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突破!科學家通過改造極端環境生存的細菌實現發電

2020-12-06 太平洋電腦網資訊中心

新突破!科學家通過改造極端環境生存的細菌實現發電

2017-02-10 12:12出處/作者:其他整合編輯:Alan責任編輯:leijunhua

【PConline 資訊】據一份新研究報告稱,通過改造細菌利用其細胞膜中某些特殊的蛋白質發電,不過發電條件必須在極端環境下進行,但為了突破該限制,科學家通過對改造細菌注入一種經過改造過的分子來達到該極端環境,並且該項研究刊登在《Chem》期刊。。。

據介紹,科學家先創造出了一種含有金屬原子(特別是鐵)的特殊分子,叫DFSO+,接著他們將把DFSO+中注入到一種叫做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的細菌裡面。最後,這種合成分子在穿過細胞膜時與細菌進行反應,在這個過程中,該分子通過鐵原子實現發電。

據了解,即使希瓦氏菌菌株本身就具備發電能力,但它只能在無氧環境下存活下來,基於此,科研人員用DFSO+可讓希瓦氏菌菌株能在細菌裡邊生存好幾周時間。

相關焦點

  • 科學網—被「馴化」的細菌能發電
    即使希瓦氏菌菌株本身就具備發電能力,但它只能在無氧環境下存活下來。基於此,科研人員利用DSFO+讓希瓦氏菌菌株能在細菌裡生存幾周的時間。 「我們用這種替換分子取代了細菌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它可以促進向呼吸膜表面傳遞電子的過程。這種發電的方式讓我們有機會研究微生物上這種此前被認為不存在的行為。」研究人員吉列爾莫·巴贊說。
  • 科學家發現通過「吃」空氣生存的細菌:將有助發現外星生命
    來源:快科技8月19日,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指出,他們發現了一種能夠在極端環境下通過「吃」空氣生存的細菌,或將對地球碳匯預算和發現外星生命帶來幫助。每一種生物都需要從某處獲取能量賴以生存。
  • 被「馴化」的細菌能發電—新聞—科學網
    即使希瓦氏菌菌株本身就具備發電能力,但它只能在無氧環境下存活下來。基於此,科研人員利用DSFO+讓希瓦氏菌菌株能在細菌裡生存幾周的時間。 「我們用這種替換分子取代了細菌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它可以促進向呼吸膜表面傳遞電子的過程。這種發電的方式讓我們有機會研究微生物上這種此前被認為不存在的行為。」研究人員吉列爾莫·巴贊說。
  • 極端微生物:將生物學帶入新領域-光明日報-光明網
    海底熱液噴口、鹽湖、酸鹼泉、深海……在這些本不應該存在生命的環境中,科學家們找到了微生物,並將它們統稱為「極端微生物」。美國科學家認為,對極端微生物的研究或許是尋找外星人的關鍵——宇宙中的生命形式可能是多樣化的,或許就可能在耐酸、較高溫度環境中生存。
  • 科學家發現「吃」空氣生存的細菌 有助於發現外星生命
    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指出,他們發現了一種能夠在極端環境下通過「吃」空氣生存的細菌,或將對地球碳匯預算和發現外星生命帶來幫助。每一種生物都需要從某處獲取能量賴以生存。而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幾年前在南極洲發現了一種細菌,它們依靠空氣生存。
  • 生命的頑強超乎想像,藍細菌在沒有水的環境下生存了下來
    在地球的另一些地方,生活著許多生物,它們能夠輕鬆忍受極端環境,比如能夠在130℃和-200℃溫度下、在pH值接近0和13.5的強酸和強鹼環境下、在鹽濃度達到30%下、在1100個大氣壓下、在地球重力40萬倍下生存。這些生物叫做嗜極生物(Extremophile),或者嗜極端菌。與此相對的,在較為溫和的環境中生活的生物,可稱為中溫生物(Mesophile)。
  • Science:極端環境下嗜熱古細菌的奧秘
    2015年9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發表於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約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嗜熱微生物如何將自身硫化葉菌是古細菌王國的一名成員,其個細菌相似是一種單細胞有機體,可以在日本北海道的溫泉中分離得到;一些古細菌往往在平凡的環境中過著普通的生活,比如在湖泊中、大海中以及昆蟲和哺乳動物的腸道中;而其它古細菌則會在非常嚴酷的環境中生存,比如深海火山口熱水中、火山泥和死海中等。
  • 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的生物
    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的生物世界上很多極端環境,對人而言遠遠達不到生存的標準,但世界上同那存在很多生物可以在極端環境下生存。下面讓我們細數這些生命適應力極強的生物。跳蛛站在世界屋脊的肩上,誰能說它個小?喜馬拉雅跳蛛顧名思義,蛛是生活在喜馬拉雅山上的蜘蛛。它們和一般跳蛛一樣,體長多數不超過15毫米。但是,這種渺小的生物永久的生活在了海拔6700米的喜馬拉雅山上。
  • 細菌可以在外太空生存嗎?
    空間是危險且不合適的生活環境。至少對於人類和其他動物而言。但是,我們星球上存在著可以在外太空生存的生物,例如緩坡生物。正如許多科學研究的結果所示,這些微小的無脊椎動物可以倖免於核爆炸,小行星墜落,輻射以及氧氣和水的缺乏。但事實證明,緩坡並不是唯一能夠在極端條件下生存的物種。例如,研究人員最近發現,放射性杜鵑球菌可以在開放空間中生活三年。
  • 一種「秘密分子」,可以讓細菌發電!科學家正在研製「活的」電池
    科學家表示,地桿菌會通過一個巨大的通氣管呼吸,它的大小是單個地桿菌身體長度的數百至數千倍。這種「通氣管」被稱為納米線。在任何時候,數十億的細菌都在海底下嗡嗡作響。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方式,將這些能量組合成一個強大的微生物電網。
  • 生物為什麼沒有真正永生的原因,人類通過改造基因能實現永生?
    龍蝦這種「換殼永生」的方式讓科學家也希望能在人類身上實現,既然身體的細胞有分裂上限那麼更換衰老部位是否能突破衰老機制呢?顯然這類領域還屬於初步探索的階段,只是找到了一條如何規避細胞衰老的方法而已,然而自然界還有一種通過「返老還童」的方式來達到永生的生物——燈塔水母。
  • 科學家發現「嗜極細菌」 或成未來燃料來源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臺灣「中央社」2月3日報導,在不遠的將來,汽車、火車與飛機的動力,或許可由利用一些極端細菌而獲得。據英國《每日郵報》2月3日報導,科學家「無意間」在極高鹽度與鹼性環境中發現一種細菌,它能夠產生氫。而氫有非常高的能量密度,是汽油或柴油的3倍,且氫也可用在燃料電池,效率據稱是燃燒引擎的兩倍。
  • 轉基因細菌幫幫忙:如何改造細菌基因用於疾病治療?
    科學家正在對經過基因改造的大腸桿菌和其他細菌進行人體試驗,探索細菌用於疾病治療的可能。
  • 美國科學家通過基因改造讓水稻實現無性繁殖
    美國科學家通過基因改造讓水稻實現無性繁殖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18-12-13 16:01
  • 細菌是真正的生存專家!兩種信號分子決定細菌生存
    圖片來源:巴塞爾大學細菌是真正的生存專家。它們能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這主要基於兩種相互競爭的信號分子。瑞士研究人員表示,控制新陳代謝的「競爭」分子決定了細菌的生存方式。無論病原體、深海微生物還是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體,為了生存,它們必須迅速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包括營養物質的枯竭。
  • 細菌在太空環境的存活實驗也許能證明
    耐輻射球菌是一種極端微生物,能夠在冰凍的低溫、電離輻射、紫外線和脫水中存活。正如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上的這項新研究表明,這種細菌也能在惡劣的外層空間條件下生存下來。在國際空間站外的一個面板上呆了三年之後,乾燥的異常球菌(又稱耐輻射球菌)樣本居然又復活了。經過科學家仔細觀察發現,倖存下來的細菌之前形成了一個厚厚的團塊,或者說是一個聚集體。
  • 科學家建立環境影響細菌轉錄過程模型
    12月28日出版的《細胞》(Cell)雜誌的封面文章,講述的是美國的一個科學家小組成功建立了一個分析細菌Halobacterium Salinarum NRC-1以上過程的模型,Halobacterium Salinarum是一種嗜鹽的古生菌,一般只生存在鹽水池塘或是鹽湖中。
  • 地球上的極端生命:6種極端環境下的頑強生物
    能在巖石中生存的細菌到能承受巨大的熱、冷和輻射的微生物,生命可以採取一些極端的形式。這些有進取心的生物不僅揭示了地球上生命的彈性,還揭示了宇宙其他地方生命的可能性。這裡有一些特別令人驚奇的所謂極端微生物的例子。
  • 科學網—科學家建立環境影響細菌轉錄調控模型
    科學家建立環境影響細菌轉錄調控模型
  • 「吃貨」拯救世界,細菌如何通過吃吃吃拯救地球?
    其中一種涉及到一些不尋常的菌種,它們通過進食和排洩電子來發電。在適宜的環境中放入一個電極,這些具有電活性的細菌就會圍繞電極進行生長繁殖。麻薩諸塞州大學的教授德裡克·洛夫裡及其同事,多年來致力於研究如何將這些微生物用於生產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