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工大:鈀催化惰性烷基自由基與非活化烯烴的極性不匹配加成

2020-12-02 CBG資訊


導語


烯烴與烷基滷代烴的區域選擇性交叉偶聯是構建複雜C(SP3)-雜化分子最強有力的策略之一。目前活化的烯烴與一系列滷代烴的加成均有人實現,而惰性烷基滷代烴和惰性烯烴由於其反應的活性低以及極性的不匹配仍具有極高挑戰。近日,南京工業大學吳曉進教授課題組報導了鈀催化惰性烷基自由基與非活化烯烴的極性不匹配加成(ACS Catal. 2020, 10, 14107)。


吳曉進教授課題組簡介



吳曉進教授課題組主要集中於過渡金屬催化的新型有機反應的設計、機理研究以及在藥物合成中的應用,目前重點研究鈀催化下的新型自由基反應和惰性雙鍵的官能團化反應;同時開發綠色環保型非金屬催化的烯烴官能團化反應,並將開發的合成策略應用到醫藥中間體和精細化工品的工藝開發中去。


吳曉進教授簡介


吳曉進:南京工業大學先進化學製造研究院(IAS)教授。2014年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獲博士學位,2014 2015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擔任助理研究員。2015-2016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擔任研究員, 2016年9月回國入職南京工業大學。近幾年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於惰性雙鍵的選擇性官能化反應研究及其在藥物合成中的應用。近年來共發表SCI 論文 15 篇,其中近五年在國際著名刊物如J. Am. Chem. Soc.發表封面論文 1 篇,Angew. Chem. Int. Ed.發表論文 3 篇,ACS Catal.發表論文 2 篇, Org. Lett.發表論文 1 篇,Chem. Commun.發表論文 2 篇,Chem. Eur. J.發表論文 2 篇。其中多篇文章被SynfactSynform收錄討論,研究成果被編入《有機人名反應,試劑與規則(第二版)》參考書中,同時成功申請多項發明專利。2015年獲得CRC Press Chemistry Achievement Award,2016年成功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和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並於2017年入選江蘇省」雙創博士「。





前沿科研成果:鈀催化的惰性烷基自由基與非活化烯烴的極性不匹配加成


吳曉進課題組利用吲哚骨架電子云的配位導向實現了惰性烷基自由基與非活化烯烴的極性不匹配加成ACS Catal. 2020, 10, 14107),為各種具有季碳中心的雜多環物質的合成提供了方法,例如二氫吡咯並吲哚、二氫苯並吡咯並咪唑等,它們都是藥物化學和天然化合物合成中的重要合成砌塊。該反應底物適用性廣,二級和三級滷代烴均可以進行反應,甚至容易發生β-H消除的一級滷代烴也可發生反應得到相應產物。


圖一:研究方法的突破(來源:ACS Catal. 2020, 10, 14107)



作者首先以碘代環己烷,吲哚導向的脂肪鏈惰性烯烴作為原料對反應條件進行了優化,在最優反應條件為5% Pd(PPh3)4, 10% tBu-Xantphos, 3eq Cs2CO3, (IPE/MeOH)=20:1以及80 oC下以80%的產率得到了相應產物。為考察惰性烯烴的導向作用,作者使用了多種給電子與吸電子官能團取代吲哚的烯烴底物,均有較好的反應活性,另外,具有空間位阻的非末端取代的烯烴也可以得到較高的產率。同時,作者還探究了一級、二級、三級滷代烴是否均適用於此反應,結果發現除了二級滷代烴反應效果不錯以外,位阻極大且容易β位消除的三級滷代烴包括金剛烷碘也有很高的收益。而且,比二級、三級滷代烴更容易發生β-H消除的一級烷基滷代烴也可以得到相應的產物。


圖二:底物拓展範圍(來源:ACS Catal. 2020, 10, 14107)



圖三:底物拓展範圍(來源:ACS Catal. 2020, 10, 14107)



圖四:底物拓展範圍(來源:ACS Catal. 2020, 10, 14107)




然後,作者還對單純吡咯導向的烯烴底物進行了研究,因為其配位能力比吲哚要弱, 所以會更有挑戰,但是從反應效果來看,此條件下的反應也可以得到不錯的產率。因此該反應對於惰性烯烴的非活化烷基加成具有很好的適用性。


圖五:底物拓展範圍(來源:ACS Catal. 2020, 10, 14107)



最後,作者對該方法的機理進行了探究,通過三個自由基捕捉反應,均未獲得相應的產物,分別得到了43% TEMPO-Cy,86%的金剛烷,88%的亞甲基環戊烷。依據一系列的控制實驗以及三元環取代的烯烴開環結果,作者推測出可能的機理:烷基滷代烴經過SET(單電子轉移)過程得到烷基自由基與鈀的配合物,烷基自由基加成到烯烴雙鍵上形成新的自由基,然後在鈀和吡咯環配位的作用下,新的烷基自由基快速加成至分子內的雜環後再在一價鈀作用下再發生一次SET,最後,在鹼作用下去質子化得到期望的產物。


圖六:機理研究(來源:ACS Catal. 2020, 10, 14107)



綜上,作者通過雜環配位導向實現了惰性烷基滷代烴與非活化烯烴的自由基串聯加成反應,由於其克服了極性不匹配的加成問題,為吡咯骨架的藥物提供了新的合成思路。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朱戎課題組在金屬催化自由基反應研究中取得重要...
    未來網高校頻道6月18日訊(記者 候智 通訊員 白楊)從簡單烯烴出發,高效、高選擇性地合成高價值化合物一直是有機化學工作者追求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過渡金屬催化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傳統的烯烴官能團化反應一般可分為兩類:極性過程和自由基過程,二者有各自的優勢和局限。
  • Angew:NHC催化實現烯烴的自由基醯基氟烷基化反應
    此外,一些藥物骨架也通過此方案進行了後期修飾,同時具有良好的非對映選擇性。反應機理涉及單電子還原、烯烴的自由基加成以及自由基-自由基的重組。文章連結DOI:10.1002/anie.201912450 跳轉閱讀傳播化學知識,致敬化學主編——化學加網再次舉辦公益籌書宣傳活動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 成都生物所銅/鈀共催化烯烴不對稱硼碳化反應研究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銅/鈀共催化烯烴不對稱硼碳化反應研究獲進展 2015-11-23 成都生物研究所 通過烯烴不對稱碳硼化反應來構建手性有機硼化合物是一種簡捷高效的方法,目前相關報導非常少。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廖建課題組使用銅/鈀雙金屬共催化的方法首次實現了聯硼酸頻那醇酯和烯丙基碳酸酯對烯烴的不對稱硼碳加成反應。該方法以簡單、易得的工業品烯烴為原料,高收率、高對映選擇性地合成了一系列β-手性硼酸酯。該方法被成功地應用於抗抑鬱類藥物Preclamol的不對稱合成。
  • 淮陰師範學院盧明祝課組在非活化烯烴的分子間官能化取得新突破
    自20世紀80年代,Hiyama等人首次利用TBAF等含氟離子試劑作為活化劑,報導了有機矽試劑參與反應以來,利用有機矽試劑在鈀或鎳催化下進行Hiyama偶聯反應已成為構建C–C鍵的重要方法之一。烯烴作為一類廉價易得且用途廣泛的化學原料與合成砌塊,由於其獨特的反應活性,烯烴碳-碳雙鍵選擇性的官能化反應一直都是有機化學研究的熱點問題。
  • 胺中N-H鍵在內烯烴上的催化不對稱加成反應
    胺中N-H鍵在內烯烴上的催化不對稱加成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4 17:07:49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John F.
  • 安徽大學代勝瑜課組:吡啶亞胺鈀體系高效催化乙烯與極性單體共聚
    吡啶亞胺鈀體系高效催化乙烯與極性單體共聚(來源:J. Catal.)烯烴和極性單體的共聚反應是獲得極性功能化聚烯烴最直接、最經濟的方法。該方法可以有效地從分子水平上控制聚烯烴的鏈結構,實現新型聚烯烴材料的製備。
  • 蘇州大學萬小兵教授團隊Angew:可見光催化的烯烴雙氯化反應
    目前,合成雙氯化反應的方法有:a)經歷鎓離子中間體的親電加成反應,得到反式雙氯化合物;b) 以二苯基二硒醚為催化劑,經歷硒正離子中間體的親電加成反應,得到順式雙氯化產物;c) 採用電催化模式,經歷自由基中間體得到雙氯化合物。 以上方法都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諸如反應條件苛刻、產率低、底物範圍窄,需要有毒、有害、重汙染的氯源以及昂貴的催化劑等。
  • 過渡金屬催化的C-H鍵活化簡介
    C-H鍵的鍵能非常高,碳元素與氫元素的電負性又很接近,因而C-H鍵的極性很小,這些因素使得其具有惰性,在溫和條件下將C-H鍵選擇性催化活化、構建其它含碳化學鍵存在熱力學和動力學的雙重挑戰,是化學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制約分子合成和製備獲得重大突破的瓶頸問題。
  • 鈀催化的立體選擇性高階環加成製備「5.5.0」和[4.4.1
    鈀催化的立體選擇性高階環加成製備[5.5.0]和[4.4.1]雙環化合物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中環化合物廣泛存在於各種天然產物、藥物分子中,特別是並環或橋接的[5.5.0]和[4.4.1]雙環化合物,通常存在於生物活性分子中(如euglobal A(抗炎藥)、psiguadial A(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 Ed.】碳自由基遠端遙控C(sp3)-H鍵活化氟化反應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通常,過去要進行C(sp3)-H鍵活化反應,使用過渡金屬催化並加上額外的導向基團來完成反應性和選擇性控制,是比較常見的。自由基介導的氫原子轉移(HAT)則是一種新的替代方案,不過,這個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C-H鍵的固有特徵。近期,由氧或氮中心自由基引導的自由基活化過程則可以提供相當程度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 【人物與科研】溫州醫科大學吳戈課題組:銅催化馬來醯亞胺與仲胺和Bunte鹽的氧化硫胺化反應
    銅催化馬來醯亞胺與仲胺和Bunte鹽的氧化硫胺化反應近年來,過渡金屬Bunte鹽與碳親核試劑的氧化偶聯已取得了創新性的研究進展,例如,華東師範大學姜雪峰教授報導了在二氧化碳反應氛圍下,銅催化芳硼酸與Bunte鹽的硫化反應;通過配體調控策略實現鈀催化芳基三乙氧基矽烷轉化為芳硫醚或硫代酯化合物;南京理工大學的易文斌教授報導了銅催化炔酸的脫羧硫化反應。
  • ACIE:惰性化學鍵催化活化研究新進展
    通過在烯烴分子的一端引入給電子的二硫烷基、在另一端引入吸電子的羰基來活化內烯烴碳-氫鍵的策略,研究人員高效實現了鈀催化的內烯烴碳-氫鍵與端烯烴碳-氫鍵的直接偶聯反應,合成了多官能團化的丁二烯衍生物。這是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餘正坤研究組、孫承林研究組和陳吉平研究組合作的惰性化學鍵催化活化研究最近取得新進展。
  • CCS Chemistry | 超分子化學和光化學齊上陣,烯烴聚合調控策略取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昶樂課題組在超分子化學和光化學調控烯烴聚合方面取得新進展,利用超分子策略構建多核烯烴聚合催化劑,將脲和偶氮苯基團引入到α-二亞胺鈀催化劑中,以實現超分子化學和光化學對烯烴聚合的調控,最終成功得到了具有雙峰GPC分布的聚合物。
  • 中科院大化所在銠催化碳氫鍵活化領域獲系列進展
    【每日科技網】   9月27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李興偉研究員帶領金屬絡合物與分子活化研究團隊在銠催化碳氫鍵活化領域取得系列進展,有關茂基三價銠催化劑對碳氫鍵活化有著獨特的活性、選擇性以及官能團兼容性等方面工作。分別在Acc. Chem. Re和《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
  • 鈀催化氧化烯丙基C-H鍵的三氟甲氧基化
    這些反應區別在於OCF3陰離子易分解和三氟甲氧基試劑種類有限導致極難進行催化三氟甲氧基化反應。最近,作者課題組首次報導了在-20℃溫度下,通過Pd(II / IV)循環,催化氧化烯烴的三氟甲氧基化(Scheme 1a)。然而,與在溫和條件下發生的烯烴的雙官能化反應不同,大多數C-H鍵官能化反應條件比較苛刻,這明顯阻礙了性質不穩定的OCF3試劑用於新的催化體系設計。
  • 為什麼金屬催化中鈀研究的最多,它有何特性?
    事實上,金屬催化中鈀並不是研究的最多的:雖說不太準確,但是用谷歌學術搜索的結果數還是能代表一些情況,用Google學術搜索鈀催化有73萬條記錄。鐵催化有132萬條記錄相同的搜索方式,銅催化有136萬條,金催化110萬,鎳催化109萬,鋅催化80萬,銀催化74萬,由此可見,哪怕是在過渡金屬裡面,鈀催化都排不進前五。
  • Scripps研究所合作報導電化學的酮和烯烴的還原偶聯反應
    酮與強親核劑(如RMgX或RLi)的加成反應是製備叔醇的教科書式方法。然而由于格氏試劑的化學選擇性較低,酮底物上的其他官能團通常需要使用保護基,這間接導致合成效率降低(Figure 1B)。近來,有研究報導在Zr、Ti、Ru和Os催化體系和氫原子轉移(HAT)化學中,烯烴能夠作為與羰基化合物加成的前體,儘管目前仍沒有未活化酮的分子間加成的例子。另一種極性反轉策略可以經還原性單電子方法使酮成為親核基團,然後與烯烴偶聯。但是未活化的酮和烯烴的分子間還原偶聯反應仍未見報導。
  • 催化周報:Science、Nat. Catal.等大合集
    利用鍺醯基離子中的極性末端GeO鍵激活CO2和矽烷,發現前者是CO2可逆活化的一個例子,並模擬了過渡金屬氧化物的行為。在以CO2為C1源的胺類化合物的CO2矽氫加成反應和胺的還原N-官能化反應中,它都是一種活性催化劑,這證明了它的過渡金屬性質。從實驗和計算兩方面進行了機理研究,揭示了反應是通過NHC-siloxygermylene [(NHC)RGe(OSiHPh2)]進行的。
  • ACS Catal.鈀催化下烯基芳烴的不對稱氫氟化
    催化不對稱氟化即構建手性C(sp3)-F鍵是合成手性含氟分子的有效策略。近年來,烯醇酯或其等價物的α-氟化、C(sp3)-H鍵的氟化、張力雜環的開環、烯丙基氟化、氟代脫矽、烯醯胺的氟化以及烯烴的氟雙重官能團化等取得了重大進展。過去十年中,廉價易得的烯烴的氫氟化已成為構建C(sp3)-F鍵的重要策略,並引起了廣泛關注。
  • JACS|量子化學計算揭示D-A環加成酶PyrI4的催化機制
    吡咯吲哚黴素(pyrroindomycin,PYR)的生物合成途徑中涉及兩個D-A環加成酶PyrE3和PyrI4(圖1)。這兩個酶的晶體結構也已被報導,其中,PyrI4蛋白獨特的「蓋狀」特徵。本文作者通過一系列計算的手段研究了PyrI4催化分子內D-A反應的活化效應和立體選擇性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