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極端環境下嗜熱古細菌的奧秘

2020-12-05 生物谷

2015年9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發表於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約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嗜熱微生物如何將自身DNA從一代傳遞給下一代,該研究或為進一步理解超級細菌提供一定思路。

硫化葉菌是古細菌王國的一名成員,其個細菌相似是一種單細胞有機體,可以在日本北海道的溫泉中分離得到;一些古細菌往往在平凡的環境中過著普通的生活,比如在湖泊中、大海中以及昆蟲和哺乳動物的腸道中;而其它古細菌則會在非常嚴酷的環境中生存,比如深海火山口熱水中、火山泥和死海中等。

目前研究者正在對古細菌的起源進化進行大量研究,而且研究者們也希望對古細菌進行更多深入研究,然而一項基礎性的問題一直讓研究人員非常困惑,即古細菌如何在細胞分裂過程中將自身的遺傳物質轉移到新細胞中?

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重點對三種名為AspA, ParB和ParA的蛋白質進行研究,這三種蛋白的三維結構已經得到了清楚地解析;研究者Daniela Barilla說道,硫化葉菌是一種可以在含硫的高酸性環境中生長的耐高溫古細菌(生長溫度為80度),我們試圖去研究硫化葉菌如何利用特殊的因子及機制將自身的基因組,即質粒(環狀DNA)轉移到新一代的細胞中。

研究者發現,硫化葉菌會利用一種蛋白來分裂並且隔離細菌並不正常使用的自身的DNA,這讓研究者非常驚訝,因為很多細菌僅僅會使用兩種蛋白質來轉移DNA,而硫化葉菌則會利用三種蛋白質來完成這項任務。蛋白質AspA可以形成一種異常結構,其會結合DNA的特殊位點,隨後形成一種連續的超螺旋結構。

研究古細菌非常重要,因為其可以為闡明生命的起源提供一定的信息,對古細菌的深入研究同時也為研究者研究極端環境下的生命活動帶來幫助。(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Structures of archaeal DNA segregation machinery reveal bacterial and eukaryotic linkages

Maria A. Schumacher1,*, Nam K. Tonthat1, Jeehyun Lee1, Fernando A. Rodriguez-Castañeda2, Naga Babu Chinnam1, Anne K. Kalliomaa-Sanford2, Irene W. Ng2, Madhuri T. Barge2, Porsha L. R. Shaw1, Daniela Barillà2,*

Although recent studies have provided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about archaeal biology, nothing is known about the molecular basis of DNA segregation in these organisms. Here, we unveil the machinery and assembly mechanism of the archaeal Sulfolobus pNOB8 partition system. This system uses three proteins: ParA; an atypical ParB adaptor; and a centromere-binding component, AspA. AspA utilizes a spreading mechanism to create a DNA superhelix onto which ParB assembles. This supercomplex links to the ParA motor, which contains a bacteria-like Walker motif. The C domain of ParB harbors structural similarity to CenpA, which dictates eukaryotic segregation. Thus, this archaeal system combines bacteria-like and eukarya-like components, which suggests the possible conservation of DNA segregation principles across the three domains of life.

相關焦點

  • 極端環境微生物生命特徵及環境適應機理項目取得系列成果
    研究極端環境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學特點及適應機理,對於揭示生物起源的奧秘和發展的規律、闡明生物多樣性形成的機制和動力、認識生命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與地球化學變化之間的關係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將大大促進極端環境微生物資源在生物技術產業中的利用。
  • 古細菌:生命世界裡的獨行者
    更為奇特的是,生命世界裡還有一群獨行者,它們億萬年來依然棲息在極端惡劣的生境下,默默無聞,而這種環境又極似地球形成早期的惡劣條件。他們就是生命世界裡最古老的生命體之一——古細菌。   雖然古細菌很可能於生命起源初期就在地球上存在了,但是人類直到20 世紀70 年代末才發現它們的蹤跡。
  • 生命的頑強超乎想像,藍細菌在沒有水的環境下生存了下來
    在地球的另一些地方,生活著許多生物,它們能夠輕鬆忍受極端環境,比如能夠在130℃和-200℃溫度下、在pH值接近0和13.5的強酸和強鹼環境下、在鹽濃度達到30%下、在1100個大氣壓下、在地球重力40萬倍下生存。這些生物叫做嗜極生物(Extremophile),或者嗜極端菌。與此相對的,在較為溫和的環境中生活的生物,可稱為中溫生物(Mesophile)。
  • 生命的祖先是超級嗜熱菌嗎?
    細菌和古細菌的重要區別之一是後者適應了很多極端的環境:比如高溫、高壓、缺氧、高酸鹼度,等等。一般現存的許多古細菌都能適應高溫。能耐50℃以上高溫的稱為「嗜熱菌」,少數能耐80℃以上高溫的稱為「超級嗜熱菌」。而細菌一般在水上煮一煮就很容易殺死。LUCA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這是生命起源的重大問題。
  • 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也因為細胞結構的不同,所以細菌與古菌對不同抗生素的抗性也不同,古菌對抑制細菌生長的抗生素(如青黴素)一般不敏感,卻對抑制真核細胞生長的某些抗生素(如茴香黴素)敏感。分布於各種極端環境下 代表著生命的極限分離於太平洋海底熱液口的熱網菌屬,能在高達121攝氏度的溫度下存活並生長,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耐熱生物。「生活在地球各種極端自然環境中的古菌,稱為極端古菌。
  • 【科技日報】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也因為細胞結構的不同,所以細菌與古菌對不同抗生素的抗性也不同,古菌對抑制細菌生長的抗生素(如青黴素)一般不敏感,卻對抑制真核細胞生長的某些抗生素(如茴香黴素)敏感。  分布於各種極端環境下 代表著生命的極限  分離於太平洋海底熱液口的熱網菌屬,能在高達121攝氏度的溫度下存活並生長,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耐熱生物。
  • 科學網—極端微生物:不可估量的資源
    這株名為「菌株121」的古菌,也是當時已知最為耐熱的生命。 如今,微生物承受的溫度極限將進一步刷新。科學家發現,同樣來自深海熱溢區的另一株極端嗜熱甲烷古菌「菌株116」,在20MPa高壓條件下,其生長的溫度極限可由原來的116℃提升至122℃。 惡劣環境為何能成為極端微生物的最佳棲息地?它們到底具有怎樣特殊的生命形式?
  • 馬佔山學科組研究揭示溫泉細菌和古菌在群落進化生態機制的差異
    溫泉是遍布世界的天然水環境,在溫泉中生活著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包括不少嗜熱菌或極端嗜熱菌。不同種類的溫泉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質,不同理化環境中微生物的組成也各不相同。因此溫泉是研究和檢驗微生物群落生態理論非常理想的自然生態系統。在溫泉微生物菌群中除細菌外,還包括很多古細菌(簡稱古菌)。
  • 極端微生物:將生物學帶入新領域-光明日報-光明網
    從分類角度看,目前地球的生物圈可以分為三大領域:細菌、古菌和包括人類的真核生物(動物和植物)。其中細菌和古菌均屬於原核微生物;絕大多數古菌和少部分細菌都是極端微生物。這些極端微生物為地球的生物圈界定了環境極限的邊界條件,也提供了探索生命極限的線索。     科學家們相信,極端微生物是這個星球留給人類獨特的生物資源寶庫和極其珍貴的科研素材。
  • 嗜熱菌ATP酶結構獲揭示
    嗜熱菌ATP酶結構獲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3 13:57:07 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Leonid A.
  • 科普:到莫克蘭海溝探尋「生命的第三種形式」—古菌
    科學家最新的劃分是三種:真核生物、細菌和古菌。  包括人類和動植物在內的真核生物,細胞內有細胞核,遺傳物質DNA主要儲存於此;細菌則沒有細胞核,DNA游離於細胞質中;古菌則又是不同於細菌的一種生命形式,它們沒有細胞核,但另一些特徵又與真核生物相似,例如存在重複序列和核小體。這種生命形式如此獨特、如此陌生,令各國科研人員都充滿好奇和想像。古菌研究正在世界範圍內升溫。
  • 地球上的極端生命:6種極端環境下的頑強生物
    能在巖石中生存的細菌到能承受巨大的熱、冷和輻射的微生物,生命可以採取一些極端的形式。這些有進取心的生物不僅揭示了地球上生命的彈性,還揭示了宇宙其他地方生命的可能性。這裡有一些特別令人驚奇的所謂極端微生物的例子。
  • Science:解析出嗜熱棲熱菌V/A-ATP酶的三維結構
    圖片來自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w9144。旋轉動力ATP合酶/ATP酶是大型膜蛋白複合物,它們具有相同的整體結構和旋轉催化機制。這種蛋白質家族包括在線粒體(細胞的能量工廠)、葉綠體(在植物中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和細菌中發現的F型ATP酶,葉綠體(在植物中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和細菌;在真核生物(具有細胞核的高等生物)中發現的V型ATP酶;在古細菌(古老的微生物)和一些細菌中發現的A型ATP酶。
  • 德國科學家發現:異常蛋白質結構幫助極端嗜熱菌耐高溫
    在溫度持續超過攝氏80度的情況下,地球上絕大多數生物無法存活,海棲熱袍菌卻能夠很好地適應熱泉和火山巖環境。德國拜羅伊特大學的專家研究發現,這種極端嗜熱菌之所以能夠在高溫下生活,主要是其體內的NusG蛋白具有高的熱穩定性。NusG蛋白在許多生物中發揮重要調控功能,特別在基因表達中具有重要作用。對其他細菌的研究發現,NusG蛋白的羧基端和氨基端互不接觸,而海棲熱袍菌的NusG蛋白的羧基端和氨基端幾乎總是緊貼在一起,並因此而具有「自我抑制」功能。
  • ISME:嗜熱嗜酸菌的地球生物學反饋和進化
    ,不僅因為這些微生物對極端環境出色的耐受能力,而且在工業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可以運用的特異性功能。理解這些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演化對於更好的把握極端環境微生物的結構和功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黃石國家公園的72個熱泉的微生物群落的系統進化分析對我們研究極端環境微生物演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鑑。譯者想說:生物造就環境還是環境造就生物,這是一個相互選擇的過程,應該辯證地看待。摘要含硫化合物的好氧微生物氧化會導致天然水體的酸化。
  • 微普成功實現人類首例嗜熱菌在消防領域的應用
    對於研究極端微生物的生物學家來說,Uzon火山口也是完美的研究場所。它們還可以積極粘合在熱環境下分解的蛋白質,讓它們重新發揮功能。還有證據顯示,與正常細菌相比,嗜熱細菌的蛋白質更密集、更緊湊,這可以保護它們不被分解。此外,每種蛋白質複雜的3D結構之間的不同部分可能存在額外聯繫,有助於保持分子結構的穩定。這些策略加起來,讓某些微生物可以不斷超越極限,在我們認為的極端環境中生存下來。
  • 細菌百態其三嗜熱嗜冷菌
    嗜熱微生物 嗜熱菌和超嗜熱菌在嗜熱微生物中最耐熱的。嗜熱菌的最適生長溫度為65℃~70℃,40℃以下不能生長,超嗜熱菌最適生長溫度在80℃~110C,最低生長溫度在65C左右。大部分超嗜熱菌是古細菌,但也有真細菌歸屬此類。
  • 研究揭示古細菌NSun6識別tRNA底物的分子機理
    有趣的是hNSun6的同源物僅存在於高等真核生物和超嗜熱古細菌中。與已廣泛鑑定的真核生物NSun6基因(nsun6)相比,古細菌中相應的nsun6基因有待鑑定。在古細菌Pyrococcus horikoshii OT3中,PH1991是hNSun6的同源物。與hNSun6相比,PH1991雖然含有催化中心的保守胺基酸殘基,但其可能參與RNA結合的殘基具有明顯的差異。
  • 青島能源所等在嗜熱菌微進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微進化過程起始於通常不可遺傳的對環境變化的應激反應,而終究導致了可穩定遺傳的突變。但是「微進化」過程在高溫等極端環境下如何發生等問題一直懸而未決。該問題的解答對於生命起源研究、極端生物資源的挖掘、工業微生物的馴化等均具重要的意義。
  • 細菌與古細菌的基因組草圖
    細菌與古細菌的最大可能「進化樹」(族譜)示意圖。圖片來源:Christian Rinke et al. 2013微生物是這個星球上最豐富多樣的細胞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