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補國際空白!科學家首次解析葉綠素合成關鍵酶3D結構

2020-12-05 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30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微生物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聯合國內外相關單位,首次解析了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英文簡稱LPOR)的三維晶體結構,揭開了光合作用終極能量來源「生物學轉化閥門」的真實結構,闡明了光碟機動酶的結構學基礎,以及光依賴型還原酶的動力學機制。

相關成果已於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消息稱,該成果填補了國際上近一百年來光合作用途徑中,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的三維結構的空白,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圖為關鍵酶LPOR-NADPH晶體結構,中國農業科學院供圖)

「萬物生長靠太陽」,地球上的生命所用能量,均是通過光合作用直接或間接轉化而來。據該成果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博士程奇介紹,LPOR是藍細菌、藻類和多細胞植物葉綠素合成的關鍵酶,與黃化幼苗的轉綠能力直接相關,對綠色植物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這一關鍵酶的發現至今已近百年,其蛋白的結構及作用機理解析,對光合作用的理論和應用研究意義重大,是該領域亟待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一。

(圖為關鍵酶LPOR在光合作用中的重要作用,中國農業科學院供圖)

程奇表示,此次研究解析了在不同衍射率下的LPOR酶單體、LPOR-NADPH蛋白複合體的晶體結構。通過對關鍵酶LPOR晶體結構的解析,以及LPOR-NADPH-原葉綠素酸酯三元複合物的精準建模,科研人員還闡明了LPOR蛋白催化原葉綠素酸酯,轉化為葉綠素酸酯的精準過程,為植物如何利用光能驅動酶催化「提供了重要信息」,也為定量的能量轉化反應精細計算分析「鋪平了道路」。

「這些對光催化的化學和生物催化劑,以及相關蛋白小分子抑制劑的工程化設計,均具有重要意義。」程奇說。據了解,該研究得到國家973項目資助。

(教育科學部編輯)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解析葉綠素合成關鍵酶三維結構
    本報訊(記者黃哲雯)記者獲悉,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微生物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聯合國內外相關單位,首次解析了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LPOR)的三維晶體結構,揭開了光合作用終極能量來源的生物學轉化「閥門」真實結構,闡明了光碟機動酶的結構學基礎和光依賴型還原酶的動力學機制
  • 打開植物光合作用大門 葉綠素合成關鍵酶三維結構被解析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10月30日,記者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葉綠素合成關鍵酶的三維結構首次被解析,這一成果由中國農科院、上海交通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相關研究機構共同完成,並於近日發表於《自然》雜誌。
  • 中國農科院研究人員解析葉綠素合成關鍵酶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的三維晶體結構!
    該研究首次解析了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LPOR)的三維晶體結構,揭開了光合作用終極能量來源的生物學轉化「閥門」真實結構,闡明了光碟機動酶的結構學基礎和光依賴型還原酶的動力學機制。
  • 葉綠素合成關鍵酶晶體結構首次揭示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10月30日,記者獲悉,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博士程奇帶領的課題組首次揭示了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三維晶體結構,對認識蛋白質結構如何控制重要光碟機動酶的催化作用產生重大突破。
  • 研究揭示葉綠素生物合成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
    研究揭示葉綠素生物合成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0:53:54 葉綠素生物合成中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這一成果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Nigel S.
  • Nature:解析特殊代謝酶的3D結構 有望幫助開發新型癌症療法
    2019年4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特殊的代謝酶類或有望成為新型分子靶點幫助開發新型癌症療法。
  • PNAS:首次解析出一種致命性酶FDTS的晶體結構
    2012年9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一項於近期在線刊登在PNAS期刊上的新研究中,一個研究小組利用來自斯坦福同步輻射實驗室(Stanford Synchrotron Radiation Laboratory, SSRL)的明亮X射線解析出一種酶複合體的晶體結構
  • 科學家解析新冠病毒RNA聚合酶三維精細結構—新聞—科學網
    此前一天,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楊海濤團隊與合作者組成的「抗新冠病毒攻關聯盟」在Nature上聯合發表了新冠病毒的重要研究成果「Structure of Mpro from COVID-19 virus and discovery of its inhibitors」,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關鍵藥物靶點——主蛋白酶(Mpro)的高解析度三維空間結構。
  • 微生物所在流感病毒聚合酶調控RNA合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同時流感病毒基因組的複製和轉錄過程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除了聚合酶本身,還需要病毒RNA、其他病毒蛋白以及宿主因子的共同參與,才能高效準確地完成這個過程。目前對於這個複雜過程的認知尚有許多空白,亟需研究人員去填補。
  • 葉綠素的合成一定需要光照嗎?
    在這一反應過程中穀氨酸共價地結合到tRNA上形成中間產物(這也是tRNA被用於蛋白質合成以外的極少數小分子生物合成過程中的一例)。之後,兩分子的ALA聚合成膽色素原(porphobilinogen,PBG)。PBG將最終形成葉綠素的吡咯環。下一階段是4個分子的PBG聚合形成卟啉結構。這一階段包括六步酶促反應,最終形成原卟啉Ⅸ(protoporphyrin IX)。
  • 雙模塊非核糖體肽合成酶結構獲解析
    雙模塊非核糖體肽合成酶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8 12:50:16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artin Schmeing及其團隊利用雙模塊非核糖體肽合成酶的結構揭示了其構象靈活性
  • 科學家首次揭示催化Alder-ene反應酶
    Houk課題組合作,首次表徵了自然界中催化Alder-ene反應的酶及其催化氧雜Diels-Alder(DA)反應的同源蛋白,解析了這兩類酶及其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基於結構信息和計算指導通過定點突變實現了周環選擇性的逆轉,闡明了兩類酶如何利用幾乎相同的活性位點實現周環選擇性的精準控制。該研究成果10月12日發表於《自然》。
  • 饒子和團隊破解新型冠狀病毒關鍵水解酶晶體結構
    就在今天(1月26日),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楊海濤課題組測定的2019-nCoV冠狀病毒3CL水解酶(Mpro)的高分率晶體結構正式對外發布,3CL水解酶是抗冠狀病毒最關鍵的蛋白之一。課題組所屬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聯合應急攻關團隊表示,此舉旨在方便有更多的科技工作者、特別是從事藥物研發的科技人員使用。
  • 中國科學家解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光系統與膜蛋白結構
    2016年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 植物光合作用的最初光能吸收和轉換的過程由三個複合體協同完成,科學家稱之為「超分子機器」。其中,「光系統II」位於最上遊,極其重要,其結構解析的難度非常大。
  • 禽流感病毒聚合酶關鍵亞基的結構與機制研究入選09年度中國高等...
    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迎芳研究員研究組與南開大學饒子和教授研究組合作的研究成果《禽流感病毒聚合酶關鍵亞基的結構與機制研究》入選。近年來,由H5N1、H1N1等不同亞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疫情,對全球的人類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 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十大進展
    Science:科學家成功解析人類剪接體關鍵結構   在最近發表的一篇Science研究論文中,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們利用冷凍電鏡技術首次在分子級解析度水平上重現了人類剪接體中一個關鍵複合體目前,許多研究已經對多種生物的核糖體結構進行了原子水平的結構解析,但獲得人核糖體結構一直存在很大挑戰,這一問題的解決對於人類疾病的深入了解以及治療手段和策略的開發都有重要意義。  近日,著名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法國科學家關於人類核糖體結構解析的最新研究進展。
  • 國內C13同位素生產關鍵技術空白有望填補
    根據協議,雙方在籤訂深化合作的戰略合作協議之前,已聯合承擔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核能開發專項」《富集碳-13同位素生產及產業化關鍵技術開發》,並啟動國內第一座低溫精餾法生產C13同位素示範生產線建設,建成後有望填補國內C13同位素生產及產業化關鍵技術的空白,打破國際市場壟斷,擺脫進口依賴,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具有較強的產業拉動和輻射效應。
  • 中國科學家破解氮雜環化學合成「重要難題」
    該校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弓、何剛團隊首次實現了對具有高「環張力」的苯並氮雜環丁烷類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填補了含氮雜環分子研究的一項重要空白。雜環化合物是由碳原子和非碳原子共同組成環狀骨架結構的一類化合物。非碳原子統稱為雜原子,常見的雜原子有氮、氧、硫等。含氮雜環化合物種類繁多,在自然界中分布極廣。
  • 《Science》ATP合成酶結構新鮮出爐
    ATP合成酶(ATP synthase)是全球範圍內幾十年結構研究的主題。Rosalind Franklin大學David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