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JACS:過渡結構鍵長預測分叉周環反應選擇性

2021-01-20 X-MOL資訊

‍‍‍‍


近年來,對於分叉反應(ambimodal / bifurcating reactions)的研究越發多見報導。這一類反應從反應物出發經過同一個分叉過渡態得到多個產物,由此帶來了反應選擇性的新起源。在有機環加成領域,義大利帕維亞大學的Caramella教授於2002年提出首個分叉反應,即環戊二烯二聚。如圖1a所示,此反應的endo過渡結構存在C2對稱性,因此每個環戊二烯分子在環加成過程中既可以作為雙烯體,又可作為親雙烯體。兩種對應的二聚化產物實為同一分子,但可通過同位素標記區分。它們可以通過圖1b的Cope重排過渡結構連接。有趣的是,R. B. Woodward與Tom Katz早在1959年的經典文章 The Mechanism of the Diels-Alder Reaction 中就預見到了C2對稱性的存在。他們推測環戊二烯二聚反應很可能是首先從環加成過渡態轉變成Cope過渡態,之後再經歷對稱性破缺得到二聚化產物。這種特殊的機理被命名為「兩步協同」(Two-stage mechanism)。

圖1. (a)環戊二烯二聚的環加成過渡結構。(b)Cope重排反應的過渡結構。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反應被發現存在分叉現象。這些反應遍布有機合成、生物合成、有機催化、有機金屬催化、酶催化等多個領域。X-MOL曾多次對此領域的研究進行報導,包括Yi Tang 與K. N. Houk在Nature上報導的LepI 酶催化的DA/雜DA反應(點擊閱讀詳細),Houk在PNAS上報導的SpnF酶-催化的[4+2]/[6+4]反應(點擊閱讀詳細),以及Peng Liu 與Curran在JACS上報導的Borirane合成(點擊閱讀詳細)等等。


理解此類分叉反應的核心是產物比例的預測。分叉反應的選擇性是在分子反應的動態過程中被決定的,主要包括分子在飛秒尺度的運動和碰撞。過渡態理論在此種情況下並不適用,而分子動態學軌線模擬(從頭算動力學)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黃金方案。但是動態學軌線方法計算量極大,因此如何能夠在不藉助軌線計算的情況下定量化的預測分叉產物比例是學界長期存在的問題。近期,楊中悅董曉斐K. N. Houk與其他合作者總結了15個分叉周環反應,並建立了分叉產物比例與過渡結構的定量化模型。雖然之前德克薩斯A&M大學的Dan Singleton提出了過渡結構可以影響分叉產物比例的定性假設,但是定量模型卻一直沒有建立。 


團隊選取的15種反應都是分叉周環反應,包括[4+2]/[2+4]、[4+2]/[6+4]、[6+4]/[4+6]、[4+2]/[2+2]加成以及[3,3]-sigmatropic重排反應。反應包含一個通向兩種產物的過渡態。這些過渡態結構中有一根必成鍵鍵1和兩根分別通向產物A和產物B的鍵2與鍵 3。兩種產物的比例由分子動力學模擬計算獲得。通過對鍵3和鍵2的鍵長差與產物A的百分比作線性擬合,他們發現儘管研究這15種反應所用的動力學模擬計算方法不同,產物A的百分比仍然與鍵長差有著良好的線性關係,線性擬合的R2值為0.91。圖2顯示,過渡態中較短的鍵通往反應的主要產物,這表明分叉反應的選擇性與過渡態結構的部分成鍵程度有關。Dan Singleton在研究雙烯與環戊二烯酮反應(點3-6)時將這一趨勢定性描述為「靜態因子」(static factor),並在對烯酮和烯醛的環加成反應(點2)研究中將動量分布描述為「動態因子」(dynamic factor)。這幾個反應的結果能夠與其他反應一起擬合到一張圖裡。


根據鮑林的鍵級理論,成鍵強度可由鍵級表示(式(1))。n0和r0分別代表參考鍵級和參考鍵長,nx和rx分別代表成鍵鍵級和鍵長。由式(1)可推導出公式(2),兩根動態競爭的鍵鍵長差與鍵級比值對數的關係。Houk團隊假設產物比例B/A與鍵級的λ次冪成正比(式(3)),並根據(2)和(3)推導出(4)——產物比例的對數與鍵長差成正比。圖3為產物比例對數與鍵長差的散點圖線性擬合。圖中結果表明式(4)合理地與數據相關。較強的部分成鍵通往主要產物。當兩根鍵的鍵長差大於0.40 Å時,主要產物比例大於98%。這種情況時,反應只生成一種產物,正如非分叉反應過渡態一樣。當兩根通向不同產物的鍵種類不同時,比如C-O鍵與C-H鍵,鍵級的作用十分重要。

圖2. 產物比例的對數ln(B:A)與鍵長差Bond3-Bond2的線性相關


圖2的線性關係可應用於估測反應最初的產物比例。Houk團隊用環戊二烯與α-酮-β,γ-不飽和膦酸酯的反應進行了測試。此反應的實驗研究表明當沒有路易斯酸催化時,Diels–Alder(DA)產物是主要產物,而在路易斯酸催化的條件下,雜Diels–Alder(HDA)產物是主要產物。圖3是Houk課題組用B3LYP/6-31G(d)方法計算得到的過渡態。當沒有路易斯酸時,過渡態中DA產物的鍵長比HAD產物鍵長短0.19 Å,而當有路易斯酸催化時,DA產物鍵長比HDA產物鍵長長0.37 Å。這一結果顯示了路易斯酸催化影響主要產物的定性趨勢。通過應用圖2的模型,Houk團隊對產物的比例進行了估測,並與軌線模擬的結果對比,二者數值十分接近。此外,Houk團隊指出,這一線性關係建立在有限的分叉反應結果之上,對於同時包含成鍵和斷鍵的反應以及在不同介質中的反應,過渡態結構與產物比例的關係可能會有新的變化。

圖3. 環戊二烯與α-酮-β,γ-不飽和膦酸酯反應在無路易斯算催化與有路易斯酸催化時的過渡態結構


這一模型首次建立了分叉反應過渡態鍵長與產物比例的定量關係,對理解過渡態結構如何影響反應分叉選擇性具有重要意義。模型為預測分叉反應的存在與產物比例提供了基礎,同時揭示了分叉反應的本質特性, 為今後理解溶劑效應與酶效應提供重要參照。該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楊中悅董曉斐餘沛源博士在分叉環加成領域的研究(JACS, 2015, 137, 13518; JACS, 2017, 139, 8251)也對本文的構思提供了重要的支撐。本文的摘要圖由劉芳博士及其團隊設計。


該論文作者為:Zhongyue Yang, Xiaofei Dong, Yanmin Yu, Peiyuan Yu , Yingzi Li, Cooper Jamieson, K. N. Houk

原文(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oduct Ratios in Ambimodal Pericyclic Reactions and Bond Lengths in Transition Structures

J. Am. Chem. Soc., 2018, 140, 3061–3067, DOI: 10.1021/jacs.7b13562


作者簡介


楊中悅,本科畢業於南開大學化學院伯苓班,並於同年進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師從K. N. Houk 教授。博士期間發展了環境微擾過渡態採樣方案用以凝聚相準經典軌線模擬,並應用該方案理解許多溶液相與酶促反應過程。現為麻省理工大學Heather Kulik組博士後。


董曉斐,本科畢業於南開大學化學學院,現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K. N. Houk 教授組博士生。主要從事烯烴複分解立體選擇性和有機小分子催化的計算研究。


餘沛源,本科畢業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2017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取得博士學位(K. N. Houk 教授課題組),期間主要從事高階環加成及生物合成中的環加成反應的機理研究,現為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博士後。


劉芳,本科畢業於南開大學,2014年取得UCLA博士學位(K. N. Houk),現為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梁勇課題組博士後。博士及博士後期間進行了環加成反應的理論研究,以及其在生物正交反應領域的應用。DesignOne 是面向科研的平面設計工作室,為科研工作者提供平面設計圖稿,涉及文章書籍插畫和封面設計、海報、演示文稿以及網頁設計等。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化學 • 材料 領域所有收錄期刊

相關焦點

  • 首例催化Alder-ene反應的酶及其周環選擇性的精準控制
    酶的周環選擇性(periselectivity)是指反應物可能發生兩類或以上的周環反應,但在特定酶的催化下,反應物更傾向於產生某一類周環反應的產物。他們根據晶體信息和計算指導,通過定點突變實現了周環選擇性的逆轉,並深入討論了兩種酶如何利用幾乎相同的活性位點實現周環選擇性的精準控制。
  • 科學家揭示催化烯反應酶及其周環選擇性分子機制
    Houk課題組合作,首次表徵了自然界中催化Alder-ene反應(烯反應)的酶及其催化氧雜Diels-Alder(DA)反應的同源蛋白,解析了這兩類酶及其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並通過定點突變實現了周環選擇性的逆轉,闡明了兩類酶如何利用幾乎相同的活性位點實現周環選擇性的精準控制。日前,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
  • 這篇JACS,玩轉催化選擇性!
    金雞納生物鹼催化2-環己烯酮、庚三烯酮、庚富烯(heptafulvene)的環加成反應中,當庚富烯的取代基有所區別,該催化反應分別能夠進行[8+2]、[4+2]環加成反應。Houk、丹麥奧胡斯大學Karl Anker Jørgensen等報導了庚富烯參與的成環反應實驗進展,通過巴比妥酸鹽、二酯修飾的庚富烯作為底物,結合計算化學手段,對此類高階環加成過程中控制[8+2]、[4+2]的過程中化學選擇性、區域選擇性、立體選擇性等方面進行理解。
  • JACS:Ni光催化對映選擇性烯烴/芳基滷化物/硼氟酸鹽三組分反應
    該反應在非還原條件中進行,以簡單易購分子作為反應物,能夠以較高的收率獲得大量對映結構β-烷基-α-芳基化羰基、膦酸酯、碸。作者將該方法成功用於合成flurbiprofen、piragliatin,展示了該方法的實用性。通過實驗、計算模擬等方法進一步的研究了該反應的機理,對反應的化學/立體選擇性來源進行深入研究。
  • 科學家首次揭示催化Alder-ene反應酶
    Houk課題組合作,首次表徵了自然界中催化Alder-ene反應的酶及其催化氧雜Diels-Alder(DA)反應的同源蛋白,解析了這兩類酶及其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基於結構信息和計算指導通過定點突變實現了周環選擇性的逆轉,闡明了兩類酶如何利用幾乎相同的活性位點實現周環選擇性的精準控制。該研究成果10月12日發表於《自然》。
  • JACS|量子化學計算揭示D-A環加成酶PyrI4的催化機制
    ,MD模擬,QM/MM模擬研究了PyrI4與不同的底物狀態結合,發現了關鍵的Q115H117Y85氫鍵三聯體;此外,作者通過反應內稟性計算和MD模擬探究PyrI4的立體選擇性問題;最後作者對PyrI4蛋白N端的α-螺旋結構也進行了研究,揭示了這獨特的「蓋狀」結構對D-A反應過渡態的穩定作用。
  • QM/MM酶催化反應機制研究
    不過酶催化反應研究相當複雜,無論實驗還是計算模擬都充滿挑戰,這主要是因為酶反應過程的多尺度特性[1]: 如圖1所示,反應底物化學鍵斷裂與生成、蛋白局部胺基酸殘基的運動往往在飛秒到皮秒的時間尺度,若要描述溶劑分子例如水的動力學行為至少需要皮秒時間尺度,蛋白a-helix、b-sheet等二級結構運動周期在納秒級別,而蛋白(酶)摺疊等高級結構形成的時間尺度則更長,位於微秒到毫秒之間。
  • 催化周報:Science、JACS、Angew、AM等大合集
    該光反應由三重態光敏劑觸發,吸收可見光光子,並通過三重態-三重態能量轉移(TT-EnT)將能量轉移到基底或助催化劑。最常用的三重態光敏劑,金屬配合物和有機生色團,已經被證明在一系列的周環反應、鍵離解和異構化中是有用的,但是它們有一些與其化學和電子結構相關的特性,限制了它們的選擇性、能量效率和可持續性。
  • 【有機】烯基疊氮參與的高對映選擇性烯丙基烷基化反應
    由於其烯醇碳負離子具有「硬」的親核性,乙醯胺和乙腈很難用於催化不對稱反應。尤其是乙腈參與的高對映選擇性的碳碳鍵偶聯反應仍未報導。最近,四川師範大學的曹鵬課題組報導首例乙烯基疊氮參與的不對稱烯丙基烷基化(AAA)反應。過渡金屬催化的AAA反應是一種有效的合成手性化合物的方法。
  • JACS鎳光氧化還原催化的對映選擇性C(sp3)–H醯基化
    但是它的對映選擇性合成仍然充滿挑戰。目前的合成報導高度依賴於羰基化合物的不對稱親電或親核胺化反應。但這些方法通常需要特定的氨基化試劑或者繁瑣的步驟來製備α-官能化的羰基化合物(Figure 1b)。近年來,過渡金屬和光氧化還原雙重催化方法已經成為構建化學鍵的有效工具。
  • 環己二烯胺[8+2]與[4+2]環加成反應的機理和選擇性
    環己二烯胺[8+2]與[4+2]環加成反應的機理和選擇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3 15:46:25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K. N.
  • JACS | 計算加實驗研究Cope重排反應機制
    計算進一步解釋了醯肼降低Cope重排勢壘的機理,並解釋了催化劑結構中環尺寸的影響,較大的醯肼環能夠適應最佳的過渡態。七元環的結構是一種幾乎理想的過渡態幾何結構,可以與無約束的無環催化劑相媲美。背景1,5-二烯加熱會發生重排,這個[3,3]-σ遷移的重排被稱為Cope重排。
  • Baran組新作:絲氨酸的首例選擇性生物共軛偶聯反應
    而目前仍未有絲氨酸的選擇性生物共軛反應,這是由於不同胺基酸殘基種類中側鏈裝載有多種親核性基團與羥基的化學選擇性競爭與肽鏈或蛋白質一級結構中多個絲氨酸或蘇氨酸殘基的區域選擇性競爭。自然界中,激酶能夠對絲氨酸側鏈羥基進行選擇性磷酸化,表明基於P(V)的化學反應有望解決這一歷史性難題。近日,美國Scripps研究所的Phil S. Baran教授與Philip E.
  • JCIM|結合自由能計算能否預測藥物選擇性?
    激酶是選擇性預測重要且極具挑戰性的模型系統激酶是一種有用的可以用來評估自由能計算在藥物發現背景下預測抑制劑選擇性的效能的模型。為了預測兩種相關化合物之間選擇性ΔSij的變化,我們開發了一種使用相對結合自由能計算(FEP+)來構建同類型中配體之間的鍊金術擾動圖的方法。對於每個感興趣的目標,每個配體(節點)之間具有相同的擾動(邊緣),每個邊緣代表一個相對的鍊金術自由能計算,該計算量化了單個目標的配體(節點)之間的ΔΔG。
  • JACS:一種不常用的配體,改變硼化反應的命運
    這類化合物毒性低,且化學性質相對穩定,在過渡金屬催化劑的輔助下可參與一系列的偶聯反應,許多不同結構的有機硼酸(酯)目前已實現商品化。理論上講,直接對母體分子的C-H鍵進行硼化是獲取該類化合物最為簡單有效的方法,此時無需對底物進行預官能化,具有良好的原子及步驟經濟性。
  • 浙大陸展課題組JACS脂肪族末端炔烴的馬氏選擇性順序加氫/氫肼化
    近日,浙江大學陸展課題組開發了一種鈷催化的脂肪族炔烴的馬氏選擇性順序半加氫/氫肼化反應,可以獲得具有高度化學和區域選擇性的胺衍生物(Scheme 1b),該成果發表於近期J. Am. Chem. Soc.(DOI: 10.1021/jacs.0c07258)。
  • JACS:利用外消旋中間體的發散反應合成高選擇性對映體溴醇
    在該合成過程中,烯烴到烯烴轉移的過程和β-滷代碳正離子介導的途徑是影響立體選擇性的主要因素。因此,科研人員重點研究分子內不對稱滷環化反應。(來源:J. Am. Chem. Soc.)接下來,作者考察了反應的底物範圍(Table 2)。苯環上對位或間位含有各種取代基的肉桂酯都能使反應順利進行,並得到高收率、高ee值的目標產物 (entries 1−8)。值得注意的是,對位取代基的電子性質影響了反應速率,類似於輔助基團中的取代基效應。這證明了烯烴滷化和半原酸酯的形成在動力學上都是相關的。
  • 反應中結構重塑所誘發之電催化二氧化碳高選擇性還原成甲烷
    ▲第一作者: 國立臺灣大學Chia-Jui Chang與Sheng-Chih Lin ;通訊作者:陳浩銘 通訊單位:國立臺灣大學 論文DOI: https://doi.org/10.1021/jacs本文構築一反應系統:在銅奈米在線修飾不同程度的銀,來探討金屬修飾對於銅系催化劑的二氧化碳還原選擇性的影響。使用一系列的原位表徵技術(X射線吸收光譜、X射線繞射、拉曼光譜),本課題組發現經由適當的金屬修飾,該銅銀雙金屬催化劑會於反應中進行結構重組產生銅銀合金,而該合金化過程會進而優化整體催化劑的d能帶中心,引導整體催化反應傾向於二氧化碳還原反應(弱化析氫反應)並高選擇性地將二氧化碳還原成為甲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