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萬小兵教授團隊Angew:可見光催化的烯烴雙氯化反應

2020-09-23 X一MOL資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已有的含雙氯結構的天然產物超過2000多種,這類天然產物常用作手性催化劑、藥物中間體、有機合成中間體。氯原子的引入將會顯著的改變化合物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這些化合物常常應用於藥物、農藥、材料科學等領域。因此,合成含雙氯的化合物尤為重要。目前,合成雙氯化反應的方法有:a)經歷鎓離子中間體的親電加成反應,得到反式雙氯化合物;b) 以二苯基二硒醚為催化劑,經歷硒正離子中間體的親電加成反應,得到順式雙氯化產物;c) 採用電催化模式,經歷自由基中間體得到雙氯化合物。


以上方法都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諸如反應條件苛刻、產率低、底物範圍窄,需要有毒、有害、重汙染的氯源以及昂貴的催化劑等。因此,發展一種原料來源豐富、綠色、溫和、高效、節能、環境友好的可見光催化的氯化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近日,蘇州大學萬小兵教授等研究者在Angew. Chem. Int. Ed. 報導了一種可見光催化的烯烴雙氯化的方法。該方法採用了家用LED燈作為光源,氯化銅作為催化劑或添加劑,在空氣或氮氣氛圍中反應獲得高產率的雙氯化合物。與傳統的合成方法相比該方法具有以下優勢:(1)底物普適性廣泛,非活化烯烴、內烯烴以及含各種取代基的芳香烯烴均兼容於該體系;(2)對於不同種類烯烴,採用不同的反應模式;(3)可達到克級規模合成;(4)尤其對於脂肪族烯烴,採用廉價且小分子量的鹽酸作為氯源,大大降低了合成成本;(5)反應體系溫和、簡單。


在優化條件下,作者對底物範圍進行了考察,含有各種吸電子基(NO2、SO2、CN、CF3、F、Cl、Br、I等)和給電子基團(Me、t-Bu、MeO等)的脂肪族烯烴都能兼容,以中等到優秀的產率得到相應的雙氯化產物。


同樣,芳香族烯烴底物在其最優條件下,含各種取代基的端烯和內烯烴均能以中等以上的收率獲得目標產物,其中內烯烴得到的雙氯化產物有較好的立體選擇性。


接下來,作者對其反應機理進行了考察。通過自由基捕獲實驗、自由基攫氫實驗和自由基開環實驗共同證明了氯自由基的生成及與烯烴的加成方式,提出的機理如下:


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文章第一作者為蘇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廉鵬程


Visible‐Light‐Induced Vicinal Dichlorination of Alkenes through LMCT Excitation of CuCl2

Xiaobing Wan, Pengcheng Lian, Wenhao Long, Jingjing Li, Yonggao Zheng

Angew. Chem. Int. Ed., 2020, DOI: 10.1002/anie.202010801


萬小兵博士介紹


萬小兵,理學博士,江蘇泰州人。1997年7月於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獲學士學位,1998 年9月至2001年7月,南京大學化學系攻讀碩士學位,從事超分子化學研究。2001 年9月至2005年7月,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系統研究了Ru/Rh 催化的不對稱催化氫化反應,合成了一系列價格低廉、對映選擇性高的手性雙磷配體。2005 年7月進入北京大學從事Pd 催化的C–H 鍵活化研究,取得了原創性的研究結果。2007年7月進入蘇州大學工作,任職副教授。2012年破格聘為研究員,2014年遴選為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綠色氧化反應、多組分反應、氟化學等領域的研究。迄今為止,已在JACS,Angew. Chem.,Org. Lett.,JOC,Chem. Commun.,Chem. Eur. J.Adv. Synth. Cat.等國際一流研究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與引用。申請中國發明專利28項,已經授權15項。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12865

相關焦點

  • 一百多年前的啟示,成就了無需使用氯氣的雙氯化反應
    但這種試劑對光及熱十分敏感,在低溫條件下也僅能相對短時間保存,因而常常需要現用現制,此時仍舊需要操作人員使用氯氣預先製備PhICl2。除此之外,氯化過程需要使用化學計量的高價碘試劑,反應後會產生大量的碘代苯及其他產物,原子經濟性較差。
  • Angew:NHC催化實現烯烴的自由基醯基氟烷基化反應
    近日,成都大學四川抗生素工業研究所李俊龍教授課題組和成都中醫藥大學韓波教授課題組共同合作在Angew發表論文,報導了通過N-雜環卡賓有機催化多組分反應,實現烯烴與芳族醛、氟烷基試劑的自由基醯基氟烷基化反應。值得注意的是,該催化體系,包括苯乙烯、環狀內部烯烴、吲哚、乙烯基醚、乙烯基酯、未活化的簡單烯烴等,均體現較好的兼容性。
  • Angew:鎳催化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烯基化反應
    Angew:鎳催化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烯基化反應近日,南京大學朱少林教授課題組與上海大學龔和貴教授課題組共同合作在Angew. Chem. Int. Ed.上發表論文,報導了NiH催化的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遷移性加氫烯基化反應(hydroalkenylation),以高收率和優異的化學選擇性獲得苄位烯基衍生物。
  • 湖南大學Angew:電催化/Co協同催化烯烴雙芳基化
    湖南大學李金恆等報導了電化學Co催化烯烴官能團化方案,通過富電子芳烴對烯烴進行1,2-雙芳基化,主要通過自由基接力方法實現了合成含有多個芳基官能團的烷烴。此外,通過簡單的將Pt陰極替換為石墨棒陰極,該反應能夠通過1,2-雙芳基化、成環、脫氫級聯反應合成得到11,12-二氫
  • 趙惠民團隊Nature:可見光,照亮酶催化不對稱合成的新徵程
    此外,還有不少科學家嘗試拓展酶的反應性,也就是說,讓酶來催化自然界中沒有催化過的反應。然而,不同於化學催化,酶催化的反應類型研究較少,如烯烴的自由基氫烷基化反應就尚未涉及。理論上,γ-手性羰基化合物可以通過羰基α-滷代物與非活化烯烴在光作用下發生分子間自由基氫烷基化反應得到,但該反應即使對於酶催化來說也極具挑戰,原因有四:(一)產生的親電自由基中間體需要有足夠長的壽命以保證其選擇性地發生交叉偶聯反應而不是脫滷;(二)這種雙分子轉化要求羰基化合物和烯烴都要結合在酶催化中心並相互靠近;(三)新生成的C(sp3)-C(sp3)鍵可自由旋轉且兩個前手性的自由基中間體具有高度的柔性
  • 北京化工大學宋宇飛教授、趙宇飛教授Green Chem.: NiFe-NS 納米片長波長可見光催化苯酚羥基化制苯二酚
    開發綠色、可持續的苯酚羥基化一步合成苯二酚是目前研究的重點和難點;近日,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學院宋宇飛教授和趙宇飛教授團隊利用超薄鎳鐵層狀雙金屬氫氧化物納米片(NiFe-NS)實現了在最高 550 nm 波長下苯酚羥基化製備苯二酚的高效高選擇性催化轉化。通過多種表徵手段和理論計算,豐富的表面缺陷被認為是 NiFe-NS 催化能力的關鍵。
  • 老樹開新花,普林斯頓大學團隊再次填補烯烴氫胺化又一空白
    > 近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Robert R.Knowles教授研究團隊基於以往的研究工作,以可見光參與的Ir(III)催化過程解決了這一問題,並將研究成果發表在知名化學期刊J. Am. Chem. Soc.上。
  • 崔歆教授:基於鐵催化的簡單烯烴化合物的胺烷基化多取代反應研究
    /acscatal.0c02676 全文速覽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崔歆課題組通過鐵串聯催化實現了烯烴的多取代胺烷基化反應,合成了一系列六氫嘧啶及四氫吡啶衍生物,並通過多種研究手段清楚闡述了反應機理。同時,這一方法也使1,3-二胺及橋連雙哌啶骨架等複雜化合物的構建有更好的步驟經濟性。背景介紹A. 烯烴的取代反應介紹 烯烴的催化轉化是現代有機化學的研究熱點和基石。
  • 廈門大學王野教授近期催化成果集錦
    廈門大學王野教授課題組長期從事多相催化研究,近年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合成氣、二氧化碳以及其他C1分子的催化轉化,(2)光催化和電催化用於C1分子和生物質的化學合成,(3)生物質的催化轉化(木質纖維素及相關平臺分子),(4)甲烷和低烷烴的C-H活化和選擇性轉化。今年來,王野教授及其合作者在上述相關領域有重要研究結果相繼發表。
  • 董廣彬教授借力Catellani反應合成全碳四取代烯烴
    此外,環狀炔烴種類有限,意味著碳金屬化過程在合成非環狀烯烴時具有較大的優勢,但構建環狀烯烴則較為雞肋。▲炔烴碳金屬化合成全碳四取代烯烴(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最近,美國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董廣彬教授團隊另闢蹊徑,藉助氯代烯烴參與的Catellani反應,實現了一系列環狀及非環狀全碳四取代烯烴的高效構建。
  • 光催化再登Nature,劍橋大學大神級科學家帶你玩轉光催化!
    Gaunt通訊單位:劍橋大學 研究要點:1. 通過光催化方法實現了羰基的烷基化胺化雙官能團化反應。2. 使用矽烷作為還原劑,不使用金屬催化劑。有的反應需要加入自由基引發劑。3. 三組分一步反應,底物廣泛,反應速度較快,40 W藍光LED照射,室溫8 h完成。4.
  • 廈門大學王野等:串聯催化實現CO和CO2加氫制低碳烯烴
    基於以上現狀廈門大學成康博士、張慶紅教授、王野教授等在國際知名期刊ACS Catalysis上發表題為「Tandem Catalysis for Hydrogenation of CO and CO2 to Lower Olefins with Bifunctional Catalysts Composed of Spinel Oxide and SAPO-34」的論文。
  • 湖南大學李潤課題組:親水性聚合物可見光催化NADH再生
    此外,以「二苯並噻吩碸」為光敏單元的聚合物(線性聚合物或三維網絡結構)亦被報導用於可見光碟機動光催化產氫(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792)。然而,共軛微孔聚合物在NADH再生中的應用卻至今仍未被報導。另外,對於光催化NADH再生而言,目前研究的焦點集中於催化效率的提升,然而對於反應中光生電子的傳遞路徑以及中間產物類型仍然缺乏清晰的認識。
  • 同濟大學費泓涵教授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獲重要進展
    利用太陽光一步法光催化全解水產氫(不添加任何犧牲劑條件下將水分解成2:1的H2和O2)是最簡單和經濟的綠色制氫方案之一。鑑於該過程是熱力學爬坡反應且涉及多電子轉移,被認為是化學領域一大「聖杯式」難題。迄今為止,僅極少數單組份半導體光催化劑可通過一步法初步實現該反應。
  • Al(III)離子對催化的羰基-烯烴關環複分解反應
    「出雙入對」的妙處:Al(III)離子對催化的羰基-烯烴關環複分解反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眾所周知,烯烴複分解(olefin metathesis)反應廣泛應用於基礎研究、藥物及其它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合成、聚合物材料以及工業合成等領域,因此獲得了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的表彰。
  • 陸安慧教授團隊: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制烯烴非金屬催化體系研究進展
    低碳烯烴是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 通過脫氫反應將低碳烷烴轉化為同碳數的烯烴是烷烴高值化利用和烯烴原料多元化的重要途徑. 烷烴氧化脫氫制烯烴的反應具有不受反應平衡限制、無積炭、反應溫度低等優點, 一直是研究的熱點. 傳統的金屬氧化物具有較好的催化劑活性, 但容易造成烯烴的過度氧化而導致烯烴選擇性低.
  • 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團隊揭示氧空位與CO2催化加氫構效關係
    近日,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團隊通過構建具有特定結構的模型催化劑,在揭示氧空位形成能與二氧化碳催化加氫性能關係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題為「Insights into the influence of CeO2 crystal facet on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over
  • 胺中N-H鍵在內烯烴上的催化不對稱加成反應
    胺中N-H鍵在內烯烴上的催化不對稱加成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4 17:07:49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John F.
  • 江海龍教授Angew:單分散金屬磷化物促進MOF光催化產氫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江海龍教授課題組基於前期工作基礎,通過預先合成小尺寸的TMPs納米顆粒,基於MOF良好的限域作用,以UiO-66-NH2為載體,實現了小尺寸、單分散TMPs穩定用於光催化產氫,其中Ni2P作為共催化劑時展現出優於Pt的光催化活性。實驗中充分利用MOF合成過程中高度的可控性與可調性,減小催化劑中變量,並進一步結合詳細的熱力學、動力學分析研究了TMPs與Pt作為共催化劑的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