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華人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酶VKOR的催化循環和維生素K拮抗劑...

2021-01-07 生物谷

2021年1月3日訊/生物谷BIOON/---維生素K拮抗劑(vitamin K antagonist, VKA),如華法林,是口服抗凝劑,常用於治療和預防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中風和心臟病發作。而補充維生素K挽救了無數止血功能不足的新生兒的生命。這些治療過程的核心是維生素K環氧化物還原酶(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VKOR),這是一種內質膜酶,它能產生維生素K的活性形式以支持血液凝固。VKA抑制VKOR的催化作用,VKOR的催化作用是由兩對半胱氨酸進行的,一對半胱氨酸直接還原底物,另一對半胱氨酸介導電子轉移。VKOR的直系同源物和旁系同源物(統稱為VKOR類似物)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完整膜硫醇氧化還原酶家族,但在缺乏高解析度結構的情況下,對它們的催化和抑制機制的理解一直是個挑戰。

過量服用VKA常引起大出血或致命性出血,佔老年人所有藥物不良反應住院人數的三分之一。儘管幾十年來在臨床上遇到了很多困難,但對於VKA的拮抗作用及其靶酶VKOR的機理還缺乏深入的了解,儘管人們已知VKOR設法在水-膜界面上轉移電子,以支持其獨特的環氧化物還原活性。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和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解析出人VKOR及其旁系同源物與不同底物和拮抗劑在不同功能狀態下的11個晶體結構,從而揭示出VKOR酶的幾乎整個催化循環和VKA的作用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1月1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antagonizing the vitamin K catalytic cycle for anticoagulation」。

VKOR的催化循環和抑制,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c5667。

四個有代表性的VKA的結構表明,它們與Asn80和Tyr139之間形成的氫鍵在基本上疏水性的口袋中提供了識別的特異性。這個VKA結合口袋,也作為活性位點,被一個四跨膜螺旋束包圍,並由一個帽結構域(cap domain)覆蓋。破壞帽結構域的穩定性或直接破壞華法林結合相互作用的突變會導致華法令耐受性(warfarin resistance)。華法林的代謝失活是通過在這個疏水性口袋中對能量不利的羥基修飾實現的。對超級華法林(superwarfarin,指的是與華法令結構相似,但效能是華法令的100倍,而且半衰期比華法令長很多)的高效抑制作用是通過它們的較大的側面基團結合到維生素K的異戊基鏈的隧道上。與無配體狀態的結構比較表明,華法林的局部結合相互作用導致了從開放到封閉的整體蛋白構象的變化。

底物結合結構揭示了還原的活性位點半胱氨酸是形成電荷轉移複合物或共價複合物所必需的。這些底物加合物與Asn80和Tyr139形成氫鍵以促進化學反應,其穩定的結合相互作用誘導出封閉的蛋白構象。這種構象變化使兩對半胱氨酸聚集在一起,觸發電子轉移,從而使底物還原。

這些結構揭示了一種激活機制,即穩定結合的底物加合物觸發VKOR發生重組以促進電子轉移。VKA的高效力來自於在全局水平上模擬構象變化和在局部水平上模擬底物氫鍵相互作用。這些機理上的見解為設計新的抗凝治療策略提供了基礎。(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

Shixuan Liu et al. Structural basis of antagonizing the vitamin K catalytic cycle for anticoagulation.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c5667.

相關焦點

  • Science:重大突破!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酵母核糖核酸酶P加工...
    2018年11月13日/生物谷BIOON/---作為一種通用酶,核糖核酸酶P(RNase P)是一種通用核酶,已在生命的三個王國中發現。它加工tRNA前體(pre-tRNA)的5'端。RNase P是一種核糖核蛋白複合物,由單個具有催化能力的RNA組分和可變數量的蛋白組成。
  • 科學家首次揭示催化Alder-ene反應酶
    Houk課題組合作,首次表徵了自然界中催化Alder-ene反應的酶及其催化氧雜Diels-Alder(DA)反應的同源蛋白,解析了這兩類酶及其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基於結構信息和計算指導通過定點突變實現了周環選擇性的逆轉,闡明了兩類酶如何利用幾乎相同的活性位點實現周環選擇性的精準控制。該研究成果10月12日發表於《自然》。
  • Science|現固氮酶樣酶體系催化產生蛋氨酸、乙烯和甲烷
    發現固氮酶樣酶體系催化產生蛋氨酸、乙烯和甲烷,為合成生物學、化工產業等提供新思路。科學家發現來自陸地和淡水細菌的生源甲烷和乙烯是由以前未知的蛋氨酸生物合成途徑直接產生的。該途徑存在於許多物種中,它使用一種不同於已知的固氮酶和固氮酶樣還原酶的固氮酶樣還原酶,並特異性地作用於C-S鍵的斷裂,以還原普遍存在的揮發性有機硫化合物,如二甲硫醚和(2-甲硫基)乙醇。釋放出來的甲硫醇是蛋氨酸的直接前體,而乙烯或甲烷則釋放到環境中。
  • 嗜熱菌ATP酶結構獲揭示
    嗜熱菌ATP酶結構獲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3 13:57:07 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Leonid A.
  • 科學家揭示催化烯反應酶及其周環選擇性分子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周佳海課題組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唐奕課題組、Kendall N.Houk課題組合作,首次表徵了自然界中催化Alder-ene反應(烯反應)的酶及其催化氧雜Diels-Alder(DA)反應的同源蛋白,解析了這兩類酶及其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並通過定點突變實現了周環選擇性的逆轉,闡明了兩類酶如何利用幾乎相同的活性位點實現周環選擇性的精準控制。日前,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
  • Science:解析出嗜熱棲熱菌V/A-ATP酶的三維結構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結構生物學者Leonid Sazanov和博士後研究員Long Zhou如今解析出V/A-ATP酶家族代表性成員的首個原子結構,填補了這些必不可少的分子機器的進化樹上的空白。利用最新的低溫電鏡(cryo-EM)方法獲得的這些結果揭示了這種酶的結構類似於渦輪機或水磨機。
  • 突破歷史 | 重大進展,上海九院首次以第一單位在Science發文,揭示核糖核酸酶P高解析度結構
    真核生物核RNase P全酶的高解析度結構尚未確定,阻礙了我們對高等生物RNase P的結構組織和作用機制的理解。來自所有生物的RNase P的RNA組分在初級和二級結構水平上顯示出顯著的相似性,暗示存在普遍保守的催化性RNA核心。所有RNase P RNA可分為兩個獨立的摺疊結構域,即催化結構域(C結構域)和特異性結構域(S結構域),它們分別在底物裂解和底物結合中起關鍵作用。細菌RNase P含有單個小蛋白(Rpp),這對於生理條件下的底物識別和切割是必需的。
  • 上海九院雷鳴團隊揭示酵母中tRNA前體被核糖核酸酶P催化切割成熟的...
    tRNA作為體內重要的一類RNA分子,它首先是以前體的形式被轉錄出來,具有未成熟的5』和3』末端,其中5』端的成熟需要在進化上十分保守的RNA-蛋白質複合物RNase P來催化完成。RNase P存在於地球上的所有物種中,是生命活動所必需的,是由RNA介導並負責tRNA前體催化反應的核酶。
  • 生物物理所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光合作用分為光反應和卡爾文循環(暗反應)兩個階段,其中卡爾文循環包括多步酶促反應,利用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固定二氧化碳,生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儘管卡爾文循環不需要光能,但該過程仍受到光/暗調控。
  • 《科學》:施一公團隊揭示剪接體的複合結構以及催化機制
    作為具有DEAH-box結構域的 ATP酶,Prp2結合併轉移到pre-mRNA單鏈內含子區域的3'至5'處,以觸發第一步催化的蛋白質重排。在新解析的結構中,pre-mRNA的八個連續核苷酸(分別稱為U1至U8)被分為三組,每組在Prp2的RNA結合通道中顯示出不同的構象。組1包括U1和U2,它們的核鹼基彼此相互作用,並被Phe816,Pro811和His810的側鏈推離其鹼基堆積位置。
  • 研究揭示葉綠素生物合成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
    研究揭示葉綠素生物合成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0:53:54 葉綠素生物合成中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這一成果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Nigel S.
  • 雙模塊非核糖體肽合成酶結構獲解析
    雙模塊非核糖體肽合成酶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8 12:50:16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artin Schmeing及其團隊利用雙模塊非核糖體肽合成酶的結構揭示了其構象靈活性
  • 我國科學家新力作:從結構上揭示分枝桿菌能量代謝機制
    這種詳細的結構揭示出電子如何在一種迄今為止觀察不到的過程中在細胞內傳遞。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10月25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n electron transfer path connects subunits of a mycobacterial respiratory supercomplex」。
  • Plant Cell | 中科院李梅/​常文瑞研究組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和調控機制
    光合作用分為光反應和卡爾文循環(暗反應)兩個階段,其中卡爾文循環包括多步酶促反應,利用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固定二氧化碳,生成碳水化合物
  • 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酵母核糖核酸酶P加工tRNA前體機制
    作為一種通用酶,核糖核酸酶P(RNase P)是一種通用核酶,已在生命的三個王國中發現。它加工tRNA前體(pre-tRNA)的5'端。RNase P是一種核糖核蛋白複合物,由單個具有催化能力的RNA組分和可變數量的蛋白組成。
  • 突破歷史 | 上海九院首次以第一單位在Sciecne發文,揭示核糖核酸酶P高解析度結構
    真核生物核RNase P全酶的高解析度結構尚未確定,阻礙了我們對高等生物RNase P的結構組織和作用機制的理解。核糖核酸酶P(RNase P)是非常保守的通用核酶之一,其負責轉移RNA(tRNA)的5'末端的成熟。 RNase P是核糖核蛋白複合物,由單個催化RNA組分和可變數量的蛋白質組成。
  • Plant Cell | 南開大學解析C-糖基轉移酶的結構與催化機制
    Plant Cell | 南開大學沈月全課題組解析C-糖基轉移酶UGT708C1的結構與催化機制C-糖苷類化合物普遍存在於植物和微生物中,具有多種藥理活性,是藥物研發的重要來源之一。C-糖基轉移酶負責催化不同的糖基轉移到糖基受體上,形成C-C糖苷鍵,生成C-糖苷類化合物。
  • 生化與細胞所揭示尿嘧啶脫羧酶的催化機制
    在哺乳動物的表觀遺傳調控中,TET蛋白參與了DNA的主動去甲基化過程,該蛋白催化產生的5-羧基胞嘧啶可能通過兩種途徑被轉變為胞嘧啶,其中一種途徑就是通過潛在的DNA脫羧酶直接催化5-羧基胞嘧啶發生脫羧反應。由於胞嘧啶和尿嘧啶的化學結構和性質比較相似,因此,潛在的DNA脫羧酶可能與真菌中尿嘧啶脫羧酶IDCase在結構和催化機制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 饒子和團隊Science解析「藥靶-藥物」三維結構,揭示一線抗結核藥物...
    教授的合作團隊在Cell上發表文章解析了臨床藥物SQ109靶點——MmpL3的多個「靶點-藥物」複合物結構。2020年1月15日,與戈寶學教授團隊在Nature發表文章首次發現結核分枝桿菌的重要毒力因子Rv0222分泌蛋白只有在被宿主泛素連結酶ANAPC2催化發生K-11泛素化修飾後,才能招募抑炎蛋白分子,從而阻斷宿主抗結核免疫通路,以此揭示了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治病的新機制(詳見BioArt報導:Nature丨戈寶學/饒子和合作團隊揭示結核菌逃逸抗結核免疫新機制)。
  • 科學家揭示核糖核酸酶P原子解析度結構及工作機理
    新華網瀋陽10月9日電(記者王瑩)核糖核酸酶P(RNaseP)是一類古老的核酸內切酶,它是除了核糖體之外目前存於所有生命體中的兩類核酶之一。然而,核糖核酸酶P原子級結構一直都沒有得到解析,其催化剪接的分子機理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