,早期診斷率提高20%,糖尿病高風險向糖尿病轉化率降低20%。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5.神經精神疾病防控技術研究
5.1神經精神疾病病因、發病機制及危險因素研究
5.1.1阿爾茨海默病(AD)的發病機制與危險因素研究
研究內容: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AD的病因、危險因素與發病機制;發現和確認新的與家族性或散發性AD相關的致病或易感基因,並揭示新的致病或易感基因的作用及其致病機制;研究遺傳危險因素(致病基因和易感基因)、老化和環境危險因素對AD的交互作用機制;研究這些危險因素在AD發生及進展中的作用;建立AD發病風險預測模型。
考核指標:AD發病機制和危險因素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發現AD致病基因新位點不少於5個(含5個),易感基因不少於5個(含5個);發現作用明確的、可幹預的危險因素不少於6項(含6項);研發和驗證1項適合我國AD發病風險預測的模型;在國內外專業期刊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不少於15篇。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有關說明:優先支持前期已經建立了家族性和散發性AD疾病隊列以及易感人群隊列,隊列規模不少於1萬人
5.1.2帕金森病(PD)的發病機制與危險因素研究
研究內容:在已建立的PD患者和高危人群隊列研究基礎上,發現和確認新的與家族性或散發性PD相關致病或易感基因,揭示新的致病與易感基因的作用;研究遺傳(致病基因和易感基因)、老化和環境暴露等導致PD發生的交互作用機制;研究這些危險因素在PD發生及其進展中的作用;研究和驗證適合我國PD發病風險綜合預測模型。
考核指標:病因及發病相關因素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發現PD致病基因新位點不少於3個(含3個),新易感基因不少於3個(含3個);發現和確定作用明確的PD危險因素不少於6項(含6項);研發和驗證適合我國PD發病風險的綜合預測模型1項;在國內外專業期刊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不少於15篇。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有關說明:優先支持已經建立了較好的PD疾病和易感人群隊列,隊列規模不少於1萬人。
5.2神經精神疾病的人群篩查、幹預適宜技術研究
5.2.1神經發育障礙的綜合幹預策略研究
研究內容:構建多種神經心理、影像遺傳學、電生理學等用於神經發育障礙(如孤獨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等)臨床診斷與轉歸的生物學標記物研究,綜合評估遺傳風險因素(遺傳影像學標記)、環境風險因素(應激、免疫等)的交互作用在神經發育障礙中的作用及其對疾病預後的預測價值;開展神經發育障礙的「藥物-行為訓練-教育培訓」綜合幹預策略多中心療效比較研究,驗證有效方案;形成可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中應用的適宜技術和規範;開展醫院-社區-學校共同參與的神經發育綜合行為管理策略研究。
考核指標:確定1套符合國情的神經發育有效綜合幹預策略及其療效評價,完成1項神經發育治療指南修訂建議;使示範區內神經發育障礙的規範化幹預率提升5%以上。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有關說明:牽頭申報單位應為三級甲等醫院或三級甲等醫院所屬大學;已構建多中心協同研究網絡者優先。
5.3神經精神疾病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技術研究
5.3.1阿爾茨海默病(AD)的早期診斷新技術研發
研究內容:利用已建成的臨床資料庫、體液標本庫(如DNA、血漿血清、唾液、尿液、腦脊液等)和影像資料庫(MRI和PET),研究和開發AD早期診斷新技術,包括:有預警價值的遺傳診斷試劑盒,血液、尿液和唾液診斷試劑盒,腦脊液診斷試劑盒,結構和功能磁共振(MRI)多模態診斷體系,分子影像學(PET)探針如病理相關蛋白(Aβ及Tau等)、葡萄糖等。通過篩選和組合可用於早期診斷的多種生物標記物,建立AD早期診斷和預警的綜合診斷指標體系。
考核指標:開發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可用於AD早期診斷的遺傳診斷試劑盒1個,體液相關診斷試劑盒不少於3個(含3個)(腦脊液、血液、尿液、唾液等),相關產品獲得臨床試驗受理號或臨床試驗批件。結構和功能磁共振(MRI)多模態診斷指標不少於2個(含2個),分子影像學(PET)診斷標記物不少於2個(含2個)。建立中國人群AD早期(痴呆前期)診斷和預警的體液和影像學綜合診斷指標體系1套。申請發明專利3-5項。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有關說明:牽頭申報單位應為三級甲等醫院或三級甲等醫院所屬大學;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礎,已建成標準化臨床資料庫、生物樣本庫(DNA、血漿血清、唾液、尿液、腦脊液等)和影像資料庫;分子影像學(PET)新診斷標記物開發研究,應具備開展自主合成新示蹤劑的資質和能力。企業參與,其他經費(包括地方財政經費、單位出資及社會渠道資金等)與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於1:2。
5.3.2帕金森病(PD)的早期診斷新技術研發
研究內容:利用已建成的樣本庫(包括DNA、血漿血清、唾液、尿液、腦脊液、唾液腺和皮膚標本等)及臨床資料和影像資料庫,研發和驗證PD早期診斷新技術,包括:有預警價值的遺傳診斷試劑盒,血液、唾液和尿液診斷試劑盒,腦脊液診斷試劑盒,結構和功能磁共振(MRI)多模態診斷體系,分子影像學(PET)探針如病理相關蛋白(α-Synuclein)、葡萄糖、多巴胺轉運體和多巴胺受體等標記探針。通過篩選和組合可用於早期診斷的多種生物標記物,建立PD早期診斷和預警的綜合診斷指標體系。
考核指標:開發用於PD早期診斷的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遺傳診斷試劑盒1個,體液相關診斷試劑盒不少於3個(含3個)(腦脊液、血液、尿液、唾液等),相關產品獲得臨床試驗受理號或臨床試驗批件。結構和功能磁共振(MRI)多模態診斷指標不少於2個(含2個),分子影像學(PET)診斷標記物不少於2個(含2個)。申請發明專利不少於5項(含5項)。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有關說明:牽頭申報單位應為三級甲等醫院或三級甲等醫院所屬大學;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礎,已建成標準化臨床樣本庫(如基因庫、血漿血清庫、唾液、尿液、腦脊液等體液標本庫、唾液腺和皮膚標本庫、以及影像資料庫等);分子影像學(PET)新診斷標記物開發的承擔機構應具備開展自主合成新示蹤劑的資質和條件。企業參與,其他經費(包括地方財政經費、單位出資及社會渠道資金等)與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於1:2。
5.4神經精神疾病臨床診療技術及診療體系研究
5.4.1重性精神障礙的臨床診斷與轉歸的客觀標記物研究
研究內容:在精神分裂症、抑鬱障礙臨床研究隊列基礎上,採用動物模型與人群研究相結合的研究策略,開發能夠快速、早期、客觀、綜合診療的技術體系,探尋重性精神障礙的發病過程中遺傳與環境危險因素及其交互作用中的可幹預因素,進一步完善高危個體發病和疾病復發風險的綜合預測模型;建立綜合的重性精神障礙高危狀態預警體系,提升高危向精神病轉化的預測正確率;基於高危個體的臨床精神病理學、影像遺傳學、神經認知及電生理等早期關鍵技術指標,開發針對社區、三級醫院等不同機構的重性精神障礙的早期篩查與診斷技術工具包,力爭實現技術創新與轉化;評價真實臨床早期聯合用藥等不同治療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索規範化的臨床早期治療模式。
考核指標: 闡明重性精神障礙不少於2項(含2項)可幹預的危險因素,研發重性精神障礙不少於2項(含2項)的早期診斷及預測新技術,開發早期診斷工具包,使疾病早期檢出率提升5%以上;建立優化的臨床早期標準化診斷治療體系,使基層醫生對重性精神病的早期識別率提高5%以上。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有關說明:牽頭申報單位應為三級甲等醫院或三級甲等醫院所屬大學
5.4.2抗精神病藥物個體化優選治療方案的研究
研究內容:基於精神病理、神經心理、影像遺傳、生理生化、環境應激等多維度評估指標體系,藉助動物模型與人體研究相結合的技術,建立精神分裂症不同種類常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個體化臨床適應症的優選治療方案;探索基於真實臨床大數據驅動的精神病理學評估模型、結合多維度生物標記與疾病臨床表現、治療效應、疾病自然轉歸的關係;建立基於精神病理-神經心理-影像遺傳-生理生化-模型的多維度複合診療指標體系,構建符合個體化臨床適應症的優化治療方案;突出解決抗精神病藥所致代謝症候群及其所致治療依從性差問題,構建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及生活方式幹預相結合的綜合幹預策略。
考核指標:建立1套基於多維度客觀評估指標體系的、不同抗精神藥的個體化臨床適應症的優化治療方案;構建1套藥物治療與生活方式幹預相結合的綜合幹預策略,在示範區內使精神分裂症的臨床治療依從性提升5%以上;完成1項精神分裂症臨床治療指南修訂建議。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有關說明:牽頭申報單位應為三級甲等醫院或三級甲等醫院所屬大學
5.4.3抑鬱障礙關鍵診療技術的示範應用研究
研究內容:臨床和基礎研究相結合,進一步探索抑鬱障礙的客觀診療指標;開展抑鬱障礙的多中心臨床療效比較研究,建立基於量化評價的抑鬱障礙綜合幹預策略;充分考慮抗抑鬱藥的不良反應及治療依從性,開展軀體疾病及腦血管病並發抑鬱焦慮障礙的高效識別技術及新型診療策略,形成可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中應用的適宜技術和規範;構建預測抑鬱障礙復發的多維度生物學診斷指標與幹預策略研究;修訂抑鬱障礙診療、復發防治與預測的臨床治療指南。
考核指標:建立不少於2項(含2項)抑鬱障礙的規範化診療技術;使抑鬱障礙的早期規範診療率提升5%以上,復發率降低5%以上;建立1套規範化診療應用體系;完成1項抑鬱障礙治療指南修訂建議。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有關說明:牽頭申報單位應為三級甲等醫院或三級甲等醫院所屬大學
6.重大慢病國際合作研究
6.1心腦血管病國際合作研究
6.1.1中美卒中臨床研究協同網絡建設與血壓管理策略研究
研究內容:依託前期全國腦血管病臨床研究協作網絡和中美合作開展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的多學科團隊,針對全球臨床實踐共同面對的難點問題,如卒中血壓管理策略等系列問題,研發自動化血壓與腦灌注壓調控監測技術,開展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個體化血壓幹預研究,基於不同病因和發病機制分型的二級預防個體化血壓管理策略研究。
考核指標:制訂腦血管病臨床研究國際數據與樣本採集、管理、質控等標準體系,建立一個規範化、體系化的中美臨床研究協同合作平臺;研發數位化血壓與腦灌注壓自動監測與分析軟體;共同完成2項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提供2個改寫卒中急性期及二級預防指南的循證證據;制定2項適宜臨床應用的缺血性卒中血壓與腦灌注壓管理的臨床路徑。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擬支持項目:1-2項
有關說明:已與美國著名腦血管病相關研究機構建立穩定合作關係,具有較好的前期開展腦血管病臨床多中心大規模臨床試驗工作基礎和工作模式。
申報要求
1. 本專項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項目均應整體申報,須覆蓋全部考核指標。除有特殊要求,每個項目下設課題不超過5個,每個項目所含單位數不超過20家。
2.本專項優先支持已建立起成熟的臨床研究協同網絡的臨床研究機構或大學。
3.申報單位和個人必須籤署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承諾各領域項目產生的所有科學數據無條件、按期遞交到科技部指定的平臺,在重大慢病專項約定的條件下對重大慢病專項各個承擔單位,乃至今後面向所有的科技工作者和公眾開放共享。如不籤署數據遞交協議,則不具備承擔重大慢病專項項目的資格,籤署數據遞交協議後而不在商定的期限內履行數據遞交責任的,則由專項責令整改,拒絕整改者,則由專項追回項目資金,並予以通報。
4. 本專項研究涉及人類遺傳資源採集、收集、買賣、出口、出境等須遵照《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相關規定執行。涉及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要遵守國家實驗動物管理的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及有關規定,使用合格實驗動物,在合格設施內進行動物實驗,保證實驗過程合法,實驗結果真實、有效,並通過實驗動物福利和倫理審查。(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