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是真正的生存專家!兩種信號分子決定細菌生存

2020-11-11 中國科學報

作者:魯亦

兩個相互競爭的信號分子控制著細菌的生存方式。圖片來源:巴塞爾大學

細菌是真正的生存專家。它們能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這主要基於兩種相互競爭的信號分子。瑞士研究人員表示,控制新陳代謝的「競爭」分子決定了細菌的生存方式。

無論病原體、深海微生物還是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體,為了生存,它們必須迅速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包括營養物質的枯竭。

巴塞爾大學生物中心教授Urs Jenal和Tilman Schirmer 率領的科學家現在發現,細菌使用兩種化學信號分子改變生存方式以適應當前的環境條件。研究人員在11月10日出版的《自然—微生物學》上發表了該研究結果。這兩種分子體現了兩種控制細菌生長和新陳代謝的相反力量。

研究人員以月牙形新月柄桿菌作為模型生物,研究了細胞中兩個信號分子ppGpp和c-di-GMP的拮抗特性。這種細菌可以扮演兩種不同的角色:無法分裂的自由遊動狀態和附著在表面的繁殖狀態。

生存方式和環境條件都影響兩種信號分子的濃度。信號分子ppGpp和c-di-GMP爭奪跟總開關的結合。「在攜帶高水平ppGpp的細菌中,這種蛋白質被打開,細菌就很活躍。」Jenal說,「在這種狀態下,葡萄糖的消耗處於高潮。同時,產生的有害氧自由基被有效中和。」這保證了代謝反應適合細胞的高能量需求,避免了細胞損傷。

在良好的生存條件下,有充足的營養,c-di-GMP水平會不斷上升,迫使細菌發展成無柄形態。「在這種情況下,c-di-GMP將ppGpp置換出來,改變其結構並關閉。」Jenal說,「這改變了代謝反應,允許細菌定居、生長和繁殖。」

通過分子主開關,科學家發現了兩個調控網絡之間的聯繫,這兩個網絡一直被認為是獨立運作的。研究人員表示,雖然新月柄桿菌是一種無害的環境細菌,但新發現的機制也可能在病原菌中發揮重要作用。(魯亦)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038/s41564-020-00809-4?

《中國科學報》 (2020-11-11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兩種信號分子決定細菌生存
    兩個相互競爭的信號分子控制著細菌的生存方式。圖片來源:巴塞爾大學細菌是真正的生存專家。它們能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這主要基於兩種相互競爭的信號分子。瑞士研究人員表示,控制新陳代謝的「競爭」分子決定了細菌的生存方式。
  • 競爭信號分子控制細菌生長和行為
    細菌被認為是真正的生存專家。它們能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這主要是基於兩種相互競爭的信號分子。瑞士巴塞爾大學研究人員表示,作為新陳代謝控制的「競爭」分子決定了細菌的生活方式。無論它們是病原體、深海微生物還是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體,為了生存必須能迅速適應其環境的各種變化,包括營養物質的枯竭。巴塞爾大學生物中心教授Urs Jenal和Tilman Schirmer 領導的科學家們現在發現,細菌使用兩種化學信號分子改變生活方式以適應當前的生活條件。研究人員在11月10日的《自然—微生物學》上發表了該研究結果。
  • 細菌可以在外太空生存嗎?
    因此,科學家證明了這種細菌將在太空中生存,並使用SpaceX火箭於2015年4月進行了發射。三組細菌與SpaceX火箭一起進入了太空:一組持續一年,另一組持續兩年,另一組持續3年。太空人準備好面板後,專門為該實驗設計並由地球控制的機械臂在國際空間站上安裝了專用面板。每個面板包含兩個小鋁板,上面點綴著20個淺孔,用於盛放各種大小的細菌。
  • 科學家通過改造極端環境生存的細菌實現發電
    科學家通過改造極端環境生存的細菌實現發電2017-02-10 12:12出處/作者:其他整合編輯:Alan責任編輯:leijunhua 【PConline 資訊】據一份新研究報告稱,通過改造細菌利用其細胞膜中某些特殊的蛋白質發電,不過發電條件必須在極端環境下進行,但為了突破該限制,科學家通過對改造細菌注入一種經過改造過的分子來達到該極端環境,並且該項研究刊登在《Chem》期刊。。。
  • 病毒、細菌太強大:為了生存不擇手段
    據國外相關網站報導,社會行為各式各樣,不同生物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社交傾向,比如哺乳動物和鳥類很多都是熱情的社交積極分子,但自然界也同樣存在一些社交行為仍然充滿神秘感的生物,比如細菌。
  • 粘泥如何幫助細菌生存
    這些發現有助於了解細菌如何適應其生存環境。細菌具有適應環境的能力,可以抵抗宿主的免疫防禦。一種這樣的生存策略包括形成防止免疫系統或抗生素到達細菌的生物膜。筑波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研究中發現,由於產氣莢膜梭菌產生的新型胞外蛋白BsaA的產生,溫度變化對生物膜結構的調節受到調節。
  • 科學家發現「吃」空氣生存的細菌 有助於發現外星生命
    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指出,他們發現了一種能夠在極端環境下通過「吃」空氣生存的細菌,或將對地球碳匯預算和發現外星生命帶來幫助。每一種生物都需要從某處獲取能量賴以生存。而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幾年前在南極洲發現了一種細菌,它們依靠空氣生存。
  • 細菌大小是怎麼決定的?
    長久以來,細菌的大小一直是細菌分類學中一個不可缺少的性狀,同時特定的大小使得細菌能更適應其生存環境。過去100年來,生物學家一直想知道是什麼決定了細胞的大小。在近代,雖然我們知道了大部分控制細菌細胞周期和細胞分裂的分子,但我們仍然不知道細菌細胞的大小是如何確定的(圖1)。
  • 細菌在濃度鹽水中也能生存 所以火星存在生命有望?
    高氯酸鹽對生命有毒由於高氯酸鹽在高濃度下是有毒的,研究人員希望確定是否高氯酸鹽會抑制細菌生存,以及高氯酸鹽的數量和濃度等級會抑制細菌生存能力。事實上,高氯酸鹽中細菌倖存率遠低於其它所有溶液,儘管在零下30攝氏度的低溫條件下,細菌存活率會略高一些。
  • 細菌的制勝法寶:給鄰近細胞「下毒」
    Wang 研究人員鑑定了一種新的細菌毒素,這種蛋白會被分泌到鄰近細胞中,通過耗盡細胞必需的供能分子使得細胞死亡。 為了生存,細菌必須壟斷寶貴的資源。一種方法是攻擊並戰勝鄰近的細胞,例如使用VI型分泌系統向鄰近細胞注射能夠殺死或抑制其生長的毒素1。
  • 知否|細菌世界看不懂:相鄰細胞能決定哪個細胞先死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研究小組發現,決定細胞生死有兩個最重要的因素:1)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2)存活細胞從死亡細胞中回收生物質的效率。細胞的存活和生長是生物系統的核心因素。因此,慕尼黑工業大學複雜生物系統物理學教授烏爾裡希·格蘭德(Ulrich Gerland)等科學家,正試圖理解分子成分如何相互作用,以維持一組細胞在應激狀態下的生存能力。
  • 在太空中頑強生存3年的「超級細菌」
    只要團結一致「抱成團」,某些頑強的細菌在外太空待上3年也能存活下來。這一結論來自一項在國際空間站進行的實驗。科學家們把抗輻射奇異球菌送上太空,在空間站外部進行相關研究以檢驗其生存能力。三年後,在厚度超過0.5毫米的團塊中,研究者驚喜的發現了仍然存活的細菌。在這些菌落團塊中,雖然外層的細菌已經被太空輻射的紫外線殺死破壞,但這恰好可能為內部的健康細菌提供了保護,菌落內部的細菌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任然得以存活。存活下來的細菌在國際空間站外「生活」3年後,被帶回地球培養,又開始繼續繁殖。
  • 新研究:細菌被抗生素殺死時會「尖叫」,警告周圍細菌危險來了
    一個神奇的發現,成群的細菌在被殺死時會發出 「尖叫」,來提醒附近的細菌,危險來了。當然,這種「尖叫」 不是那種能監聽到的聲音,而是細菌在瀕死時會快速發出的一種化學警報,這一動作稱為「壞死信號傳遞」。通過壞死信號傳輸,即將被殺死的細菌會向成群結隊 「鄰居」 發出致命威脅的警報,從而挽救其他成群移動的細菌部落。
  • 細菌中的神秘分子原來是一名「守衛」
    在許多細菌中有一種叫做反轉錄子(Retrons)的特殊雜交結構,即半RNA,半單鏈DNA。自從35年前他們被發現以來,研究人員已經學會了如何在實驗室中使用反轉錄子來產生單鏈DNA,但沒有人知道它們在細菌中的作用,儘管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 科學家發現通過「吃」空氣生存的細菌:將有助發現外星生命
    來源:快科技8月19日,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指出,他們發現了一種能夠在極端環境下通過「吃」空氣生存的細菌,或將對地球碳匯預算和發現外星生命帶來幫助。每一種生物都需要從某處獲取能量賴以生存。
  • 《自然-化學生物》:可以讓細菌呼出電能的「秘密分子」
    對於無嘴、無肺的細菌,呼吸比人類不是那麼容易簡單。我們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然而一種普遍存在於地下水中的地桿菌(Geobacter)細菌,吞噬有機廢物並「呼出」電子,在此過程中產生微小的電流。研究人員表示:「我們相信這一發現可以用來製造腳下細菌的電子設備。」如圖所示,地桿菌納米線傳導的電能可用於為小型電子設備供電。最令人震驚的微生物研究作者說,在潮溼、缺氧的土壤中的地下深處,地桿菌可以在其他微生物幾乎沒有的惡劣環境中生存。
  • 科普揭秘|細菌大小是怎麼決定的?
    央廣網深圳5月19日消息(記者黃倩 通訊員嚴偲偲)細菌,是自然界分布最廣、個體數量最多的單細胞生命體。長久以來,細菌的大小一直是細菌分類學中一個不可缺少的性狀,同時特定的大小使得細菌能更適應其生存環境。過去100年來,生物學家一直想知道是什麼決定了細胞的大小。
  • 加州理工科學家意外發現兩種以金屬為食的細菌 百年前預言成真
    軍火商麥庫倫將一種本來用於治療癌症的納米機器人改造成了武器, 這些被稱為"納米蟲"的納米機器人一旦接觸金屬物體,就會利用這些材料進行自我複製,無限增殖 ,只有操作者發出特別信號才能讓它們停止。當恐怖分子劫走了 4 枚納米蟲飛彈並釋放後,"納米蟲"蜂擁而出,如蝗蟲過境,整個城市的鋼鐵建築、橋梁、汽車都被淹沒,甚至連艾菲爾鐵塔都被瞬間吞噬。
  • 揭秘「細菌大小是怎麼決定的?」—新聞—科學網
  • 《自然通訊》:細菌中的三國演義,並非強者生存
    細菌無處不在,不僅在浴室或廚房櫃檯上,而且在人類體內,包括適宜微生物群生長的腫瘤中。這些「小生態」甚至是調控癌症藥物療法的關鍵,而更多地了解它們可以幫助開發新的挽救生命的療法。當同一系統中存在不同菌株的細菌時會發生什麼?它們共存嗎?會是最強者生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