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汙水處理中的微生物的分類及代謝!

2020-11-23 北極星環保網

收藏!汙水處理中的微生物的分類及代謝!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一、汙水處理中的微生物分類

汙水處理中的微生物種類很多,主要有菌類,藻類以及動物類。

1、細菌

細菌的適應性強,增長速度快。根據對營養物需求的不同,可將細菌分為自養菌和異養菌兩大類。自養菌利用各種無機物(CO2、HCO3-、NO3-、PO3-4等)為營養將其轉化為另一種無機物,釋放出能量,合成細胞物質,其碳源、氮源和磷源皆為無機物。異養菌以有機碳作碳源,有機或無機氮為氮源,將其轉化為CO2、H2O、NO3-、CH4、NH3等無機物,釋放出能量,合成細胞物質。汙水處理設施中的微生物主要是異養菌。

2、真菌

真菌包括黴菌和酵母菌。真菌是好氧菌,以有機物為碳源,生長pH為2〜9,最佳pH為5.6。真菌需氧量少,只有細菌的一半。真菌常出現於低pH值、分子氧較少的環境中。

真菌絲體對活性汙泥的凝聚起到骨架作用,但過多絲狀菌的出現會影響汙泥的沉澱性能,而引起汙泥膨脹。真菌在汙水處理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3、藻類

藻類是單細胞和多細胞的植物性微生物。它含有葉綠素,利用光合作用同化二氧化碳和水放出氧氣,吸收水中的氮、磷等營養元素合成自身細胞。

4、原生動物

原生動物是最低等的能進行分裂增殖的單細胞動物。汙水中的原生動物既是水質淨化者又是水質指示物。絕大多數原生動物屬於好氧異養型。在汙水處理中,原生動物的作用沒有細菌重要,但由於大多數原生動物能吞食固態有機物和游離細菌,所以有淨化水質的作用。原生動物對環境的變化比較敏感,在不同的水質環境中出現不同的原生動物,所以是水質指示物。例如,溶解氧充足時鐘蟲大量出現,溶解氧低於1㎎/L時出現較少,也不活躍。

5、後生動物

後生動物是多細胞動物。在汙水處理設施和穩定塘中常見的後生動物有輪蟲、線蟲和甲殼類的動物。

後生動物皆為好氧微生物,生活在較好的水質環境中。後生動物以細菌、原生動物、藻類和有機固體為食,它們的出現表明處理效果較好,是汙水處理的指示性生物。

二、微生物的代謝

微生物的生命過程是營養不斷被利用,細胞物質不斷合成又不斷消耗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伴隨著新生命的誕生,舊生命的死亡和營養物(基質)的轉化。汙水的生物處理就是利用微生物對汙染物(營養物)的代謝轉化作用實現的。

1、微生物的營養關係

細菌、真菌、藻類、原生動物、後生動物共生於水體中。細菌和真菌以水中的有機物、氮和磷等為營養進行有氧和無氧呼吸合成自身細胞。藻類是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中的氮、磷進行光和作用合成自身細胞並向水體提供氧氣。藻類的細胞死亡後成為菌類繁殖的營養。原生動物吞食水中固態有機物、菌類和藻類。後生動物捕食水中固體有機物、菌類、藻類和原生動物。

2、微生物的代謝

微生物從汙水中攝取營養物質,通過複雜的生物化學反應合成自身細胞和排出廢物。這種為維持生命活動和生長繁殖而進行的生化反應過程叫新陳代謝,簡稱代謝。根據能量的轉移和生化反應的類型可將代謝分為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微生物將營養物分解轉化為簡單的化合物並釋放出能量,這一過程叫做分解代謝或產能代謝;微生物將營養物轉化為細胞物質並吸收分解代謝釋放的能量,這一過程叫做合成代謝。當營養缺乏時,微生物對自身細胞物質進行氧化分解,以獲得能量,這以過程叫做內源代謝,也叫內源呼吸。當營養物充足的時,內源呼吸並不明顯,但營養物缺乏時,內源呼吸是能量的主要來源。

沒有新陳代謝就沒有生命。微生物通過新陳代謝不斷地增殖和死亡。微生物的分解代謝為合成代謝提供能量和物質,合成代謝為分解代謝提供催化劑和反應器。兩種代謝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不可分割。

微生物代謝消耗的營養物一部分分解成簡單的物質排入環境,另一部分合成為細胞物質。不同的微生物代謝速度不同,營養物用於分解和合成的比例也不相同。厭氧微生物分解營養物不徹底,釋放的能量少,代謝速度慢,將營養物用於分解的比例大,用於合成的比例小,細胞增殖慢。好氧微生物分解營養物徹底,最終產物(CO2、H2O 、NO3-、PO43-等)穩定,含有的能量最少,所以好氧微生物代謝中釋放的能量多,代謝速度快,將營養物用於分解的比例小,用於合成的比例大,細胞增殖快。

三、微生物的生長環境

廢水生物處理的主體是微生物,只有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讓微生物大量繁殖才能獲得令人滿意的處理效果。影響微生物生長的的條件主要有營養、溫度、pH值、溶解氧及有毒物質等。

1、營養

營養是微生物生長的物質基礎,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和物質來自於營養。微生物細胞的組成(不包括H2O和無機物),可用化學式C5H7O2N或C60H87O23N12P表示。不同微生物細胞的組成不盡相同,對碳氮磷比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好氧微生物要求碳氮磷比為BOD5:N:P=100:5:1[或COD:N:P=(200~300):5:1]。厭氧微生物要求碳氮磷比為BOD5:N:P=100:6:1。其中N以NH3- N計,P以PO43--P計。微生物種類繁多,所需C、N、P的化學形式也不相同。如異養菌需要有機物為碳源,而自養菌以CO2和HCO3-為碳源。

幾乎所有的有機物都是微生物的營養源,為達到預期的淨化效果,控制合適的C:N:P比顯得十分重要。微生物除需要C、H、O、N、P外,還需要S、Mg、Fe、Ca、K等元素,以及Mn、Zn、Co、Ni、Cu、Mo、V、I、Br、B等微量元素。

2、溫度

微生物的種類不同生長溫度不同,各種微生物的總體溫度範圍是0~80℃。根據適應的溫度範圍,微生物可分為低溫性(好冷性)、中溫性和高溫性(好熱性)三類。低溫性微生物的生長溫度為20℃以下,中溫性微生物的生長溫度為20~45℃,高溫性微生物的生長溫度為45℃以上。好氧生物處理以中溫為主,微生物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0~37。厭氧生物處理時,中溫微生物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5~40℃,高溫微生物的最適生長溫度為50~60℃。所以厭氧微生物處理常利用33~38℃和52~57℃兩個溫度段,分別叫做中溫消化(發酵)和高溫消化(發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厭氧反應已能在20~25℃的常溫下進行,這就大大降低了運行費用。

在適宜的溫度範圍內,每升高10℃,生化反應速度就提高1~2倍。所以,在較高最適溫度條件下生物處理效果較好。人為改變汙水溫度將增大處理成本,所以好氧生物處理一般在自然溫度下進行,即在常溫下進行。好氧生物處理效果受氣候的影響較小。厭氧生物處理受溫度影響較大,需要保持較高的溫度,但考慮到運行成本,應儘量採用常溫下運行(20~25℃)。如果原汙水的溫度較高,應採用中溫發酵(33~38℃)或高溫發酵(52~57℃)。如果有足夠的餘熱或發酵過程中產生足夠的沼氣(高濃度有機汙水和汙泥消化),則可以利用餘熱或沼氣的熱能實現中溫和高溫發酵。一般情況下,一日內溫度的波動不宜超過℃。所以,在生物處理時要控制適宜的水溫並保持穩定。

3、pH值

酶是一種兩性電解質,pH值的變化影響酶的電離形式,進而影響酶的催化性能,所以pH值是影響酶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酶系統,就有不同的pH值適應範圍。細菌、放線菌、藻類和原生動物的pH值適應範圍是4~10。酵母菌和黴菌的最適pH為3.0~6.0。大多數細菌適宜pH=6.5~8.5的中性和偏鹼性環境。好氧生物處理的適宜pH為6.5~8.5,厭氧生物處理的適宜pH為6.7~7.4(最佳pH為6.7~7.2)。在生物處理過程中保持最適pH值範圍非常重要。否則,微生物酶的活性降低或喪失,微生物生長緩慢甚至死亡,導致處理失敗。

進水pH值的突然變化會對生物處理產生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可逆轉。所以保持pH值的穩定非常重要。

4、溶解氧

好氧微生物的代謝過程以分子氧為受體,並參與部分物質的合成。沒有分子氧,好氧微生物就不能生長繁殖,所以,進行好氧生物處理時,要保持一定濃度的溶解氧(DO)。供氧不足,適合低溶解氧生長的微生物(微量好氧的發硫菌)和兼性微生物大量繁殖。它們分解有機物不徹底,處理效果下降,且低溶解氧狀態下絲狀菌優勢生長,引起汙泥膨脹。溶解氧濃度過高,不僅浪費能量,而且會因營養相對缺乏而使細胞氧化和死亡。為取得良好的處理效果,好氧生物處理時應控制溶解氧在2~3mg/L(二沉池出水0.5~1mg/L)為宜。

厭氧微生物在有氧的條件下生成H2O2,但沒有分解H2O2的酶而被H2O2殺死。所以,在厭氧生物處理反應器中決不能有分子氧存在。其他氧化態物質如SO42-、NO3-、PO43-和Fe3+等也會對厭氧生物處理產生不良影響,也應控制它們的濃度。

5、有毒物質

對微生物有抑制和毒害作用的化學物質叫有毒物質。它能破壞細胞的結構,使酶變性而失去活性。如重金屬能與酶的-SH基團結和,或與蛋白質結合使之變性或沉澱。有毒物質在低濃度時對微生物無害,超過某一數值則發生毒害。某些有毒物質在低濃度時可以成為微生物的營養。有毒物質的毒性受pH值、溫度和有無其他有毒物質存在等因素的影響,在不同條件下毒性相差很大,不同的微生物對同一毒物的耐受能力也不同,具體情況應根據實驗而定。

在廢水生物處理過程中,應嚴格控制有毒物質濃度,但有毒物質濃度的允許範圍尚無統一的標準,表1的數據僅供參考。

原標題:收藏!汙水處理中的微生物的分類及代謝!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汙水微生物處理技術大全
    2. 2 微生物技術及應用微生物技術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謝反應過程和生物合成產物(包括酶) 對汙染環境進行監測、評價、整治以及修復的單一或綜合性的現代化人工技術系統。它不僅包含了生物技術所有的特點,還融合了環境汙染防治以及其他工程技術,目前已逐步發展成為一種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俱佳的、能解決日益嚴重的(尤其是水汙染) 環境問題的有效手段之一。
  • 16srDNA測序在汙水處理領域的研究
    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汙水處理工藝的發展,其中生物汙水處理系統,利用微生物特性降解有機質、去除營養物質,把有毒物質轉化為無毒物質,在汙水處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既然微生物在汙水處理過程中如此重要,那微生物在汙水處理過程中到底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汙水處理過程中的微生物又該如何研究呢?
  • 納米金屬及其氧化物對汙水生物處理系統中微生物的影響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市政汙水處理是現代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汙水處理中的常見方法有物理法、化學法、生物處理法。其中,生物處理法以其卓越的經濟性、高效性始終在汙水處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其在無害化、資源化方面也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 醫療汙水處理過程中的微生物檢測標準及方法解析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過程中,已於確診病例糞便中檢測到病毒核酸陽性,國家衛健委專家提示新冠肺炎有糞口傳播的可能性,並在某些特殊的條件下才發生氣溶膠傳播。針對這一問題,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汙水和城鎮汙水監管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醫療汙水和城鎮汙水監管工作,防止新型冠狀病毒通過汙水擴散傳播。
  • 技術乾貨|汙水處理中曝氣設備的分類及特點小結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曝氣是汙水生物處理系統的一個重要工藝環節,也是汙水生物處理系統中運轉費用最高的工藝環節,曝氣充氧電耗一般佔總動力消耗的60%~70%。目前的好氧曝氣方法普遍存在效率低、成本和能耗高的問題。
  • 汙水處理中應用膜的分類 生物膜在汙水處理中有哪些優勢?
    【中國環保在線 汙水處理】生物接觸氧化法是一種浸沒曝氣式生物濾池,曝氣池與生物濾池相結合產生的綜合性汙水處理工藝,它的優點是抗衝擊的能力強,容積負荷高。處理效果更好好,去除率可達90%以上,其出水可降到25mg/L以下,且出水水質非常穩定。其缺點是佔地面積過大,容易堵塞,影響環境衛生。   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   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是一種新的生物膜汙水處理技術,它介於生物接觸氧化法與生物流化床法之間。能夠解決生物接觸氧化法中濾料堵塞的問題。
  • 【乾貨】曝氣器技術在汙水處理中的應用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由於工業廢水成分的多樣性,往往需要通過幾種方法組成的處理系統才能達到所需的排放標準。汙水處理按採用的方法手段分類,可分為物理法、化學法、物理化學法和生物法4種。生物法是利用廢水中的微生物的代謝作用分解水中可降解的有機物的一種方法,因為具有處理量大,投資省,經濟可靠的特點,它是當今世界最普遍的一種水處理方法。
  • 汙水處理的常見技術分類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水處理的任務是釆用各種方法和技術措施將汙水中所含有的各種形態的汙染物分離出來或將其分解、轉化為無害和穩定的物質,使汙水得到淨現有的汙水處理技術,按其作用原理和去除的對象可分為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等。
  • 汙水處理技術分類
    1、物理法物理法汙水處理就是利用物理作業,分離汙水中主要呈懸浮狀態的汙染物,在處理過程中不改變水的化學性質。(1)沉澱(重力分離)汙水流入池內由於流速降低,汙水中的固體物質在中立的作用下進行沉澱,而使固體物質與水分離,這種工藝分離效果好,簡單易行,應用廣泛,如汙水處理廠的沉砂池和沉澱池。沉砂池主要去除汙水中密度較大的固體顆粒物,沉澱池則主要用於去除汙水中大量的呈顆粒狀的懸浮固體。(2) 篩選(截流)利用篩濾介質截流汙水中的懸浮物。
  • 【詳解】地埋式生活汙水處理技術特點和分類
    地埋式生活汙水處理技術 是指將汙水處理設施中的主體構築物埋在地下或半地下的汙水處理技術。其主要有佔地面積小、噪音低、無異味、受氣候影響小、管理方便、處理效率高等特點。本文結合國內學者對地埋式汙水處理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統介紹了地埋式生活汙水處理技術的特點、分類。
  • 汙水處理中生物膜的分類你知道嗎?
    處理效果更好好,去除率可達90%以上,其出水可降到25mg/L以下,且出水水質非常穩定。其缺點是佔地面積過大,容易堵塞,影響環境衛生。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是一種新的生物膜汙水處理技術,它介於生物接觸氧化法與生物流化床法之間。能夠解決生物接觸氧化法中濾料堵塞的問題。此方法的特點:微生物濃度高、食物鏈長,對進水的流量和濃度變化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 醫療汙水處理過程中的微生物檢測標準及方法解析 -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同時,從汙水流向的我們不難看出,糞便最終排到了汙水處理廠,這些可能攜帶新型冠狀病毒的廢水,在汙水處理中形成攜帶病毒的氣溶膠,從而形成了氣溶膠傳播的環境,使汙水處理人員成為感染風險較大的群體,對阻止疫情傳播有很大的影響。因此,醫療機構、汙水處理機構及環境監測部門,都是控制病毒通過汙水傳播的關鍵。
  • 微生物燃料電池 讓汙水發電!
    汙水一直被看做是可惡的汙染源,在處理汙水過程中人們不得不通過消耗電能來去除其中的含碳和氮的汙染物,據統計:2010年我國用於汙水處理的總耗電量約為400×108kW˙h,但同時汙水中含有的汙染物也可作為原料生成能源,同樣以2010年為例,我國汙水排放總量為617.3億噸,COD排放量為1238.1萬噸,其中蘊含515×108kW˙h電能(理論上1 kgCOD
  • 汙水處理知識篇:汙水的PH值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汙水的PH值,特別是生活汙水的PH有時候會經常被忽略掉,而且我們也很少去關注化驗單裡的那個經常在6~8之間變化的PH值,但pH值其實是汙水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測量項目。在日常的汙水化驗項目中,PH值是作為一個常規性的化驗進行的,在汙水廠的運行管理中對汙水的pH測量,不僅是監測汙水水質的一個因素,同時汙水的pH也會影響活性汙泥中的微生物的生活環境,在汙水中的大幅度變化的pH值也是汙水作為汙染或一些其它環境因素的判斷的指標之一。
  • 科學家找到可高效處理汙水中氮磷元素的單一微生物菌株
    傳統的汙水處理方案,需要對氮、磷兩種元素進行單獨的去除。然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更加輕鬆、快速的單一解決方案。外媒報導稱,當前大多數廢水處理廠,都需要在反應器中使用一種微生物,以將氨中的氮元素清除掉。
  • 建議收藏 |【問答】汙水處理生化300試題(一)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近日,小編淘到了一本相當好的資料,是有關水處理的300道試題,裡邊涵蓋了有關水處理各方面的知識點,並且所有的知識點均有出處可尋,官方證明,可以當做教科書級別的資料來用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部分內容,剩餘部分會陸續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表示:可以進行收藏學習了!1 什麼是活性汙泥?
  • 汙水處理中水質檢測發展探討
    2.2微生物絮凝劑微生物絮凝劑指利用自然界中微生物所產生的具有沉降性的代謝產物,如蛋白質、多糖、纖維素等天然高分子有機物對汙染水體進行處理,主要用於改善汙泥沉降性、去除汙水中的懸浮顆粒、去除食品,畜產和染料等汙水中的高濃度有機物等。
  • 微生物燃料電池處理汙水發電兩不誤
    近日,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洛根率領的一個研發小組宣布,他們研製出種新型的微生物燃料電池,可以把未經處理的汙水轉變成乾淨用水和電源。 微生物燃料電池(MicrobiologicalFuelCells)並非剛剛出現的一項技術。
  • 生物膜除臭技術在汙水處理中的應用
    文章簡要介紹利用生物膜技術脫除汙水處理廠等臭氣的研究進展。一、汙水處理廠氣味的特徵與危害惡臭物質是指能引起嗅覺器官多種多樣臭感的物質。在汙水處理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氣味物質主要由碳、氮和硫元素組成。城市汙水中產生的惡臭分布廣,影響大,對人體主要有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精神狀態等幾個方面危害。二、生物除臭的基本原理生物處理臭氣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微生物把溶解於水中的惡臭物質吸收於微生物自身體內,通過微生物的代謝活動使其降解的一種過程。
  • 市政汙水處理的工藝及方法
    汙染物的分類從汙水處理的角度,汙染物可分為懸浮固體汙染物、有機汙染物、有毒物質、汙染生物和汙染營養物質。城市汙水中含有的大量有機物排入水體,會使水體中溶解氧的含量降低,甚至達到缺氧狀態,嚴重汙染水體,使水中魚類無法生存。汙水中有機物濃度一般用生物化學需氧量(BOD5)、化學需氧量(COD)、總需氧量(TOD)和總有機碳(TOC)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