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裂解多糖單加氧酶與底物相互作用機制

2020-12-03 生物谷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天然產物及糖工程研究組研究員尹恆團隊與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模擬與設計研究組研究員李國輝團隊合作,在裂解多糖單加氧酶(LPMO)與不可溶的纖維素底物相互作用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揭示了LPMO與纖維素底物相互作用的模式,並確定了決定這一過程的關鍵胺基酸,從而解釋了LPMO的底物偏好性和區域選擇性。

酶與底物的相互作用是揭示酶的催化機理從而指導酶工程改造的重要基礎。然而,由於有些酶的底物不可溶,極大地限制了X射線晶體衍射和核磁共振等傳統的酶與底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應用。其中LPMO介導的纖維素氧化裂解就是一個例子。LPMO是近年來發現的一大類可以通過氧化的方式破壞纖維素等不溶多糖結晶區的金屬酶,它們可以為纖維素水解酶提供更多的作用位點,從而提高纖維素的降解效率。尹恆團隊系統開展了LPMO的發掘及活性研究工作,併合作構建了光電驅動-LPMO酶催化系統(

app

l. Catal. B: Environ. ,2020,265: 558;Int. J. Biol. Macromol.,2019,139: 570;Int. J. Biol. Macromol.,2015,79: 72)。但目前人們對於LPMO與纖維素底物相互作用機制了解甚少。

針對此問題,研究團隊通過計算化學與生物化學相結合的策略,率先揭示了來源於嗜熱菌的AA9家族LPMO與纖維素的相互作用模式,發現該酶可以通過同時作用於兩條相鄰的多糖鏈,穩定地結合在不可溶的多糖底物的疏水表面,並提出LPMO的區域選擇性與其底物結合位置相關。此外,研究團隊還建立了此酶促反應過程中過氧化氫的積累與底物結合之間的關係模型,進而證明了LPMO催化不可溶多糖的氧化過程主要是由過氧化氫驅動的。這些發現加深了人們對LPMO與纖維素底物互作機制的認識,為後續酶工程改造及有效利用纖維素等多糖資源提供了理論支持。

相關成果發表在《物理化學快報》(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項目、遼寧省「興遼英才」項目和大連化物所科研創新基金項目等資助。(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科院揭示胸腺嘧啶水解酶底物特異性的分子基礎和催化機制
    :Molecular basis for the substrate specificity and catalytic mechanism of thymine-7-hydroxylase in fungi,該研究工作揭示了真菌胸腺嘧啶水解酶T7H底物特異性的分子基礎和催化機制。
  • 化學所在預測雙鐵加氧酶含氧活性中間體結構方面獲進展
    研究雙鐵加氧酶含氧活性中間體的結構,對揭示其活化O2的機制十分關鍵。然而,由於含氧活性中間體的活性高/不穩定,傳統的X-ray單晶衍射方法獲取其結構非常困難,通過理論化學預測雙鐵加氧酶含氧活性中間體的結構,成為當前該領域的研究前沿。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光化學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輝在理論計算預測雙鐵加氧酶含氧活性中間體結構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糖苷水解酶底物特異性機制研究獲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團隊致力於嗜熱微生物降解木質纖維素的機制研究,近期與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教授Robert Kelly合作,闡明了極端嗜熱微生物Caldicellulosiruptor阿拉伯呋喃的酶解機制及其與木聚糖酶協同降解效應,對於木質纖維素的生物降解有重要意義,研究成果發表在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AEM)上。
  • ...衣藻中去甲基化酶CMD1催化以維生素C為底物的5mC去甲基化修飾機制
    DNA甲基化能夠在不改變DNA序列的前提下改變遺傳表現,是表觀遺傳學的核心研究領域之一。目前的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與基因組印記、X染色體失活、轉座因子抑制、衰老和癌症發生等密切相關,因此是表觀遺傳學研究的重點和熱點之一。CpG二核苷酸中的胞嘧啶上第5位碳原子在甲基化轉移酶(DNMTs)的催化下,發生甲基化的形成5mC。目前發現5mC廣泛分布於原核與真核生物中。
  • 研究揭示蛋白酶體在泛素鏈誘導下的變構及底物識別機制
    因此,解析K48連接的多泛素鏈與蛋白酶體結合形成複合體的三維結構,將為深入理解泛素鏈結合引起蛋白酶體構象變化進而引發底物降解的分子機制提供關鍵信息。然而,由於蛋白酶體存在泛素鏈的多個結合位點以及蛋白酶體自身的動態特性,給捕獲初始階段蛋白酶體識別並結合多聚泛素鏈的狀態帶來極大挑戰,由泛素鏈結合引發的蛋白酶體底物降解的分子機制亟待闡明。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KDM5亞家族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底物識別機制
    、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等手段,揭示了KDM5亞家族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底物識別機制。擬南芥的JMJ14已報導具有調控開花、RNA介導的基因沉默以及DNA甲基化等重要的生理過程,但其底物識別機制也不清楚。  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更精準的酶活測定系統,質譜結果表明JMJ14是一個H3K4me3和me2的去甲基化酶,而對me1作用不明顯。而後利用X射線晶體衍射的方法解析了JMJ14處於apo狀態和底物複合物狀態的結構。
  • JACS|量子化學計算揭示D-A環加成酶PyrI4的催化機制
    ,MD模擬,QM/MM模擬研究了PyrI4與不同的底物狀態結合,發現了關鍵的Q115H117Y85氫鍵三聯體;此外,作者通過反應內稟性計算和MD模擬探究PyrI4的立體選擇性問題;最後作者對PyrI4蛋白N端的α-螺旋結構也進行了研究,揭示了這獨特的「蓋狀」結構對D-A反應過渡態的穩定作用。
  • Cell | 雷鳴組揭示人源核糖核酸酶P的分子機制
    作為少數的且最重要的核酶之一,了解RNase P的底物識別和分子催化機制至關重要。此前的RNase P分子機制研究主要停留在原核和低等真核生物研究水平【4-6】。繼今年9月份Science 雜誌刊文揭示了酵母RNase P的工作機理後(Science | 雷鳴團隊等首次揭示真核生物tRNA前體5』端加工成熟機制)【6】,上海交大附屬九院雷鳴團隊於北京時間10月26日在Cell雜誌發表了題為Cryo-EM Structure
  • QM/MM酶催化反應機制研究
    今天以SpnF酶催化機理為例,跟大家分享QM/MM計算在酶催化機制研究中的應用。圖1. 蛋白不同類型運動的時間尺度示意圖圖2.SpnF酶中可能的[4+2]與[6+4]環合反應機制周環反應在有機合成中有廣泛應用,許多有機人名反應在自然界中都能找到相關功能的酶[2],例如,催化[4+2]類型Diels–Alder周環反應的酶相繼得到實驗報導[3, 4],理論模擬方面,以SpnF酶為例,Houk團隊在早期的氣相模擬中揭示了SpnF酶潛在的[6+4]環合分支反應可能性[5],因而對這類酶是否是單功能的
  • 研究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課題組與美國溫安洛研究所Peter Jones課題組、Karsten Melcher課題組合作,利用冷凍電鏡技術首次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DNMT3A2/DNMT3B3)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闡述了DNMT3A2/DNMT3B3與核小體的結合模式,提出全基因組
  • 海洋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醯基轉移酶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
    Soc., DOI: 10.1021/jacs.0c07331)醯基基團是許多活性天然產物的藥效基團,催化醯基組裝的轉移酶因其寬泛的底物選擇性成為藥物研發中化合物結構多樣性研究的重要工具酶,但目前對於其底物選擇性的分子機制研究報導較少。
  • 新研究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
    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木聚糖特異性氧乙醯轉移酶(XOAT1)的結構信息和工作機制,在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上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植物細胞》。植物細胞壁為細胞提供機械支持,決定其大小和形狀,並影響植物的發育和應力反應。
  • 研究揭示caspases靶向GSDMD的結構機制
    研究揭示caspases靶向GSDMD的結構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 13:19:19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丁璟珒和清華大學邵峰研究組揭示了細胞焦亡過程中自加工半胱天冬酶
  • Science:華人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酶VKOR的催化循環和維生素K拮抗劑...
    這些治療過程的核心是維生素K環氧化物還原酶(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VKOR),這是一種內質膜酶,它能產生維生素K的活性形式以支持血液凝固。VKA抑制VKOR的催化作用,VKOR的催化作用是由兩對半胱氨酸進行的,一對半胱氨酸直接還原底物,另一對半胱氨酸介導電子轉移。
  • 海洋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醯基轉移酶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Soc., DOI: 10.1021/jacs.0c07331)醯基基團是許多活性天然產物的藥效基團,催化醯基組裝的轉移酶因其寬泛的底物選擇性成為藥物研發中化合物結構多樣性研究的重要工具酶,但目前對於其底物選擇性的分子機制研究報導較少。
  • 生化與細胞所揭示尿嘧啶脫羧酶的催化機制
    8月6日,國際知名雜誌《細胞研究》 (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丁建平組關於尿嘧啶脫羧酶的催化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IDCase的催化機制,為尋找哺乳動物中潛在的DNA脫羧酶提供了新思路。   DNA胞嘧啶的甲基化是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在很多生物學過程中都發揮重要作用。
  • 科學家揭示催化烯反應酶及其周環選擇性分子機制
    Houk課題組合作,首次表徵了自然界中催化Alder-ene反應(烯反應)的酶及其催化氧雜Diels-Alder(DA)反應的同源蛋白,解析了這兩類酶及其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並通過定點突變實現了周環選擇性的逆轉,闡明了兩類酶如何利用幾乎相同的活性位點實現周環選擇性的精準控制。日前,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
  • 施一公研究組在《自然》《科學》分別報導人體γ-分泌酶與重要底物...
    2018年12月31日和2019年1月10日,施一公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花開兩朵,分別於《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報導了《人源γ-分泌酶識別底物Notch的結構機制》(Structural basis of Notch recognition by human γ-secretase)以及《人源γ-分泌酶底物澱粉樣前體蛋白的識別》(Recognition
  • 中國科大揭示了E3泛素連接酶識別羧基端精氨酸-降解決定子的分子...
    中國科大揭示了E3泛素連接酶識別羧基端精氨酸-降解決定子的分子機制 高等真核生物細胞通過降解清除不需要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以維持胞內蛋白質分子的正常水平及功能
  • Angew.廈門大學王斌舉課題組在金屬酶中的長程電子轉移機制研究...
    導讀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斌舉教授課題組在金屬酶中的長程電子轉移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以「How Oxygen Binding Enhances Long-Range Electron Transfer: Lessons From Reduction of Lytic Polysacchar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