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大學羅曉春教授課題組在J CLEAN PROD雜誌上發表論文報導全新蝦殼廢棄物綠色酶法回收技術

2021-02-23 食品放大鏡
近期,華南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羅曉春教授課題組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雜誌(IF=7.246)上發表了一篇題為Enzymatic conversion and recovery of protein, chitin, and astaxanthin from shrimp shell waste的論文,博士研究生鄧俊勁為該文第一作者。(論文連結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bL5q3QCo9YjXn)

隨著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蝦、蟹等甲殼類動物養殖量迅速擴大。中國每年消費的僅南美白對蝦單一品種約200萬噸,隨著國內小龍蝦、蟹的養殖量逐年上升,這些甲殼類水產品加工產生了大量的殼廢棄物。甲殼類可食用的部分佔比其鮮重不足50%,剩餘的不可食用部分通常當作為低值廉價的廢棄物處理。實際上這些廢棄物富含可被人類利用的物質,以南美白對蝦加工剩餘廢棄物(蝦殼)為例,它含有約50%的蛋白質、20%的幾丁質、25%的礦物及蝦青素。

幾丁質是自然界中除纖維素外的第二大生物質,除了存在於甲殼類、昆蟲等動物的外骨骼中外,還存在於大多數真菌的細胞壁中。與纖維素等多糖不同,幾丁質是N-乙醯葡萄糖胺經β-1,4糖苷鍵聚合形成的含氮多糖,地球上幾丁質的含氮量超過人類通過Haber-Bosch方法(氮肥合成的方法)固定的氮氣總量。N-乙醯葡萄糖胺在哺乳動物中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比如它是透明質酸和關節滑液合成的重要前體,近十年的研究也發現蛋白質(包括轉錄因子)的N-乙醯葡萄糖胺修飾,調控了眾多的免疫激活、代謝調節等通路,這些機制賦予了幾丁寡糖豐富的生物學活性,包括美顏、緩解關節炎、血糖調節、抗腫瘤、抗炎作用等作用,其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

傳統的蝦蟹殼廢棄物通常作為廉價的飼料原料使用,甲殼中的蛋白質、幾丁質及礦物的緊密纏繞及填充,動物消化道蛋白酶很難降解消化其中的蛋白質,而缺乏幾丁質酶使得幾丁質完全無法被哺乳動物消化。由於缺乏可用的幾丁質酶,傳統的蝦蟹殼幾丁質高值化利用工藝,通常採取鹼脫蛋白、酸脫礦製備幾丁質,強鹼脫乙醯基製備殼聚糖、殼聚糖酶水解製備殼寡糖的工程。傳統工藝製備一噸幾丁質相關產品,要消耗約25噸氫氧化鈉和2.5噸的鹽酸,同時排放大量含氮的酸鹼汙水,殼寡糖也因脫除了乙醯基而丟失部分生理功能。

羅曉春教授課題組前期獲得了高產的重組幾丁質酶rChit46,可以高效降解幾丁質得到幾丁寡糖,突破了以往幾丁質缺乏有效幾丁質酶,無法直接水解的技術瓶頸。結合篩選的兩個重組酸性蛋白酶rP6281及rSP,可回收91.4%的蛋白;再通過rChit46的水解,回收88.9%的幾丁質成為幾丁寡糖產品;除去蛋白及幾丁質的殘渣很容易抽提得到蝦青素,與剩餘的礦物分離。該工藝首次實現了蝦殼蛋白、幾丁質、蝦青素及礦物的零浪費(zero-waste)的綠色回收,該技術突破了傳統甲殼利用的高汙染高成本的短板。相關技術可應用於除南美白對蝦蝦殼外的其它幾丁質廢棄物的高值化利用,包括小龍蝦殼、蟹殼及發酵真菌菌渣等。

該研究得到了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GDME-2018c008及GDOE[2019]A20項目的資助。

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平臺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請聯繫本平臺刪除。


在線投稿平臺

https://www.wjx.top/jq/85151447.aspx

相關焦點

  • 羅曉春教授課題組在蝦殼生物精煉上取得新的進展
    羅曉春教授課題組近期在重組幾丁質酶及蝦殼生物精煉上取得了系列進展:獲得了一株現有報導酶活產量最高的重組幾丁質酶rChit46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2019,IF 5.162);使用rChit46以及重組酸性蛋白酶,首次實現蝦殼蛋白質、幾丁質、
  • 華南理工大學尹壽偉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魏濤教授在《Chemical Science》發表back cover論文
    基於此,華南理工大學尹壽偉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魏濤教授團隊在RSC旗艦Chemical Science上發表了封底文章『Sodium caseinate as a particulate emulsifier for making indefinitely recycled pH-responsive emulsions』,報告了使用未經修飾的蛋白質(酪蛋白酸鈉NaCas)構建超級pH響應乳液
  • 武漢理工大學李能教授課題組綜述論文在Cell子刊《Chem》刊登
    未來網高校頻道9月30日訊(記者 高越 通訊員 林釗宇)近日,武漢理工大學李能教授課題組應邀在國際著名刊物《細胞》(Cell)的子刊《Chem》上撰寫題為「Surface and Heterointerface Engineering of Two-Dimensional MXenes
  • 華南理工大學團隊在Science主刊以第一單位發論文
    1月12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華南理工大學作為第一單位的研究論文「Ordered Macro–Microporous Metal–Organic Framework Single Crystals」(有序大孔-微孔金屬有機骨架單晶)。
  • JACS報導武漢理工大學張高科教授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
    未來網高校頻道3月27日訊(記者 張程 通訊員 林釗宇)近日,國際化學領域的頂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國化學會志》在線發表了武漢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及矽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教授張高科及其課題組吳曉勇副教授最新的研究成果
  • 華南理工大學2名研究生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上發表論文!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鍾裕與謝嘉睿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 landscape of the ecosystem in early-relaps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與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的顯著差異。
  • 香港理工大學蘇秋銘教授課題組招聘研究助理和博士後,有機化學方向
    ▎學術經緯/報導 課題組簡介 課題組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有機合成和過渡金屬催化方法學。負責人蘇秋銘老師為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
  • 孫大文院士團隊在CHEM SOC REV (IF = 42.846) 發表論文
    除了農用化學品帶來的威脅外,其他全球性問題,例如環境壓力(生物和非生物),氣候變化,土地和水的短缺以及農業廢棄物,也表明當前的農用化學品做法已經過時。隨著現代農業的進一步集約化,面對農業生產,質量和安全性方面的高要求,當今的農用化學策略在技術上和環境上均不可持續。因此,通過引入最先進的化學和材料技術來重建農業化學,以滿足農業系統的產量,質量和可持續性要求,會是一個理想的解決方案。
  • 未來技術學院肖瑞平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報導高糖抑制AMPK信號...
    2021年1月4日,未來技術學院肖瑞平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Negative Regulation of AMPK Signaling by High Glucose via E3 Ubiquitin Ligase MG53」的文章,報導了高糖抑制AMPK活性的調節機制,為能量過剩引起的代謝紊亂,特別是骨骼肌的代謝失調提供了新的理論。
  • 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肖瑞平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報導高糖抑制...
    2021年1月4日,未來技術學院肖瑞平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Negative Regulation of AMPK Signaling by High Glucose via E3 Ubiquitin Ligase MG53」的文章,報導了高糖抑制AMPK活性的調節機制,為能量過剩引起的代謝紊亂,特別是骨骼肌的代謝失調提供了新的理論
  • 江正強教授課題組破解並首次報導新型β-1,3-葡聚糖酶晶體結構
    本網訊   近日,食品學院江正強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在生命科學國際權威雜誌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D: Biological Crystallography(影響因子14.1)上發表了題為「The structure of a glycoside hydrolase family
  • 郭沛副研究員與香港中文大學Sik Lok Lam教授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雜誌發表論文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郭沛副研究員與香港中文大學Sik Lok Lam教授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IF:11.1
  • 楊家寬教授團隊在ACS Sustainable Chem. Eng.上發表論文提出一種廢鉛酸電池鉛膏綠色轉化為硫化鉛樹枝晶的工藝
    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上發表論文提出一種廢鉛酸電池鉛膏綠色轉化為硫化鉛樹枝晶的工藝2018年11月20日,美國化學學會(ACS)旗下期刊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 北京大學魏文勝課題組報導新型基因編輯技術
    2019年7月15日,北京大學魏文勝課題組以長文形式在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Programmable RNA editing by recruiting endogenous ADAR using engineered RNAs」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名為LEAPER的新型RNA單鹼基編輯技術。
  • 酶工程技術用於降解與回收塑料垃圾
    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有效的方法回收廢棄的塑料以解決塑料垃圾的汙染問題,PET的主要回收手段是熱機械方法,但是這種方法容易導致塑料機械性能的損失。因此,工業上優選從頭合成PET而不是再回收利用,最終導致PET廢物的持續積累。此外,PET具有高比例的芳族對苯二甲酸酯單元(會降低鏈遷移率),這種聚酯很難水解。已經報導的為數不多的幾種PET水解酶的生產率也十分有限。
  • 華南農業大學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創製水稻高光效新種質
    Mol Plant | 華南農業大學彭新湘課題組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創製水稻高光效新種質彭新湘課題組在Molecular Plant上發表題為「A Synthetic Photorespiratory Shortcut Enhances Photosynthesis to Boost Biomass and Grain Yield in Rice」的研究論文
  • 2017年,中國科學家已發表9篇NSC論文!表現最突出的大學竟然是…
    北京大學彭練矛教授(左)和張志勇教授(右)  2017年1月20日,北京大學彭練矛-張志勇課題組在5nm碳納米管CMOS器件重要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論文連結如下:  http://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6)31744-5  南京理工大學胡炳成團隊Science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  2017年1月27日,南京理工大學化工學院胡炳成教授團隊成功合成世界首個全氮陰離子鹽,佔領新一代超高能含能材料研究國際制高點。
  • 祝賀:山東理工大學發表首篇《Nature Commun》!
    1月5日,綜合類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了山東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黃昊飛副教授最新研究成果——「Enantioselective extraction of unprotected amino acids coupled with racemization」,報導了一種液—液兩相手性萃取拆分製備光學純胺基酸的新策略和新方法
  • 石墨烯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種回收塑料廢棄物的方法
    打開APP 石墨烯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種回收塑料廢棄物的方法 DeepTech深科技 發表於 2020-11-20 15:56:29
  • ...課題組在《自然》發表文章報導腫瘤氨代謝異常的分子機制及功能
    生命學院江鵬課題組在《自然》發表文章報導腫瘤氨代謝異常的分子機制及功能清華新聞網3月8日電 美國東部時間3月6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江鵬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p53通過尿素循環調控氨代謝進而控制腫瘤細胞多胺合成》(p53 regulation of ammonia metabolism thr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