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S|量子化學計算揭示D-A環加成酶PyrI4的催化機制

2021-01-11 中大唯信

先睹為快

作者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劉文教授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 N. Houk教授

研究對象

D-A環加成酶:PyrI4

計算方法

量子力學計算(Quantum Mechanical Calculations)

分子對接(Docking Calculations)

分子動力學模擬(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結合能計算(MM/GBSA Calculations)

量子-分子力學組合計算(QM/MM MD calculations)

計算軟體

XTB程序,Gaussian 09,Autodock Vina,Amber 16

計算流程

作者首先通過DFT計算了非酶參與的不同底物質子化狀態D-A反應,發現了PyrI4的酸催化效應,並通過前線軌道理論揭示其本質是降低了反應的能級差;接著,作者通過docking,MD模擬,QM/MM模擬研究了PyrI4與不同的底物狀態結合,發現了關鍵的Q115H117Y85氫鍵三聯體;此外,作者通過反應內稟性計算和MD模擬探究PyrI4的立體選擇性問題;最後作者對PyrI4蛋白N端的α-螺旋結構也進行了研究,揭示了這獨特的「蓋狀」結構對D-A反應過渡態的穩定作用。

引言

狄爾斯-阿爾德反應(D-A reaction,簡稱「D-A反應」)是一類能夠直接形成C-C鍵的重要有機反應,可以高效地實現對雜環、手性螺環和橋環等複雜結構的構建,也被廣泛應用在天然產物和藥物分子的合成中。吡咯吲哚黴素(pyrroindomycin,PYR)的生物合成途徑中涉及兩個D-A環加成酶PyrE3和PyrI4(圖1)。這兩個酶的晶體結構也已被報導,其中,PyrI4蛋白獨特的「蓋狀」特徵。本文作者通過一系列計算的手段研究了PyrI4催化分子內D-A反應的活化效應和立體選擇性機理。研究發現,PyrI4的關鍵活化效應主要來自酸催化、構象誘導自適應機制,即由底物誘導PyrI4的N端「蓋狀」結構以穩定D-A反應的過渡態構象,產物的立體選擇性合成來源於PyrI4酶增強了底物內在的D-A立體選擇性。

圖1. Pyrroindomycin生物合成生物途徑中涉及的D-A環加成酶

圖片來源於:JACS

研究內容——非酶參與的D-A反應的DFT研究

PyrI4催化合成吡咯吲哚黴素分子中關鍵的的螺環結構,參與圖1中的化合物4到5的過程。作者首先研究了非酶環境下不同PH值對D-A反應的影響,如圖2所示,在氣相中,4a通過exo過渡態TS1a生成5a的反應能壘高達42.2kcal/mol,將要形成的C-C鍵分別為1.8和 3.0,這說明該環化反應高度異步(highly asynchronous),表明在過渡態形成的部分電荷可能會被極性環境所穩定。特別是,乙醚溶劑化模型(類似於酶疏水內部介電環境)將能壘降低至41.5 kcal/mol,而更為極性的水溶劑化模型將能壘進一步降低至40.0 kcal/mol。然而,目前能壘仍然太高,無法在室溫下自發反應。

PyrI4酶的第一個潛在催化作用是對tetramate的質子化。PyrI4-產物的複合物晶體結構顯示,活性空腔中富含酸性胺基酸,並且產物的tetramate結構朝向酸性空腔。作者假設PyrI4酶可以質子化內醯胺,通過酸催化加速D-A反應。作者計算了質子化後的4b通過TS1b形成5b的D-A反應能壘為28.8kcal/mol,與非催化反應相比,這種酸催化的D-A反應可顯著降低反應能壘。

為了解釋為什麼PyrI4酶可以通過改變反應的電子性質,使反應勢壘降低12.7kcal/mol。作者進行了前線軌道計算(圖3),與4a相比,4b的HOMOLUMO間隙較低,(4.6 vs 7.0 ev),因此非催化的D-A反應是一個逆電子需求的反應,而酸催化的D-A反應是一個順電子需求的反應。

圖2. 非酶參與的D-A反應的DFT研究

圖片來源於:JACS

圖3. 不同質子化狀態下二烯烴和親二烯烴的軌道分析

圖片來源於:JACS

研究內容——PyrI4酶中關鍵相互作用的計算研究

PyrI4酶的第二個催化作用是與底物的相對高能反應構象結合。圖4展示了PyrI4酶和產物的共晶結構,底物和口袋非常緊密的契合在一起,並且口袋中極性和非極性殘基分布在產物的對立面,極性tetramate部分被親水性殘基(即E65、Y85、E87、Q115和H117)包圍,而非極性十氫萘環與疏水殘基相互作用。作者猜測蛋白口袋中親水和疏水相互作用的協調作用,導致底物先以一種合理的高能反應構象與蛋白結合,然後誘導小分子形成類似D-A反應過渡態的構象。因此,作者提出了一種激活機制,PyrI4隻與處於反應性構象(近似過渡態)底物結合。在沒有酶的情況下,這種強制構象變化需要6.8kcal/mol能量(圖5),為了使這一過程自發進行,PyrI4酶必須使反應構象比馳豫構象穩定至少6.8kcal/mol。

圖4. PyrI4酶和產物的共晶結構及相互作用示意圖

圖片來源於:JACS

圖5. 底物構象變化的研究

圖片來源於:JACS

分子對接研究表明,4b的反應構象的對接模式與共晶體結構中的產物相似,但4b的馳豫構象不能結合到口袋(圖6)。為了進一步研究不同底物狀態與蛋白的結合力,作者用AMBER16進行了分子動力學(MD)模擬,然後應用MM/GBSA方法估算了4-RC、4-TS和4-P的結合能(48.4、49.2、47.2 kcal/mo),結果表明PyrI4選擇性地穩定過渡態。

作者發現PyrI4酶的活性中心存在一個氫鍵三聯體,可以穩定TS1b過渡狀態。基於先前對接和MD研究,如圖7所示,作者構建了一個TS1bPyrI4複合物理論酶模型(TS1b-T),包含Y85、H117和Q115形成的氫鍵三聯體,由於這三個殘基的存在,TS1b-T過渡態(18.7kcal/mol)的自由能比未催化的TS1b(22.0kcal/mol)低3.3kcal/mol。如果只把Q115殘基劃入,過渡態的能量則為21.1 kcal/mol,相差的2.4 kcal/mol來自Y85H117Q115氫鍵三聯體的協同效應。H117與Q115之間的氫鍵增加了Q115的酸性,使其成為更強的氫鍵供體。

圖6. 不同底物狀態與蛋白結合的研究

圖片來源於:JACS

圖7. TS1bPyrI4複合物理論酶模型

圖片來源於:JACS

然而,為了降低DA反應勢壘,PyrI4酶必須選擇性穩定過渡態,作者假設Y85H117Q115氫鍵三聯體,只有在酶促反應進入過渡狀態時才能組裝起來。為了驗證這個假設,作者應用MD模擬了PyrI4分別結合反應物、過渡態和產物時,這一關鍵氫鍵三聯體的動力學行為。結果如圖8所示,只有當與過渡態結合時,氫鍵三聯體才能形成穩定的氫鍵網絡(4b-TS)。通過進一步殘基能量分解表明,其他殘基對反應勢壘的貢獻為0.7 kcal/mol。綜上所述,Q115H117Y85氫鍵三聯體將能壘降低3.3 kcal/mol,其他PyrI4殘基共同降低能壘0.7 kcal/mol。最終計算的反應自由能壘約為18 kcal/mol,與實驗kcat換算的16.7 kcal/mol一致。

綜上所述,PyrI4激活其底物進行DA反應主要通過:(1)PyrI4質子化底物的tetramate部分,使自由能壘降低12.7 kcal/mol;(2)底物以反應構象與PyrI4結合,使自由能壘降低6.8 kcal/mol;(3)Q115H117Y85氫鍵三聯體選擇性穩定過渡狀態,使自由能壘降低了3.3 kcal/mol;(4)其他殘基的貢獻加合將能壘降低了0.7 kcal/mol。總的來說,PyrI4酶一共使DA反應的能壘降低約24 kcal/mol,使該反應能在室溫下快速發生。

圖8. Y85H117Q115氫鍵三聯體的MD模擬

圖片來源於:JACS

研究內容——PyrI4酶中立體選擇性問題的計算研究

隨著PyrI4酶對底物激活作用的確立,作者對PyrI4酶如何控制DA反應的立體選擇性問題進行了研究。原則上,化合物4的DA反應可以得到四種可能的產物。作者首先研究了這個反應的固有選擇性(圖9),結果顯示,exo產物過渡態(TS1b)比endo產物過渡態在能量上低,反應會傾向形成TS1b。為了研究PyrI4對DA反應立體選擇性的影響,作者將四種可能的過渡態分別對接到PyrI4的活性中心。TS1b和TS4b都能與鍵殘基Q115形成氫鍵,但只有過渡態TS1b與產物結構有顯著重疊。雖然四種過渡態的結合能預測值相似,但TS1b顯示出最大的結合自由能(12.6kcal/mol)。作者分別對四個過渡態的複合物進行了500 ns MD模擬,通過追蹤關鍵的鍵長變化,發現只有TS1b可以保持反應構象,相比之下,其他立體異構體已經馳豫為非反應構象。這些結果表明PyrI4的活性口袋已經演化成選擇性地結合底物構象,從而得到了目標產物5。

圖9. PyrI4對四個立體異構過渡態的選擇性

圖片來源於:JACS

研究內容——特殊的α-螺旋結構(α0)的角色研究

在闡明了PyrI4的活化機理和立體選擇性的基礎上,作者進一步研究了lid在PyrI4的催化機理中的作用。PyrI4中有一個獨特結構特徵即催化空腔頂部存在一個短的N-端α-螺旋(α0),稱為lid。先前的實驗突變表明,α0對PyrI4的活性至關重要,核磁共振研究表明其是高度動態的。作者先前假設α0可以捕獲柔性底物,從而促進底物結合。為了研究了底物存在與否對α0的構象變化影響,通過DSSP分析了MD模擬中α0的二級結構變化。作者首先研究了野生型PyrI4(WT)在高溫下的熱穩定性(圖10)。在apo-PyrI4(不包含底物)在373k下的1μs MD模擬中,α0分解成一個無規則的線圈(圖10C)。在373 K溫度下的模擬時間內,α0的螺旋結構佔比56%(圖8A),而在室溫下,該佔比為82%,這與實驗觀察結果一致,即在反應前將酶在100℃下加熱20分鐘可導致酶活性降低約50%。接下來,作者研究了底物結合後對α0的影響,當PyrI4與天然底物的反應構象結合時,α0的螺旋結構的統計含量較高(92%),並且過渡態結合時達到最大值(94%)。相比之下,apo-PyrI4(WT-apo)的α0在相同的模擬條件下顯示出較少的(82%)螺旋結構。這些結果表明,當α0與反應構象的底物、過渡態結合時,其熱力學穩定性較高。

為了解釋為什麼α0與底物結合時會更穩定,作者著重研究了位於α0起始位置的精氨酸(R9)。單點突變實驗表明,突變株R9A的催化不活躍。對apo-R9A的MD模擬表明,與野生型(82%)相比,R9A的α0具有相似的螺旋含量(79%)。然而,與野生型相比(94%),R9A-TS複合物的α0-螺旋含量較低(78%),表明底物不能像野生型那樣穩定R9A突變體的α0結構,因此,TS與R9A突變體的結合力不如WT,結合自由能計算結果也證明了這點。進一步研究了R9在催化反應中的作用,從各種MD模擬結果分析,作者發現在WT-TS複合物中R9與D74形成鹽橋相互作用(圖11),這種鹽橋作用只有在TS與WT-PyrI4結合時才穩定。在WT-apo模擬中,R9以隨機取向存在,並且大部分時間與水溶劑分子相互作用。相反,當底物與PyrI4結合時,R9不僅與D74形成鹽橋作用,而且與底物的O2形成氫鍵(圖11A、B)。因此,底物誘導R9,D74之間形成穩定的氫鍵網絡,從而穩定α0。並且過渡態與α0相互作用最為強烈,在WT-TS複合物的分子動力學模擬中,R9和D74的平均接觸距離為3.0,在反應物和產物中,R9-D74平均接觸距離分別為3.6和3.5。這些結果也表明PyrI4和過渡態結合時,存在誘導契合/構象選擇機制。

圖10. 野生型PyrI4在高溫下的熱穩定性研究

圖片來源於:JACS

圖11. R9與D74的鹽橋相互作用研究

圖片來源於:JACS

綜上所述,作者詳細闡明了PyrI4催化DA反應的催化機制。PyrI4對底物的活化效應主要來源於酸催化和Q115H117Y85氫鍵三聯體,並且選擇性催化四種過渡態中的TS1b,底物誘導PyrI4的N端「蓋狀」結構可以穩定D-A反應的過渡態構象。

參考文獻

Yike Zou, et al. Computational Investig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DielsAlderase PyrI4. J. Am. Chem. Soc. 2020, 142, 47, 2023220239. DOI: 10.1021/jacs.0c10813.

相關文章

JACS | 量子化學計算揭示巴西烷型倍半萜生物合成新機制ACS Catalysis | 量子化學方法研究酶催化的立體選擇性JACS | 環越大催化效率越高?計算加實驗研究Cope重排反應機制Nature Chemistry | 理論結合實驗揭示Varkud衛星核酶的催化機理ACS Catalysis | 馬爾科夫模型在糖基轉移酶模擬中的應用ChemSci | 理論計算結合實驗解析細胞色素氧化酶的質子通道激活機制

相關焦點

  • 這篇JACS,玩轉催化選擇性!
    金雞納生物鹼催化2-環己烯酮、庚三烯酮、庚富烯(heptafulvene)的環加成反應中,當庚富烯的取代基有所區別,該催化反應分別能夠進行[8+2]、[4+2]環加成反應。Houk、丹麥奧胡斯大學Karl Anker Jørgensen等報導了庚富烯參與的成環反應實驗進展,通過巴比妥酸鹽、二酯修飾的庚富烯作為底物,結合計算化學手段,對此類高階環加成過程中控制[8+2]、[4+2]的過程中化學選擇性、區域選擇性、立體選擇性等方面進行理解。
  • 環己二烯胺[8+2]與[4+2]環加成反應的機理和選擇性
    環己二烯胺[8+2]與[4+2]環加成反應的機理和選擇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3 15:46:25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K. N.
  • QM/MM酶催化反應機制研究
    當前,基於經典力學和量子力學的QM/MM組合方法被認為是研究酶催化機理最可靠的計算模擬方法之一,特別是結合分子動力學模擬(MD)後,QM/MM MD模擬能從原子、電子層面深入理解酶反應過程涉及的一系列結構和能量演變等關鍵信息。QM/MM方法的最初提出者Levitt和Warshel教授,以及在MD領域培養了海量人才的學術大師Karplus教授,共同分享了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
  • 【計算】JACS:過渡結構鍵長預測分叉周環反應選擇性
    (a)環戊二烯二聚的環加成過渡結構。(b)Cope重排反應的過渡結構。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反應被發現存在分叉現象。這些反應遍布有機合成、生物合成、有機催化、有機金屬催化、酶催化等多個領域。X-MOL曾多次對此領域的研究進行報導,包括Yi Tang 與K. N.
  • JACS | 計算加實驗研究Cope重排反應機制
    以前曾在Diels-Alder反應中將醯肼作為催化劑,並且先前已觀察到五元和六元環催化劑之間的差異。 研究人員發現七元環醯肼在許多α-取代-α,β-不飽和醛的反應,包括麥可加成反應,Diels-Alder環加成,甚至多烯環化等反應中特別有效。
  • ACS Catalysis|量子化學方法研究酶催化的立體選擇性
    酶工程技術徹底改變了生物催化領域,因此,深入了解控制特異性和選擇性的反應機制和因素對指導具有所需特性的酶工程設計很有幫助。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研究人員陸續開發出了一系列能夠解決酶催化中各種問題的計算方法。常見的方法是分子對接,分子動力學模擬(MD),自由能擾動(FEP),經驗價鍵(EVB),量子力學結合分子力學(QM/MM)和簇方法。
  • 催化周報:Science、JACS、Angew、AM等大合集
    將動力學分析和DFT計算與多種技術相結合,直接揭示了孔徑為0.53 nm的關鍵多孔碳殼不僅允許H2擴散到Co位點進行活化,並阻止N-雜芳烴的可及性,而且還可以通過Co位點的氫溢流催化N-雜芳烴的氫化。此外,在Co位點處存在的表面/基底碳表現出高的抗硫中毒和抗氧化能力。這項工作對於指導設計和操作具有成本效益的耐用型氫化催化劑具有重要意義。
  • CCS Chemistry | 聚集誘導首次實現可見光催化芳基端烯[2+2]環加成
    中科院理化所吳驪珠課題組首次證實分子聚集降低芳基端烯三重態能量,實現可見光催化分子間的[2+2]環加成反應,解決了具有高氧化還原電位和高三重激發態能量的端烯分子活化問題,為可見光催化轉化提供了新的反應機制和設計思路。環丁烷骨架是眾多活性藥物分子和天然產物的基本構築單元。烯烴的[2+2]光環加成反應是構築四元環丁烷的有效方法。
  • 南海海洋所揭示斑鳩黴素還原成環的多環生物合成機制
    近日獲悉,抗腫瘤天然產物斑鳩黴素還原成環的多環生物合成機制首次被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張長生研究團隊揭示,成果刊載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4,
  • 科學家揭示催化烯反應酶及其周環選擇性分子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周佳海課題組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唐奕課題組、Kendall N.Houk課題組合作,首次表徵了自然界中催化Alder-ene反應(烯反應)的酶及其催化氧雜Diels-Alder(DA)反應的同源蛋白,解析了這兩類酶及其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並通過定點突變實現了周環選擇性的逆轉,闡明了兩類酶如何利用幾乎相同的活性位點實現周環選擇性的精準控制。日前,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
  • 生化與細胞所揭示尿嘧啶脫羧酶的催化機制
    在哺乳動物的表觀遺傳調控中,TET蛋白參與了DNA的主動去甲基化過程,該蛋白催化產生的5-羧基胞嘧啶可能通過兩種途徑被轉變為胞嘧啶,其中一種途徑就是通過潛在的DNA脫羧酶直接催化5-羧基胞嘧啶發生脫羧反應。由於胞嘧啶和尿嘧啶的化學結構和性質比較相似,因此,潛在的DNA脫羧酶可能與真菌中尿嘧啶脫羧酶IDCase在結構和催化機制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 海洋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醯基轉移酶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
    8月17日,中國海洋大學醫藥學院李文利課題組在國際頂尖化學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Specificity for Carboxyl-terminated Acyl Donors
  • 海洋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醯基轉移酶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8月17日,中國海洋大學醫藥學院李文利課題組在國際頂尖化學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Specificity for Carboxyl-terminated Acyl Donors in A Bacterial Acyltransferase」(《細菌醯基轉移酶特異性選擇具有羧基末端醯基供體的分子基礎
  • 鈀催化的立體選擇性高階環加成製備「5.5.0」和[4.4.1
    近年來,化學家們通過分子間高階環加成反應來製備含中環的複雜多環結構,其中環庚三烯酮的環加成反應能夠立體選擇性地構建橋聯或稠合的雙環化合物。然而,該反應僅限於構建五(六)元環,很少有報導合成較大雙環體系,唯一的一例是在手性胺催化下,環庚三烯酮對映選擇性地進行[6+4]環加成反應來構建[4.4.1]單元(圖1a,Nat.
  • Nature Catalysis|量化計算結合實驗揭示RNA 聚合酶II催化機理
    作者與單位香港理工大學黃旭輝教授課題組(http://compbio.ust.hk)發表雜誌Nature Catalysis前言酶催化機制的理論研究一直以來是計算化學而計算與實驗相結合,往往能更加深入探究複雜的酶催化機制。在這分享香港理工大學黃旭輝教授在2019 Nature Catalysis上一篇關於RNA聚合酶II 催化內裂過程的理論模擬與實驗驗證相結合的文章。
  • 量子化學計算在反應機理確證中的應用
    近年來,隨著量子化學計算的發展,密度泛函理論DFT技術已經成為確證有機反應機理的一種有力手段。接下來,本文將選取兩個實例來說明量子化學計算在反應機理確證中的應用。1量子化學計算確證安息香縮合反應的反應機理安息香縮合反應的催化循環中包含兩步親核加成過程(如圖1所示),即卡賓加成和碳-碳鍵形成過程。在此過程中,親核試劑轉移部分電子給親電試劑,使得親核試劑帶部分正電荷,而親電試劑帶部分負電荷。
  • 科學家首次揭示催化Alder-ene反應酶
    Houk課題組合作,首次表徵了自然界中催化Alder-ene反應的酶及其催化氧雜Diels-Alder(DA)反應的同源蛋白,解析了這兩類酶及其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基於結構信息和計算指導通過定點突變實現了周環選擇性的逆轉,闡明了兩類酶如何利用幾乎相同的活性位點實現周環選擇性的精準控制。該研究成果10月12日發表於《自然》。
  • 無心插柳柳成蔭:JACS報導液泡ATP酶共價調節劑的發現
    液泡ATP酶的失調與多種疾病息息相關,是潛在的藥物靶點。然而,該酶的具體機制及生理作用還有大量未被闡明的問題。這一部分歸因於作為一個擁有十個以上亞基的跨膜蛋白,該蛋白複合物結構上的複雜性令人望而生畏,另一部分也是因為現階段已發展出的化學調節劑仍存在作用位點未知的問題,限制了對其機理上的解析。
  • 這篇JACS,又是Ni催化!
    均相催化與酶催化QQ群:871976131隨後在4中緩慢加入1.4倍量1-金剛烷重氮化物的苯溶液,生成四嗪產物(TrHBOX)Ni(κ2-N4Ad2)(5)、端基亞胺加合物(TrHBOX)Ni(NAd)(6)。通過單晶X射線晶體學、NMR、ESR、計算化學等方法對6分子進行表徵,解釋了6分子中的Ni(II)-亞氨基自由基形成過程和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