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推薦|不同環境條件下宿主植物中微生物的變化

2021-01-13 美格基因

本期佳作利用代謝組+16S的研究策略探究不同環境條件下宿主植物中微生物的變化,發現植物和微生物之間的有益聯繫可以增強植物對非生物脅迫的耐受性。原文於2020年5月於mSystems上在線發表。

不同環境條件下宿主植物中微生物的變化

Plant Hosts Modify Belowground Microbial CommunityResponse to Extreme Drought

作者:Allison M. Veach 等

期刊:mSystems

時間:2020.05

影響因子:6.519

DOI:10.1128/mSystems.00092-20

一、研究背景

氣候變化導致降水和溫度的顯著變化,預計在下個世紀將變得更加極端。微生物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成員,它們如何應對這些變化的非生物壓力源對生態系統的功能、營養物質的循環和地上植物群落的健康有著重大的影響。乾旱脅迫對微生物活動產生負面影響,但這種脅迫反應的強度可能取決於地面和地下的相互作用。這項研究表明,植物和微生物之間的有益聯繫可以增強對非生物脅迫的耐受性。

二、實驗結果

1.根代謝物分析

在不同乾旱處理組之間,幾種代謝物組在濃度上有顯著不同:酚苷、胺基酸、脂肪酸和糖醇在經歷過乾旱的植物根中產量有更顯著(p<0.05)的提升(圖1)。在乾旱條件下胺基酸濃度有明顯的乾旱脅迫與時間的相互作用,在乾旱結束時(第12天),平均而言,在乾旱條件下胺基酸濃度提升110%,;在再溼期(第13天),控制組和乾旱組的結果相似;在恢復階段(第25天),相對於對照根系,它們在乾旱條件下的產量更高(圖1D)。

圖1 不同處理條件代謝物分析

2.微生物的alpha-和beta-多樣性

有植物存在的土壤細菌和古細菌系統發育多樣性(PD)差異顯著(p<0.001)。土壤細菌和古細菌分類學多樣性(H』)僅在乾旱處理組顯著差異(p=0.005)。系統發育多樣性平均比與有植物相關的根際土壤高出8%,乾旱處理的系統發育多樣性以及分類學多樣性平均與對照相比分別低5%和2%。與土壤相比,乾旱導致根中的細菌/古菌PD和H』分別增加了21%和12%,細菌/古菌根的PD在恢復結束時比再溼潤時更大。而土壤真菌組成只隨著植物的存在而變化。在種植土壤中,細菌/古菌豐富度和多樣性指數(PD,H』,真菌H』)與代謝物功能類別沒有相關性。但在根內,細菌/古菌的PD和H』與碳水化合物呈負相關,而PD與脂肪酸呈正相關,H』與胺基酸呈正相關。根真菌H』與胺基酸呈正相關,與糖醇呈負相關。

對於土壤中的細菌/古菌,植物存在(無植物vs種植土壤)解釋了最多的變化,而時間和乾旱處理解釋了群落組成中較低的變化比例(圖2)。主效應之間的雙向交互作用均顯著(表1)。

表1 細菌、古生菌和真菌的置換多變量方差分析結果

圖2 不同處理條件下微生物系統發育多樣性和分類學多樣性變化

在土壤中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浮黴菌門(Planctomycetes),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和 γ-變形菌綱(Gammaproteobacteria)與有植物的存在時有差異(表2):相對於無種植土壤,種植土壤中富集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和 γ-變形菌綱(Gammaproteobacteria) ,而浮黴菌門(Planctomycetes)、擔子菌(Basidiomycota)和被孢黴門(Mortierellomycota)在無種植土壤中相對富集(圖3)。

表2 不同處理條件下細菌和真菌優勢菌群的變化

圖3 不同處理條件下細菌和真菌優勢菌群豐度的變化

3.在乾旱/再溼/恢復期間,OTU數量差異較大

在乾旱/再溼/恢復期間,土壤和種植土壤中有敏感型(水分脅迫減少,總數=304)和機會型(水分脅迫豐富,總數=231)細菌/古細菌OTUs(圖4),而真菌敏感型(總數=10)和機會型(總數=4)OTUs比較少。在根中,細菌僅有1種機會型OTU。真菌有19種機會型OTUs,4種敏感型OTUs。無論是乾旱還是復溼,細菌/古菌敏感型OTUs都比機會型OTUs響應更多。

圖4 不同處理條件下OUT數量的差異

三、結論與亮點

1.植物代謝組學分析表明,乾旱暴露增加了宿主對C和N代謝途徑(胺基酸、脂肪酸、酚類糖苷)的投入,無論其恢復與否。幾種代謝物與根系相關微生物的基因多樣性呈正相關,但與土壤群落的基因多樣性不相關。

2.相對於灌溉對照,土壤細菌群落組成隨著植物的存在和乾旱的變化而變化,而土壤真菌組成只隨著植物的存在而變化。然而,根系真菌群落隨著乾旱發生了強烈的遷移,而根系細菌群落的遷移程度較小。

3.細菌水分脅迫條件下OTUs的比例(乾旱富集計數)在乾燥期末期較高(~約11%),並在重溼期和恢復期後保持不變,但在有植物存在的土壤中隨時間下降。

4.對根系真菌而言,在乾旱處理後的恢復期機會性OTUs數量較高(約佔豐度的17%),雖然對土壤,特別是種植的土壤的反應相對較弱(敏感性或機會性的豐度<0.5%)。

5.這些數據表明,在極端乾旱的情況下,植物通過緊密的植物-微生物聯繫來調節土壤和與根系相關的微生物對乾旱的反應,但在極端乾旱之後,其變化軌跡隨著植物棲息地和微生物功能群而變化。

您可能還喜歡:

不同土壤深度之間微生物格局有何不同?

基於擴增子與GeoChip 5.0 聯合分析的噬菌體與原核微生物群落研究

相關焦點

  • 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共同進化
    受飲食影響腸道微生物群落與它們的宿主共同進化。你應該感謝生活在你腸道中的眾多微生物。根據研究人員披露,這些微生物是與我們曾經食肉的祖先一起進化而來的,並賦予了它們承受進食植物對消化系統所形成的挑戰。Ruth Ley及其同事對居住在60種不同的哺乳類動物的腸道中的微生物品種進行了比較後發現,這些微生物群落與它們的宿主是共同進化的,並且受到宿主食物的強烈影響。
  • 天空中的微生物
    這些飛沫迅速風乾,縮小到直徑1微米-4微米,懸浮在空氣中。致病細菌和病毒若有機會在死亡以前被新的宿主攝入體內,就會傳播疾病。攜帶著微生物的細微顆粒在空氣中已經達到懸浮狀態,不會因為重力墜地。若是遇到合適的條件,就能向高空飄移。微生物向高空進軍,前線在哪裡呢?生活在天空中的細菌看似離我們很遙遠,其實它們與人類的關係比我們想像的要近得多。
  • 光和微生物聯合作用下淺水湖泊水體中植物殘體降解研究取得進展
    實際上,在天然水體中,強氧化性物質-活性氧物種(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在水體的光化學、氧化還原反應、有機質的降解及轉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並不了解水生植物衰亡期ROS的產生過程,特別是缺少對光和微生物共存的條件下,產生的ROS對植物殘體分解及微生物的影響。
  • Microbiome:微生物在植物世代之間的旅程
    因此,這種微生物群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工具箱,使植物能夠緩衝性地適應當地環境變化,並對植物的適應性產生積極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微生物群向後代的傳播代表了一種確保在棲息地內存且在有益共生的方式。這類傳播的例子主要描述了種子傳播和一些致病微生物。我們研究了在無性系植物網絡中,共生夥伴向植物後代的傳播。
  • 微生物和微生物組有區別嗎?本文帶你詳細了解它們的發展史
    Marchesi和Ravel集中在對特定環境下的基因組、微生物(和病毒)基因表達模式和蛋白質組以及生物和非生物條件的定義。所有這些定義暗示著宏觀生態學的一般概念可以很容易地應用於微生物-微生物以及微生物與宿主的相互作用。
  • Science綜述:微生物組是宿主新興表型的來源
    宿主相關微生物的普遍性及其在宿主生物學、生態學和進化中的中心作用使共生功能體這一概念逐步進入科研視野並日益流行。與單一物種組成的集合不同,共生功能體所包括的宿主及多物種集合需要面對自然選擇,成員有機體共同進化。然而,這一概念也引起了生態學領域的激烈爭論,特別是關於嚴格和兼性寄生以及微生物傳播和遺傳的一些理論。
  • 微生物所葉健課題組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病害三角(disease triangle)是描述疾病流行規律的理論,該理論指出「病害三要素」為致病病原生物、易感宿主和適合的環境條件三者相互作用才能引起侵染性病害。已知超過1480種植物病毒中,近80%由媒介昆蟲傳播,植物蟲傳病毒是制約我國農作物高產穩產的主要因素之一。
  • 微生物所孔照勝研究組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
    據統計,共生固氮每年可向農業系統中提供大約5000萬噸氮素營養。因此,共生固氮對於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氮素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共生固氮是豆科植物為了更好地適應氮素匱乏環境演化而來的,其本身是一個耗能的生物學過程,因此豆科植物會根據環境土壤中的氮素水平,開啟或關閉結瘤固氮發育程序。有趣的是,環境土壤中低濃度的氮素會促進結瘤固氮,而高濃度氮素則抑制結瘤固氮。
  • 環境工程|有機廢棄物好氧堆肥:調控手段、微生物及酶活性變化...
    好氧堆肥嚴格來說是在有氧條件下微生物降解有機廢棄物並產生熱量、H2O和CO2的過程,利用微生物進行一系列的生化反應,最終將不穩定的有機物轉化為不含植物毒性、不含病原體的穩定堆肥產品。這種堆肥產品既可農用,也可以用於半乾旱土地恢復土壤肥力。但是自然堆肥過程緩慢,也會產生NH3、H2S,同時也造成了堆肥的氮損失。因此,工業化的堆肥一般要進行人工調控。
  • 微生物所葉健團隊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病害三角(disease triangle)是描述疾病流行規律的理論,該理論指出「病害三要素」為致病病原生物、易感宿主和適合的環境條件三者相互作用才能引起侵染性病害。已知超過1480種植物病毒中,近80%由媒介昆蟲傳播,植物蟲傳病毒是制約我國農作物高產穩產的主要因素之一。
  • 根際微生物對大豆—根瘤菌互作至關重要
    圖片來源:《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雜誌》近日,《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雜誌》在線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李霞團隊最新成果。該研究揭示了不同土壤條件下大豆根際微生物的變化及其調控快、慢生根瘤菌與大豆互作及在根瘤中定殖特異性的機制,為大豆根瘤菌環境適應性和逆境下提高結瘤效率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是植物—微生物共生的一種重要類型,這種共生關係的建立非常複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大豆與快生根瘤菌和慢生根瘤菌均能互作共生。
  • COM:根系微生物組研究中的合成群落還原法
    此外,Bulgarelli等證明了在實驗室條件下天然土壤中根系微生物群的主要組裝模式與自然田間土壤中的根系微生物群落相似[1••]。在溫室(受控條件)下研究天然土壤接種物中的根部微生物組的組裝已廣泛用於水稻,擬南芥及其近緣[15••,25•,26•]等物種的根部微生物組研究(圖1b)。減少環境變化對於有意義的微生物組比較描述至關重要。
  • 微生物所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結瘤固氮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苜蓿根瘤維管組織傳遞細胞特異表達的硝酸鹽轉運體NPF7.6,通過感知環境中硝酸鹽濃度變化,介導其吸收與轉運,調控豆血紅蛋白基因表達來控制一氧化氮穩態及固氮酶活性,從而實現對根瘤發育與共生固氮的精細調控。氮素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主要元素。氮肥的使用在增加作物產量中發揮至關重要作用。然而,氮肥的超量使用現象日趨嚴峻。
  • 環境和飲食與腸道微生物的關係
    通過分析樣本中的DNA來推斷動物的飲食和腸道微生物,研究人員得出了三個主要結論。首先,他們發現近親物種有著相似的腸道微生物,飲食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較為相似。其次,飲食結構不同的物種(以及同一物種內的不同個體)往往具有不同的腸道微生物。
  • 飲食+腸道微生物成就了你的身體
    研究人員已經知道飲食會影響體內的微生物平衡,但是這如何轉變為對宿主的影響仍然沒有被人們理解。近日,一項對小鼠的研究表明,微生物通過發送作用於組蛋白的代謝物的方式與宿主交流,因此不但影響結腸中的基因轉錄,而且還會影響身體的其他組織。這項研究發表在11月23日的《Molecular Cell》上。
  • 微生物培養有何新突破?34分綜述一覽階段性進展
    ,但是要研究環境、人體共生古菌、細菌的生物學、生態學和進化學功能,需要依賴微生物細胞分離和培養;② 制約微生物分離和培養的因素包括複雜且不確定的培養條件、缺乏復甦休眠微生物的手段、微生物的生存依賴於微生物間共生或接觸關係、原始環境中微生物豐度低等;③ 創新的培養方法包括基於膜擴散的培養方法、微流控培養方法和基於細胞分選的培養方法,部分技術已成功用於分離新微生物。
  • 生物晶片在環境微生物研究中的應用
    三 生物晶片在環境微生物研究中的應用(1)基因表達分析基因表達分析可以用於了解微生物在生態環境中的功能活動,mRNA 是轉錄基因表達的中間產物,基因晶片可以通過對mRNA 的檢測來分析基因的表達情況。利用基因晶片還可以直接檢測功能基因的表達,Wu 等,用含有nirS 、nirK、nifH 等和在系統進化上與之相聯繫的甲烷單加氧酶基因(pmoA) 等120 多個功能基因的晶片分析了海洋沉積物和土壤中硝化和去硝化微生物種群的分布,研究表明了海洋沉積物和土壤中的功能基因家簇具有明顯的分布差異。基因晶片還可以通過比較不同環境條件下mRNA 的轉錄活性差異而進行基因表達分析。
  • 陳拓:冰凍圈微生物,機遇與挑戰
    平均病毒-細菌比是了解冰凍圈中病毒豐度及其與宿主關係的指標,儘管不同生境中這一數據變化較大,但是已經收集到的數據表明,南極和北極的冰及冰穴中具有很高的病毒-細菌比(表 2)。通過對青藏高原古裡雅冰川距今 520 年和 1.5 萬年的冰芯中相關病毒的基因組分析,發現了屬於 33 種不同的病毒遺傳信息,這些病毒可歸類為 4 個已知屬、28 個未知屬。基因預測分析結果顯示,其中 18 個病毒種與冰芯中多種細菌數量密切相關,這表明病毒在冰芯中宿主多樣化。西伯利亞凍土中分離出的 3 萬年前的巨病毒,仍具有感染目標宿主的活性。
  • 張志剛:沉浸在腸道微生物研究中的科學痴迷者
    陰差陽錯,闖入腸道微生物的世界1998年,19歲的張志剛考入內蒙古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在好奇心和求知慾的驅動下,不斷攀登著科研的學術高峰。大四畢業後,張志剛順利考入雲南農業大學,直接攻博,進入植物病理學專業。
  • 微生物群落是如何與環境一起,影響生物體型的
    自多細胞生命出現以來,就有大量微生物以它們為家。自然的微生物群(所有生活在生物體內和體表的細菌、病毒和真菌),對生物體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它們會幫助宿主吸收營養物質或抵禦有害病原體。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個體的生長發育是一個不受外部因素影響,完全由基因所決定的過程。然而,事實證據表明,發育過程並不是自動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