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廣州地化所揭示有機質對苯並芘的降解機理—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卓陳雅和研究員冉勇等科研人員,選擇珠江口和南海海域中的五個沉積物,揭示沉積物中有機質的形態、脂肪碳結構和微孔體積對苯並芘的過硫酸鈉氧化降解起到了重要作用。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水研究》。

苯並芘是一種典型的疏水性有機汙染物。沉積物是水環境中持水性有機汙染物最重要的匯。大量研究表明,沉積物中有機質對持水性有機汙染物的吸附和解吸作用是控制持水性有機汙染物在環境中的分配、遷移和歸宿的主要因素。但目前關於沉積物有機質的結構、微孔和解析動力學對其中的苯並芘的高級氧化降解的作用、苯並芘的高級氧化過程和氧化產物在沉積物中的歸趨等研究較少。

為研究不同沉積中苯並芘的解吸過程及其受過硫酸鈉的氧化過程,研究人員用過硫酸鈉作為氧化劑,用14C示蹤技術進行實驗。同時採用先進的固態13CP/MAS NMR和CO2吸附等技術對氧化前後沉積物樣品中有機質的結構和微孔性質進行表徵,以了解難降解有機質的結構和微孔對苯並芘的解吸和氧化降解的影響。

研究表明,過硫酸鈉會優先降解不穩定有機質以及有機質上的芳香碳部分,而氧化後殘留的穩定性有機質富含脂肪碳。從河口沉積物到近海沉積物,苯並芘最大解吸值、降解百分比以及降解速率k(h-1)值逐漸降低,且與穩定性有機質含量、脂肪碳含量以及微孔體積呈顯著負相關。

據介紹,過硫酸鈉首先降解從不穩定有機質解吸出來的苯並芘,隨著氧化過程持續進行,也會對穩定性有機質吸附的苯並芘進行部分降解,而解吸到水相中的苯並芘幾乎被完全降解。這項研究結果表明了有機質中的穩定性有機質、脂肪碳結構和微孔體積等對苯並芘的過硫酸鈉氧化降解起到了重要作用。

該研究可為汙染沉積物中苯並芘等有機汙染的遷移、轉化、歸宿等提供科學依據,為汙染沉積物中苯並芘等有機汙染物的修復標準和修復技術等提供指導。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0.115635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揭示納米硫化零價鐵轉化有機汙染物機制
    【成果簡介】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的科學家深入研究了納米硫化零價鐵對六溴環十二烷
  • 傅立葉變換離子迴旋共振質譜儀揭示高硫原油的生物降解機理
    已有研究表明,無論是在有氧還是在厭氧條件下,微生物都可以將一些結構簡單的模型有機硫化物(二苯並噻吩等)作為碳源和/或硫源,但對原油中結構複雜的有機硫化物的降解機理的研究仍不夠深入。這是因為原油中的大多數有機硫化物不僅分子結構和組成都非常複雜,極性弱且不穩定難以離子化,其降解產物的濃度也非常低,因此很難對有機硫化物的降解機理進行深入的研究。
  • 廣州地化所積極參與「中科院第三屆科學節」
    11月1日,「中科院第三屆科學節」廣州主會場啟動儀式在華南植物園舉行。本屆科學節由中科院主辦,院屬單位參加,以「嗨,科學!」為主題,10月31日至11月6日科學節期間在全國各院屬單位舉辦400餘場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普活動。
  • 沉積物有機質的組成、結構對苯並(a)芘的化學降解研究獲進展
    對沉積物有機質的組成、化學結構和微孔對苯並(a)芘的化學降解的影響卻鮮有報導。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生卓陳雅和研究員冉勇等,系統研究了沉積物有機質的組成、化學結構和微孔對過氧化氫降解苯並(a)芘的影響,研究成果發表在Water Research
  • 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形成機理—新聞—科學網
    >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研究部聯合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以及密西根大學等合作單位,採用高分辨原位透射電鏡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兩種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
  • 納米硫化零價鐵轉化有機汙染物機製得以揭示—新聞—科學網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蜈蚣草砷超富集機理—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副研究員何振豔研究組利用多種分子生物學手段,在轉錄水平上揭示了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的砷超富集機理及其調控分子網絡,
  • 揭示人工溼地—微生物燃料電池耦合系統運行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8月10日從河北大學生態與環境治理研究所獲悉,河北大學教授王洪傑團隊近日在《生物資源技術》在線發表題為「人工溼地—微生物燃料電池工藝用於汙水處理的運行機制和產電機理」的綜述論文。
  •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袁鵬等主編的礦物學專著《Nanosized Tubular...
  • 科學網—揭示納米硫化零價鐵轉化有機汙染物機制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揭示納米硫化零價鐵轉化有機汙染物機制 HBCD是目前應用最廣的添加型環烷烴類溴代阻燃劑,而納米硫化零價鐵是一種硫化物包裹零價鐵的新型納米複合材料。隨著HBCD的大量生產和廣泛應用,人們已在各種環境介質中(包括大氣、水體、土壤、沉積物、生物體以及母乳等)頻繁地檢測出高濃度的HBCD。 研究人員系統比較了納米硫化零價鐵和3種典型還原劑(即納米零價鐵、硫化亞鐵、硫離子)還原轉化HBCD的動力學及轉化途徑。
  • 廣州地化所在氯代有機磷酸酯的還原降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廣州地化所在氯代有機磷酸酯的還原降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2020-11-24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反應過程中,有五種TCEP的降解產物被檢出。其中,首次報導的TCEP降解產物有O,O-二(2-氯乙基)-O-乙基磷酸酯(DCEEP)和乙烷。在納米零價鐵/CTAB複合物的作用下,TCEP中的氯原子受到電子攻擊而發生脫氯反應,形成二(2-氯乙基)磷酸酯、DCEEP、氯離子、乙烯和乙烷,揭示了新的TCEP降解途徑。研究還系統分析了影響納米零價鐵/CTAB複合物還原降解TCEP的關鍵因素。
  • 訪中科院廣州天然氣水合物研究中心吳能友—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玉卓(中)參觀天然氣水合物中心 ■本報記者 李潔尉 通訊員 謝舜源 隨著能源問題的日益突出 中科院廣州天然氣水合物研究中心成立於2004年3月,是以中科院廣州能源所為依託,聯合中科院廣州地化所、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和中科院其他涉及水合物的研究所共建的非法人研究單元。
  • 稻田土壤施肥可緩解全球變暖—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利用13C自然豐度法追蹤了稻田中的碳穩定途徑,揭示了長期施肥水稻土團聚體和密度組分中的有機質穩定機制
  • 廣州地化所等揭示代表性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唐明金的直博生陳蘭夏迪,使用蒸汽吸附分析儀測量21種礦質氣溶膠的質量隨相對溼度(0-90%)的變化,從而定量闡明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這21種礦質氣溶膠包括14種常見礦物(如石英、長石、石灰石和伊利石等)以及7種來自全球不同地區的實際沙塵(如圖1所示)。
  •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等揭示天然金剛石形成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該所和上海高壓先進科研中心、美國卡內基研究院地球物理實驗室科研人員合作研究發現了天然金剛石形成的新機制,為了解地幔中碳的賦存形式提供了重要依據
  • 廣州地化所開展「小石頭,大秘密」主題科技教育活動
    廣州地化所開展「小石頭,大秘密」主題科技教育活動 2019-05-13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 語音播報   5月12日,廣州市番禺區石碁鎮中心小學86名師生及家長來到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學與資源科普基地
  • 生物降解原油再裂解生氣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廖玉宏團隊提出了油氣藏「疊加次生蝕變作用」的概念,重點關注兩種以上的次生蝕變作用在油氣藏先後疊加發生及地質效應。為了揭示生物降解作用對原油裂解生氣行為的影響,廖玉宏等從遼河盆地西部凹陷選取了4個同源但遭受了不同程度生物降解(未降解L-0、輕度降解L-2、重度降解L-5和嚴重降解L-8)的原油/儲層瀝青樣品,在封閉體系中將這4個樣品以兩種不同的升溫速率(2℃/h和20℃/h)的熱解實驗,人工熟化到不同的熱成熟度,模擬原油/瀝青的裂解生氣過程。
  • 中科院廣州分院赴海南昌江、三亞考察交流—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廣州分院副院長謝昌龍率隊赴海南昌江、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考察交流。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中科院國家科創中心建設工作小組辦公室、中科院北京分院、中科院深海所、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中科院廣州健康院以及中科院駐瓊單位代表有關負責人參加了考察活動
  • 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副研究員王志兵及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潛在的長期穩定儲庫,揭示了風化過程中
  • 超級稻粒寬粒重基因調控產量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水稻所供圖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基因組模塊創製創新團隊在《新植物學家》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水稻粒寬粒重QTL/基因並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高產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此前,科學家已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QTL,但水稻粒形和粒重調控的分子機理仍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