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分類——原核微生物

2020-12-03 鐵頭阿童木

微生物根據其進化水平和性狀的差別可以分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細胞微生物三大類群。其中原核微生物主要有細菌、藍細菌、放線菌、支原體、立克次氏體和衣原體。

1.細菌

細菌是一類細胞細而短(直徑約為0.5um,長度約為0.5-5um)、結構簡單、細胞壁堅韌、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較強的原核生物。

細菌結構十分簡單,有球狀、杆狀和螺旋狀三大類。其中以桿菌最為常見,球菌次之,而螺旋狀的最少。

量度細菌大小的單位是um,亞細胞結構則要用nm。以E.coli為例,其細胞平均長度約為2um,寬度約為0.5um。而一個E.coli細胞的重量為10-12g,則大約109個才能達到1mg。

通過革蘭氏染色,幾乎可以把所有的細菌分成革蘭氏陽性菌與革蘭氏陰性菌兩個大類,因此它是分類鑑定菌種的重要指標。

革蘭氏陽性菌
革蘭氏陰性菌

2.放線菌

放線菌是一類呈菌絲狀生長、主要以孢子繁殖和陸生性強的原核微生物。由於它與細菌十分接近,加上至今發現的五六十屬放線菌都呈革蘭氏陽性,因此也可以認為放線菌是一類呈絲狀生長、以孢子繁殖的革蘭氏陽性菌。放線菌一般分布在含水量較低、有機物豐富和呈鹼性的土壤中。為泥土所特有的"泥腥味",主要是由放線菌產生的。據研究,在每克土壤中,放線菌的孢子數一般在10-7左右。

放線菌基本結構
放線菌微觀圖片

放線菌與人類的關係十分密切,常用的抗生素除青黴素和頭孢黴素類外,絕大多數都是放線菌的產物。在1978年統計的5128種抗生素中,有3165種為各种放線菌產生(約佔總數的61.7%),鏈黴菌屬又佔放線菌中的首位(約87.5%)。

3.藍細菌

藍細菌在過去曾一直被作為藍藻或藍綠藻,這是因為當時還沒能把生物區分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這是一類含有葉綠素a、具有放氧性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藍細菌與真核藻類最大的區別,在於它無葉綠體,無真核,有70S核糖體,細胞壁中含有肽聚糖,因而對青黴素和溶菌酶十分敏感。

藍細菌廣泛的分布在河流、沼澤和海洋等水體中,也可以和各類植物共生,具有對不良環境的高度抵抗力和普遍的固氮能力,因此可以在貧瘠的沙灘和荒原上找到它們,並有"先鋒生物"的美稱。

4.支原體、立克次氏體和衣原體

支原體是一類無細胞壁的原核生物,也是整個生物界中能找到的最小型獨立營養生物。細胞呈革蘭氏陰性反應,直徑一般在250nm左右;由於缺少細胞壁,使其細胞多形易變,對滲透壓敏感,對表面活性劑和醇類敏感,以及對抑制細胞壁合成的青黴素等抗生素不敏感。一般來說,支原體與人類的關係是害大於利的。許多支原體可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一些腐生支原體分布在汙水和土壤中。

立克次氏體是一類只能寄生在真核細胞內的革蘭氏陰性原核生物。與支原體的主要區別是有細胞壁但不能獨立生活。細胞形態多變,有細胞壁呈革蘭氏陰性反應,在真核細胞內專性寄生,對青黴素、四環素等抗生素敏感,對熱敏感,一般在56℃以上經過30分鐘即可殺死。

衣原體是一類在真核細胞內營專性能量寄生的小型革蘭氏陰性原核生物。衣原體有一個特殊的生活史:具有感染力的個體稱為原體,它是一種不能運動的球狀細胞,有堅韌的細胞壁。在宿主細胞內,原體逐漸伸長,形成無感染力的個體,稱作始體,四十一中薄壁的球狀細胞,形體較大,可以通過二等分裂產生分化成較小而壁厚的感染性原體。一旦宿主細胞破裂,原體又可以重新感染新的細胞。

相關焦點

  • 帶你了解微生物——原核微生物
    沒錯,它們就是微生物。本次的了解分為上下兩期,此次主要講解原核微生物。一、概念原核微生物是一類僅含一個DNA分子的原始核區而無核膜包裹的原始單細胞微生物。二、種類原核微生物主要分為以下幾種:細菌,放線菌,藍細菌,其他原核微生物(支原體,衣原體和立克次氏體)我們主要講解細菌細菌
  • 基於擴增子與GeoChip 5.0 聯合分析的噬菌體與原核微生物群落研究
    三、結果1、噬菌體與原核微生物隨著功能的時空變化而動態變化共獲得56143個原核微生物OTUs和來自78種噬菌體的183種噬菌體基因,其中91種噬菌體基因普遍存在於四個厭氧沼氣池中,且其相對豐度是只在平均單個厭氧沼氣池中出現的基因2.4倍,說明優勢噬菌體在不同地點是普遍存在的。
  • 簡單粗暴,微生物生態研究中常用資料庫簡介
    從生物角度,其研究對象主要有:➤真核微生物(Eukaryotes,如原生生物、真菌等)➤原核微生物(Prokaryotes,細菌和古菌)➤病毒(Viruses)[1]。隨著高通量測序的發展,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從環境中獲得大量微生物marker基因序列,如原核的16S rDNA序列,真核的18S rDNA序列、ITS(ribosomal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等。拿到序列後,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選擇什麼資料庫進行比對才能得到較好的分類鑑定結果呢?
  • 微生物分類學研究利器: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
    由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建立的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gcType)http://gctype.wdcm.org/,是為分類學家進行基因組研究、新種鑑定的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工具平臺。
  • 微生物分類學研究利器: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
    由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建立的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gcType)http://gctype.wdcm.org/,是為分類學家進行基因組研究、新種鑑定的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工具平臺。
  • TiM:rDNA拷貝數的種內變化影響微生物群落分析嗎?
    用分子方法定量微生物群落新一代測序(NGS)技術已經提供了在時空尺度上識別和計數樣品中微生物分類組成的方法,可應用於對真核和原核微生物群落的全球評估,而使用基於培養的方法和/或Sanger測序是費時費力、不切實際的。
  • 《核酸研究》:高質量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及分析平臺
    模式菌株(type strains)是在給微生物定名、分類記載和發表時,以純菌狀態所保存的菌種,是微生物分類學的標準參考物質,也是理想的生物技術研究工具,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產業價值gcType資料庫主頁16770個物種 截止到2020年11月,所有有效發表的原核微生物物種信息及其對應的菌株信息
  • 《核酸研究》:高質量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及分析平臺
    模式菌株(type strains)是在給微生物定名、分類記載和發表時,以純菌狀態所保存的菌種,是微生物分類學的標準參考物質,也是理想的生物技術研究工具,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產業價值。模式菌株長期以來分散在全球各國超過100餘個保藏中心,是各個保藏中心甚為珍貴的資源。
  • 我國微生物多樣性簡述是怎樣的?
    原核微生物物種多樣性中國地域遼闊,地形、氣候、土壤和植被等自然條件極為複雜多樣,這些決定了中國微生物物種群必然豐富多彩,但是由於中國微生物資源尚未進行全面調查研究,目前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非醫學微生物保藏中心)保藏的細菌60屬,266種,2003株,其中絕大部分是從各省土壤、水域和動、植物樣品中分離獲得的,有一定代表性,在工農業生產中使用能增產的菌株
  • 真核微生物的形態 構造和功能
    真核生物(Eukaryotes):是一大類細胞核具有核膜,能進行有絲分裂,細胞質中存在線粒體或同時存在葉綠體等多種細胞器的生物。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的比較:細胞質:細胞核:生理特性:真核微生物(eukaryotic micro-organisms):
  • 微生物肥料的分類及功效特點
    90 年代,劉榮昌等研發出以「環狀芽孢桿菌」為有效菌的「生物鉀肥」,許景鋼研發出「土壤磷素活化劑」。這一時期出現的微生物肥料的特點是成分為單一的營養菌,主要通過利用微生物特性來提高土壤中主要營養元素的含量和有效性。
  • 科學網—功能微生物類群多樣性檢測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 在高度複雜的環境微生物群落中,承載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特定功能微生物類群往往具有高度的多樣性,這種功能上的冗餘使得微生物群落面對環境劇烈變化時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穩定性
  • 李文均團隊在熱泉微生物培養策略研究中取得進展
    微生物是地球上生物量最大、生活範圍最廣、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類群,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生物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據保守估計,地球上存在的原核生物物種在數百萬種以上。然而由於研究手段的限制以及對物種認知的缺乏,許多微生物類群還不能分離培養,也使得以物種純培養為基礎的原核微生物多樣性及下遊應用研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分離、培養並有效描述未知的90%以上的絕大多數微生物,是微生物學研究一直以來亟需解決的挑戰性課題。
  • 汙水處理中的微生物的分類及代謝!
    汙水處理中的微生物的分類及代謝!北極星水處理網訊:一、汙水處理中的微生物分類汙水處理中的微生物種類很多,主要有菌類,藻類以及動物類。1、細菌細菌的適應性強,增長速度快。根據適應的溫度範圍,微生物可分為低溫性(好冷性)、中溫性和高溫性(好熱性)三類。低溫性微生物的生長溫度為20℃以下,中溫性微生物的生長溫度為20~45℃,高溫性微生物的生長溫度為45℃以上。好氧生物處理以中溫為主,微生物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0~37。厭氧生物處理時,中溫微生物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5~40℃,高溫微生物的最適生長溫度為50~60℃。
  • 微生物:海洋中數量最多的生物
    海洋中存在著許多我們可以看得見的生物,比如魚、蝦、貝類、大型藻類等,但是也存在著許多我們不了解的生物。微生物——海洋裡數量最多的生物海洋中數量最多的生物,不是可以自由自在遊泳的魚類,也不是隨著水流晃動的植物,而是一些我們看不到的微生物。
  • 《科學》報導由中國科學家牽頭的微生物國際大科學項目—新聞...
    《科學》報導由中國科學家牽頭的微生物國際大科學項目」,認為該項目將促進對微生物毒性和抗生素耐藥性的理解。closing the genomic gaps forthe validly published prokaryotic and fungi species」文章,正式宣布該項目在全球啟動。
  • 一種有益的微生物——光合細菌
    光合細菌(簡稱PSB)是以光為能源,以CO2或有機物為碳源,以硫化氫等為供氫體,進行自養或異養的一類原核微生物的總稱,廣泛分布於自然界的土壤、水田、沼澤、湖泊和江海等處,具有固氮、產氫、固碳和脫硫等多種生理生化功能,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據光合細菌所含光合色素和電子供體的不同而分為產氧光合細菌(藍細菌、原綠菌)和不產氧光合細菌(紫色細菌和綠色細菌)。
  • 【微知識】微生物學—原核生物
    像所有其他生物樣,微生物能被分 為原核生物或真核生物。兩類生物是根據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的細胞結構、亞細胞結構和超微結構不同而劃分的。微生物中細菌是原核生物,而其他的微生物包括真菌、原生動物、單細胞藻類是真核生物。複雜的植物和動物也是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有許多生理學和結構方面的差異。
  • 佳作推薦|不同環境條件下宿主植物中微生物的變化
    本期佳作利用代謝組+16S的研究策略探究不同環境條件下宿主植物中微生物的變化,發現植物和微生物之間的有益聯繫可以增強植物對非生物脅迫的耐受性。原文於2020年5月於mSystems上在線發表。不同環境條件下宿主植物中微生物的變化Plant Hosts Modify Belowground Microbial CommunityResponse to Extreme Drought作者:Allison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