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破解氮雜環化學合成「重要難題」

2020-12-03 新華網客戶端

中新社天津8月2日電 (張道正吳軍輝)記者2日從南開大學獲悉,困擾有機化學界多年的一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被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該校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弓、何剛團隊首次實現了對具有高「環張力」的苯並氮雜環丁烷類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填補了含氮雜環分子研究的一項重要空白。

雜環化合物是由碳原子和非碳原子共同組成環狀骨架結構的一類化合物。非碳原子統稱為雜原子,常見的雜原子有氮、氧、硫等。含氮雜環化合物種類繁多,在自然界中分布極廣。例如,葉綠素、血紅素、中草藥中有效成分生物鹼等諸多天然含氮雜環化合物在動、植物體內發揮著重要的生理作用。

含有氮原子的環碳骨架是許多醫藥、農藥和功能材料分子的核心組成結構。體積更小的小環含氮骨架因其具有獨特化學反應活性,一直是有機化學研究的熱點課題。同時,它們對小分子藥物的研發意義重大。然而,其極高的「環張力」讓化學家們頭疼不已,化學合成困難重重。

「所謂環張力,就是當環狀分子內的鍵結形成不正常角度時產生的不穩定性。這有點像拉弓,弓越偏離其最舒適的弧度,其張力就越大,甚至會折斷。」陳弓教授說。

苯並氮雜環丁烷就是這類小環含氮骨架的「典型」,它是一類獨特的四元氮雜環化合物。相較其他四元氮雜環骨架,它特有的苯並結構更進一步增加了環張力,這給化學合成帶來了巨大挑戰,也阻礙了科學家對其化學活性和結構功能的進一步研究。

「此前文獻中有少量關於苯並氮雜環丁烷化學合成的報導,但是需要使用高溫、高真空或強鹼性等劇烈的反應條件,且反應產率低下,適用範圍窄,不具有實用性。」陳弓介紹,他們的團隊希望試驗出一種低成本、簡易、高效的化學合成方法。

近幾年,該研究團隊在基於鈀金屬催化碳氫鍵活化的化學反應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此基礎上,他們成功開發了一條基於分子內碳氫鍵氨基化策略,實現苯並氮雜環丁烷的簡潔高效合成。該方法採用廉價易得的苄胺化合物作為起始原料,在金屬鈀催化下一步生成多種苯並氮雜環丁烷化合物。

這項研究的一個關鍵是一種新型三價碘氧化劑PhI(DMM)的發明。該試劑可以抑制原本更加容易發生的競爭副反應,從而促使反應沿著熱力學上更加困難的設定路徑進行,高效生成了常規條件下難以獲得的帶有高環張力的四元氮雜環產物。

「我們的這項工作成功解決了氮雜環化學合成化學一個遺留多年的難題。這一苯並氮雜環丁烷合成方法的發現,不僅為其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奠定了基礎;而且也為其他具有高環張力雜環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思路。」目前,陳弓團隊正積極探索苯並氮雜環丁烷化合物自身的化學反應活性及其在生物功能分子合成中的運用。

據了解,8月1日出版的國際頂級化學學術刊物《自然-化學》(NatureChemistry)發表了介紹該成果的論文。美國匹茲堡大學劉鵬教授為該研究提供理論計算支持。劉鵬教授也是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之一。(完)

相關焦點

  • 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
    原標題: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   [導讀] 日前,困擾有機化學界多年的一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被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該校陳弓、何剛團隊首次實現了對具有高「環張力」的苯並氮雜環丁烷類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填補了含氮雜環分子研究的一項重要空白。   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破解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通訊員吳軍輝 記者馮國梧)日前,困擾有機化學界多年的一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被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
  • 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破解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通訊員吳軍輝 記者馮國梧)日前,困擾有機化學界多年的一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被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該校陳弓、何剛團隊首次實現了對具有高「環張力」的苯並氮雜環丁烷類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填補了含氮雜環分子研究的一項重要空白。近日出版的英國《自然·化學》雜誌發表了介紹該成果的論文。
  • 南開大學攻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
    中化新網訊 日前,困擾有機化學界多年的一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被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該校陳弓、何剛團隊首次實現了對具有高「環張力」的苯並氮雜環丁烷類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填補了含氮雜環分子研究的一項重要空白。近日出版的英國《自然·化學》雜誌發表了介紹該成果的論文。  雜環化合物是由碳原子和非碳原子共同組成環狀骨架結構的一類化合物。
  • 中國科學家破解失重性骨丟失形成難題
    中國科學家破解失重性骨丟失形成難題 揭示骨組織代謝平衡新調控機制 2016-07-21 中國科學報 甘曉 朱霄雄   李英賢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人體骨骼始終處於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相互作用的新陳代謝中,成骨細胞礦化和合成骨基質,破骨細胞分解無機質、釋放鈣離子。「失重環境會打破兩種細胞間的平衡,導致成骨細胞作用被抑制,破骨細胞作用更活躍。」
  • 中國科學家破解失重性骨丟失形成難題—新聞—科學網
  • 中國科學家破解百年數學難題
    [全文] 朱熹平:現在的數學研究是不同國家的群體在高度競爭  朱熹平:所有的數學難題其實都是歷史的產物
  • 中國兩數學家破解世界百年難題龐加萊猜想(圖)
    丘成桐4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一工作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毫不過分。「龐加萊猜想是拓撲和幾何的主流,被國際上許多數學家所關注,並致力於研究。破解和『封頂』的意義是十分深遠的。」丘成桐說,哥德巴赫猜想很重要,但是龐加萊猜想更重要。  丘成桐說,這兩位中國數學家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基礎研究領域一項國際領先的成果。
  • 我國科學家利用常規化學方法首次實現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
    新華網上海7月4日電(仇逸、顧偉民)7月4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張萬斌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歷時七年,經過無數次實驗,終於研發出一種常規的化學合成方法
  • 白春禮:中國科學家在化學的發展過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關於化學的進展,我國古代在化學的發展過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體現在冶金、造紙、陶瓷和中草藥方面。這是中國第一篇化學文章,是光緒26年11月初八,講的是橡皮的替代物,是翻譯的日本物理學校的雜誌。這是中國的首張元素周期表,1901年3月13日,這是近代化學傳入到中國。1932年8月4日在南京成立中國化學會,這張照片是32年8月在南京教育部召開化學研討會期間化學會的發起人合影。
  • 中國科學家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合成中獲重大突破
    中新網天津3月10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靳瑩 )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天津大學、清華大學、華大基因的中國科學家日前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打破了非生命物質與生命的界限,開啟了「設計生命、再造生命和重塑生命」的進程。
  • 科學網—青蒿素實現常規化學方法高效合成
  • 港大破解化學界難題 優化半導體製造
    香港大學表示,該校化學系主任支志明與化學系助理教授楊軍率領的研究團隊,已破解「閉殼層金屬─金屬之間相互作用」(又稱嗜金屬相互作用)這一困擾無機化學界多年的難題,該理論在過渡金屬配合物的自組裝過程中十分重要,並能廣泛應用於有機半導體、生物傳感和功能性光電材料中。
  • 世界七大數學難題之一 中國科學家破解龐加萊猜想
    據新華社北京6月3日電國際數學界關註上百年的重大難題——龐加萊猜想,近日被科學家完全破解。哈佛大學教授、著名數學家丘成桐3日在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研究中心宣布,在美、俄等國科學家的工作基礎上,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數學家、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曹懷東已經徹底證明了這一猜想。
  • 龐加萊猜想被證實 中國科學家破解百年數學難題
    中新網6月4日電 國際數學界關註上百年的重大難題——龐加萊猜想,近日被科學家完全破解。據新華網報導,哈佛大學教授、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3日在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研究中心宣布,在美、俄等國科學家的工作基礎上,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數學家、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曹懷東已經徹底證明了這一猜想。
  • 中國科學家徹底證明龐加萊猜想破解百年數學難題
    新華社北京6月3日電(記者李斌)國際數學界關註上百年的重大難題--龐加萊猜想,近日被科學家完全破解。哈佛大學教授、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3日在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研究中心宣布,在美、俄等國科學家的工作基礎上,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數學家、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曹懷東已經徹底證明了這一猜想。
  • 皓元醫藥科創板:攻克「艾日布林」化學藥物工業合成難題
    據悉,這家企業曾完成艾日布林的工業合成,而艾日布林的工業合成被譽為合成界的珠穆朗瑪峰。招股書顯示,皓元醫藥主要專注於小分子藥物研發服務與產業化應用,業務包括小分子藥物發現領域的分子砌塊和工具化合物的研發,以及小分子藥物原料藥、中間體的工藝開發和生產技術改進,為全球醫藥企業和科研機構提供從藥物發現到醫藥中間體和原料藥的規模化生產的相關產品和技術服務。
  • 中國科學家破解百年數學難題龐加萊猜想
    被列為七大「數學世紀難題」之一的龐加萊猜想,近日被科學家完全破解。哈佛大學教授、著名數學家丘成桐6月3日在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研究中心宣布,在美、俄等國科學家的工作基礎上,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數學家、美國利哈伊大學曹懷東教授在美國《亞洲數學期刊》6月號以專刊方式,發表了題為《龐加萊猜想暨幾何化猜想的完全證明:漢密爾頓-佩雷爾曼理論的應用》的長篇論文。
  • 化學化工學院舉辦2019年河南大學有機合成青年學者論壇
    本次論壇由河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功能有機分子工程研究所、阻燃與功能材料河南省工程實驗室主辦。來自大連理工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國內高校的十餘名青年學者,以及學校有機學科的教師、研究生60餘人參加了會議。開幕式由阻燃與功能材料河南省工程實驗室主任丁濤教授主持。 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徐元清教授致開幕詞。
  • 我國科學家利用常規化學方法實現青蒿素高效人工合成 - 經濟參考網
    記者日前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張萬斌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歷時七年,經過無數次實驗,終於研發出一種常規的化學合成方法,首次實現了抗瘧藥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使青蒿素可以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造福數億患者。  上世紀70年代,我國科學家首先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令全球醫學界歡欣鼓舞。
  • 北京大學雷曉光教授:推動人類文明的合成化學
    比如說中國科學家所完成的牛胰島素的人工合成,以及近期Danishefsky教授首次實現了生物大分子藥物,紅細胞聲稱素EPO的人工合成,從而推進了抗貧血症的藥物研發的過程。還有一個很重要,又是合成化學的效率,是不是能夠真正保證我們實現這些目標分子的有效工業化,能不能降低他的生產成本,特別是還要降低它對於環境的汙染。實際上我們合成化學家也要面臨很多的挑戰,而且我們也需要深入思考今後的合成化學將要朝什麼樣的方向去發展,特別是如何能夠把合成化學變成更為綠色的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