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蛋白質部分降解新機制被揭示

2020-12-04 科學網
蛋白質部分降解新機制被揭示
為癌症治療提供潛在藥物靶點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趙允研究組、張雷研究組在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Chi-chung Hui進行合作研究的過程中,揭示了一種新的蛋白質部分降解機制。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學術期刊《發育細胞》。

 

據介紹,蛋白質的泛素化降解作為一個重要的調控機制參與了細胞內的多種生命活動。在這個過程中,蛋白質本身會被加上一種叫做泛素的小分子修飾,形成泛素鏈,從而作為標籤被蛋白酶體識別降解。

 

除了蛋白質的完全降解,人們發現有部分蛋白會通過泛素化—蛋白酶體系統發生部分降解,生成一種具有生物學功能的截短形式的蛋白質片段。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Ci/Gli家族的一類蛋白質,它們作為一種直接結合DNA的轉錄因子發揮作用,調節與癌症密切相關的Hedgehog信號轉導通路的活性。近年來,人們對於Ci/Gli蛋白的部分降解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對於蛋白酶體選擇實現部分降解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

 

在研究員趙允、張雷的指導下,博士生張召等利用果蠅這種模式生物對Ci/Gli蛋白的部分降解機制進行了系統研究。研究發現,Cul1-Slimb能在Ci蛋白上特異地形成一種K11連接形式的泛素鏈,這與傳統的K48連接形式泛素鏈介導的降解是不同的。進一步的研究發現,Ter94/p97蛋白複合物作為一種ATP水解酶也特異性參與了Ci蛋白的部分降解。Ter94/p97蛋白複合物能識別K11連接形式的泛素鏈,將K11泛素化的Ci選擇投遞至蛋白酶體,發生部分降解。

 

業內專家表示,該發現首次揭示Ter94/p97和K11連接形式的泛素鏈在蛋白質部分降解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Gli異常激活所導致的癌症治療提供了潛在的藥物靶點。

 

該項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中國科學院的經費支持。

 

《中國科學報》 (2013-06-17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蛋白質部分降解新機制被揭示
    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趙允研究組、張雷研究組在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Chi-chung Hui進行合作研究的過程中,揭示了一種新的蛋白質部分降解機制。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學術期刊《發育細胞》。據介紹,蛋白質的泛素化降解作為一個重要的調控機制參與了細胞內的多種生命活動。
  • 蛋白酶體和氧化蛋白的降解:第二部分,蛋白質的氧化和蛋白酶體的降解
    上半部分顯示了一些蛋白質在氧化應激下的細胞中所發生的不同修飾。 可逆的氧化修飾(綠框):可以被細胞的酶促機制逆轉。可逆修飾主要存在於半胱氨酸和蛋氨酸殘基中。蛋氨酸亞碸(MethSO)可被蛋氨酸亞碸還原酶Msr-A(針對S -立體異構體)和Msr-B(針對R-立體異構體)還原;二者均以硫氧還蛋白(Th-(SH)2)為還原劑,之後Th-(S-S)被硫氧還蛋白還原酶以NADPH消耗的方式還原為Thr-(SH)2 ;半胱氨酸的氧化在蛋白質中引起分子內或分子間的交聯(二硫化物)。
  • 科學家探討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對肉品質影響—新聞—科學網
    從分子水平揭示生鮮肉品質形成與劣變的代謝通路,精準控制生鮮肉劣變和靶向調控肉品質,是我國肉類產業亟待攻克的重大難題。 中國農科院肉品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近十年來聚焦宰後早期能量代謝與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關聯調控肉品質的分子機制,取得系列重大突破,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徑。
  •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揭示有機質對苯並芘的降解機理—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卓陳雅和研究員冉勇等科研人員,選擇珠江口和南海海域中的五個沉積物,揭示沉積物中有機質的形態、脂肪碳結構和微孔體積對苯並芘的過硫酸鈉氧化降解起到了重要作用
  •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19-01-02  瀏覽:
  • 我院肖仕課題組揭示蛋白質降解途徑對話調控ABA信號的新機理
    蛋白質的合成與降解平衡,是真核生物細胞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關鍵。植物細胞內,蛋白質的降解主要通過泛素-26S蛋白酶體(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液泡分選(endosomal sorting)和自噬(autophagy)等途徑來進行。目前,植物細胞三種蛋白質降解途徑各自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機理已較為清晰,而對於不同蛋白質降解途徑之間的交互對話機制所知甚少。
  • 中山大學研究揭示不同蛋白質降解途徑互作調控ABA信號的新機理
    Plant Cell | 中山大學肖仕課題組揭示不同蛋白質降解途徑互作調控ABA信號的新機理蛋白質的合成與降解平衡是真核生物細胞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關鍵。植物細胞內,蛋白質的降解主要通過泛素-26S蛋白酶體(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液泡分選 (endosomal sorting) 和自噬 (autophagy) 等途徑來進行。目前,植物細胞三種蛋白質降解途徑各自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機理已較為清晰,而對於不同蛋白質降解途徑之間的交互作用機制所知甚少。
  • 研究揭示蛋白質SUMO化修飾精細調控植物次生細胞壁增厚新機制
    1月18日,PLOS Genetics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李來庚研究組題目為SUMO modification of LBD30 by SIZ1 regulates secondary cell wall form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蛋白質
  • 吳哲褒課題組揭示垂體瘤藥物治療耐藥的新機制
    原創 吳哲褒醫療組 瑞金神外醫哲褒揚今日(2020年6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外科吳哲褒教授課題組、上海生化與細胞研究所胡榮貴教授課題組合作揭示垂體腺瘤耐藥的全新機制—— KBTBD6/7介導多巴胺2型受體(DRD2)蛋白的泛素化降解調控垂體腺瘤對其治療的敏感性
  • 研究發現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泛素化降解途徑調節脂肪酸合成的新...
    該研究發現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過磷酸化增加內質網錨定蛋白Insig的活性,進而抑制肝臟脂質合成的功能,揭示了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泛素化降解途徑調節脂肪酸合成的新機制。AMPK作為機體重要的能量感應因子,調控著蛋白質、脂肪和糖代謝等過程。二甲雙胍是臨床中治療2型糖尿病的首選藥物,能夠通過激活AMPK改善機體糖脂代謝紊亂。二甲雙胍在改善肝臟脂質沉積、降低人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方面同樣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其作用分子機制仍需要進一步闡明。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蛋白質液-液相分離(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LLPS)介導細胞內多種無膜細胞器或大分子凝聚體的形成。相分離形成的凝聚體起到分隔細胞組分的作用,從而在空間上保證了不同的細胞功能高效、有序的進行。
  • 動物所發現線粒體調控細胞中蛋白質穩態的新機制
    FUNDC1可通過與LC3的相互作用介導MAPA的自噬性降解。由FUNDC1和HSC70介導的這條新途徑可以通過啟用線粒體自身的蛋白酶系統或線粒體自噬機制來幫助細胞維持蛋白質穩態,但是非摺疊蛋白在線粒體上的過度積累會損害線粒體的完整性、激活AMPK並導致細胞衰老的發生。所以這種由線粒體介導的蛋白質的補償性降解方式是以犧牲線粒體自身的正常功能以及細胞的健康和活力為代價的。
  • 2015蛋白質修飾與降解論壇圓滿落幕
    2015年6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2015年6月5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5蛋白質修飾與降解論壇在上海波斯特酒店圓滿閉幕蛋白質的修飾與降解,和生命活動以及各種人類疾病密切相關,這一領域已成為全球生物醫學界關注的焦點。蛋白質的糖基化修飾、磷酸化修飾、乙醯化修飾、泛素化修飾、亞硝基化修飾等,是蛋白在生物代謝過程中的重要裝備,對研究疾病具有重要意義。蛋白質的正確的修飾對於蛋白降解也非常重要,從而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循環。
  • 科學家揭示六方氮化硼合成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Fe2B合金表面多層h-BN合成機制示意圖及近表面N原子擴散能量曲線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天如團隊和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袁清紅團隊,基於原位合成、表徵研究與第一性原理計算方法,提出鐵硼(Fe2B)合金表面高質量多層六方氮化硼(h-BN)原子空位輔助生長新機制
  • 發現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禹永春課題組
  • 【科技前沿】周軍課題組揭示纖毛穩態調控的新機制
    O-乙醯氨基葡萄糖(O-GlcNAc)修飾是一種可以感受外界營養信號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對環境中的葡萄糖濃度極為敏感。葡萄糖進入細胞後,會部分進入氨基己糖生物合成途徑,生成UDP-GlcNAc,進而將糖基連接在蛋白質的絲氨酸或蘇氨酸殘基上,調節蛋白質的生物學功能【1】。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植物鹽脅迫「記憶」調控新機制
    這一研究結果揭示了調控植物脅迫「記憶」的新機制。 據了解,為適應複雜多變的環境,植物能夠對經歷過的不利環境刺激產生一定的「記憶」,從而有利於更快更強地應對再次出現的脅迫。然而,人們對植物的脅迫「記憶」是否受其他環境因素的調節還知之甚少。
  • Protein & Cell | 周軍課題組揭示纖毛穩態調控的新機制
    責編 | 兮O-乙醯氨基葡萄糖(O-GlcNAc)修飾是一種可以感受外界營養信號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葡萄糖進入細胞後,會部分進入氨基己糖生物合成途徑,生成UDP-GlcNAc,進而將糖基連接在蛋白質的絲氨酸或蘇氨酸殘基上,調節蛋白質的生物學功能【1】。
  • 研究揭示蛋白質泛素化與SUMO化修飾交互作用在減數分裂中的新機制
    蛋白質翻譯後修飾(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PTM)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重要調控方式,蛋白質的泛素化(Ubiquitylation)與SUMO化修飾(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SUMOylation)是當前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研究領域的熱點
  • BBAMCR:張雲等揭示腫瘤細胞分子病理新機制
    在上述工作基礎上,該課題組王嚴戒、郭小龍和向陽等進一步揭示了抑素蛋白在終止PAR1信號通路 (即受體內化轉運及降解)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方面,腫瘤細胞抑素蛋白在細胞膜定位的缺失可引起持續的PAR1信號激活;另一方面,細胞內高表達的抑素蛋白可抑制PAR1降解使得腫瘤細胞具有高度侵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