鈀催化的立體選擇性高階環加成製備「5.5.0」和[4.4.1

2020-10-12 X一MOL資訊

鈀催化的立體選擇性高階環加成製備[5.5.0]和[4.4.1]雙環化合物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中環化合物廣泛存在於各種天然產物、藥物分子中,特別是並環或橋接的[5.5.0]和[4.4.1]雙環化合物,通常存在於生物活性分子中(如euglobal A(抗炎藥)、psiguadial A(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ingenol(抗癌)和cyclocitrinol家族)。然而,目前仍缺乏通用的策略來合成中環化合物,這主要是因為合成過程中存在著不利的跨環張力和熵效應。近年來,化學家們通過分子間高階環加成反應來製備含中環的複雜多環結構,其中環庚三烯酮的環加成反應能夠立體選擇性地構建橋聯或稠合的雙環化合物。然而,該反應僅限於構建五(六)元環,很少有報導合成較大雙環體系,唯一的一例是在手性胺催化下,環庚三烯酮對映選擇性地進行[6+4]環加成反應來構建[4.4.1]單元(圖1a,Nat. Chem., 2017, 9, 487–492; J. Am. Chem. Soc., 2018, 140, 13726–13735)。此外,還報導了分子內[5+2]環加成反應來構建更具挑戰性的並環[5.5.0]或橋聯[4.4.1]雙環化合物(圖1b、1c)。


眾所周知,環庚三烯酮能以不同的形式(如2π、4π、6π、8π)參與環加成反應,從而導致混合的產物。於是,新加坡國立大學趙宇教授課題組設想能否用催化劑來控制發散合成,這樣就能得到不同骨架的中環化合物?近日,他們和重慶大學藍宇教授、雲南大學邵志會教授合作,報導了鈀催化的環庚三烯酮與γ-亞甲基-δ-戊內酯的高階環加成反應,立體選擇性地合成了三類中環化合物(圖1d)。機理研究和DFT計算表明發散性合成源於非對映異構中間體的不同反應,即當一個化合物通過O-或C-烯丙基化得到[5.5.0]或[4.4.1]雙環化合物時,另一種非對映異構體的獨特構型則可實現非常規的烯烴異構化,從而得到含橋頭烯烴的雙環[4.4.1]化合物。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 Chemistry 上。

圖1. 雙環[5.5.0]和[4.4.1]化合物的合成。圖片來源:Nat. Chem.


首先,作者選擇γ-亞甲基-δ-戊內酯2a和環庚三烯酮1a作為反應底物(圖2a),在Pd2(dba)3⋅CHCl3和亞磷酸三異丙酯(L1)的作用下,不僅得到[6+4]環加合物4a和[8+4]環加合物3a,還得到了一種含有橋頭烯烴的[6+4]環加合物5a。這三種產物都具有優異的非對映選擇性(> 20:1 d.r.),但是由於三種產物的比例不好(5:3:2)導致產率較低。於是,他們篩選了一系列金屬前體和配體,最終發現DBFphos(L2)有利於生成3a(–20 °C下分離產率為88%,> 20:1 d.r.;條件A);dppf(L3)有利於生成4a(室溫下收率81%,> 20:1 d.r.;條件B)。由於非手性配體不利於5a的生成,因此在緩慢加熱下使用大位阻配體L4,以65%的收率、5:1 d.r.(條件C)得到5a。接下來,作者進行了詳細的機理研究。首先,在優化的條件下監測了4a形成的反應曲線。如圖2b所示,在最初的8h內,底物1a被完全消耗,主要生成3a(而不是4a),並伴有17%的5a。隨著時間的流逝,3a 減少,4a逐漸生成,而5a的量基本上保持恆定。這些結果表明3a/4a5a是通過兩種不同的途徑進行的。於是,他們選擇p-OMe取代的化合物3b、4b、5b,並研究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圖2c)。在條件B下,3b可以完全轉化為4b(收率:85%),但需要鈀催化劑才能進行,並且沒有發生4b→3b的反向轉換。這些結果表明3b是通過[8+4]環加成反應形成的動力學產物,它可以通過Pd催化的逆向O-烯丙基化、C-烯丙基化進一步轉化為熱力學更穩定的[6+4]環加合物4b。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另一種[6+4]環加合物5b不能轉化為3b4b。作者認為這可能與非對映異構中間體有關。於是,他們設法從p-OMe取代的δ-戊內酯反應中分離出一個非對映異構體3b'。值得一提的是,在相同條件下(條件B),3b'可以> 90%的產率轉化為5b,且沒有觀察到3b4b(圖2c),這表明該反應最初形成的非對映異構中間體具有不同的反應活性。

圖2. 雙環體系發散合成的發現及機理研究。圖片來源:Nat. Chem.


為了闡明5的形成機理,作者製備了1a-d2,並將其置於條件A和條件B下進行反應(圖2d),結果顯示條件A下獲得5a-d2和3a-d2,條件B下得到5a-d2和4a-d2。一維氫譜和NOE譜顯示3a-d2和4a-d2中氘的位置保持不變(均在α-位)。相反,氘從C1移到C7時,5a-d2中的二烯發生了移位,並且C7上的氘僅在羰基橋的背面(> 20:1 d.r.),這暗示著同面氫原子轉移機制。此外,1a-d2和1r進行交叉實驗並沒有觀察到交叉產物5(圖2e),進一步支持了分子內同面氫原子轉移。

圖3. 可能的機理及DFT計算。圖片來源:Nat. Chem.


如圖3a所示,作者提出了可能的反應機制。在內酯2a脫羧形成Pd-π-烯丙基Int-I後,Int-1上的碳原子進攻1a,生成了兩個非對映的兩性離子(Int-IIInt-III),隨後通過不同的途徑實現不同的環加成。。DFT計算顯示Int-II(TS-II)Int-1上的苯基與1a的α-H之間的扭轉角為65.6°,而TS-III中相應的扭轉角僅為10.7°。使得TS-III的自由能更高(比TS-II的自由能高2.0 kcal mol-1),且遠高於其他過程。因此,Int-I1a的親核進攻是該反應的決速步。此外,兩性離子Int-II中的O和C6均可作為親核試劑與親電的Pd-π-烯丙基進行反應。DFT計算顯示O-烯丙基化在動力學上最有利,得到[8+4]環加合物3a。由於該步驟在鈀催化下是可逆的,因此通過C-烯丙基化得到熱力學上更穩定的[6+4]環加合物4a。對於5的形成,DFT計算顯示Int-IIInt-III的C-烯丙基化可能會以syn-或 anti-進攻,得到outout(兩個橋頭質子朝外)或inout異構體。事實上,Int-II更傾向於syn-進攻得到動力學和熱力學均穩定的outout-4a;而Int-III在動力學上更傾向於anti-進攻得到inout-4a'-1。由於inout-4a'-1的橋頭氫原子靠近C7且環張力較大,因此有助於快速、立體保持的1,5-H遷移得到更穩定的環加合物5a

圖4. 化合物3、4、5的範圍。圖片來源:Nat. Chem.


隨後,作者對反應的底物範圍進行考察(圖4)。首先,在條件A或B下,能夠以較好的收率和非對映選擇性製備對位和間位芳基、雜環、叔丁基酯取代的雙環[5.5.0]或[4.4.1]產物(3a–3j4a–4j),其中3a4a能以1 mmol規模進行製備。對於2-乙醯氧基和2-叔丁氧羰基取代的tropones,也能以優異的收率(分別為90和75%)和非對映選擇性(> 20:1 d.r.)得到相應的[4.4.1]雙環產物4k4l。其次,在條件C下,對位芳基取代的各種內酯2也能兼容該反應,以良好的收率得到主要產物5a-5c5f,儘管非對映選擇性適中(3:1-6:1 d.r.)。出乎意料的是,當使用大位阻取代(如鄰位取代的芳環或1-萘基)的內酯2時,在條件B下得到5(而不是4),且具有優異的非對映選擇性(5m-5p)。雜環取代的2s也可以參與反應,但是烷基取代的內酯2t則以低收率和d.r. 得到5t。在此基礎上,作者開始探究不對稱轉化(圖5)。在篩選了不同的手性配體之後,單膦配體(R)-SITCP能以82-88%e.e.得到4a5a,儘管比例接近1:1,但可以很容易地將其分離,收率分別為48%和42%。各種供電子基和吸電子基取代的內酯2都可以兼容該反應,以中等的收率和較好的對映選擇性(80-90%e.e.)得到44b、4c、4f)和55b、5c、5f)。此外,通過減少反應時間可以實現動力學產物雙環[5.5.0] 3。如圖5所示,當40min後停止反應時,同時得到3a(e.e.:82%,產率:49%)和5a。值得注意的是,3a的對映體純度略低於4a

圖5. 化合物3、4、5的不對稱合成。圖片來源:Nat. Chem.


作者還考察了環庚三烯酮的底物範圍。苯基、乙醯氧基、叔丁氧羰基和氯取代的環庚三烯酮都可以順利地進行環加成反應,並且傾向於形成橋頭烯烴雙環5(收率55-70%;d.r.:4:1-20:1;e.e.:80-88%)。為了生成更具挑戰性的雙環化合物5,他們使用2-氯取代的環庚三烯酮進一步考察了內酯的底物範圍。無論芳環的對位帶有何種取代基,都能以較好的收率(54-75%)和對映選擇性(81-85%e.e.)得到單一的非對映異構體5ra-5re。同樣地,間位取代的芳基、2-萘基以及噻吩也具有良好的立體選擇性(5rf-5ri,> 20:1 d.r.;67-85%e.e.)。值得一提的是,通過一次重結晶便可進一步提高5q5rh的對映選擇性(e.e. > 99.5%)。

圖6. 化合物3、4、5的衍生化。圖片來源:Nat. Chem.


最後,作者對化合物3-5進行了多種轉化。如圖6所示,當用原位生成的苯炔處理[5.5.0]雙環3a時,在環外烯烴上進行ene反應,得到三取代的環內烯烴6a。使用標準的Pd/C體系對4a5a進行氫化,可以較好的非對映選擇性(> 20:1 d.r.、10:1 d.r.)得到7a8a,且8a中反應性較低的橋頭烯烴保持完整。此外,作者還嘗試立體選擇性地還原4a5a中的羰基橋,有趣的是,在羰基還原後進行了分子內酯化,得到多環內酯9a10a。使用甲醇鈉作為親核試劑,也可以進行類似的轉化,以優異的收率得到單一的非對映異構體11a12a


總結


本文發展了一種Pd催化的環庚三烯酮和γ-亞甲基-δ-戊內酯的高階環加成反應,可合成三類中環化合物(雙環[5.5.0]dodecatrienes、雙環[4.4.1]undecadienes和含橋頭烯烴的[4.4.1] 環)。該反應不僅條件溫和、原料簡單易得、底物適用性廣,產物還可以進一步轉化為一系列中等大小的雙環和多環化合物。


Stereoselective access to [5.5.0] and [4.4.1] bicyclic compounds through Pd-catalysed divergent higher-order cycloadditions

Li-Cheng Yang , Ya-Nong Wang , Ruoyang Liu, Yixin Luo , Xiao Qian Ng , Binmiao Yang, Zi-Qiang Rong, Yu Lan , Zhihui Shao, Yu Zhao

Nat. Chem., 2020, 12, 860-868, DOI: 10.1038/s41557-020-0503-7

相關焦點

  • 常用試劑----1,4-苯醌
    並且其自身的氧化電位決定了1,4-苯醌能夠在多種醇化合物共存的情況下選擇性地氧化共軛的一級烯丙醇,如在二級醇和苄醇共存情況下選擇性地將肉桂醇氧化為肉桂醛 (式1)[1]。此外,採用1,4-苯醌作為脫氫試劑和水合氧化鋯作為催化劑還能實現一級醇的氧化反應 (式2)[2]。
  • 南工大:鈀催化惰性烷基自由基與非活化烯烴的極性不匹配加成
    目前活化的烯烴與一系列滷代烴的加成均有人實現,而惰性烷基滷代烴和惰性烯烴由於其反應的活性低以及極性的不匹配仍具有極高挑戰。近日,南京工業大學吳曉進教授課題組報導了鈀催化惰性烷基自由基與非活化烯烴的極性不匹配加成(
  • JACS|量子化學計算揭示D-A環加成酶PyrI4的催化機制
    引言狄爾斯-阿爾德反應(D-A reaction,簡稱「D-A反應」)是一類能夠直接形成C-C鍵的重要有機反應,可以高效地實現對雜環、手性螺環和橋環等複雜結構的構建,也被廣泛應用在天然產物和藥物分子的合成中。吡咯吲哚黴素(pyrroindomycin,PYR)的生物合成途徑中涉及兩個D-A環加成酶PyrE3和PyrI4(圖1)。
  • 天師大實現螺羥吲哚和「3,4」-稠合的羥吲哚類化合物的合成
    在眾多合成方法中,過渡金屬催化的合成轉化處於領先地位,是有機化學家構建C-C和C-X鍵的重要策略。過渡金屬催化的多米諾反應是一種高效的合成策略,廣泛應用於藥物和天然產物的合成。羥吲哚類雜環普遍存在於眾多天然產物、藥物和農藥中。特別是螺羥吲哚類化合物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如Spirobrassinin、5-HT6拮抗劑和satavaptan等(Fig.1)。
  • 鈀催化氧化烯丙基C-H鍵的三氟甲氧基化
    在過去十年裡,鈀催化氧化烯丙基C-H鍵官能化已經獲得了重要進展,而且大多數反應條件溫和(室溫)。考慮到三氟甲氧基的性質,作者推測,與其他反應相比,鈀催化烯烴的烯丙基C-H活化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用來檢驗C-H鍵三氟甲氧基化的模板反應。但是,與以前報導的高價鈀參與的三氟甲氧基化反應不同,烯丙基C-H官能化通常經歷Pd(0 / II)催化循環。
  • 安徽大學代勝瑜課組:吡啶亞胺鈀體系高效催化乙烯與極性單體共聚
    從方法上講,這包括催化機理的基礎研究、目標導向性新催化劑的設計和新製備工藝的開發以及目標產品的分子和納米結構,材料的性能以及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目前課題組研究重點是單一乙烯原料製備不同品種高性能聚烯烴材料。
  • ACS Catal.鈀催化下烯基芳烴的不對稱氫氟化
    首先,作者選擇4-乙烯基聯苯(1a)作為模型底物研究了催化不對稱氫氟化(Table 1)。通過對單齒配體(三芳基膦或三烷基膦)、雙齒配體和手性膦配體的篩選,發現三(4-甲氧基苯基)膦效果最佳(收率:80%,92.5:7.5 e.r.)。此外,將Selectfluor用量降至1.5 eq.後,不會影響反應結果。(圖片來源:ACS Catal.)
  • 「科普」多相催化氫化反應在藥物合成中的應用
    因此,多相催化氫化在藥物合成中有廣泛的應用。01碳碳不飽和鍵的多相催化氫化1) 烯、炔的多相催化氫化:烯鍵和炔鍵均為易於氫化還原的官能團。通常用鈀、鉑和Raney鎳作催化劑,在溫和條件下即可反應。除醯胺滷和芳硝基外,分子中存在其他可還原官能團時,均可用氫化法選擇性還原炔鍵和烯鍵。例如:抗精神病藥物匹莫齊特(pimozide)中間體的合成。
  • 「精確制導」——鈀催化1,3-二炔的高選擇性氨甲醯化反應
    過渡金屬催化的醯基化反應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被廣泛地運用於合成多功能醯基和延長碳鏈等。其中烯基的氨甲醯化反應已被完善地開發,如構建支鏈型醯胺、直鏈型醯胺和含芳基醯胺體系。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運用Pd催化體系,具有非常良好的化學選擇性和區域選擇性。但是通過炔基氨甲醯化反應來構建α,β-不飽和醯胺體系的研究卻相對較少。
  • 催化周報:Nat. Catal.、Nat. Mater.、Nat. Energy、JACS大合集
    然而,由於N≡N鍵的惰性和N2的超低溶解度,低收率和低選擇性阻礙了這種低成本工藝的發展。直接從非N2源獲得NH3可以避免這些挑戰。本文報導了銅摻雜結晶3,4,9,10-苝四羧酸二酐催化硝酸鹽直接八電子電還原制NH3。催化劑在−0.4V(vs RHE)下, NH3生成率為436±85μgh−1cm−2,最大法拉第效率為85.9%。
  • 烯基二炔和苯乙烯發生的銅催化的[3+2]環加成反應,通過形成含銅全碳1,3-偶極子得到手性吡咯橋連[2.2.1]骨架
    含金屬的1,3-偶極子環加成是均相過渡金屬催化的重要過程之一。
  • 環己二烯胺[8+2]與[4+2]環加成反應的機理和選擇性
    環己二烯胺[8+2]與[4+2]環加成反應的機理和選擇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3 15:46:25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K. N.
  • 1,2,4,5-苯四甲酸酐幾種製備工藝特點
    1,2,4,5-苯四甲酸酐是一種化學品,外觀為白色針狀結晶或粉末。化學式為C10H2O6。在室溫下溶於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亞碸,γ-丁內酯、N-甲基吡咯烷酮、丙酮、甲基乙基甲酮、甲基異丁基甲酮、乙酸乙酯,不溶於氯仿、乙醚、正己烷、苯。暴露在溼空氣中水解變成均苯四甲酸。
  • . | 立體可控乙烯基單體聚合: 過去、現在和未來
    相反, 陽離子和自由基乙烯基單體聚合活性鏈末端分別是平面sp2雜化的碳陽離子(p軌道為空)和以碳為中心的自由基(p軌道單電子), 這兩種均無法實現單體引入的立體選擇性。因此, 需要添加額外的調控手段來實現其立體化學環境的構建, 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立體選擇性陽離子、自由基乙烯基單體聚合的發展(圖 1)。
  • 催化周報:Science、Nat. Catal.等大合集
    動態構造的Ni4+物種將空穴驅入氧配體中,以促進分子內氧耦合,觸發晶格氧活化,形成Fe-Ni雙位點,成為具有高內在活性的最終催化中心。在鹼性電解液中的過電勢為300 mV時,表面重構的FeCoCrNi催化的OER反應具有3601 A gmetal-1的出色質量活性和0.483 s-1的TOF。
  • 為什麼金屬催化中鈀研究的最多,它有何特性?
    但是多達73萬條記錄,依然證明鈀催化還是很熱門的,最近灌水嚴重的鈷是56萬條,近年熱門的銠只有49萬條,釕14萬,錸4萬條,知乎最喜歡的金屬鉿才2萬多條。至於為什麼鈀催化這麼火,這個要分階段來看。他把醋酸苯基汞,四氯鈀酸鋰丟在乙腈裡面攪,通入乙烯,0度下很快就得到產物了。這個反應報導後,很多研究團隊相繼報導了用四氯鈀酸鋰催化的烯烴偶聯反應,但是汞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知道汞的毒性是很大的,於是Mizoroki和Heck等相繼發展了無需汞的二價鈀催化的偶聯反應。
  • 科學網—鈀催化芳基二氟甲基化反應研究獲突破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
  • 催化周報:Science、JACS、Angew、AM等大合集
    在用於催化析氧反應(OER)的鈣鈦礦中,Ba0.5Sr0.5Co0.8Fe0.2O3-δ(BSCF)表現出出色的活性。在理論預測的指導下,合成了以密排(111)表面為主的大粒徑(26nm)鈀催化劑,並與商品鈀碳催化劑(粒徑∼2nm)進行了乙炔選擇性加氫試驗。結果表明,在100%乙炔轉化率和293k條件下,簡單的納米結構工程可顯著提高催化劑的選擇性16倍,從商用Pd催化劑的4.5%提高到所設計的Pd催化劑的76%,顯示了機器學習導向催化劑設計的巨大前景。並提出了進一步提高催化劑選擇性的通用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