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和病毒是不是一回事?一個是活的,另一個好像不是

2021-01-09 科學信仰孫晨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我們習慣於將細菌與病毒放在一起說,也自然而然地將兩者看作是一回事,可實際上兩者並不相同,甚至可以說是毫無關係。

怎麼會毫無關係呢?最起碼細菌和病毒都是微生物吧?還真不是,細菌是微生物,但病毒並不是,甚至於病毒能不能算是生物都有待探討。沒錯,從本質上來講,細菌與病毒的區別就在於,一個是活的,另一個好像不是。

我們先來看看那個活的,也就是細菌,細菌是什麼呢?細菌是地地道道的微生物,它作為一個生命體,一點爭議也沒有。細菌很小,它小的只有一個細胞那麼大,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單細胞生物。在自然界中,細胞共有兩種不同的類型,一類是真核細胞,一類是原核細胞,二者相比,真核細胞的結構要比原核細胞更加複雜一些。

真核細胞大體由細胞核、細胞質、核糖體、各種細胞器以及細胞膜所組成,而原核細胞就要簡單得多了,它們只有細胞質、核糖體以及外部包裹的細胞膜。

如果簡化一下,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最主要的區別就在於原核細胞沒有細胞核,而細菌就是一種原核細胞生命體。由於沒有細胞核,所以細菌的遺傳物質DNA或者RNA就集中在細胞質中的低電子密度區,周圍是細胞質,細胞質周圍是細胞膜。細菌中的遺傳物質,也就是DNA或者RNA,它控制著細胞質中的所有生化過程。細菌雖然個頭微小,但卻是實實在在的生命體,它能夠自主進行移動,並從周圍的環境中攝取營養,而攝取的營養會用於自身的生長與繁殖,作為一種微生物,細菌的分裂繁殖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當我們被致病菌感染之後,就會體驗到何為病來如山倒。

細菌是實實在在的生命體,為什麼同樣微小的病毒卻不能算是活的呢?

其實,「同樣微小」這個用詞也是有問題的,因為病毒要比細菌小多了,與細菌相比,病毒不僅個頭小,而且結構也極為簡單。病毒並沒有像細菌那樣複雜的組織結構,沒有細胞膜、沒有細胞質,也沒有核糖體,病毒所擁有的只是一團遺傳物質而已,或者可以說病毒本身就是一團遺傳物質。

一團遺傳物質顯然是沒有辦法進行自主的生化反應的,也就是說它沒有辦法進行新陳代謝。一團遺傳物質自然也是不能夠自主移動的,所以病毒只能夠呆在一個地方一動不動。自然,一團簡單的遺傳物質也不可能自主覓食,事實上也不需要自主覓食,因為單憑一團遺傳物質即使攝取再多的營養也不可能實現複製分裂。

病毒不能自主移動、不能進行新陳代謝、不能攝取營養,也不能獨立繁衍,甚至不能夠獨立存在,這樣一種東西又怎麼能夠被認為是「活物」呢?

那麼這樣一團遺傳物質是如何存在並在漫長的歲月中繁衍進化的呢?病毒的一切行為、包括存活、繁衍都要依賴於宿主。當一個病毒與一個細菌相遇之後,病毒會將自己的遺傳物質注入到細菌之中,之後這團遺傳物質會取代細菌細胞內原有的遺傳物質並開始指揮細菌內部的生化過程,通過細菌的生化過程,病毒的遺傳物質被大量複製,大量病毒的後代在細菌的體內生成了,之後它們會以不同的方式離開宿主,去尋找新的宿主。

細菌和病毒都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不同的是,細菌的行為是自主的,而病毒則需要依靠宿主來完成。

細菌和病毒的區別簡言之就是一句話,細菌是活的,擁有自主的生命過程,而病毒只不過是一串遺傳代碼而已。

由於病毒必須要通過對宿主的控制來實現自身的複製,所以病毒對於其它生命體而言是有害的,當然病毒並不能感染一切,病毒感染必須要有相應的受體,所以有些病毒會使人類生病,而有些只能夠對特定的動物或植物起作用。病毒雖然都是有害的,但病毒的寄生過程對於促進其它生命體的變異和進化具有積極的意義,如果沒有病毒的存在,地球生命的進化速度可能會大大延緩。

與病毒不同,除了少量的致病菌以外,大多數的細菌都能夠與人類以及其它的動植物和平共處,甚至於還能夠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便利,比如乳酸菌就是製作乳酸飲品所必不可少的。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病毒?病毒和細菌是不是一回事?抗生素能不能殺滅病毒?
    病毒和細菌是不是一回事?抗生素能不能殺滅病毒?絕大多數人對這些概念是模糊,甚至混淆的。細菌是一種單細胞生物,有細胞壁、細胞器、DNA等相對完整的細胞結構,可以自已生長繁殖。而病毒不是生物,是介於生命體和非生命體之間的有機物種,無法自行表現出生命現象。
  • 新型肺炎由病毒引起,那麼病毒和細菌是一回事嗎?很多人都不知道
    我們都知道此次新型肺炎是由病毒引發的,可以大家會有疑惑,這病毒和這肺炎是一回事嗎?如果不是,他們有什麼區別呢?如果我們感染了病毒,又怎麼有效對付它呢?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病毒到底怎麼回事。這就說明,這個葉子生病的原理,並不是細菌造成的。所以,伊萬諾夫斯基認為,它可以濾過這種過濾器,所以這種治病的物質,一定比細菌小。可能是細菌的分泌物,於是就給它取了個名字,叫過濾性病毒。後來,人們發現,這其實並不是細菌的分泌物,而是病毒。
  • 地球或是一個巨大的「生命體」,人類只是「細菌」,恐龍就是證據
    地震、海嘯、山火、火山噴發、洪水或許是地球在發怒這樣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地球在「有意識」的清除人類這種「細菌」,我們知道人身體生病之後會感覺不舒服,身體不舒服了就會吃藥打針清除體內的病毒從而消除不適感,而地球同樣具有這種意識,人類其實是地球身上的「細菌」或者「病毒」,當人類這種細菌或者病毒增長過快在肆意破壞地球的身體的時候
  • 川普和病毒
    有些微觀醫學不斷證實病毒雖然結構簡單卻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起源,作為一名中國醫生受宏觀哲學影響遵循大道至簡的哲理大膽闡述一下自己對病毒的一些看法。人和生物是不是由這些單條基因的病毒不斷進化過程中為了適應自然組合進化來得複合體呢?
  • 地球是一個巨大「生命體」,它有自己的意識,人類是地球上的細菌?
    在地球上生活著各種各樣的生命,小到一個細菌、大到藍鯨都是生命體,但是這些生命體都不是獨立的,而是他們之間都存在密切聯繫的,比如細菌會寄生在蝌蚪身上,蝌蚪被小魚吃掉後,細菌就變為寄生在小魚身上,而當小魚被大魚吃後,細菌又來了大魚身上,大魚被鯨魚吃之後,最終細菌一直寄生在鯨魚身上,因為鯨魚沒有天敵,除非鯨魚死亡,然後細菌幫助鯨魚分解屍體,最終細菌又回到了自然,從這裡我們是否可以看到一個規律,就是在自然界中毫不相關的兩種動物竟然存在這麼密切的東西
  • 病毒感染是不是比細菌感染更可怕?
    當今世界對人類致病的微生物最被大眾熟知的有細菌和病毒,因此人們也總是喜歡拿兩者作比較。有人就會說了:「2003年的非典、至今仍未攻克的愛滋病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是不是所有病毒感染都如此可怕,甚至比細菌感染等其他感染更可怕?」其實未必。
  • 如果太空中也有細菌和病毒……
    雖然在前往其他星球的旅途中,宇宙空間嚴苛的溫度以及強烈的射線足以殺死大部分像細菌病毒這樣的微生物,但架不住還有另一些已經在地球上進化得刀槍不入的生命,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地表最強生物」水熊蟲。這種微生物的絕技就是「隱生」,即在環境惡化時脫水讓自己進入一種新陳代謝幾乎為零但又隨時可以「復活」的狀態(活脫脫《三體》裡三體人的現實版)。
  • 人類祖先不是魚,而是細菌和病毒
    人是從一個細胞生長發育而來,不是天生就有6斤重的胖娃娃,更不是女媧娘娘捏出來的泥人!而不是女媧用手一捏、吹一口氣就出來一個活生生的泥人。如果是女媧造人,為什麼讓我們得鼻炎、牙疼、痔瘡這樣奇怪的疾病。老子有句話說的好,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生物的生長發育和進化是個漫長的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漫長到我們看自己孩子每年的生長發育沒有多少變化,科學家窮盡一生研究一個物種不會出現任何新性狀的改變。人類受微生物支控,人體是微生物群體生存的搭建的溫室,至於人類出現智能純屬意外!
  • 病毒、細菌和腫瘤分別是什麼東西?它們有什麼區別?醫生通俗科普
    大家好,我是葉醫生,在直播的時候有粉絲提問病毒細菌和腫瘤有什麼區別?今天我給大家通俗科普一下這個問題,這是很基礎的通俗科普文章,寫給大眾看的,如果是專業人士可以考慮不用看。 那病毒、細菌和腫瘤分別是什麼東西?
  • 《送你一朵小紅花》:尋找平行時空裡的另一個你
    在一個多年以來少有的寒冬裡,影片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溫暖的故事,一個關於死亡、相愛、珍惜和成長的故事。影片的開始是一個夢境般的世界:身患腦瘤躺在手術臺上的男主韋一航,眼前突然出現了一大片的湖。他緩緩地走在湖邊,遠遠眺望著一個白衣飄飄的女孩。他向她緩緩走去,想看清她的臉,卻怎麼也看不清。韋一航手術之後就會常常夢到那個美麗的畫面。
  • 病毒只有細菌的1/50大小,不要輕信抗菌產品可以抗病毒
    對本次疫情來說,很多人存在一個誤區:抗菌與抗毒是一碼事。針對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澄清一下:病毒主要由遺傳物質和蛋白質組成,是介於生命和非生命之間的一種物質形式;細菌是非常微小而又原始的生物。故此抗病毒與抗菌不是一回事!!細菌大約為10-100微米,大部分醫用口罩可以阻擋過濾細菌,但是,病毒只有細菌的1/50,防止細菌的口罩不一定對病毒有過濾作用。(註:1微米=1000納米)現在由於抗素藥物已經普及,細菌可用抗生素殺死,但抗生素對病毒完全無用,因為病毒不是細菌!
  • Cell:生物學家將竊聽細菌通信的病毒變成細菌殺手
    Bassler說,「病毒檢測細菌用於通信的分子是一個全新的想法。Silpe發現這是首個自然發生的情形,隨後他重新設計了這種病毒,這樣他就能夠提供他選擇的任何感覺輸入,而不是通信分子,接著這種病毒就可根據需要殺死細菌。」Bassler說,病毒僅能做出一個決定:留在宿主細菌內,或者殺死宿主細菌。
  • 專家詳說細菌和病毒-光明日報-光明網
    因為這次的病原體是病毒,不是細菌。那麼,病毒和細菌到底有什麼異同?為啥不能用抗生素殺病毒?入侵人體,細菌和病毒有不同的途徑       細菌中有許多「好人」,其中腐生細菌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環能順利進行;部分細菌會進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轉換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
  • 細菌與病毒誰更小?
    細菌和病毒有區別嗎?有的!細菌和病毒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作為地球上最小的生命形式,人們總是忽略它們的存在,病毒和細菌相比,二者的大小相差約1000倍。可就是這微小的生物時時刻刻刷著「存在感」,人類一不留神就會被它們感染。無論是動物細胞還是植物細胞,大多數細菌可以獨立生存繁殖而不需要任何宿主,細菌有一整套生長和繁殖的裝置(細胞器),通常是無性繁殖的。而病毒必須找到一個寄主細胞來繁殖。
  • 讀《賽雷三分鐘漫畫 病毒、細菌與人類》有感
    這本書很應景,和讀者見面的時候剛好是讀者最想見它的時候,所謂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自然容易一見傾心,順便還科普了賽雷三分鐘這個系列,相互促進相互增長,如果不是這本書產生的好感,估計這個漫畫系列是不會翻開的,畢竟光從封面看並不是喜歡的漫畫類型。
  • 中考語文閱讀理解精練15:細菌和病毒
    ①細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們的特徵區別很大。細菌雖然小,要在光學顯微鏡下才能看得見,但它除了擁有生命的基本單位核酸之外,還有一大套賴以生存的配套設施。包括作為居住"公館"的細胞壁,儲存營養物質的"倉庫",以及進行新陳代謝的"化工車間"。依靠這些.細茵能夠攝取外界的物質並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 這種以細菌為食的病毒,它模糊了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界限
    我們知道,細菌潛伏在世界各地的生態系統中,從溫泉到淡水湖泊和河流,從森林到寒冷的北極圈。在不久前,研究人員發現了其中一些所謂的噬菌體,根據最新的發現,它們是如此龐大而複雜,以至於模糊了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界限。那麼什麼是噬菌體呢?簡單來說,是感染細菌的特別的一種病毒。噬菌體和其他病毒不能被認為是活的有機體,是因為沒有細胞機制,以及沒有另一個有機體的幫助,它們就無法進行生物過程。
  • 人類和病毒的戰爭
    學會狩獵不止讓他們獲得了穩定的熱量和蛋白質來源,還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微生物庫。科學家們把能夠感染一個物種的所有微生物種類,叫做一個物種的微生物庫。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特定的微生物庫,裡面包含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各種不同的微生物。狩獵活動就像是鋪就了一條高速公路,使得其他森林動物的微生物庫能夠快速而直接地交換到我們的共同祖先身上。
  • 為什麼不是所有病毒都對健康有害?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新媒體專電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22日發表了題為《為什麼不是所有病毒都對健康有害?》的報導稱,刊登在《科學美國人》月刊上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據生物學家估計,一個人的身體表面和體內生活著380萬億個病毒,是細菌數量的10倍。雖然其中一些病毒可以致病,但大多數病毒只是與我們共存。
  • 一個關於工程師飛船的腦洞:「甜甜圈」是不是「活」的呢
    聲音傳播是需要空氣的,如果處在真空狀態,或者缺乏吹奏的條件是不是就不能啟動了呢?當然我這裡所謂的「活」著,是指其構成可能有一部分為有機體或者融合了某種生物技術,並不是說它和我們一樣是具有獨立意識的生物。我知道這聽上去很扯,不過這的確可以解釋許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