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眾所周知,烯烴複分解(olefin metathesis)反應廣泛應用於基礎研究、藥物及其它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合成、聚合物材料以及工業合成等領域,因此獲得了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的表彰。近年來,化學家們陸續發展了炔烴複分解、烷烴複分解以及羰基-烯烴複分解反應(carbonyl-olefin metathesis),其中,在Lewis酸催化下,通過氧雜環丁烷中間體(由羰基和烯烴的[2+2]環加成反應形成)的羰基-烯烴複分解關環反應更是引人矚目。美國密西根大學的Corinna S. Schindler 教授課題組在這一領域有不少亮眼工作,比如在催化劑負載量(5%)FeCl3的作用下利用該反應構建五元環體系(Nature,2016, 533, 374-379,點擊閱讀詳細),以及構建稠環芳烴(J. Am. Chem. Soc.,2017, 139, 2960-2963,圖1)。但是,該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是因為Lewis酸催化的羰基-ene反應會作為競爭反應,從而降低複分解反應的收率。
圖1. 研究背景。圖片來源:Nat. Catal.
2019年,Schindler 教授課題組報導了Lewis酸超親電體(Fe(III)二聚體)催化的脂肪酮羰基-烯烴複分解關環反應(圖1b,J. Am. Chem. Soc., 2019, 141, 1690–1700)。在此基礎上,近期他們將超親電Al(III)離子對運用到羰基-烯烴複分解關環反應中,以優異的收率和選擇性製備了一系列環己烯和環庚烯,解決了先前方法學中低收率和低化學選擇性的問題。相關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 Catalysis 上。
首先,作者對該反應的條件進行了優化(圖2)。先前報導的離子對催化劑以及I2並不能很好地催化這一反應(entries 1–4,圖2a)。同樣地,FeCl3、GaCl3、InCl3和AlCl3的催化效果也較差,環己烯14的最高收率僅25%。於是,作者猜想Lewis酸性更強的離子對或許能夠有效地催化該反應。事實上,通過在氯化物中加入銀鹽產生AgCl沉澱,便可獲得了一類Lewis酸性更強的雙金屬離子對[M1Cl2][M2Fn]。如圖2a所示,在嘗試了不同的金屬M1後,作者得到了最優的催化劑[AlCl2][SbF6],目標產物的收率高達90%。
圖2. 條件優化-Lewis酸篩選。圖片來源:Nat. Catal.
為了證實該反應中起催化作用的是[AlCl2]+,作者進行了控制實驗(圖2b)。具體而言,使用五種不同的Lewis酸物種(AlCl3、AgSbF6、[AlCl2][SbF6]、AlCl2F和SbF5)進行反應,結果顯示AlCl3、AgSbF6和AlCl2F並不能促進芳基酮16的複分解反應;相比之下,[AlCl2][SbF6]能以99%的收率得到目標產物17;SbF5也能實現這一轉化,儘管收率有所降低(41%)。此外,真空過濾後回收到1.5 mg白色固體,X-射線粉末衍射分析顯示該白色固體是AgCl,進一步證實了該反應過程中AgCl的定量、定性形成。
在最優條件下,作者對反應的底物範圍進行了考察(圖3)。首先考察了烯基部分的取代基,甲基、苯基取代的底物都能兼容該反應,儘管苯基取代的底物收率較低。值得一提的是,末端烯烴18d也能實現這一轉化,以68%的收率得到目標產物。然而,雙苯基烯烴(18e)、巴豆烯(18f)以及烯丙基(18g)都不能發生反應,這可能是由於18e中苯基的空間效應限制了其反應性,18f和18g中丙烯基和乙烯基的親核性較弱。其次,不論芳基酮的鄰、間、對位帶有供電子取代基還是缺電子取代基,均能兼容該反應,以較好的收率得到目標產物。此外,碳鏈中含雜原子(特別是氧)的芳基酮也能耐受該反應,以極好的收率(66-99%)得到複分解產物(20、23、25、26、28和36)。值得一提的是,該反應還能合成先前無法獲得的七元環產物(41、42),收率分別為43%和51%。
圖3. 底物拓展。圖片來源:Nat. Catal.
隨後,作者對反應機理進行了探究(圖4)。如圖4b所示,該反應不僅會產生羰基-烯烴複分解產物29,還會生成羰基-ene反應產物44。為了確定羰基-ene反應的可逆性,他們單獨合成羰基-ene產物44,並通過1H NMR分析跟蹤反應進程(圖4d)。在反應的初始階段,44主要轉化為最初的底物43;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轉化為複分解產物29。值得一提的是,從44生成29的表觀速率常數(kobs(COM) = 0.246)與從43生成29的表觀速率常數(kobs(COM) = 0.247)非常接近。這表明羰基-ene反應產物44的形成是可逆的,44與43之間存在著平衡關係。
圖4. 機理研究-可逆羰基-ene反應研究。圖片來源:Nat. Catal.
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研究了羰基-ene產物44的反應過程(圖5a)。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表明44會經歷兩個不同的反應歷程(圖5b)。在生成底物43的過程中,44會首先經歷六元環過渡態TS-I(焓變能壘10.6 kcal/mol),也就是逆羰基-ene反應。而在生成產物29的過程中,44會經過四元環過渡態TS-II(焓變能壘11.3 kcal/mol),也就是加氫烷氧基化反應(Hydroalkoxylation),生成氧雜環丁烷中間體(47+IP)。
圖5. 機理研究-羰基-ene產物可逆反應的DFT計算。圖片來源:Nat. Catal.
因此作者推測,羰基-烯烴關環複分解反應是通過兩種不同的機理進行的。如圖6a所示,作者提出了可能的反應機理。具體而言,底物50在超親電離子對的作用下生成Lewis酸-鹼絡合物51,後者會經歷兩個不同的反應歷程。其中一個就是上述的可逆羰基-ene反應,生成中間體52,隨後發生加氫烷氧基化反應生成氧雜環丁烷中間體54。另一個反應途徑便是進行[2+2]環加成反應,生成氧雜環丁烷54,後者經歷逆[2+2]環加成反應得到目標產物12和丙酮15。然而,對於沒有烯基β-H的底物而言,情況又有所不同(圖6b)。底物18b不能發生羰基-ene反應,它只能通過羰基-烯烴複分解反應得到環己烯19,但反應的產率只有44%。這說明先通過[2+2]環加成反應生成氧雜環丁烷中間體,再經歷逆[2+2]開環得到產物的過程的確有效,但產率的差異則表明了加氫烷氧基化反應或許是羰基-烯烴關環複分解的主要途徑。
圖6. 機理研究-反應的兩個途徑。圖片來源:Nat. Catal.
為了區分羰基-ene反應和直接[2+2]環加成的重要性,作者合成了氘代底物D-43(圖7)。如果氘代底物阻礙了預期的反應,那麼氫遷移對羰基-烯烴複分解反應是至關重要的。換句話說,氘代會導致明顯的一級動力學同位素效應(KIE)。相比之下,如果直接進行[2+2]環加成反應,那麼得到的會是二級動力學同位素效應。事實上,在底物D-43的反應中,氘代的確有效地降低了反應速率,呈現出一級KIE(kH/kD = 2.09±0.07,圖7c),進一步證實了羰基-ene反應對於羰基-烯烴複分解反應必不可少。
圖7. 機理研究。圖片來源:Nat. Catal.
此外,計算機模擬的完整反應路徑研究也證實了羰基-ene中間體是至關重要的(圖8),這是因為羰基-ene反應的過渡態能量(TS-I,10.6 kcal/mol)比[2+2]環加成反應過渡態的能量(TS-II,11.2 kcal/mol)低。具體而言,Lewis酸與芳基酮45的羰基氧鍵合使其活化,隨後經過48(TS-I)進行羰基-ene反應得到不飽和醇中間體46+IP。接著經49(TS-II)進行加氫烷氧基化反應得到氧雜環丁烷中間體47+IP,不過該步驟的過渡態能量高達11.3 kcal/mol。隨後跨越7.1 kcal/mol的過渡態(TS-IV)能壘,使得氧雜環丁烷中間體61(TS-IV)開環,最終得到羰基-烯烴關環複分解反應產物62。
圖8. 機理研究-完整的反應路徑研究。圖片來源:Nat. Catal.
總結
Schindler 教授課題組發展了超親電Al(III)離子對[AlCl2][SbF6]催化的羰基-烯烴關環複分解反應,用以構建六元環或七元環化合物,克服了先前方法學的低收率和低選擇性問題。在筆者看來,這一工作頗具創新性,比如通過AgCl沉澱製備離子對的思路就很巧妙,並且所使用的離子對催化劑也不像過渡金屬催化劑一樣昂貴難得。隨後的機理研究部分也開創性地發現了可逆羰基-ene反應對該反應的重要性。另外,本文側重於反應的催化效益和機理研究,或許,在天然產物和藥物合成領域中的應用留待未來研究?
Superelectrophilic aluminium(III)–ion pairs promote a distinct reaction path for carbonyl–olefin ring-closing metathesis
Ashlee J. Davis, Rebecca B. Watson, Daniel J. Nasrallah, Jessica L. Gomez-Lopez, Corinna S. Schindler
Nat. Catal., 2020, 3, 787-796, DOI: 10.1038/s41929-020-00499-5
導師介紹
Corinna S. Schindler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744
(本文由Ewald von S.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