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生物學家將竊聽細菌通信的病毒變成細菌殺手

2021-01-13 生物谷

2018年12月16日/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家Bonnie Bassler和研究生Justin Silpe鑑定出病毒VP882能夠竊聽細菌對話,隨後有點像間諜小說裡的情節,他們發現一種利用它攻擊大腸桿菌和霍亂弧菌等致病性

細菌

的方法。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12月13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Host-Produced Quorum-Sensing Autoinducer Controls a Phage Lysis-Lysogeny Decision」。

圖片來自Cell,doi:10.1016/j.cell.2018.10.059。

Bassler說,「病毒檢測細菌用於通信的分子是一個全新的想法。Silpe發現這是首個自然發生的情形,隨後他重新設計了這種病毒,這樣他就能夠提供他選擇的任何感覺輸入,而不是通信分子,接著這種病毒就可根據需要殺死

細菌

。」

Bassler說,病毒僅能做出一個決定:留在宿主細菌內,或者殺死宿主細菌。這就是說,病毒要麼在它的宿主細菌內部隱藏起來,要麼激活一種殺死程序(kill sequence),這種殺死程序讓導致病毒會產生數百或數千個病毒後代,這就導致宿主細菌爆裂,從而殺死當前的宿主細菌,並攻擊附近的其他宿主

細菌

作出這種殺死決定存在著一種內在的風險:「如果附近沒有其他的宿主細菌,那麼病毒和它的所有後代都會死亡。」VP882找到了一種從這種決定中消除風險的方法:它竊聽細菌宣布它們在一個群體中,這時當病毒作出這種殺死決定時,就會增加釋放出來的病毒立即遇到新的宿主

細菌

的可能性。Bassler說,「它是非常聰明和陰險的。」

Bassler在多年前就已發現細菌彼此間能夠溝通並感知彼此的存在,並且在採取一致行動之前確保

細菌

數量到達它的法定水平。但是,她從未想到一種病毒能夠竊聽這種群體感應通信(quorum-sensing communication)。

她笑著說,「這些細菌被竊聽了。另外,Silpe的研究表明這些群體感應分子跨越生物界邊界傳遞信息。」病毒並不與細菌處於同一個生物界---事實上,病毒並不屬於任何生物界,這是因為它們在技術上並不是活的。但是,讓人難以置信的是,病毒能夠檢測和理解

細菌

彼此之間的通信信號。這不同於敵對國家之間的互相監視,也不同於人類與狗之間的交流---它們至少是相同生物界和動物門(脊椎動物)的成員。

在發現這種跨生物界竊聽(cross-kingdom eavesdropping)的首個證據後,Silpe開始尋找並發現了更多的證據。

Bassler說,「他剛開啟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僅有這樣的一個跨生物界通信的例子對我們沒有任何意義。Silpe發現了第一個例子,然後,在他的發現之後,他開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他發現了一系列具有類似能力的病毒。這些病毒可能並非都在竊聽這種群體感應信息,但是很明顯的是,它們能夠竊聽它們的宿主

細菌

的信息,然後利用這些信息殺死這些宿主。」

Silpe說,他是因為Bassler對細菌通信的研究而被吸引到她的實驗室開展研究。他說,「通信似乎是一種進化出來的特性。在聽到細菌能夠做到這一點---這是她的發現,你想到的如此原始的有機體實際上能夠進行通信,這真地是激動人心的。病毒甚至比

細菌

更簡單。比如,我研究的這種病毒大約僅有70個基因。將這些基因中的一個用於監測群體感應非常值得注意。通信顯然不是高等生物所獨有的。」

一旦Silpe證實VP882正在竊聽細菌彼此間的通信,他就開始嘗試給它提供錯誤的信息,以便誘導病毒激活殺死指令---從而將這種竊聽病毒變成一種

細菌

殺手。

VP882不是第一種用作抗菌治療的病毒。捕食細菌的病毒被稱為「噬菌體」,而且「噬菌體療法」---利用噬菌體靶向治療

細菌

性疾病---是一種已知的醫療策略。但是,VP882是第一個使用竊聽來知道殺死它的靶標的最佳時間,這使得Silpe在利用沙門氏菌和其他的致病菌開展的實驗中首次使用具有跨生物界通信的噬菌體療法。

此外,病毒VP882作為一種治療工具具有巨大潛力,這是因為它並不是一種典型的病毒。大多數病毒僅能夠感染特定類型的細胞。比如,流感病毒僅感染肺細胞;HIV僅感染特定的免疫系統細胞。但是,VP882具有「特別廣泛的宿主範圍」。到目前為止,Silpe僅在三種不相關的細菌---霍亂弧菌、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中進行了「概念驗證」測試。這三種細菌已獨自進化了數億年,因此如果它們都對這種細菌殺手很敏感,那麼這意味著還更多的

細菌

也會如此。

Bassler將這一發現歸功於Silpe。在確定霍亂弧菌中的一個新的群體感應基因後,他選擇在基因組資料庫中搜索這個基因。除了找到一些相關的

細菌

菌株外,恰好有一種病毒也具有這個群體感應基因。Bassler想知道它是否可能是一個毫無意義的數據噪音,但是Silpe想要獲得這種病毒的樣本並開展實驗。

她說,「他熱情高漲,我想,『管他呢,給這孩子一點支持吧。』如果這不能很快奏效,我們總是能夠換別的繼續開展研究。他的想法很瘋狂,這因為從來沒有證據表明病毒會竊聽宿主細菌信息並以此決定停留在宿主細菌中還是殺死它們。但是這個實驗室是建立在一些瘋狂的想法之上的,就像

細菌

之間的交流一樣,而我們也在某種程度上以此為生。當然,這就是科學之美,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之美:你有足夠的資源來驗證這些想法,看看是否確實如此。這一次,這不僅是確實如此,而且還是一個重大的發現。」(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Justin Silpe et al. A Host-Produced Quorum-Sensing Autoinducer Controls a Phage Lysis-Lysogeny Decision. Cell, 2018, doi:10.1016/j.cell.2018.10.059.

相關焦點

  • Bacteria vs Virus/細菌與病毒
    美國總統川普的不靠譜防疫建議不勝枚舉,而他將細菌和病毒混為一談的言論雖然令人瞠目,卻不能不說反映了很多人的認知錯誤。然而,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所強調的:抗生素不治病毒,只治細菌。(Antibiotics do not work against viruses, only bacteria.)新冠肺炎由新冠病毒引起,顧名思義,新冠病毒是一種病毒,當然無法用抗生素進行抑制或滅殺。那麼,細菌(bacteria)和病毒(virus)的區別是什麼呢?
  • 反轉子是細菌免疫系統的「門衛」,確保細菌在病毒感染後存活下來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破解了這個長期以來的謎團:反轉子是細菌免疫系統的「門衛」,可確保細菌菌落在遭受病毒感染後得以生存。Sorek和他的研究團隊起初並未著手解決反轉子的謎團;他們正在尋找細菌免疫系統中的新組分,特別是幫助細菌抵禦病毒感染的組分。最近發現細菌的免疫系統基因傾向於在基因組中所謂的防禦島(defense island)內簇集在一起,這使得搜索它們變得更加容易。當他們在細菌的防禦島內發現反轉子的獨特特徵時,Sorek團隊決定開展進一步調查。
  • 比細菌和病毒更可怕的,是超級細菌
    原創 象妹 小象君 AnimalDialogue 來自專輯One health編譯 / Andrea,大地編輯 / Hess,JJJJ能在人-動物之間傳播的新冠病毒著實可怕,但另一種同時影響人類和動物健康的隱形殺手
  • 科學家首次在細菌中發現朊病毒
    此前只被發現存在於真核生物細胞中
  • Cell重磅:合成生物學壯舉!讓細菌進化成像植物一樣的自養生物……
    這一成果為利用工程細菌將我們視為廢物的產品轉化為燃料、食品或其他感興趣的化合物開闢了令人振奮的新前景。 因此,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合成生物學家Ron Milo及其團隊決定看看是否能將大腸桿菌轉化為自養生物。為此,他們重新設計了這種細菌新陳代謝的兩個基本部分:能量來源和用來生長的碳源。 在能量方面,研究人員無法賦予細菌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因為該過程太過複雜。
  • 腸道細菌可以預防和治療輪狀病毒感染
    Gewirtz課題組發現分段絲狀細菌可預防和治療輪狀病毒感染。這一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0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上。 通過加熱,過濾和抗菌劑來處理保護RV的微生物菌群,然後將稀釋的處理過的微生物群轉移到無菌小鼠體內並進行微生物組分析。 這種方法表明分段的絲狀細菌(SFB)足以保護小鼠免受RV感染和相關的腹瀉。這種保護與先前定義的RV阻抗因素無關,包括幹擾素、IL-17和IL-22。
  • 細胞利用脂滴抵禦病毒和細菌感染機制
    當病毒或細菌感染宿主細胞時,它們需要大量的營養物來增殖,並讓它們達到脂滴。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為了應對感染,脂滴將抗生素和抗病毒蛋白組裝在一起而形成複合物,在這些複合物中,抗生素和抗病毒蛋白協同作用,對抗病原體並消滅它。這是一種會在身體所有細胞中發揮作用的機制,而不僅僅是巨噬細胞等免疫系統細胞所特有的。
  • 漢斯·克裡斯蒂安·格拉姆:發明細菌分類方法的生物學家
    參考消息網9月17日報導英媒稱,革蘭氏染色法的發明者漢斯·克裡斯蒂安·格拉姆(舊譯「革蘭」——本網注)是一位具有開拓意義的生物學家,他發明的分類法使多達3萬種正式命名的細菌得到了研究。格拉姆出生於1853年9月13日,谷歌塗鴉最近紀念了他的誕辰。
  • 專家詳說細菌和病毒-光明日報-光明網
    因為這次的病原體是病毒,不是細菌。那麼,病毒和細菌到底有什麼異同?為啥不能用抗生素殺病毒?入侵人體,細菌和病毒有不同的途徑       細菌中有許多「好人」,其中腐生細菌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環能順利進行;部分細菌會進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轉換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
  • 帶孩子了解病毒、細菌、微生物
    智伍他們為了拯救隊友而冒險進入了叢林……探險隊最終能否擺脫病毒的威脅,安全地逃出危機四伏的原始叢林呢?有圓有扁,形態各異,有的讓人生病的,有的卻讓我們保持健康,有的能把牛奶變成酸奶,把石頭變成土壤,每天做著很多很多…特別了不起的事!它們就是——微生物。
  • 轉基因細菌幫幫忙:如何改造細菌基因用於疾病治療?
    人們通常選擇服用藥物來對抗細菌。如今,一種反直覺的方法悄然而起——通過基因改造把細菌變成藥物。  目前有好幾家公司正在測試經過基因改造的細菌是否可用於治療大腦,肝臟和其他器官的疾病,甚至用來殺死其他有害的微生物。儘管美國監管局已批准將幾種經過基因改造的細菌作為一種基因治療方式進行試驗,但在微生物相互傳遞DNA的能力是否會造成長期安全風險方面仍存在爭議。  將細菌作為基因治療載體的想法始於上世紀90年代,但早期的臨床試驗結果差異顯著。
  • 研究揭示cGAMP信號保護細菌免受病毒感染機制
    研究揭示cGAMP信號保護細菌免受病毒感染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9 14:04:57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Rotem Sorek和Gil Amitai合作發現了環GMP-AMP(cGAMP)信號保護細菌免受病毒感染的機制
  • 病毒、細菌太強大:為了生存不擇手段
    進化生物學家們常常對於它們所表現出的那些利他行為感到困惑不解,因為根據物競天擇的自然選擇理論,可以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利他主義的行為顯然會讓當事者在面臨自然選擇時處於不利地位。那為什麼還有生物會這樣做?20世紀最傑出的進化生物學家之一的威廉·漢密爾頓(William D. Hamilton)對此發展了一項專門的數學模型來對利他行為進行解釋,這就是親緣選擇理論。
  • 細菌的行為開關
    在線蟲體內,有一種生活在黑暗中的細菌,它們可以通過打開某個基因開關,從無害的共生者變成致命殺手。M形態(M代表共生)的發光桿菌(Photorhabdus luminescens)在線蟲體內形成良性菌落(圖中綠色螢光所示)。然而,當它們的宿主準備食用某種昆蟲的時候,這種微生物就切換到能產生致命毒素的P形態(P代表致病性,圖中紅色螢光所示)。
  • Cell:有趣!首次發現細菌「春藥」促進真核生物交配
    圖片來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7.08.005。2017年9月9日/生物谷BIOON/---科學實驗有時會取得意料不到的發現。論文通信作者為哈佛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藥理學教授Jon Clardy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遺傳學與發育助理教授Nicole King。這是首次發現細菌誘導真核生物產生交配,從而潛在地為細菌如何影響植物和動物等真核生物的發育和行為提供新的認識。論文共同第一作者、Clardy實驗室研究員Joseph P.
  • 生物多樣性會影響細菌的「抵抗力」?這或許為細菌耐藥性提供了答案
    最近,《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發現,當一種細菌居住在一種非常簡單的生態環境裡的時候,即便這種簡單環境只包括幾個其他種類的微生物,它針對一種掠奪性噬菌體病毒進化出的防守策略,和只與噬菌體病毒單獨生活的時候所進化出的防守策略也非常不同。
  • 昆蟲版行屍走肉:細菌這樣把甲蟲變成殺手殭屍
    一種真菌像恐怖電影中的神秘生物,能夠直接感染甲蟲,使它成為「殺手殭屍」。目前,最新研究表明,一種真菌可以佔據秋麒麟花螢的身體,使它們成為真菌感染殭屍,並且能傳染至其它昆蟲物種。這種真菌非常恐怖,但是感染方式十分簡單:它感染秋麒麟花螢兩個星期之後,能夠引導甲蟲攀爬在植物上,下頜夾緊花朵直到死亡。
  • 病毒選擇搭乘而不是殺死細菌群體!
    隨著細菌密度在一種生態系統中增加,感染這些細菌的病毒數量也隨之增加。人們普遍認為這種不斷增加的病毒群體接著會殺死越來越多的細菌,從而限制細菌群體規模。這是一種被稱作「殺死獲勝者(kill-the-winner)」的模型---勝利者是這些茁壯生長的細菌細胞,殺手是感染它們的病毒(大多數殺菌病毒被稱作噬菌體)。
  • 細菌和病毒的區別
    細菌和病毒的區別1-結構細菌:單細胞或多細胞組成的簡單生物,大多數有完整的酶系統,有完整的細胞結構,脫離宿主一般能進行獨立的生存;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只有含有核酸的物質,有DNA或RNA兩種,是最低等的生物,沒有完整的酶系統,只能寄生有細胞的生物2-大小細菌:肉眼看不到,用普通的光學顯微鏡可以看到病毒:體積更小,用放大數萬倍的電子顯微鏡3-代謝方式細菌:有自己的代謝系統病毒:沒有代謝系統,需要寄生在活體體內進行代謝,利用其它生物細胞代謝
  • 細菌與病毒誰更小?
    細菌和病毒有區別嗎?有的!細菌和病毒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作為地球上最小的生命形式,人們總是忽略它們的存在,病毒和細菌相比,二者的大小相差約1000倍。可就是這微小的生物時時刻刻刷著「存在感」,人類一不留神就會被它們感染。無論是動物細胞還是植物細胞,大多數細菌可以獨立生存繁殖而不需要任何宿主,細菌有一整套生長和繁殖的裝置(細胞器),通常是無性繁殖的。而病毒必須找到一個寄主細胞來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