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己二烯胺[8+2]與[4+2]環加成反應的機理和選擇性

2021-01-14 科學網

環己二烯胺[8+2]與[4+2]環加成反應的機理和選擇性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3 15:46:25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K. N. Houk研究團隊揭示了環己二烯胺[8+2]與[4+2]環加成反應的機理和選擇性。相關研究成果於2021年1月8日發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會志》。

研究人員表示,取決於七氟乙烯上存在的取代基金雞納生物鹼催化的2-環己烯酮與肌醇酮和各種七氟乙烯的環加成反應生成[8+2]或[4+2]環加合物。

研究人員報導了含有二酯和巴比妥酸取代基的七氟乙烯的新實驗結果,結合計算研究闡明了控制[8+2]和[4+2]環加成途徑的因素,包括這些高階環加成的化學選擇性、區域選擇性和立體選擇性。質子化金雞納生物鹼伯胺催化劑與2-環己烯酮反應形成線性二胺中間體,隨後進行逐步的[8+2]或[4+2]環加成。對流層酮和不同的七氟乙烯最初均形成[8+2]環加合物。

最終產物是由[8+2]環加成反應的可逆性和[4+2]產物的相對熱穩定性決定的。其中質子化的催化劑和環庚三烯酮/庚富烯之間的立體相互作用區別,導致過渡態表現出立體異構體的結構區別。巴比妥酸七氟乙烯的[8+2]環加成得到的產物具有前所未有的五元環和六元環的反式融合,而從氰基七氟乙烯酯和二酯七氟乙烯中得到的[8+2]環加合物具有順式關係。利用ωB97X-D密度泛函的DFT計算解釋了立體選擇性的機理、熱力學和起源。

附:英文原文

Title: [8+2] vs [4+2] Cycloadditions of Cyclohexadienamines to Tropone and Heptafulvenes—Mechanisms and Selectivities

Author: Xiangyang Chen, Mathias Kirk Thgersen, Limin Yang, Rune F. Lauridsen, Xiao-Song Xue, Karl Anker Jrgensen, K. N. Houk

Issue&Volume: January 8, 2021

Abstract: The cinchona-alkaloid-catalyzed cycloaddition reactions of 2-cyclohexenone with tropone and various heptafulvenes give [8+2] or [4+2] cycloadducts, depending on the substituents present on the heptafulvene. 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new experiments with heptafulvenes, containing diester and barbiturate substituents, which in combination with computational studies were performed to elucidate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8+2] vs [4+2] cycloaddition pathways, including chemo-, regio-, and stereoselectivities of these higher-order cycloadditions. The protonated cinchona alkaloid primary amine catalyst reacts with 2-cyclohexenone to form a linear dienamine intermediate that subsequently undergoes a stepwise [8+2] or [4+2] cycloaddition. Both tropone and the different heptafulvenes initially form [8+2] cycloadducts. The final product is ultimately decided by the reversibility of the [8+2] cycloaddition and the relative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4+2] products. The stereoisomeric transition states are distinguished by the steric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protonated catalyst and tropone/heptafulvenes. The [8+2] cycloaddition of barbiturate-heptafulvene afforded products with an unprecedented trans-fusion of the five- and six-membered rings, while the [8+2] cycloadducts obtained from cyanoester-heptafulvene and diester-heptafulvene were formed with a cis-relationship. The mechanism, thermodynamics, and origins of stereoselectivity were explained through DFT calculations using the ωB97X-D density functional.

DOI: 10.1021/jacs.0c10966

Source: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10966

 

相關焦點

  • 這篇JACS,玩轉催化選擇性!
    金雞納生物鹼催化2-環己烯酮、庚三烯酮、庚富烯(heptafulvene)的環加成反應中,當庚富烯的取代基有所區別,該催化反應分別能夠進行[8+2]、[4+2]環加成反應。Houk、丹麥奧胡斯大學Karl Anker Jørgensen等報導了庚富烯參與的成環反應實驗進展,通過巴比妥酸鹽、二酯修飾的庚富烯作為底物,結合計算化學手段,對此類高階環加成過程中控制[8+2]、[4+2]的過程中化學選擇性、區域選擇性、立體選擇性等方面進行理解。
  • 可見光碟機動「2+2」環加成反應合成氮雜環丁烷
    對於四元環分子的合成而言,現有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光碟機動的分子間[2+2]環加成反應,該反應可以快速合成環丁烷和氧雜環丁烷(噁丁環),但是要想合成氮雜環丁烷卻頗具挑戰(圖1a)。迄今為止,還未報導過利用光碟機動的分子間[2+2]環加成反應來製備氮雜環丁烷的通用策略,僅有的幾個例子底物範圍十分局限(圖1b),並且通常需要高能的紫外光,從而降低了反應的官能團兼容性。
  • 上海交大李長坤課題組JACS:鈷催化的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烯丙位胺化
    此外,仲胺如N-甲基苯胺和二氫吲哚也是合適的反應配偶體,可以高選擇性得到相應的烯丙胺3ai和3aj;苯肼2k也可以參與該反應得到3ak,其可轉化為N-烯丙基吲哚。接下來,作者用各種碳酸烯丙基酯和對茴香胺2b作為模型底物考察了反應的適用範圍(Scheme 3),發現該反應對由丁-3-烯-2-醇衍生的碳酸烯丙基酯有效並以高收率(84%)和對映選擇性(97% ee)得到烯丙胺3bb。
  • 烯基二炔和苯乙烯發生的銅催化的[3+2]環加成反應,通過形成含銅全碳1,3-偶極子得到手性吡咯橋連[2.2.1]骨架
    受到啟發,作者本文發展了銅催化的不對稱二炔環化反應生成供體/供體銅卡賓,從而立體選擇性地構建了多種多環吡咯。作者認為該方法主要有兩個難點,1,3-偶極子可能會經過原脫金屬過程得到稠環戊烯吡咯;由於存在許多不飽和的部分,可能會存在許多副反應。首先,作者以烯基N-炔丙基炔醯胺1為原料在銅催化下和苯乙烯反應來確定最佳反應條件。
  • 「精確制導」——鈀催化1,3-二炔的高選擇性氨甲醯化反應
    而化學領域的「精確制導武器」往往就是各種高反應活性、高選擇性的催化劑,特別是近年來發展迅猛的過渡金屬催化劑。過渡金屬催化的醯基化反應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被廣泛地運用於合成多功能醯基和延長碳鏈等。其中烯基的氨甲醯化反應已被完善地開發,如構建支鏈型醯胺、直鏈型醯胺和含芳基醯胺體系。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運用Pd催化體系,具有非常良好的化學選擇性和區域選擇性。
  • Angew:鎳催化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烯基化反應
    Angew:鎳催化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烯基化反應近日,南京大學朱少林教授課題組與上海大學龔和貴教授課題組共同合作在Angew. Chem. Int. Ed.上發表論文,報導了NiH催化的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遷移性加氫烯基化反應(hydroalkenylation),以高收率和優異的化學選擇性獲得苄位烯基衍生物。
  • . | DNA編碼文庫合成的丙二烯環加成反應
    鑑於環張力促進的反應在化學生物學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作者受到Garg課題組最近工作的啟發,發展了一種用於DELs合成的環張力促進的環加成反應。將該前體用CsF處理,原位生成環丙二烯後與偶氮化合物在DMSO與水的混合溶劑中發生環加成,質譜沒有檢測到除前體和目標產物以外的含DNA的分子,表明該反應是高度選擇性的。雖然溶劑中水的比例越高轉化率就越低,但是這可以通過增加CsF的當量來解決。在得到了這一結果後,作者嘗試將環加成的底物拓展到其他的1,3-偶極子、吡咯、烯烴等結構。
  • 通過給氫鍵配體實現鈀-氧雜烯丙基的手性逆電子需求(3+2)環加成反應
    通過給氫鍵配體實現鈀-氧雜烯丙基的手性逆電子需求(3+2)環加成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2 16:53:55 近日,南開大學的資偉偉課題組通過給氫鍵配體實現了鈀-氧雜烯丙基的手性逆電子需求
  • 有機化學考研總結——第六彈(縮合反應、胺、含氮芳香化合物)
    (4) 不對稱酮的縮合反應a.若形成的是α-二羰基化合物,可通過加熱失羰。酮在α-H的選擇上與羥醛縮合時類似。(參見十七、3.(5)醛、酮交叉縮合的選擇控制)(3) 用烯胺控制動力學產物a. 烯胺與亞胺為互變異構,相當於烯醇,可用於固定烯醇式。用
  • CCS Chemistry | 聚集誘導首次實現可見光催化芳基端烯[2+2]環加成
    中科院理化所吳驪珠課題組首次證實分子聚集降低芳基端烯三重態能量,實現可見光催化分子間的[2+2]環加成反應,解決了具有高氧化還原電位和高三重激發態能量的端烯分子活化問題,為可見光催化轉化提供了新的反應機制和設計思路。環丁烷骨架是眾多活性藥物分子和天然產物的基本構築單元。烯烴的[2+2]光環加成反應是構築四元環丁烷的有效方法。
  • 有機人名反應——1,3-偶極環加成反應(Huisgen 反應)
    1,3-偶極環加成反應(Huisgen 反應)1,3-偶極加成,或被稱為Huisgen反應,Huisgen環加成反應,是發生在1,3-偶極體和烯烴、炔烴或相應衍生物之間的環加成反應,產物是一個五元雜環化合物。烯烴類化合物在反應中稱親偶極體。德國化學家Rolf Huisgen首先廣泛應用此類反應製取五元雜環化合物,這類反應是合成單環及多環化合物的一種重要方法。
  • 葛少中Angew:鉻催化單取代聯烯的選擇性二聚硼氫化反應
    本文亮點:1)採用廉價的CrCl2作為催化劑;2)反應具有很好的化學選擇性、區域選擇性和立體選擇性,得到單一構型的二聚硼氫化產物;3)含硼官能團的(E,Z)-1,4-二烯烴分子可進一步衍生為其他功能化小分子。
  • 鎳催化烯基溴化物與烯烴的區域選擇性和對映選擇性苄基烯基化反應
    作者以4-苯基-1-丁烯(1a)與對-(2-溴)烯基茴香醚(2a)的遷移氫烯基化來開始研究(圖2)。在對鎳催化劑,氫化物來源,鹼和溶劑進行了篩選之後,在-10 °C下以86%的分離收率得到了所需的遷移氫烯基化產物(3a),具有良好的區域選擇性。
  • 鈀催化的立體選擇性高階環加成製備「5.5.0」和[4.4.1
    然而,目前仍缺乏通用的策略來合成中環化合物,這主要是因為合成過程中存在著不利的跨環張力和熵效應。近年來,化學家們通過分子間高階環加成反應來製備含中環的複雜多環結構,其中環庚三烯酮的環加成反應能夠立體選擇性地構建橋聯或稠合的雙環化合物。
  • 胺中N-H鍵在內烯烴上的催化不對稱加成反應
    胺中N-H鍵在內烯烴上的催化不對稱加成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4 17:07:49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John F.
  • 【計算】JACS:過渡結構鍵長預測分叉周環反應選擇性
    這一類反應從反應物出發經過同一個分叉過渡態得到多個產物,由此帶來了反應選擇性的新起源。在有機環加成領域,義大利帕維亞大學的Caramella教授於2002年提出首個分叉反應,即環戊二烯二聚。如圖1a所示,此反應的endo過渡結構存在C2對稱性,因此每個環戊二烯分子在環加成過程中既可以作為雙烯體,又可作為親雙烯體。兩種對應的二聚化產物實為同一分子,但可通過同位素標記區分。
  • Al(III)離子對催化的羰基-烯烴關環複分解反應
    在此基礎上,近期他們將超親電Al(III)離子對運用到羰基-烯烴複分解關環反應中,以優異的收率和選擇性製備了一系列環己烯和環庚烯,解決了先前方法學中低收率和低化學選擇性的問題。相關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 Catalysis 上。
  • 清華羅三中課題組Angew:第一例催化不對稱烯胺-苯炔的偶聯反應
    由於苯炔是高反應活性和非極性的中間體,基於苯炔中間體的不對稱催化是挑戰性難題。近日,清華大學羅三中教授課題組在Angew發表論文,報導了一種電化學氧化生成苯炔和環己炔中間體的方法,並成功與手性伯胺催化相結合,從而實現第一例催化不對稱烯胺-苯炔(環己炔)的偶聯反應。研究發現乙酸鈷可穩定原位生成的芳炔中間體並促進其與烯胺的偶聯。此外,該催化體系可用於構建具有季碳手性中心的α-芳基或環己烯衍生物。
  • 銥催化的乙烯基疊氮化物和外消旋烯丙基碳酸酯的高度對映選擇性偶聯反應
    例如,在對Pd催化的AAA的研究中,Hou和他的同事發現乙腈的a-碳環(在DMSO中為pKa≈31)不能與烯丙基親電試劑反應,但會與另一分子乙腈形成烯胺(Thorpe反應)。因此,乙腈的高度通用和對映選擇性烷基化仍然難以實現。乙烯基疊氮化物,即包含共軛烯烴和疊氮化物部分的分子。由於最近開發了更方便的合成方法,因此疊氮化乙烯基化學越來越受到合成化學家的關注。
  • 光介導的手性磷酸鹽催化N-乙醯基烯胺的不對稱雙官能化反應
    我們選擇N-乙醯基烯胺1和苯乙酸衍生的RAE 2和吲哚3作為模板反應物,但我們發現以手性磷酸6作為催化劑時,幾乎拿不到目標產物,而會生成一種二組分偶聯的副產物5。然後我們繼續篩選了不同的光催化劑以及進行了一些控制實驗,最終確定了最優條件,該條件能夠以69%的分離收率和90%的對映選擇性得到目標產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