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在基於人工智慧的微生物傳感器研究領域獲進展—新聞...

2020-12-06 科學網
西安交大在基於人工智慧的微生物傳感器研究領域獲進展

 

 

近年來,人工智慧的研究實現了汽車自動駕駛、實用的語音識別、精確的圖像識別、高效的網絡搜索等功能,因其可以通過計算機模型來學習人類思考、推理及行為的思維方式,已成為計算機科學、金融、航天、生物醫學等領域的研究熱點,但其在工程領域,尤其是微生物傳感器領域的應用少見報導。

 

基於微生物燃料電池系統的微生物傳感器是一種具有自我修復和再生能力,且成本低、可長期有效運行的新型生物傳感器系統,其陽極生物膜或生物陰極為生物識別元件,電極為信號傳感裝置,通過電信號的變化可實現化學物質的檢測。由於進水組分及接種物的變化會影響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及其豐度大小,而電信號難以反映此類變化。系統運行條件及胞外電子傳遞速率將底物與微生物群落結構之間的關係複雜化,最終導致不同的進水底物會有相似的電信號輸出,降低了傳感器檢測化學物質的準確性,且電信號不能特異性地表徵某一種物質。

 

針對上述難題,近期西安交通大學能動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王雲海教授課題組與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Hong Liu教授課題組以及英國紐卡斯爾大學Elizabeth S. Heidrich教授課題組等從思路設想、模型構建、微生物基因及底物數據採集分析等多方面開展了密切合作攻關研究,他們首次將基於MFC系統的微生物傳感器對有機底物的檢測與生物信息學數據聯繫起來,並通過人工智慧預測底物基質種類,為提高該類型微生物傳感器信號的特異性提供改進思路。此外,在已知底物基質的系統中,利用微生物群落結構與底物基質的相關關係,該方法也可以通過識別系統中微生物群落結構的組成成分及其豐度來判斷物質的代謝途徑,並可以探求食物鏈的完整代謝途徑。

 

據項目有關專家介紹,該創新技術將來亦可以應用於環境大數據分析、環境汙染特徵分析、環境汙染預警等方面,具有簡便、高效的特點。

 

該研究成果最近以論文「基於機器學習和生物信息數據預測微生物燃料電池的基質」發表於生物傳感器領域頂尖期刊《生物傳感器與生物電子器件》(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論文第一單位為西安交通大學,第一作者蔡文芳為王雲海教授課題組博士生。

 

該項目的研究工作受到了美國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及海外學者合作研究計劃項目資助。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學科到底有多強?一起來西安交大看看
    其中,無需人類參與的「自主駕駛」更成為研究主題之一。 作為西安交大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所學術帶頭人,鄭南寧院士敏銳察覺到國外輔助安全駕駛與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趨勢。自上個世紀90年代末起,鄭南寧就開始布局無人車的相關研究。2001年末,已當選院士的鄭南寧正式組建起無人駕駛智能汽車課題組。
  • 西安交大2人入選AI2000人工智慧最具影響力學者榜單
    近日,AI2000人工智慧全球最具影響力學者榜單公布,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慧學院院長、兼職教授孫劍,軟體學院院長龔怡宏教授入選。孫劍獲AI2000計算機視覺全球最具影響力學者獎,龔怡宏獲AI2000計算機視覺全球最具影響力學者提名。
  • AI領域僅5人入選!西安交大沈超教授入選重磅榜單!
    其中,AI領域相關人物共5人入選,西安交大沈超教授入選。西安交大沈超教授獲獎理由:沈超教授致力於智能系統的行為感知和可信計算,實現在對抗環境下智能系統的安全可靠和可信計算。沈超教授簡介沈超,35歲西安交大電子信息與工程學院自動化系教授西安交大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副院長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19年阿里達摩院青橙獎學者本科與博士均就讀於西安交通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
  • 西安交大在含鉍紫精衍生物領域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同時,紫精類化合物還能有效參與金屬離子的配位,因而其在電致變色、主客體識別、超分子自組裝、太陽能轉換和儲能材料等領域都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然而其共軛程度較低、能隙過大等問題極大地限制了此類材料在太陽能轉化和儲能相關光電領域中的應用。雖然通過引入P區元素雜原子可以有效降低紫精衍生物的能隙並調控其氧化還原特性,但對分子的三重激發態調控非常有限,這也極大限制了紫精衍生物在磷光光電器件和光催化中的應用。
  • 西安交大在柔性鐵電領域取得新進展
    基於褶皺的形成機理,薄膜層應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因此目前褶皺薄膜層主要以高分子和金屬材料為主。很少有功能氧化物薄膜被應用於褶皺結構中,這極大限制了微納米尺度褶皺的應用範圍。實現了鐵電/壓電褶皺薄膜的可控制備,揭示了褶皺特性對電極化和壓電性能的影響,為開發基於鐵電/壓電褶皺薄膜的柔性電子器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驗指導。
  • 西安交大在工程化水凝膠可穿戴醫療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然而,現有的柔性可穿戴傳感器多基於石墨烯、Ecoflex、織物等材料,因存在器件-皮膚界面機械強度失配、穿戴不適、生物相容性不足等問題,難以實現廣泛應用。水凝膠是一種高含水量的三維網狀聚合物,具有優異的生物相容性和接近人體皮膚的彈性模量,成為發展下一代柔性可穿戴傳感器的理想選擇。
  • 陝西科研人員在電子皮膚領域取得最新進展!
    電子皮膚在假肢、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等新興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該研究成果基於傳感器的工作機理,從電路模型(路)和有限元數值仿真(場)兩方面,揭示了與以往的設計——微金字塔表面塗覆很薄的導電層相比基於該優化設計比例的傳感器,構建了可實時地將幅值信號轉化為頻率信號且進行無線傳輸的壓力傳感系統,以及可實時進行空間分辨的壓力傳感陣列平臺。此外,鑑於微金字塔結構的廣泛應用,基於導電複合材料的微金字塔結構也可被集成到電容式、電晶體式、摩擦電式等其他類型的傳感器以獲取高的機械穩定性。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5月21日記者獲悉,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科研成果登上國際化學領域權威期刊。腫瘤的發生、發展等進程是涉及多水平的複雜分子事件,與多種RNA、蛋白的異常表達密切相關。 同時,獲取多元組分的準確信息,並探究其潛在關聯對理解細胞功能、解析致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盤點西安交大近期6篇《科學》
    聚焦此關鍵科學問題,西安交大劉明教授團隊和丁向東教授團隊合作,對鐵電單晶薄膜材料柔性和彈性的力學行為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採用水溶性的Sr3Al2O6作為犧牲層,製備並剝離出大面積的自支撐BaTiO3 (BTO)單晶鐵電薄膜。
  • 西安交大在高溫有機薄膜電容介質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有機薄膜電容因其超快的充放電速度、極高的功率密度、高工作電壓、低損耗等特點,成為重要的功率型儲能器件,在智能配網儲能、直流輸電、新能源汽車交直流變換等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功率型電力電子設備運行負荷的不斷增加以及小型化集成化的發展趨勢,薄膜電容的運行溫度將不斷升高。
  • 西安交大研發獲得具有高壓電性能的透明鐵電單晶—新聞—科學網
    成果論文在《自然》刊發
  • 【科技速遞】西安交大鹼性燃料電池研究獲新進展
    針對上述問題,近日,西安交大能動學院熱流科學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何雅玲院士團隊的李印實教授提出了無需加入額外電解質的鈉離子直接甲酸鹽燃料電池。該體系以離子傳導率、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良好的鈉基陽離子膜為膜電極的隔膜,同時,甲酸鈉的水解為電極反應和離子傳輸提供了充足的OH-和Na+。實驗證明,電池在60℃放電時功率密度達到33mW cm-2。
  • 西安交大與中國電信陝西公司
    11月22日上午,西安交大與中國電信陝西公司召開「新基建」與5G智慧教育應用示範項目專題工作會議,圍繞雙方此前籤訂的《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打造5G智慧教育應用示範共建協議》進行工作部署。中國電信陝西公司總經理助理辛公良一行共10位信息化專家,學校電信學部、網信中心、教務處、實踐教學中心等單位主要負責人參會。會議由鄭慶華副校長主持。
  • 西安交大與微軟(中國)有限公司啟動戰略合作
    新華網西安6月8日電(記者許祖華)西安交通大學與微軟(中國)有限公司7日籤署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建立穩固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將在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等方面展開廣泛實質性合作。  根據協議,雙方將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專家學者互派、未來教室建設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非線性光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電子學院等離子體與微波電子學研究所張貽齊展示了在弱非線性波導下可以保證方位角調製渦旋孤子穩定傳播較長的距離,並且對光波導的折射率引入微弱的縱向周期調製可以使得不同方位角調製渦旋孤子之間發生轉換,即實現方位角調製渦旋孤子的光學拉比振蕩,填補了學界關於非線性模式拉比振蕩研究的空白。
  • 交大科技力!
    近期,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地質、醫工交叉、半導體、氣候、物理等領域相繼取得重要進展,一起來看這些新突破、新成果! 讓我們為交大科研實力打Call!
  • 西交大在可穿戴醫療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打開APP 西交大在可穿戴醫療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MEMS 發表於 2021-01-04 15:48:25   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能直接貼在皮膚表面
  • 西安交大又一最新研究成果登頂《科學》!
    既擁有傳統無機非金屬半導體的優異物理性能,又能像金屬一樣進行塑性變形和機械加工,在柔性和可變形熱電能量轉換,在光電傳感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近日,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單智偉教授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相關成果以&34;為題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
  • [陝西新聞聯播]西安交大研究人員研發氮雜環化合物新技術
    [陝西新聞聯播]西安交大研究人員研發氮雜環化合物新技術 西安交大研究人員研發氮雜環化合物新技術。
  • 西安交大在光催化制氫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學院新型儲能與能量轉換納米材料研究中心《應用催化B》 (影響因子16.683)上,論文第一作者為電氣學院博士生毛思鰻,通訊作者為電氣學院石建穩副教授,該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電力設備電氣絕緣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研究課題資助,西安交通大學分析測試共享中心為該研究的表徵提供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