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細菌太強大:為了生存不擇手段

2020-12-01 驅動之家

據國外相關網站報導,社會行為各式各樣,不同生物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社交傾向,比如哺乳動物和鳥類很多都是熱情的社交積極分子,但自然界也同樣存在一些社交行為仍然充滿神秘感的生物,比如細菌。進化生物學家們常常對於它們所表現出的那些利他行為感到困惑不解,因為根據物競天擇的自然選擇理論,可以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利他主義的行為顯然會讓當事者在面臨自然選擇時處於不利地位。那為什麼還有生物會這樣做?

20世紀最傑出的進化生物學家之一的威廉·漢密爾頓(William D. Hamilton)對此發展了一項專門的數學模型來對利他行為進行解釋,這就是親緣選擇理論。簡單說,這一理論認為,個體或群體只會對其同類或其近親屬表現出利他行為。比如說,為什麼群居的螞蟻,蜜蜂,胡蜂等昆蟲,其中的大部分成員會放棄自己生育的能力,一生無兒無女,而傾盡心力撫養照顧蜂后,蟻后生育的孩子?而細菌學家們也注意到很多細菌成員會在菌落中分泌對它的同伴有利的代謝物,這是為什麼?

著名生物學家和暢銷書作家理察·道金斯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指出,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不是物種,也不是種群或者群體,而是作為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即基因。是基因的自私性在導致了生存競爭的同時,也導致了動物的利他行為。因為群體或者種群都隨時處在動態的變化中,只有基因是穩定的,並通過「複製」或「拷貝」的形式永恆的存在。動物的基本目的就是使和它自身相同的基因得到壯大。螞蟻,蜜蜂,甚至那些細菌,之所以願意付出,是因為那些同伴往往和自己具有近親緣關係,具有大量的相近基因,它們活下去,也就等於傳遞了自己的基因。

甚至,近年來科學家們意識到,連最最低級,最最簡單的病毒,竟然同樣擁有社交生活,甚至這些活動會影響到它們的健康和進化情況。英國牛津大學的生物學家斯圖爾特·韋斯特(Stuart West)專門研究生物的進化與社會行為。他提到:「從理論的角度上看,很顯然病毒之間開展社交互動存在著巨大潛力,而這將導致某種形式的合作和衝突的產生。然而,在此之前我們對此的研究還相當有限。」

在一項最新發表在《自然·微生物學》雜誌的研究中,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的進化遺傳學家拉斐爾·聖胡安(Rafael Sanjuán)和他的同事們採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探索了病毒之間的合作與衝突現象。他們發現病毒感染的空間結構非常重要——簡單說就是,不同的病毒群落是否是相互分開的,這一點至關重要。在一個均勻分布的病毒群落中,那些產生利他行為的病毒會嚴重吃虧,淪為受害者,而那些「佔便宜」的病毒則會利用「他人」的善意;但是反過來,在相互孤立的小群落中,產生利他行為的病毒則會有活下去的機會。

我們考慮水泡性口炎病毒(VSV)的情況,這是狂犬病毒一個家族的病毒種類。通常情況下,病毒感染往往會刺激被感染的哺乳動物身體細胞分泌幹擾素,這是一種信號蛋白,它會讓近鄰的其他細胞啟動反病毒防禦機制並阻止病毒繁殖。而有某些VSV病毒進化出了一種特別的能力,能夠抑制哺乳動物體內的免疫功能,但這樣做的代價就是它們的繁殖速度將減慢。但即便如此,這種能力讓它們可以活下來——除非有「佔便宜」的傢伙混跡其中。

這些「佔便宜」的「欺詐者」沒有抑制宿主免疫功能的能力,事實上,它們的存在刺激了宿主細胞釋放幹擾素並激發機體免疫功能。但即便如此,它們仍然免費享受了宿主免疫功能減弱的好處,因為臨近的VSV病毒發揮了抑制機體免疫力的作用。但與VSV病毒不同的是,這些「佔便宜者」並沒有參與對細胞免疫力的抑制行動,因此也就不必付出繁殖能力減弱的代價,這樣一來,它們就會在VSV病毒的庇護下快速繁殖,並很快在數量上超越前者。從社會行為角度看,聖胡安和同事們認為,在這一案例中,VSV病毒對宿主細胞免疫功能的抑制實際上成了一種利他行為,因為它們以犧牲自己的繁殖能力為代價,卻便宜了那些「欺詐者」病毒。

但這樣終於將帶來惡果,越來越多不具備抑制細胞免疫功能的病毒出現,對細胞的刺激越來越大,終於激起了宿主體內強大的免疫功能,於是兩種病毒都被殺死了。這樣看來,似乎自然選擇機制會淘汰掉抑制機體免疫的這種病毒功能才對,因為你看,這樣的利他行為最終將導致滅亡,讓自己處於不利地位。

但事實並不一定如此。聖胡安和同事們建立的模型顯示,這裡的情況可能要比想像的更加複雜:比如最簡單的情況,假如那些能夠抑制免疫力的病毒和那些「佔便宜」的病毒被物理分隔開來,那麼具有抑制作用的病毒就可以存活下來。有時候,寄主體內的一些構造會產生天然的小空間,讓那些具備抑制免疫功能的病毒能夠存活,而不會受到其他「佔便宜者」的侵犯。

為了描述這種成功啟動免疫力抑制作用的特別情形,研究人員使用了此前由漢密爾頓創建的理論框架。根據漢密爾頓法則,利他行為要發生,應當滿足一個數學公式:即br>c,其中r代表2個個體間的關聯度,也就是說親緣關係有多近,c是利他行為者所付出的代價,而b則是接收者得到的好處。

研究人員同時也注意到,接收者得到的好處,也就是公式裡的b,實際上是和病毒周圍是否是被具有抑制功能的病毒,還是被「佔便宜型」的病毒包圍有關聯的,他們使用一個參數來表達這種受影響的程度。當將漢密爾頓法則應用於充分混合的情形,以及相互分割的情形時,我們可以通過對比,得到這個參數的粗略估算值。

聖胡安表示:「要想讓抑制機制起作用,你需要某種空間結構。由於病毒和細胞分泌的幹擾素信號都是從一個細胞傳遞到下一個細胞,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很難避免在感染過程中出現特定空間結構的出現。病毒顆粒和幹擾素分子擴散上的速度差異,以及宿主體內的物理隔絕,都很容易產生這種病毒分布在空間上不均勻性,從而讓免疫抑制作用得以發揮作用。」

在具備複雜行為的動物以及具備較為複雜通訊系統的細菌身上,進化的結果將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聖胡安表示:「相比之下,病毒要簡單的多,幾乎一切都與隔絕條件有關。在這一系統中,目前尚未發現有其他因素對結果產生影響。如果病毒是混合在一起的,那麼利他行為將無法進行,而如果是隔離的,那麼利他行為將發揚光大。」

聖胡安和同事們關注的另外一個現象是,為何有時候會發現有多個病毒顆粒會集合到一起,然後共同對一個細胞發起感染。這裡存在的違背基本生存邏輯的點是:如果集合到一起,那麼病毒能夠同時感染的不同細胞數量將減少,而這在本質上不利於病毒的擴張行動,違背了生存本性。但讓研究團隊感到驚奇的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總體來看病毒的生長和擴張實際上卻加速了,並且產生了更多的後代。當然這一結果在不同細胞內情況不同:在本身不具備內生免疫反應的腫瘤細胞內,病毒的集群策略將是低效和不成功的;但在正常的,具有免疫反應的細胞內,集群策略讓病毒受益,因為這樣可以讓病毒有更大機會去壓制住細胞可能產生的免疫反應。

儘管集群策略看上去的確是對病毒有利,但它也會導致「欺詐型」病毒的同步進化。比如說,如果集群中的一個病毒失去了一部分基因,那麼它就可以更快的複製,這樣一來它產生的後代數量就能超過集群中的其他同伴。這些基因出現缺失的病毒被稱作「缺陷幹擾顆粒」(DIPs):它們中的很多甚至會缺失超過90%的病毒基因,而僅僅以一小段RNA的形式存在,由於結構極為簡單,它們可以在宿主細胞內高速複製——但它們已經無法依靠自身能力感染細胞,因為自身結構過於簡單,失去了感染能力,它們必須「搭便車」,依靠和其他病毒顆粒集群,感染並進入細胞體內。根據一些觀察顯示,在集群進入細胞體內之後,這些新型的「佔便宜者」數量迅速擴張,甚至可以佔到所有病毒數量的99%以上!

「缺陷幹擾顆粒」的存在會引出另外一個問題:這種佔便宜的類型病毒出現,其他病毒會不會調整自己的策略,以確保自己的生存呢?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病毒學家拉爾·安蒂諾(Raul Andino)指出,在入侵宿主的初期,一個病毒會希望與很多不同類型的同伴同進退,因為這會增加它成功感染宿主的機會;但在隨後,它會希望減少同伴的種類,以防止「缺陷幹擾顆粒」這類病毒混跡其中。但總體來說,這是一個人類還尚未完全釐清的領域,但的確都是非常有趣的問題。

- THE END -

#病毒

原文連結:新浪科技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食腐動物為何不怕細菌病毒,吃了腐肉一點事也沒有?
    與腐肉相對應的就是新鮮的肉,腐肉的成因主要就是因為存放的時間太長,肉已經腐爛,已經開始散發出屍臭的腐敗味道了,並且滋生了大量的細菌和病毒。在自然界當中,有很多的食腐動物,比如禿鷲和鬣狗等,它們一般就吃獅子、豹子等大型捕食動物剩下的肉。
  • 病毒和細菌有何區別?醫生:病毒比細菌更可怕,3個理由讓你明白
    病毒和細菌都是能讓人生病的一種微生物,所以我們在生活中都習慣將病毒和細菌放在一起說,而這兩者確實都是可以讓人們生病的東西,但醫生也跟我們說,病毒要比細菌可怕得多,大家也需要搞清楚病毒和細菌到底有什麼區別!醫生:病毒和細菌的區別在哪裡?為什麼說病毒比細菌更可怕,3個理由讓你明白。
  • 研究發現普通食物通過影響病毒來改變腸道細菌
    噬菌體 噬菌體是只攻擊細菌的病毒。在腸道內,這些病毒的數量超過了數量驚人的腸道細菌。 每個噬菌體只攻擊特定類型的細菌,這意味著它可以影響腸道細菌的水平。噬菌體需要細菌來生存,所以如果沒有細菌,噬菌體就無法生存。
  • 為了生存不擇手段 盤點好玩的末日生存遊戲
    生存是每個人所追求的,末日生存遊戲一直以來都吸引了眾多的玩家,這類遊戲具有超強的代入感使人身臨其境,下面給大家推薦幾款好玩的末日生存類遊戲,希望大家能夠喜歡。1.《求生之路2》下載地址:點擊進入
  • 它們真的不怕細菌病毒嗎?
    無論是天上飛的還是地上跑的,它們無形中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而又完美的食物鏈,斷開中間的任何一種都會威脅到它們的生存。這些食腐動物因為行動等各個方面原因,根本不適合在殘酷的大自然界和其他動物搶奪新鮮的獵物,所以就將食譜轉移到了沒有動物願意嘗試的腐肉上面,可是這些腐肉中含有著大量的細菌病毒,禿鷲或者是鬣狗它們吃完以後卻還安然無恙的生活,這是因為它們的體內早就有了一套能夠抵抗這些病原體的能力。
  • 5本主角為了力量不擇手段的小說,心狠手辣不聖母,看完真過癮!
    大家好,我是小馬哥,今天給大家推薦5本主角為了力量不擇手段的小說,心狠手辣不聖母,看完真過癮!主角為了獲得知識和力量可以捨棄一切,剛開始還像個正常人,在逐漸了解到巫師世界的殘酷規則後,他逐漸剝奪自己的善良與人性。主角的信條就是力量,在成為無法被世界容下的強大存在後再次離去尋找新的力量。
  • 反轉子是細菌免疫系統的「門衛」,確保細菌在病毒感染後存活下來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破解了這個長期以來的謎團:反轉子是細菌免疫系統的「門衛」,可確保細菌菌落在遭受病毒感染後得以生存。Sorek和他的研究團隊起初並未著手解決反轉子的謎團;他們正在尋找細菌免疫系統中的新組分,特別是幫助細菌抵禦病毒感染的組分。最近發現細菌的免疫系統基因傾向於在基因組中所謂的防禦島(defense island)內簇集在一起,這使得搜索它們變得更加容易。當他們在細菌的防禦島內發現反轉子的獨特特徵時,Sorek團隊決定開展進一步調查。
  • 細菌和病毒的區別
    細菌和病毒的區別1-結構細菌:單細胞或多細胞組成的簡單生物,大多數有完整的酶系統,有完整的細胞結構,脫離宿主一般能進行獨立的生存;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只有含有核酸的物質,有DNA或RNA兩種,是最低等的生物,沒有完整的酶系統,只能寄生有細胞的生物2-大小細菌:肉眼看不到,用普通的光學顯微鏡可以看到病毒:體積更小,用放大數萬倍的電子顯微鏡3-代謝方式細菌:有自己的代謝系統病毒:沒有代謝系統,需要寄生在活體體內進行代謝,利用其它生物細胞代謝
  • 為了能永生,俄羅斯科學家給自己注射350萬年前細菌,怎麼樣了
    如果要說古代皇帝對永生的執著從未停歇,無論是煉製仙丹還是尋找仙人,甚至為了永生而不擇手段,這個我們可能會理解的,畢竟當時的科學技術比較落後,人們對於一些傳說深信不疑,而到了近代,科學技術的發現,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到身體的構成,也讓我們知道目前壽命是無法永生的。
  • 什麼是病毒?它和細菌有何異同?
    病原微生物包括寄生蟲、真菌、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病毒等等。病毒就是一種常見的病原微生物。據說,人類疾病中有50%都與病毒有關,而且病毒性疾病基本都是傳染性疾病,例如,目前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危害極大。因此,了解病毒有利於我們增長防病治病的知識。二、病毒與細菌有何異同?
  • 病毒網絡有助於加快細菌進化?
    細菌擁有潛移默化的進化優勢:它們在自己的網絡裡可以用來交換生存方案。活病毒網絡,可以在不相關細胞之間傳播遺傳信息。這一傳播過程被稱為「轉導(transduction)」,是細菌繞過垂直遺傳水平地共享信息的方法之一,可以使自然選擇緩慢形成的基因瞬間進入一個新種群。科學家們了解到轉導網絡一定會在幾個世紀的時間裡影響細菌進化,並推測由轉導網絡引發的影響在時間上受到一定限制,因為傳導本身就很罕見。
  • 細菌與病毒誰更小?
    細菌和病毒有區別嗎?有的!細菌和病毒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作為地球上最小的生命形式,人們總是忽略它們的存在,病毒和細菌相比,二者的大小相差約1000倍。可就是這微小的生物時時刻刻刷著「存在感」,人類一不留神就會被它們感染。無論是動物細胞還是植物細胞,大多數細菌可以獨立生存繁殖而不需要任何宿主,細菌有一整套生長和繁殖的裝置(細胞器),通常是無性繁殖的。而病毒必須找到一個寄主細胞來繁殖。
  • 科學家發現極強悍的遠古細菌,戰鬥力爆表,可對抗超級病毒
    近期,科學家發現,在這個神秘洞穴內,不僅藏有鐵礦,還寄生著一群威力強大的遠古細菌。據科學家介紹,「鐵幕洞」坐落在加拿大卑詩省內,由於地理位置偏僻,很少有人經過或進入,洞內的環境得到保持,多年來都沒有發生太大改變,從前寄生於洞內的細菌便也隨之留存下來。自「鐵幕洞」內的遠古細菌被發現後,科學家一直致力於探究洞內遠古細菌的菌株類型以及細菌的生長活力。
  • 細菌是真正的生存專家!兩種信號分子決定細菌生存
    作者:魯亦兩個相互競爭的信號分子控制著細菌的生存方式圖片來源:巴塞爾大學細菌是真正的生存專家。它們能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這主要基於兩種相互競爭的信號分子。瑞士研究人員表示,控制新陳代謝的「競爭」分子決定了細菌的生存方式。
  • 病毒存在的奇葩理由,是大自然的免疫系統?還是毫無目的的生存?
    於是乎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人人都唯恐避之不及的細菌和病毒,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意義是什麼?而對於病毒和細菌來說,它們的結構遠遠達不到如此複雜的程度。病毒和細菌都是單細胞生物,也就是說一顆細胞就是它們生命的全部。不過兩者不同的地方在於,細菌雖然是一顆單細胞,但其中生命活動和繁衍的基本場所和結構一應俱全。
  • 勢不兩立還是和平共處,人類該如何對待細菌病毒?
    造成最多人類死亡的,不是戰爭,不是天氣等自然災害,而是看不見的細菌和病毒所帶來的瘟疫。沒有戰爭、風調雨順的年代並不少見,沒有瘟疫的年代卻是稀少的,大大小小的瘟疫始終伴隨著人類,它們是人類始終與之對抗的敵人。引發致病的病原體——細菌和病毒,都是極其古老的生物和類生物,存在時間遠遠超過人類歷史。
  • 病毒感染遠比恐怖片可怕,推薦六部病毒感染類電影
    殊不知此人身上攜帶致命豬流感病毒,短短一天時間,病毒迅速蔓延城市的各個角落。許多人在不知不覺間被感染,進而將死亡的陰影引向周圍所有的人。韓國果然是敢拍、會拍、能拍,不亞於好萊塢製作的全民災難片,流感的傳播過程、速度、恐懼感拍的酣暢淋漓,劇情扣人節奏緊快,小細節大場面全部到位,最後借ZF的正確決策完成前面的諷刺和隱喻,也都恰到好處。
  • 有益病毒能抗細菌
    原標題:有益病毒能抗細菌  文·胡德良 編譯  ■ 醫衛前沿  細菌既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敵人:一方面,細菌可以引起感染,導致疾病;另一方面,細菌也有助於我們減肥,甚至可以對抗痤瘡。目前,一項新研究顯示,病毒也擁有兩面性:研究人員首次證明,病毒有助於我們的身體對抗細菌的入侵。
  • 目的正確,就可以不擇手段嗎?(深度好文)
    而像李世民,玄武門兵變,殺兄弒父,不擇手段地奪得皇位,則成為明君典範。當然,這些歷史故事中的是非不能簡單判定,人們對宋襄公、項羽、李世民的看法也並不是錯,但由此也可以發現,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在很多人看來是正常的。
  • 專家詳說細菌和病毒-光明日報-光明網
    因為這次的病原體是病毒,不是細菌。那麼,病毒和細菌到底有什麼異同?為啥不能用抗生素殺病毒?入侵人體,細菌和病毒有不同的途徑       細菌中有許多「好人」,其中腐生細菌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環能順利進行;部分細菌會進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轉換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