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歆教授:基於鐵催化的簡單烯烴化合物的胺烷基化多取代反應研究

2020-09-04 研之成理

▲第一作者:錢曉琳,周慧 ;通訊作者:崔歆
通訊單位: 密西西比州立大學

論文DOI:10.1021/acscatal.0c02676

全文速覽

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崔歆課題組通過鐵串聯催化實現了烯烴的多取代胺烷基化反應,合成了一系列六氫嘧啶及四氫吡啶衍生物,並通過多種研究手段清楚闡述了反應機理。同時,這一方法也使1,3-二胺及橋連雙哌啶骨架等複雜化合物的構建有更好的步驟經濟性。

背景介紹

A. 烯烴的取代反應介紹

烯烴的催化轉化是現代有機化學的研究熱點和基石。縱觀傳統的加成反應到現代的催化氫化反應和烯烴官能團化反應,大量合成方法都建立在對烯烴雙鍵的加成上,實現飽和烷烴的構建。不同的是,另一類型的反應通過對環繞雙鍵的C–H鍵進行取代從而保持烯烴的不飽和度,為進一步的官能團化提供了可能。一般烯烴取代反應可以有如下的策略: ene,Prins和Heck偶聯等基礎有機人名反應,以及烯丙基或乙烯基C–H鍵催化官能團化。

研究的核心問題:通過多取代反應保留烯烴的不飽和度,從而有進一步官能團化的潛力,為構造分子複雜多樣性提供了可能。

▲圖1.反應研究背景


B. 反應的挑戰性

催化的分子間aza-Prins和imino-ene反應廣泛的應用於藥物和活性天然產物的合成中,都可以圍繞保留的C=C雙鍵進行官能團化,是兩大類相關聯的胺烷基化反應。與aza-Prins環化反應相比,分子間的aza-Prins反應相關的研究較少。同時,imino-ene反應由於產物中氮原子有更強的親核性,不易進行雙鍵上的第二次親電進攻,因此,限制了其串聯反應的發展。為了實現串聯反應這一設想,兩個主要的難點亟待解決: 其一是反應性的問題,讓分子間aza-Prins和imino-ene反應啟動並且兼容,有序地被串聯起來。其二是選擇性的問題,通過人為的設計讓反應在一定的階段終止,從而保留不飽和性。

研究的盲點:通過分子間aza-Prins和imino-ene進行串聯反應是合成化學的一大挑戰,且烯烴化合物的C–H鍵串聯多胺烷基化反應從未被報導。

▲圖2.反應的潛在應用和設計

研究出發點

2017年,我們課題組報導了In催化分子間烯烴和甲醛亞胺的aza-Prins反應引發的[2+2+2]環化反應,成功地合成了多種飽和六氫嘧啶類衍生物。基於課題組前期的工作,我們設想高活性的甲醛亞胺也有引發imino-ene反應從而引入胺烷基的可能性。在弱的親核環境下,通過消除對雙鍵周圍的C–H鍵進行序列取代。倘若該迭代反應被選擇性的終止,那麼一些特殊的多取代烯烴化合物(六氫嘧啶和四氫吡啶類化合物)將會被創造出來。相關參考文獻: Chem. Sci., 2017, 8, 6520–6524.研究意義:六氫嘧啶和四氫吡啶類化合物是天然產物以及生物活性分子的重要構築板塊,實現直接由簡單烯烴一步構建任重道遠,因此具有深遠的意義。

圖文解析

▲圖3.合成不飽和氫化嘧啶類化合物的條件優化過程


與我們前期的[2+2+2]環化反應不同的是,初步的反應條件探索主要是實現消除過程從而保留雙鍵。雙對甲苯磺醯胺基甲烷作為穩定的甲醛亞胺的釋放劑,在近幾年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因此被選作亞胺源進行模板反應。在In催化分子間烯烴和甲醛亞胺的[2+2+2]環化反應的標準條件下,反應以23%的分離收率實現了不飽和六氫嘧啶的合成,因而揭示了一類新型反應: 由串聯多取代反應實現烯烴化合物不飽和度的保留。為避免碳正離子被捕獲並有效地再生雙鍵,弱的親核環境至關重要。顯而易見的是,含有不配位陰離子的路易斯酸相對於金屬滷代物酸性更強,因此對亞胺能夠較好地活化。通過對反應條件進行仔細篩選,Fe(OTf)3被選定為最優催化劑。

催化劑篩選:高價金屬具有較強的Lewis酸性可以活化亞胺從而引發串聯反應。

▲圖4.底物拓展-α-苯基苯乙烯


在最優的反應條件下,我們首先對多種芳基苯乙烯的胺甲基化反應進行了考察。一般來說,α-苯基取代的苯乙烯都能夠較好的兼容,當反應使用含不同甲基取代的苯基化合物時,產物能以61-87%的收率被分離得到。其他含供電子基的苯乙烯作底物時,反應可以中等產率提供相應的產物。不同的是,含有滷素原子或者大位阻基團以及雙取代的α-苯基苯乙烯非常適於該胺烷基化反應,給出了高達92%的產率。值得注意的是,帶有吸電子取代基的α-苯基苯乙烯也能很好的反應,產物分離收率高達99%。此外,反應可以被放大20倍,並且經過一步簡單的水解反應即可得到1,3-二胺類衍生物。

反應亮點:簡單烯烴經由兩步反應即可實現1,3-二胺類衍生物的合成。

▲圖5.合成四氫吡啶類化合物的條件優化過程


從前人的研究結果來看,α-甲基苯乙烯可用於 imino-ene反應從而實現烯烴周圍多C–H鍵的取代,結合我們推測的反應機理,經由該反應另一類重要的有機合成子四氫吡啶可以被選擇性的合成出來。經過一系列的反應條件篩選,Fe(OTf)3被選為最優催化劑並以65%的分離收率得到了相應的產物。


▲圖6.底物拓展-α-甲基苯乙烯

▲圖7.兩步法合成橋連雙哌啶骨架
在3 mol%的催化劑作用下,反應依然可以相似的產率提供產物,並且通過X-射線單晶衍射我們得到了產物的絕對構型。在最優的反應條件下,我們測試了不同的α-甲基苯乙烯。不同取代模式的α-甲基苯乙烯均可較好的兼容,並以高達78%的分離收率得到了一系列不同的四氫吡啶類化合物.有趣的是,1-茚基取代的烯烴也可以與BTM發生反應,提供了苯吡胺類藥物的三環核心結構。此外,得到的氫化吡啶產物在簡單的條件下即可轉化為橋連雙哌啶骨架。

總結

本課題組報導了一種全新的方法實現了烯烴的多取代胺烷基化串聯反應,成功得到了一系列六氫嘧啶及四氫吡啶衍生物。反應採用三價鐵作為商業可用且環境友好的催化劑,成功保留了產物的不飽和性,也為產物的進一步衍生化提供了可能。顯著的是,該方法可以高步驟經濟性地生成1,3-二胺及橋連雙哌啶骨架等複雜結構,體現了其在合成上的價值。

相關焦點

  • 董廣彬教授借力Catellani反應合成全碳四取代烯烴
    ▲包含全碳四取代烯基結構的天然產物分子(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既然這類烯烴可在諸多研究領域發光發熱,人們也曾試圖尋找簡單高效的手段實現相關結構的構建。反應具有良好的區域選擇性及底物適用性,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旗下子刊Nature Chemistry上。▲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1997年,義大利帕爾瑪大學(Università di Parma)的Marta Catellani教授團隊發現,Pd催化劑與降冰片烯(NBE)組成的協同催化體系可用於簡潔高效地合成多取代的芳香烴。
  • 蘇州大學萬小兵教授團隊Angew:可見光催化的烯烴雙氯化反應
    氯原子的引入將會顯著的改變化合物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這些化合物常常應用於藥物、農藥、材料科學等領域。因此,合成含雙氯的化合物尤為重要。目前,合成雙氯化反應的方法有:a)經歷鎓離子中間體的親電加成反應,得到反式雙氯化合物;b) 以二苯基二硒醚為催化劑,經歷硒正離子中間體的親電加成反應,得到順式雙氯化產物;c) 採用電催化模式,經歷自由基中間體得到雙氯化合物。
  • Angew:NHC催化實現烯烴的自由基醯基氟烷基化反應
    近日,成都大學四川抗生素工業研究所李俊龍教授課題組和成都中醫藥大學韓波教授課題組共同合作在Angew發表論文,報導了通過N-雜環卡賓有機催化多組分反應,實現烯烴與芳族醛、氟烷基試劑的自由基醯基氟烷基化反應。值得注意的是,該催化體系,包括苯乙烯、環狀內部烯烴、吲哚、乙烯基醚、乙烯基酯、未活化的簡單烯烴等,均體現較好的兼容性。
  • 上海有機所金屬銥催化的烯丙基取代反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過渡金屬催化惰性碳氫鍵的直接官能團化反應在近年來受到化學研究工作者的極大關注,並取得了重要進展。在這類反應中,劇烈的反應條件,當量氧化劑的使用以及選擇性難以控制等依舊是其應用中的主要制約因素。此外,從烯烴出發實現烯烴碳氫鍵活化的工作也非常少見。
  • 葛少中Angew:鉻催化單取代聯烯的選擇性二聚硼氫化反應
    研究出發點我們課題組一直致力於發展廉價過渡金屬催化不飽和烴類化合物的硼化反應,為簡潔、快速、高效地合成有機硼試劑提供新的策略。在之前研究的基礎上,我們發現在鉻催化劑催化下,單取代聯烯選擇性發生二聚硼氫化反應,快速高效地構築了一系列含硼官能團的(E,Z)-1,4-二烯烴分子(圖1C)。
  • ...教授課題組發表Ni催化的亞胺與苯乙烯及其衍生物加氫烯化反應
    Ni(0)催化的π-體系與羰基或亞胺化合物之間的偶聯反應是構建C-C鍵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該課題組最近開發了一種Ni(0)催化的烯烴與醛的加氫醯化反應來製備各種酮(J. Am. Chem. Soc.2016,138, 2957)。當醛轉換成亞胺時,得到了少量的烯丙基胺,而不是預期的酮亞胺,這個結果出乎意料。
  • Chem :董廣彬課題組烯基Catellani反應實現全碳四取代烯烴的合成
    全碳四取代烯烴廣泛存在於天然產物、生物活性分子和功能材料當中,然而其合成手段仍十分有限。芝加哥大學的董廣彬老師課題組一直從事Pd/降冰片烯協同催化的研究,近日發展了一種Pd/NBE催化烯基滷代物或OTf合成全取代烯烴的新方法,該反應底物兼容性好,各類環狀和非環狀烯基滷代物(或OTf)都能以中等到優秀收率得到目標產物。
  • Angew:鎳催化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烯基化反應
    Angew:鎳催化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烯基化反應近日,南京大學朱少林教授課題組與上海大學龔和貴教授課題組共同合作在Angew. Chem. Int. Ed.上發表論文,報導了NiH催化的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遷移性加氫烯基化反應(hydroalkenylation),以高收率和優異的化學選擇性獲得苄位烯基衍生物。
  • 鐵催化CO2加氫制烯烴取得新突破!
    Mn和Na添加劑已被廣泛研究用以提高Fe催化劑上將CO2加氫合成有價值的烯烴的效率,但關於其對催化性能和機理的影響仍存在激烈爭論。近日,北京大學馬丁教授,廈門大學王帥教授報導了通過共沉澱/洗滌製備出Fe-Mn-Na催化劑,其中Mn和Na的含量受到嚴格控制。
  • 成都生物所銅/鈀共催化烯烴不對稱硼碳化反應研究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銅/鈀共催化烯烴不對稱硼碳化反應研究獲進展 2015-11-23 成都生物研究所 通過烯烴不對稱碳硼化反應來構建手性有機硼化合物是一種簡捷高效的方法,目前相關報導非常少。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廖建課題組使用銅/鈀雙金屬共催化的方法首次實現了聯硼酸頻那醇酯和烯丙基碳酸酯對烯烴的不對稱硼碳加成反應。該方法以簡單、易得的工業品烯烴為原料,高收率、高對映選擇性地合成了一系列β-手性硼酸酯。該方法被成功地應用於抗抑鬱類藥物Preclamol的不對稱合成。
  • 立體選擇性獲得兩種新型的基於氧化吲哚的軸手性苯乙烯化合物
    因此,基於芳環的軸手性骨架的催化不對稱構建吸引了眾多科研工作者的強烈關注。其中,軸手性苯乙烯或芳基烯烴骨架存在旋轉能壘較低、構型穩定性較弱等特點,因此,此類骨架催化不對稱構建已成為該領域的一個挑戰性問題。
  • Scripps研究所合作報導電化學的酮和烯烴的還原偶聯反應
    近來,有研究報導在Zr、Ti、Ru和Os催化體系和氫原子轉移(HAT)化學中,烯烴能夠作為與羰基化合物加成的前體,儘管目前仍沒有未活化酮的分子間加成的例子。另一種極性反轉策略可以經還原性單電子方法使酮成為親核基團,然後與烯烴偶聯。但是未活化的酮和烯烴的分子間還原偶聯反應仍未見報導。
  • Al(III)離子對催化的羰基-烯烴關環複分解反應
    「出雙入對」的妙處:Al(III)離子對催化的羰基-烯烴關環複分解反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眾所周知,烯烴複分解(olefin metathesis)反應廣泛應用於基礎研究、藥物及其它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合成、聚合物材料以及工業合成等領域,因此獲得了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的表彰。
  • 鎳催化烯基溴化物與烯烴的區域選擇性和對映選擇性苄基烯基化反應
    該反應以容易獲得的烯烴為原料,可在較遠的位置選擇性地實現C(sp3)-H官能團化。由於低價位容易獲得多種氧化態,以及交叉偶聯化學,最近已證明鎳氫催化烯烴的遠程加氫官能化可以實現一系列的官能化反應。這些反應包括在遠端或近端C(sp3)-H位置的芳基化,烷基化,硫醇化和胺化反應(圖1a)。
  • 南工大:鈀催化惰性烷基自由基與非活化烯烴的極性不匹配加成
    目前活化的烯烴與一系列滷代烴的加成均有人實現,而惰性烷基滷代烴和惰性烯烴由於其反應的活性低以及極性的不匹配仍具有極高挑戰。近日,南京工業大學吳曉進教授課題組報導了鈀催化惰性烷基自由基與非活化烯烴的極性不匹配加成(
  • 中山大學:分子籠催化特殊選擇性[2+2]光環化反應獲重要進展
    光誘導的烯烴[2+2]環加成反應是生成多種環丁烷最直接的方法。儘管選擇性[2+2]環加成反應的研究不斷取得進展,但對於特定區域選擇性和非對映異構體選擇性的烯烴分子間[2+2]環加成反應,發展還十分有限。例如順式的頭對頭(syn-HH)環丁烷衍生物的高選擇性合成,長期都沒有簡易普適的催化合成途徑。
  • 謝勁課題組在基於錳催化的轉金屬化基元反應取得系列進展
    芳基硼酸具有特異的反應活性、穩定性、易得性、易操作性,是一類非常重要並有著廣泛合成應用的芳基源。由於非螯合的多羰基芳基錳化合物活性非常高,容易發生分子內的遷移重排反應;而高價錳催化劑容易與芳基硼酸發生單電子氧化形成相應的芳基自由基。為此,錳催化的芳基硼酸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仍然是錳催化領域的一大挑戰。
  • 廣州生物院在有機小分子催化構建手性季碳中心研究中獲進展
    硝基烯烴的不對稱Michael反應是合成含氮手性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但目前的反應底物局限於beta單取代或者alpha,beta雙取代的硝基烯烴類化合物;位阻較大的beta,beta雙取代硝基烯烴反應很少有人報導,而這類化合物的不對稱Michael反應可以得到含有手性季碳中心的硝基化合物,而高光學活性的手性季碳中心的合成一直是有機合成領域極具挑戰性的研究課題。
  • 中國發展網:南開等三所國際名校聯手破譯芳基碘催化烯烴不對稱轉化...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馬超 記者王敏報導 近日,南開大學程津培院士、薛小松副教授團隊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美國科學院院士霍克教授、哈佛大學艾瑞克·雅各布森教授合作,在高價碘催化烯烴不對稱偕二氟化反應的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破譯了芳基碘催化烯烴不對稱轉化的手性控制機理。
  • CCS Chemistry | 新型自由基催化環化異構化反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汪義豐課題組和北京大學餘志祥課題組合作,利用氮雜卡賓-硼自由基的獨特反應性能,實現了一類新型的自由基催化環化異構化反應,為喹啉酮類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全新的策略。通過機理研究,證實了該轉化歷經了一個罕見的碳-碳三鍵重組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