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糖苷類化合物普遍存在於植物和微生物中,具有多種藥理活性,是藥物研發的重要來源之一。C-糖基轉移酶負責催化不同的糖基轉移到糖基受體上,形成C-C糖苷鍵,生成C-糖苷類化合物。基於對C-糖基轉移酶的活性研究,科學家們提出了不同的催化機理 【1,2】,具體的催化機理尚存在很大的爭議。
UGT708C1是在蕎麥(Fagopyrum esculentum)中鑑定出的一種C-糖基轉移酶,該酶能夠以UDP-glucose作為糖基供體,特異性的識別並催化2-羥基黃酮、二氫查耳酮、2′,4′,6′-三羥基苯乙酮以及其他結構類似於 2′,4′,6′-三羥基苯乙酮的化合物的C-糖基化反應【3】。2019年6月4日,Angew Chem Int Ed Engl雜誌報導了來源於藥用植物金蓮花(Trollius chinensis)的C-糖基轉移酶TcCGT1與尿苷 5′-二磷酸酯(UDP)複合物的結構與催化機理,且TcCGT1具有催化混雜性【4】。與TcCGT1不同,UGT708C1具有催化特異性,但是針對這種催化特異性的解釋缺乏關鍵的結構信息。
2020年7月22日,南開大學沈月全課題組在The Plant cell 雜誌上發表了題為Crystal Structures of C-glucosyltransferase UGT708C1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 of C-glycosylation 的文章,該研究分別以2.1 Å、2.0 Å和 2.25 Å的解析度解析了Apo-UGT708C1、UGT708C1-UDP-glucose和UGT708C1-UDP的晶體結構,基於晶體學數據,提出了UGT708C1與 phloretin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模型,為進一步闡釋UGT708C1的催化機理提供了重要的結構信息。
在這項研究中,該團隊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C-糖基轉移酶UGT708C1與底物相互作用的詳細信息,通過進一步的結構分析和突變研究,揭示了胺基酸 Asp382、Gln383、Thr150和Thr151在糖基供體的識別與結合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胺基酸Phe130、Tyr102和Phe198對糖基受體穩定結合的重要作用,以及胺基酸His32、Asp129、Arg280和Asp96對UGT708C1催化反應的關鍵作用,最終提出了UGT708C1催化C-糖基化反應的機理。
該研究結果為C-糖苷類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與基於C-糖苷類化合物的藥物研發奠定了基礎。
該工作和南開大學藥學院林建平教授合作完成。南開大學藥學院博士生劉美子為本文的第一作者。
參考文獻
[1] Gutmann, A. and B. Nidetzky, Switching between O- and C-glycosyltransferase through exchange of active-site motifs[J]. Angew Chem Int Ed Engl, 2012. 51(51): 12879-83.
[2] Hirade, Y., N. Kotoku, K. Terasaka,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2-hydroxyflavanone C-glucosyltransferase in soybean (Glycine max)[J]. FEBS Lett, 2015. 589(15): 1778-86.
[3] Nagatomo, Y., S. Usui, T. Ito, et al., Purification, molecular cloning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flavonoid C-glucosyltransferases from Fagopyrum esculentum M. (buckwheat) cotyledon[J]. Plant J, 2014. 80(3): 437-48.
[4] He, J.B., P. Zhao, Z.M. Hu, et al., Molecular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Promiscuous C-Glycosyltransferase from Trollius chinensis[J]. Angew Chem Int Ed Engl, 2019. 58(33): 11513-11520.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105/tpc.20.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