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熱菌ATP酶結構獲揭示

2020-12-05 科學網

嗜熱菌ATP酶結構獲揭示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3 13:57:07

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Leonid A. Sazanov團隊報導了完整嗜熱菌V/A型ATP酶的結構及其構象可塑性。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019年8月23日出版的《科學》上。

研究人員解析了完整的嗜熱菌(Thermus thermophilus)V/A型ATP酶的冷凍電鏡結構,並以三種旋轉狀態和包含兩種底物的方式重構進脂質納米圓盤中。這些結構表明工作酶中V1和V0之間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這是由於中心軸旋轉和外圍杆的阻力之間的機械競爭造成的。 研究人員還描述了二磷酸腺苷抑制釋放,V1-V0扭矩傳遞和質子易位的細節,這與整個V型ATP酶家族相關。

研究人員表示, 在古細菌和真細菌中發現的V/ A型腺苷三磷酸酶(ATP酶)使用旋轉催化機制將ATP水解或合成與穿過質膜的質子轉運連接起來。它們屬於V型ATP酶家族,這在整體結構上與線粒體/葉綠體F型ATP合酶不同。

附:英文原文

Title: Structure and conformational plasticity of the intact Thermus thermophilus V/A-type ATPase

Author: Long Zhou, Leonid A. Sazanov

Issue&Volume: Volume 365 Issue 6455

Abstract: V (vacuolar)/A (archaeal)-type adenosine triphosphatases (ATPases), found in archaea and eubacteria, couple ATP hydrolysis or synthesis to proton translocation across the plasma membrane using the rotary-catalysis mechanism. They belong to the V-type ATPase family, which differs from the mitochondrial/chloroplast F-type ATP synthases in overall architecture. We solved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structures of the intact Thermus thermophilus V/A-ATPase, reconstituted into lipid nanodiscs, in three rotational states and two substates. These structures indicate substantial flexibility between V1 and Vo in a working enzyme, which results from mechanical competition between central shaft rotation and resistance from the peripheral stalks. We also describe details of adenosine diphosphate inhibition release, V1-Vo torque transmission, and proton translocation, which are relevant for the entire V-type ATPase family.

DOI: 10.1126/science.aaw9144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55/eaaw9144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Science:解析出嗜熱棲熱菌V/A-ATP酶的三維結構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結構生物學者Leonid Sazanov和博士後研究員Long Zhou如今解析出V/A-ATP酶家族代表性成員的首個原子結構,填補了這些必不可少的分子機器的進化樹上的空白。利用最新的低溫電鏡(cryo-EM)方法獲得的這些結果揭示了這種酶的結構類似於渦輪機或水磨機。
  • 生命的祖先是超級嗜熱菌嗎?
    能耐50℃以上高溫的稱為「嗜熱菌」,少數能耐80℃以上高溫的稱為「超級嗜熱菌」。而細菌一般在水上煮一煮就很容易殺死。LUCA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這是生命起源的重大問題。許多生物學家相信,它應該生活在海底熱液噴口的高溫酷熱環境,那裡的溫度超過50℃,甚至達到100℃。由於年代久遠,LUCA不可能保存下標本。LUCA之所以被認為耐高溫,是由它的基因組提供線索的。
  • 採用嗜熱菌酶好氧發酵工藝快速發酵雞糞的研究
    本網訊      我公司與武漢輕工大學聯合研究的採用嗜熱菌酶好氧發酵工藝快速發酵雞糞項目,取得重大成果。利用嗜熱菌酶好氧發酵工藝快速發酵雞糞原料,可以活化養分,提高實際肥效,並去除雞糞中的有害生物組分,達到款速腐熟,實現雞糞的無害化處理。
  • 青島能源所等在嗜熱菌微進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部分嗜熱菌具有耐高溫、高效降解纖維素、共利用五碳糖六碳糖等生理特性,在整合生物加工技術(Consolidated BioProcessing;CBP)等纖維素燃料技術路線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然而,和許多中溫菌一樣,嗜熱菌對培養體系中的溶劑(如乙醇、丁醇等燃料分子)較為敏感,阻礙了嗜熱菌在生物產業的廣泛應用。雖然菌株的溶劑耐受性可通過外源溶劑中的連續傳代得以提高,但其溶劑產量卻會下降。
  • 微普成功實現人類首例嗜熱菌在消防領域的應用
    2016年,微普應用微生物在10餘分鐘內成功撲滅國國內外尚屬罕見的化工裝置區大面積流淌火和20,000m³大型原油儲罐火災,這是人類首例應用嗜熱菌用於防滅火的成功案例!還有證據顯示,與正常細菌相比,嗜熱細菌的蛋白質更密集、更緊湊,這可以保護它們不被分解。此外,每種蛋白質複雜的3D結構之間的不同部分可能存在額外聯繫,有助於保持分子結構的穩定。這些策略加起來,讓某些微生物可以不斷超越極限,在我們認為的極端環境中生存下來。
  • ISME:嗜熱嗜酸菌的地球生物學反饋和進化
    理解這些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演化對於更好的把握極端環境微生物的結構和功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黃石國家公園的72個熱泉的微生物群落的系統進化分析對我們研究極端環境微生物演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鑑。譯者想說:生物造就環境還是環境造就生物,這是一個相互選擇的過程,應該辯證地看待。摘要含硫化合物的好氧微生物氧化會導致天然水體的酸化。
  • 研究揭示裂解多糖單加氧酶與底物相互作用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天然產物及糖工程研究組研究員尹恆團隊與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模擬與設計研究組研究員李國輝團隊合作,在裂解多糖單加氧酶(LPMO)與不可溶的纖維素底物相互作用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德國科學家發現:異常蛋白質結構幫助極端嗜熱菌耐高溫
    德國拜羅伊特大學的專家研究發現,這種極端嗜熱菌之所以能夠在高溫下生活,主要是其體內的NusG蛋白具有高的熱穩定性。NusG蛋白在許多生物中發揮重要調控功能,特別在基因表達中具有重要作用。對其他細菌的研究發現,NusG蛋白的羧基端和氨基端互不接觸,而海棲熱袍菌的NusG蛋白的羧基端和氨基端幾乎總是緊貼在一起,並因此而具有「自我抑制」功能。
  • 嗜熱棲熱菌Argonaute在DNA複製中具有功能
    嗜熱棲熱菌Argonaute在DNA複製中具有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7 14:41:04 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Phillip D.
  • 八種胃腸病「吃菌補酶」好得快!
    一種「吃菌補酶」的胃腸保健方法,最近在廣東地區非常盛行。  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慾差?沒關係!吃上幾粒黃金菌酶馬上消食順氣。食慾旺盛吃得香,一個月後胃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得到增強,大量瘦人也會悄然變胖。  經常腹瀉拉肚子,無論是食物中毒還是細菌感染還是因水土不服引起的腹瀉,馬上補充黃金菌酶來救急,只需4粒立即止瀉,不需要一天就能立即緩解病情。
  • 上海生科院揭示人類致病菌白色念珠菌亮氨醯-tRNA合成酶的C-末端...
    這兩種類型的LeuRS都有催化結構域(負責胺基酸活化和氨基醯化)、CP1結構域(負責編校)、α-螺旋束結構域和C-末端結構域(CTD,負責結合LeuRS可進一步分為細菌型和古菌/真核型。這兩種類型的LeuRS都有催化結構域(負責胺基酸活化和氨基醯化)、CP1結構域(負責編校)、α-螺旋束結構域和C-末端結構域(CTD,負責結合tRNA)各一個。細菌型LeuRS和古菌LeuRS的CTD均被報導負責識別tRNALeu,但因其一級序列和三級結構不同,其識別tRNALeu的機制也不同。
  • Structure:一種古菌酶的演化
    首頁 » 古生物學 » Structure:一種古菌酶的演化 Structure:一種古菌酶的演化 來源:科學網 2007-12-26 09
  • ATP合成酶:宏偉的分子機器—大師的傑作
    ATP Synthase, www.mrc-mbu.cam.ac.uk/research/atp-synthase. Stryer.在這篇文章中,伊利諾大學的安特尼∙克勞弗次教授將ATP合酶與一個含有六個亞基的解旋酶進行了比較,然後他得出結論說:「∙∙∙∙∙∙三級結構上的同源性(大致相似的形狀)強烈提示二者是從同一個祖先演變而來∙∙∙∙∙∙」這還只是「強烈提示」,但是超自然的起源根據定義就排除了!儘管克勞弗次強調這兩個酶系統的相似之處,但是其間的差別對於自然主義的假說而言是不可逾越的。
  • 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事實上,古菌既與細菌(真細菌)有很多相似之處,又與真核生物有很多相似之處,儼然是個「四不像」。向華表示,古菌是一群具有獨特的細胞結構和遺傳信息處理系統的單細胞原核生物,其在細胞形態等方面與細菌類似,而其在基因組複製、轉錄與翻譯等遺傳信息傳遞系統方面卻更接近真核生物,而古菌的細胞膜結構又與地球上所有其它物種都不一樣。
  • 《Science》ATP合成酶結構新鮮出爐
    ATP合成酶(ATP synthase)是全球範圍內幾十年結構研究的主題。Rosalind Franklin大學David M.
  • 【科技日報】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事實上,古菌既與細菌(真細菌)有很多相似之處,又與真核生物有很多相似之處,儼然是個「四不像」。向華表示,古菌是一群具有獨特的細胞結構和遺傳信息處理系統的單細胞原核生物,其在細胞形態等方面與細菌類似,而其在基因組複製、轉錄與翻譯等遺傳信息傳遞系統方面卻更接近真核生物,而古菌的細胞膜結構又與地球上所有其它物種都不一樣。
  • 雙模塊非核糖體肽合成酶結構獲解析
    雙模塊非核糖體肽合成酶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8 12:50:16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artin Schmeing及其團隊利用雙模塊非核糖體肽合成酶的結構揭示了其構象靈活性
  • 受嗜熱菌啟發科學家研發超級凝膠 在加熱時強度增加1800倍
    北海道研究人員Takayuki Nonoyama和Jian Ping Gong顯然受到了嗜熱菌體內保持穩定的天然蛋白質啟發,這些嗜熱菌是生活在溫泉或深海熱噴口等極端高溫環境中的生物。這樣的環境溫度,蛋白質通常會變性,但嗜熱菌內部的蛋白質已經適應了高溫以保持穩定。
  • 細菌百態其三嗜熱嗜冷菌
    嗜熱微生物 嗜熱菌和超嗜熱菌在嗜熱微生物中最耐熱的。嗜熱菌的最適生長溫度為65℃~70℃,40℃以下不能生長,超嗜熱菌最適生長溫度在80℃~110C,最低生長溫度在65C左右。大部分超嗜熱菌是古細菌,但也有真細菌歸屬此類。
  • 受「嗜熱菌」啟發,軟物質女神龔劍萍教授開發出「遇熱變剛、越熱越剛」水凝膠
    自然界中的嗜熱菌卻可以在120 0C高溫的環境下生存,這歸因於其體內含有大量的帶電胺基酸殘基的蛋白質,與常溫環境中的生物相比,這種含有帶電胺基酸殘基的蛋白質在高溫環境下可以通過靜電與疏水作用形成熱穩定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