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葉綠素生物合成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

2021-01-07 科學網

研究揭示葉綠素生物合成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0:53:54

葉綠素生物合成中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這一成果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Nigel S. Scrutton、中國農業科學院程奇和上海交通大學周愛武等研究人員合作取得。2019年10月23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

研究人員報導了從Thermosynechococcus elongatus和Synechocystis sp的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POR)晶體結構,包括游離形式和與煙醯胺輔酶複合的形成。研究人員的原葉綠素酸酯–NADPH–POR三元複合物結構模型和模擬確定了POR活性位點中的多種相互作用,這對於原葉綠素酸酯的結合、光敏化和光化學轉化為葉綠素很重要。

研究人員證明了使用POR變體和原葉綠素類似物進行實驗時,活性位點結構和原葉綠素結構在驅動POR光化學中的重要性。這些研究揭示了,POR活性位點如何通過從NADPH進行的局部氫化物轉移和沿結構定義的質子轉移途徑的遠距離質子轉移,來促進光碟機動的原葉綠素酸酯減少。

據了解,POR催化葉綠素生物合成中的光依賴性步驟,這對光合作用至關重要,並且最終對地球上的所有生命至關重要。POR是三種已知的光依賴性酶之一,它催化光敏劑和底物原葉綠素的還原,形成色素葉綠素。儘管其生物學重要性,POR光催化的結構基礎仍然未知。

附:英文原文

Title: Structural basis for enzymatic photocatalysis in chlorophyll biosynthesis

Author: Shaowei Zhang, Derren J. Heyes, Lingling Feng, Wenli Sun, Linus O. Johannissen, Huanting Liu, Colin W. Levy, Xuemei Li, Ji Yang, Xiaolan Yu, Min Lin, Samantha J. O. Hardman, Robin Hoeven, Michiyo Sakuma, Sam Hay, David Leys, Zihe Rao, Aiwu Zhou, Qi Cheng, Nigel S. Scrutton

Issue&Volume: 2019-10-23

Abstract: The enzyme protochlorophyllide oxidoreductase (POR) catalyses a light-dependent step in chlorophyll biosynthesis that is essential to photosynthesis and, ultimately, all life on Earth1,2,3. POR, which is one of three known light-dependent enzymes4,5, catalyses reduction of the photosensitizer and substrate protochlorophyllide to form the pigment chlorophyllide. Despite its biological importance, the structural basis for POR photocatalysis has remained unknown. Here we report crystal structures of cyanobacterial PORs from Thermosynechococcus elongatus and Synechocystis sp. in their free forms, and in complex with the nicotinamide coenzyme. Our structural models and simulations of the ternary protochlorophyllide–NADPH–POR complex identify multiple interactions in the POR active site that are important for protochlorophyllide binding, photosensitization and photochemical conversion to chlorophyllide. We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active-site architecture and protochlorophyllide structure in driving POR photochemistry in experiments using POR variants and protochlorophyllide analogues. These studies reveal how the POR active site facilitates light-driven reduction of protochlorophyllide by localized hydride transfer from NADPH and long-range proton transfer along structurally defined proton-transfer pathways.

DOI: 10.1038/s41586-019-1685-2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685-2

相關焦點

  • 葉綠素合成關鍵酶晶體結構首次揭示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10月30日,記者獲悉,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博士程奇帶領的課題組首次揭示了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三維晶體結構,對認識蛋白質結構如何控制重要光碟機動酶的催化作用產生重大突破。
  • 科學家首次解析葉綠素合成關鍵酶3D結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30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微生物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聯合國內外相關單位,首次解析了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英文簡稱LPOR)的三維晶體結構,揭開了光合作用終極能量來源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解析葉綠素合成關鍵酶三維結構
    本報訊(記者黃哲雯)記者獲悉,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微生物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聯合國內外相關單位,首次解析了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LPOR)的三維晶體結構,揭開了光合作用終極能量來源的生物學轉化「閥門」真實結構,闡明了光碟機動酶的結構學基礎和光依賴型還原酶的動力學機制
  • 中國農科院研究人員解析葉綠素合成關鍵酶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的三維晶體結構!
    該研究首次解析了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LPOR)的三維晶體結構,揭開了光合作用終極能量來源的生物學轉化「閥門」真實結構,闡明了光碟機動酶的結構學基礎和光依賴型還原酶的動力學機制。
  • 葉綠素的合成一定需要光照嗎?
    葉綠素分子的生物合成是非常複雜的過程。整個葉綠素的生物合成過程包括十餘步酶促反應步驟。可以分為若干個階段。 在葉綠素生物合成的第一階段,穀氨酸首先被轉變為氨基γ-酮戊酸,δ-氨基乙醯丙酸(5-aminolevulinicacid,ALA)。
  • 打開植物光合作用大門 葉綠素合成關鍵酶三維結構被解析
    萬物生長靠太陽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能量及物質的合成,經過了「黑暗-光明」的轉變。在生命誕生之初,大部分微生物都可以在黑暗中存活,引導它們合成物質和能量的,是一種名為DPOR(非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的蛋白酶。
  • 科學家首次揭示催化Alder-ene反應酶
    Houk課題組合作,首次表徵了自然界中催化Alder-ene反應的酶及其催化氧雜Diels-Alder(DA)反應的同源蛋白,解析了這兩類酶及其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基於結構信息和計算指導通過定點突變實現了周環選擇性的逆轉,闡明了兩類酶如何利用幾乎相同的活性位點實現周環選擇性的精準控制。該研究成果10月12日發表於《自然》。
  • 生物物理所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光合作用分為光反應和卡爾文循環(暗反應)兩個階段,其中卡爾文循環包括多步酶促反應,利用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固定二氧化碳,生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儘管卡爾文循環不需要光能,但該過程仍受到光/暗調控。
  • 化學學院雷曉光課題組與合作者在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與酶學研究...
    該基於「天然產物生物合成中間體分子探針」的化學生物學研究策略,為解析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途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為了進一步探索MaDA的催化機制,雷曉光課題組成功解析了MaDA的晶體結構(2.3 Å),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分子對接以及定點突變實驗。結果顯示,F375、R443、F356、I259以及Y192對於維持MaDA的活性至關重要。同時,作者還發現氧化態的FAD對於MaDA的活性也非常重要,如圖2所示。
  • 科學家揭示催化烯反應酶及其周環選擇性分子機制
    Houk課題組合作,首次表徵了自然界中催化Alder-ene反應(烯反應)的酶及其催化氧雜Diels-Alder(DA)反應的同源蛋白,解析了這兩類酶及其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並通過定點突變實現了周環選擇性的逆轉,闡明了兩類酶如何利用幾乎相同的活性位點實現周環選擇性的精準控制。日前,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
  • 酶促分子內不對稱還原胺化構建手性1,4-二氮卓結構模塊研究獲進展
    但蘇沃雷生的關鍵結構單元手性1,4-二氮卓環的高效合成仍具挑戰性。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朱敦明、吳洽慶帶領的生物催化與綠色化工團隊,繼利用亞胺還原酶催化不對稱還原α, β-不飽和亞胺合成嗎啡烷關鍵中間體後(Adv. Synth. Catal.
  • JACS|量子化學計算揭示D-A環加成酶PyrI4的催化機制
    引言狄爾斯-阿爾德反應(D-A reaction,簡稱「D-A反應」)是一類能夠直接形成C-C鍵的重要有機反應,可以高效地實現對雜環、手性螺環和橋環等複雜結構的構建,也被廣泛應用在天然產物和藥物分子的合成中。吡咯吲哚黴素(pyrroindomycin,PYR)的生物合成途徑中涉及兩個D-A環加成酶PyrE3和PyrI4(圖1)。
  • 內質網糖基轉移酶ALG6的結構與機制
    內質網糖基轉移酶ALG6的結構與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7 16:01:20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Kaspar P.
  • 科學家揭示核糖核酸酶P原子解析度結構及工作機理
    新華網瀋陽10月9日電(記者王瑩)核糖核酸酶P(RNaseP)是一類古老的核酸內切酶,它是除了核糖體之外目前存於所有生命體中的兩類核酶之一。然而,核糖核酸酶P原子級結構一直都沒有得到解析,其催化剪接的分子機理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謎題。
  • 中國科學家解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光系統與膜蛋白結構
    柳振峰表示,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幫助下,研究人員發現,該複合體包含25個蛋白亞基、105個葉綠素分子、28個類胡蘿蔔素分子和眾多的其它輔因子,組成捕光天線系統、反應中心系統以及一個能在常溫常壓下裂解水釋放氧氣的放氧中心等三個部分的結構。在此基礎上,光系統II獲取、傳遞和轉換光能的機制也得以揭示。
  • Plant Cell | 南開大學解析C-糖基轉移酶的結構與催化機制
    Plant Cell | 南開大學沈月全課題組解析C-糖基轉移酶UGT708C1的結構與催化機制C-糖苷類化合物普遍存在於植物和微生物中,具有多種藥理活性,是藥物研發的重要來源之一。C-糖基轉移酶負責催化不同的糖基轉移到糖基受體上,形成C-C糖苷鍵,生成C-糖苷類化合物。
  • Science:華人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酶VKOR的催化循環和維生素K拮抗劑...
    這些治療過程的核心是維生素K環氧化物還原酶(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VKOR),這是一種內質膜酶,它能產生維生素K的活性形式以支持血液凝固。VKA抑制VKOR的催化作用,VKOR的催化作用是由兩對半胱氨酸進行的,一對半胱氨酸直接還原底物,另一對半胱氨酸介導電子轉移。
  • 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遺傳基礎
    本報訊 近期,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研究員王雨華課題組和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研究員劉愛忠課題組合作,開展了板藍的精細基因組測序研究並揭示靛藍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植物學報》。
  • NPR 綜述專輯 | 化學合成中的酶學應用
    生產這些結構複雜的分子的工業策略包括化學合成,生物催化和從自然資源中提取等。目前對工程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的研究得益於用於途徑發現的遺傳工具的出現。由於遺傳方法,分析技術和機器學習算法的發展,酶工程在商業上取得了成功。如今,來自生物工程化的生物合成酶已在工業上用於生產各種分子。這些生物催化過程包括單個酶促步驟,多酶級聯反應以及工程改造的天然和異源微生物菌株。
  • 雙模塊非核糖體肽合成酶結構獲解析
    雙模塊非核糖體肽合成酶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8 12:50:16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artin Schmeing及其團隊利用雙模塊非核糖體肽合成酶的結構揭示了其構象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