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了,醫生如何判斷感染源是細菌還是病毒?兩步走保證確診無誤

2020-12-01 健康界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有過感冒發燒的經歷,到了醫院後醫生會叫我們去做一個血常規檢查,很多人對此不解:一個小小的「感冒」需要多此一舉嗎?

雖然血常規檢查就是扎一針,抽點血,不過其背後的功勞可是不小。醫生憑藉這個「多此一舉」往往就能決定了患者診斷的準確性和日後用藥的策略,從而幫助其儘快恢復健康、如果遇到難纏或複雜的疾病還能提早發現,以防後患,你說血常規檢查重不重要?

那麼今天就讓我們通過血常規,來了解一下醫生是如何判斷患者感染類型的吧。

血常規中的白細胞家族

血常規主要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三大類指標,共有14個小項。一般想初步判斷感染類型僅通過血常規中的白細胞及相關指標即可。指標主要包括:白細胞總數、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

白細胞是人體抗感染的第一道屏障,是體內的防禦部隊。一旦有細菌、病毒等異物進入體內,各種各樣的白細胞就會出動圍剿敵人,保護自身組織不受侵害 。一旦體內有感染出現,白細胞的指標也是最先發生波動,因此正適合用來判斷體內感染的水平和類型。

那麼是否僅憑白細胞和它的相關指標就能區分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呢?其實不然,我們接下來看看具體的診斷流程。

兩步走,讓醫生有充分的依據進行診斷

雖然前面介紹了通過血常規即可初步判斷感染類型,但是要想明確診斷還是需要一個完整的過程,一般分兩步走:

第一步 看血常規

當白細胞總數的值超出上限後,即可考慮患者身上存在著感染的狀態。之後通過繼續觀察各種白細胞之間的比例,就可以對感染類型做出初步的診斷。

比如當白細胞總數升高同時伴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時,代表著體內存在急性細菌感染;而淋巴細胞比例增高則常見於慢性感染或病毒感染,其他的嗜酸、嗜鹼性粒細胞分別代表著寄生蟲或過敏反應。由此可以看出,僅憑白細胞升高是無法做到確診的,還需要結合其他的相關指標結果才能判斷好患者此刻體內感染的狀態。

在這一階段,一般有經驗的醫生在面對症狀典型的患者時就會採用經驗性用藥了,此舉是避免因其他檢查時間過長而延誤病情,提高患者的就醫體驗。

第二步 做相關特徵病原學檢測

雖然通過第一步可以大致判斷感染的類型並進行用藥治療,但是如果要完善診斷,還是需要進一步地檢查:通過特殊的病毒感染診斷還需要通過查病毒的DNA/RNA或其相關抗原、抗體等病原學檢查才能確診。

我們以流行性感冒為例,流感與普通感冒不同,是由特殊的流感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醫生可以通過血常規中的白細胞分類和臨床表現對患者進行初步診斷並經驗性用藥。但如果較真的話,診斷流感需要做相應的病毒抗原或核酸檢查才可確診。

再比如我們常見的B肝病毒,通過血常規是無法進行診斷的。如果想知道體內是否存在B肝病毒的感染,首先要查HBV相關的抗原和抗體,最終在用藥階段還需要檢測HBV-DNA才可以。

而諸如衣原體、支原體等感染也有其相對應的病原學檢查,只要不怕折騰,醫學上幾乎可以做到病原體檢測的全覆蓋。

因此,完善而全面的診斷是需要把血常規和病原學檢測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準確地指導用藥,解除患者的病痛。

不僅僅是細菌和病毒會引起發燒

綜上我們可以了解到,除了病毒和細菌感染外,衣原體、支原體等其他微生物同樣會引起身體感染,引起諸如發熱、咳嗽、咳痰等症狀。因此在人體長時間發燒而無法降溫時,一定要去醫院做相關的檢查,因為細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治療方式不盡相同,擅自做主很有可能延誤病情並產生機體耐藥。

比如一個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你是無法通過吃頭孢而緩解病情的,因為頭孢是抗生素,僅對細菌性感染起作用。因此這個時候隨便吃頭孢的話,非但不能治癒疾病,反而還會因亂服藥埋下抗生素耐藥的隱患。

最後,希望通過本文的講解能夠讓大家了解感冒發燒時去醫院進行這些檢查的意義和目的,避免因誤會產生的醫患之間的隔閡。

附:白細胞正常水平參考值:成人:(4.0-10.0)×10^9個/L、新生兒:(15-20)×10^9個/L、6個月到2歲:(11-12)×10^9個/L、4到14歲:8×10^9個/L、兒童:(5.0-12.0)×10^9/L

相關焦點

  • 發燒真的能燒死身體裡病毒和細菌嗎?
    微信上看到這樣一個文章:《德國兒科醫生解讀兒童發燒: 發燒是對身體的優良教育》。讀了這篇文章,感覺一般人可能被誤導。想到了兩年前一個醫生在微博上分享的親身體驗:有小孩發燒被送急診,看小孩捂著厚厚的冬衣,醫生就把衣服解開散熱降溫,結果就是醫生被家長暴打。家長的理解是,孩子都著涼感冒了,醫生怎麼能夠讓孩子再冷著!
  • 細菌感染or病毒感染?別急!3步全解決,在家做判斷!
    那家長們怎麼來區分,欺負寶寶的是「細菌」還是「病毒」呢?細菌性感冒 VS 病毒性感冒先說最常見的感冒,寶爸媽可以從鼻涕的性狀、痰的顏色、以及持續時間等方面來區分。不管是病毒性感冒還是細菌性感冒,它們都屬於自愈性疾病,家長只需要做好對症護理。當遇到病毒性感冒時,不要再用抗生素了,沒用!
  • 發燒吃點消炎藥就好了?需區分是否細菌感染
    在很多人的觀念裡,發燒就是有炎症了,需要趕緊吃幾顆消炎藥,這種消炎藥實際上是抗菌藥物,只對很少一部分的發燒有治療效果,也就是說對某些感染有效。那麼人體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發燒?發燒之後我們自己又能做哪些正確處理呢?
  • 忽冷忽熱發燒增多,發燒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是什麼導致了發燒?「人食五穀雜糧,怎能不生病呢?」是不是吃壞了我們暫且不表,人體確實會受到各種疾病的侵襲。病毒啊,細菌啊,往往喜歡往人體裡鑽,完成它們傳宗接代的任務。它們生前或者死後會產生一些東西,我們叫「外源性致熱原」,就是外來的導致發燒的「壞蛋」。它們侵入以後,人體總得反抗啊。白細胞就產生一堆細胞因子去攻擊它們。
  • 孩子發燒,血常規和C反應蛋白是否有必要檢查?
    而病毒感染時通常不升高或僅僅輕度升高。CRP作為一項理想的炎症急性期指標在判斷:1、早起反應性炎症過程和2、壞死程度大小的意義已被臨床廣為認可。以CRP參考值>8mg/L 作為鑑別細菌性家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的界限也是大多臨床醫生所接受的。
  • 上海獨居老太如何感染新冠肺炎?一樁不明感染源病例的溯源
    到底是怎麼感染上新冠病毒的?10多天的追查,還一無所獲。「正在流行病學調查中」,指感染源和感染途徑尚不明確。相比於確診病例的數字,這個數字的增加更令疾控人員警惕。數字的攀升,可能提示著社區傳播的開始。日本已經出現多例找不到感染源和感染途徑的病例。自1月20日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確診以來,上海已經真槍實戰與新冠病毒對峙一月餘。
  • 寶寶發燒為什麼要做血常規、C反應蛋白?
    而WBC(白細胞)升高在輔助判斷兒童感染性疾病方面所起的作用一直以來被臨床常規性應用。 文獻報導CRP 值與WBC 成平行關係,但在臨床實際工作中經常碰到患兒經血清學檢測和病原體分離而確診為細菌性感染,而在患兒首診時出現低CPR(12 ×10^9 /L) 的結果,難以解釋。
  • 嗓子紅、嗓子痛、嗓子化膿,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
    導致扁桃體炎的病原體種類繁多,其中主要是病毒,如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狀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EB病毒、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很多細菌或特殊微生物也可導致。也就是說,臨床診斷是根據患兒的年齡、症狀、體徵以及流行病學史來綜合判斷。而不是基於單一指標。但要指出的是,「臨床診斷」還不算確診,比如,腺病毒、EB病毒、鏈球菌感染導致的扁桃體炎,患兒都可出現發熱、嚴重咽痛、扁桃體滲出物、淋巴結腫大以及皮疹。EB病毒也有一定傳染性,而腺病毒的傳染性則相當強。
  • 一感冒發燒就吃消炎藥輸液?細菌耐藥危害更大
    一感冒發燒就吃消炎藥輸液?細菌耐藥危害更大 原標題: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感冒發燒會向醫生要求吃消炎藥、輸液,認為這樣「好得快」,殊不知,這就是典型的抗生素濫用,其最大危害是造成細菌耐藥。
  • 男孩反覆發燒原是感染EB病毒 醫生提醒勿親吻孩子
    小輝的父母以為,天氣轉涼,小孩子感冒發燒很正常。可兩天過去了,小輝的燒還是退不下來,眼瞼明顯變得浮腫。夫妻倆趕緊帶孩子來到泰州市人民醫院就診。此時,小輝的體溫達39.1℃。醫生詢問得知,小輝發病前幾天有和發熱、咳嗽患兒一起玩耍,最開始出現單聲輕咳,之後逐漸加重為陣發性咳嗽,非持續性不規則發熱。
  • 專家:細菌感染用抗生素或有效果 長期使用不可取
    有的患者認為抗生素會產生抗藥性,而有的患者則一味主動要求醫生使用抗生素,面對同一種藥物,患者竟呈現出截然相反的態度。對於抗生素,究竟該斷然拒絕,還是適量服用?對此,記者採訪清遠多家醫院藥學部專家,向市民支招如何使用抗生素。  案例1  亂用抗生素,4歲兒童患上血液病  小陳今年4歲,這幾個月來時不時發燒咳嗽,由於家住鄉下山村,有時沒有其他藥物來緩解。
  • 勢不兩立還是和平共處,人類該如何對待細菌病毒?
    戰爭雖然帶來大量死亡,但歷史上還是和平年代居多,戰爭並不是伴隨著每一代人。造成最多人類死亡的,不是戰爭,不是天氣等自然災害,而是看不見的細菌和病毒所帶來的瘟疫。沒有戰爭、風調雨順的年代並不少見,沒有瘟疫的年代卻是稀少的,大大小小的瘟疫始終伴隨著人類,它們是人類始終與之對抗的敵人。
  • 返程前,關於病毒要補的課
    現有的所有醫療手段,都是通過激素等刺激和強化人體的免疫系統(相當於僅僅是吶喊、助威,而不是直接參與戰鬥),這是目前對抗病毒的唯一方式。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感冒、發燒去看醫生,如果化驗血液的結果是細菌感染,醫生可能會開一些處方藥,而判斷是病毒感染,只會讓回家休息、多喝水,多保溫。
  • 如何判斷得的是感冒、流感還是新冠肺炎?
    西班牙媒體稱,流感和新冠肺炎的症狀十分相似,即使是家庭醫生也很難區分開來。唯一安全的辦法就是通過診斷性測試方法——快速抗原測試或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PCR)測試,來檢測是否患有新冠肺炎。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近日報導,在感冒、流感和新冠肺炎三者當中,感冒的症狀是最溫和的。
  • 「發燒咳嗽,鼻子沒有不通但失去嗅覺基本就可以確診」,武漢專家談國外確診症狀新變化
    假如你在國外發燒、咳嗽,並且在沒有鼻子不通的情況下失去了嗅覺,你可能連核酸檢測都不用做了,你就已經確診了。這讓我們很吃驚。3月25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急救中心主任趙剡和加拿大溫哥華總醫院等多家醫院近30名醫生舉行了第一場正式的線上交流會議,聊的都是很具體的臨床問題,「比如國外患者的症狀與國內有些差異,病毒是不是可能出現了變異?哪些病人的病情可能會變嚴重?如何避免進一步感染?」
  • 湖北新冠肺炎確診數據井噴背後
    當日起,湖北地區凡是達到臨床診斷病例的患者均被視為確診病例對外通報。南都記者實地走訪發現,這一提法的出現,不僅標誌著疫情最嚴重的湖北地區因地制宜放寬了確診標準,也縮短了患者從發病到接受救治的時間,為挽救更多人生命創造了機會。  A  確診之難  排隊五天才能做核酸檢測四口人都在發燒。症狀最早降臨在妻子身上。
  • 30名幼童突然腹瀉、發燒,有家長收到病危通知!原因披露
    它全年可見,但發病高峰在每年7-11月份,此時正值夏秋季節,天氣熱,食物易被細菌汙染。而蛋及蛋製品,正是這類細菌最愛出沒地之一。 絕大多數兒童,若不幸被沙門氏菌感染,通常會有發燒、腹痛及腹瀉等一系例症狀。
  • 孩子細菌感染,發燒咳嗽,頭孢要吃幾天?聽聽醫生怎麼說,別吃錯
    孩子出現細菌感染,發燒咳嗽的現象,家長們就會去藥店買藥,但是藥店裡面關於這類症狀的藥是在是太多了,不知道給孩子買那種好。的確,關於頭孢地如何選擇和使用,不知道困擾了多少的家長。因為,這類藥品的常識還是比較難的,不僅僅是公眾很難能夠掌握,就是普通的醫務人員有的時候都稀裡糊塗的。但是,是藥三分毒,我們不能給孩子就稀裡糊塗地亂吃。孩子細菌感染,發燒咳嗽,頭孢要吃幾天?聽聽醫生怎麼說,別吃錯。
  • 達到這個數,可能是發燒了,很多人不清楚
    發燒本身並不屬於疾病,從臨床角度來看,發熱就是人體自我保護的機制,因為在人體內部有完善的「免疫系統」。當細菌、病毒等病原體入侵時,免疫系統就會開始發揮作用。白細胞大軍迅速集結並和病原體展開殊死波動,這場戰鬥在臨床上也被稱為「免疫炎症反應」,所以人體也會自然出現發熱症狀!
  • 草莓舌、發燒不退!川崎病、猩紅熱症狀相似,怎分辨?
    「川崎症」與「猩紅熱」這兩種疾病很容易搞混,都會出現草莓舌、發燒、紅疹等症狀,但危急性大不同,因為川崎症僅有10天黃金治療期,該怎麼儘早鑑別這兩種疾病?3招判斷!2、發燒時間猩紅熱的發燒時間較短,尤其是使用了適當的抗生素以後,48小時以內會退燒;川崎病容易發燒超過5天以上,且對抗生素沒有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