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學院楊青教授團隊揭示糖基水解酶降解天然多糖的協同機制

2021-02-13 大連理工大學滇西產業發展研究院

近日,我校生物工程學院生物分子靶標研究室在幾丁質酶協同降解晶態幾丁質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揭示協同作用提升幾丁質酶在幾丁質纖維上「奔跑」的耐力。研究成果「High-speed AFM reveals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cessivity of a chitinase during interfacial enzymatic hydrolysis of crystalline chitin」發表在國際催化領域頂級期刊ACS catalysis(IF=13)。生物工程學院屈明博副教授為文章第一作者,楊青教授為通訊作者。

纖維素和幾丁質等多聚糖類是自然界中含量最豐富的生物質資源。儘管他們水解的產物——葡萄糖或N-乙醯葡萄糖可以為人類提供食物和能源,但是它們極其難於水解,阻止了人工利用這些生物質。

自然界中纖維素和幾丁質的水解是一個發生在固液界面的催化過程,主要由糖基水解酶催化完成。這個過程高度依賴於糖基水解酶的「進程性」,即酶在不離開高聚底物的情況下,每次結合底物後連續重複催化的次數,也就是酶在底物上的持續奔跑距離。但是,人們對提高糖基水解酶「進程性」的因素缺乏深入的理解。

圖1.內切酶促進外切酶對幾丁質的水解。圖片來源:ACS Catalysis

在楊青教授和Toshio Ando教授的領導下,由大連理工大學、中國農科科學院和日本金澤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以昆蟲特有的、在蛻皮過程中參與表皮幾丁質快速降解的幾丁質水解酶系(OfChtI、OfChtII和OfChi-h)作為研究對象,利用高速原子力顯微鏡,在單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幾丁質酶系通過協同作用在固液界面催化幾丁質水解的特性:內切幾丁質酶(OfChtI和OfChtII)顯著提高外切幾丁質酶(OfChi-h)在幾丁質纖維上的持續奔跑距離(圖2)以及結合量,但是並不影響OfChi-h的奔跑速度。OfChi-h分子啟動奔跑是該過程的決速步驟,首次計算出了這個啟動的時間是0.22秒。

圖2.內切酶OfChtI和OfChtII促進外切酶OfChi-h在幾丁質纖維上的持續奔跑。圖片來源:ACS Catalysis

該研究闡明了幾丁質酶水解晶態幾丁質過程中,內切-外切幾丁質酶協同作用的機制,突出了內切幾丁質酶在促進外切酶持續奔跑中的作用,並強調外切幾丁質酶啟動奔跑的過程是晶態幾丁質水解的限速步驟之一。該工作將有助於設計開發幾丁質降解酶系實現幾丁質的快速降解;進一步闡明了昆蟲蛻皮過程表皮快速降解的分子機制;為理解糖苷水解酶在固液界面上的內外協同作用提供了新的認識;對於通過纖維素酶實現纖維素的快速降解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文章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atal.0c02751

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872972,31830076),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KQTD20180411143628272)資助。

楊青教授領導的團隊長期從事昆蟲表皮納米生物學的研究,針對病原菌、有害昆蟲等均以幾丁質作為結構多糖的特點,運用結構生物學和化學生物學等方法系統研究這些生物的幾丁質降解、合成與裝配,發現創新的綠色農藥分子靶標、開發綠色農藥和蛋白質仿生材料。

更多科技服務內容請聯繫:

大連理工大學滇西產業發展研究院 閔老師

電話:0875-2227779 13629492415

相關焦點

  • 大連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楊青教授團隊揭示糖基水解酶降解天然...
    大連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楊青教授團隊揭示糖基水解酶降解天然多糖的協同機制 2020-12-15 22: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協同作用提升幾丁質酶在幾丁質纖維上「奔跑」的耐力
    這個過程高度依賴於糖基水解酶的「進程性」,即酶在不離開高聚底物的情況下,每次結合底物後連續重複催化的次數,也就是酶在底物上的持續奔跑距離。但是,人們對提高糖基水解酶「進程性」的因素缺乏深入的理解。在楊青教授和Toshio Ando教授的領導下,由大連理工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和日本金澤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以昆蟲特有的、在蛻皮過程中參與表皮幾丁質快速降解的幾丁質水解酶系(OfChtI、OfChtII
  • 【化學生物學】協同作用提升幾丁質酶在幾丁質纖維上「奔跑」的耐力
    但是,人們對提高糖基水解酶「進程性」的因素缺乏深入的理解。在楊青教授和Toshio Ando教授的領導下,由大連理工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和日本金澤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以昆蟲特有的、在蛻皮過程中參與表皮幾丁質快速降解的幾丁質水解酶系(OfChtI、OfChtII和OfChi-h)作為研究對象
  • 糖苷水解酶底物特異性機制研究獲得進展
    植物細胞壁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天然的「抗降解屏障」,特別是在半纖維素中,大多數多糖均含有側鏈修飾,降解困難。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團隊致力於嗜熱微生物降解木質纖維素的機制研究,近期與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教授Robert Kelly合作,闡明了極端嗜熱微生物Caldicellulosiruptor阿拉伯呋喃的酶解機制及其與木聚糖酶協同降解效應,對於木質纖維素的生物降解有重要意義,研究成果發表在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AEM)上。
  • 研究揭示裂解多糖單加氧酶與底物相互作用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天然產物及糖工程研究組研究員尹恆團隊與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模擬與設計研究組研究員李國輝團隊合作,在裂解多糖單加氧酶(LPMO)與不可溶的纖維素底物相互作用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 Plant Cell | 南開大學解析C-糖基轉移酶的結構與催化機制
    Plant Cell | 南開大學沈月全課題組解析C-糖基轉移酶UGT708C1的結構與催化機制C-糖苷類化合物普遍存在於植物和微生物中,具有多種藥理活性,是藥物研發的重要來源之一。C-糖基轉移酶負責催化不同的糖基轉移到糖基受體上,形成C-C糖苷鍵,生成C-糖苷類化合物。
  • 內質網糖基轉移酶ALG6的結構與機制
    內質網糖基轉移酶ALG6的結構與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7 16:01:20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Kaspar P.
  • 物物理所等揭示 Wnt 信號通路泛素化連接酶降解機制
    物物理所等揭示 Wnt 信號通路泛素化連接酶降解機制 來源:生物物理研究所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6-06   今日/總瀏覽:5/2705
  • 「生物酶」的降解真相:降解劑是不是渾水摸魚?
    >作為自然界的天然分解者,生存環境豐富多樣,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很高的進化能力。目前對於 PE 微生物降解的具體機制(原理)尚無定論,尤其是從酶和基因水平上闡述 PE 塑料降解生物機制尚為空白,針對 PE 的微生物降解機制仍需深入探索。
  • 「生物酶」的降解真相:降解劑是不是渾水摸魚?
    在生物處理技術中微生物作為自然界的天然分解者,生存環境豐富多樣,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很高的進化能力。天然存在的化合物幾乎都可以被微生物完全利用和降解,而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也會隨著時間推移被微生物逐漸作為底物利用。
  • 中國科大揭示了E3泛素連接酶識別羧基端精氨酸-降解決定子的分子...
    中國科大揭示了E3泛素連接酶識別羧基端精氨酸-降解決定子的分子機制 高等真核生物細胞通過降解清除不需要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以維持胞內蛋白質分子的正常水平及功能
  •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研究綜述
    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37(UCH37)在肝癌組織中呈高表達,並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對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家族(UCHs)在惡性腫瘤發生
  • 華南理工大學羅曉春教授課題組在J CLEAN PROD雜誌上發表論文報導全新蝦殼廢棄物綠色酶法回收技術
    近期,華南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羅曉春教授課題組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雜誌(IF=7.246)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 鄭浩教授課題組在PNAS期刊發表文章
    該研究首次通過多組學分析及無菌蜜蜂動物實驗,揭示了腸道菌群對食物中多糖代謝的分工協作機制。近年來對腸道菌群的研究發現,動物可依靠其腸道微生物消化多糖,從而生成對宿主有益的短鏈脂肪酸等營養物質。蜜蜂取食的花粉外壁中富含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果膠等多糖成分,而蜜蜂具有結構簡單、特異性強的腸道菌群,是研究腸道微生物與宿主營養健康、激素調控、動物行為等的優良模式體系,但其腸道菌群對多糖消化的機制尚不清楚。
  • 武漢病毒所等揭示黃病毒科NS3蛋白酶-解旋酶協同作用新機制
    因此包含一個以上功能域的蛋白在這類病毒中較為常見,黃病毒科NS3蛋白即為絲氨酸蛋白酶和超家族二解旋酶的天然融合體,在病毒多聚蛋白酶解和基因組複製這兩個重要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其兩個功能域之間的協同作用機制尚不清晰。
  • 李家洋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
    Mol Plant | 李家洋院士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來源 | Mol Plant脫落酸(Abscisic acid, ABA)是另一種主要的植物激素,在植物響應非生物和生物脅迫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同時能夠抑制種子萌發以及側枝的生長。SL和ABA的合成途徑均起源於類胡蘿蔔素合成途徑,all-trans-β-carotene是它們的共同前體,但是SL與ABA之間是否存在協同調控尚不清楚。
  • 研究揭示黃病毒科NS3蛋白酶-解旋酶協同作用新機制
    因此包含一個以上功能域的蛋白在這類病毒中較為常見,黃病毒科NS3蛋白即為絲氨酸蛋白酶和超家族二解旋酶的天然融合體,在病毒多聚蛋白酶解和基因組複製這兩個重要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其兩個功能域之間的協同作用機制尚不清晰。
  • 科學網—蛋白質部分降解新機制被揭示
    蛋白質部分降解新機制被揭示
  • Cell子刊:中山大學崔雋教授等揭示天然免疫應答重要「剎車」機制
    在這一激發過程中,大多數的天然免疫細胞採用了TBK1-IRF3信號通路以最終促進幹擾素的合成。其中,TBK1激酶是活化IRF3的關鍵酶,其本身受到磷酸化和泛素化等翻譯後調節,作為其活性調控的主要方式。最近,中山大學崔雋教授以及休斯頓衛理公會研究所王榮福教授的聯合課題組揭示了TBK1的一個重要的泛素化調節體系NLRP4-USP38-DTX4/TRIP,後者左右著TBK1的穩定性,並維持著抗病毒反應中的免疫平衡。這一成果發表於近期的Cell子刊《Molecular Cell》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