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20170622中科院正式啟動兩項調查專項]
6月21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牽頭承擔的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南海及其附屬島礁海洋科學考察歷史資料系統整編」和「紅樹林生物資源調查與重要種類DNA條形碼庫構建」項目啟動會在廣州召開,南海海洋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偲致辭。中科院院士陳宜瑜、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等項目專家組成員、特邀專家出席,管理部門負責人、項目科研骨幹等80餘人參會。
科技部2017年共批准立項14個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項目。其中,南海海洋所憑藉建所近60年來,專注南海海洋科學考察和研究所積累的海量的第一手原始數據資料、豐厚的研究基礎和雄厚的研究力量,通過聯合國內其他南海研究相關優勢單位,同時申報「南海及其附屬島礁海洋科學考察歷史資料系統整編」和「紅樹林生物資源調查與重要種類DNA條形碼庫構建」兩個項目,並通過專家評審獲得科技部批准立項。
「南海及其附屬島礁海洋科學考察歷史資料系統整編」項目,下設7個課題,10家科研院所及高校共193名科研骨幹參加。項目面向國家經略南海、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戰略需求,系統搶救、收集和電子化整編我國自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以來,在南海及其附屬島礁開展大型海洋科學考察所取得的珍貴數據和史料,通過近60年科考資料的比對、分析和研究,全面系統掌握南海及其諸島的資源、環境及變動狀況,既可彰顯我國對南海的管控和開發歷史,更可為滿足國家在新時期、新形勢下維護權益、資源開發、海上安全、減災防災、外交談判、軍事行動保證等經略南海的重大戰略需求提供科學支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紅樹林生物資源調查與重要種類DNA條形碼庫構建」項目,下設7個課題,12家單位近120名科研人員參與。項目面向國家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的重大需求、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意在摸清我國紅樹林生物資源和重要種類基因資源家底,為國家紅樹林研究、保護與管理以及資源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基礎數據,為國家島礁、灘涂、海岸生態修復等儲備生物種質資源和基礎資料,為國家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海岸重大工程以及近海漁業資源保護提供決策依據。
在啟動會上,項目組專家分別聽取了項目首席研究員龍麗娟、王友紹的項目實施方案報告,審閱了課題實施方案的材料。項目組專家肯定了兩個科技基礎性專項項目對自然資源和歷史資料保護的重要性,強調了南海科考歷史資料的珍貴和重要意義以及建立我國紅樹林生態系統資料庫的重要價值。項目組專家還對項目和課題實施方案中研究內容、研究目標、技術路線和方案、考核指標、年度計劃目標等方面提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南海海洋所成立於1959年1月,是國立綜合性海洋研究機構。近年來,南海海洋所立足島礁、深耕南海、跨越深藍,全面深入實施「率先行動」計劃和加快實現「四個率先」目標。兩個專項啟動後,南海海洋所進一步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強化科技支撐平臺建設,貫徹人才強所發展理念,高質量高標準完成承擔的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項目,為國家需求和海洋權益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南海及其附屬島礁海洋科學考察歷史資料系統整編》項目啟動現場
《紅樹林生物資源調查與重要種類DNA條形碼庫構建》項目啟動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