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機合成中,Ramberg–Bäcklund反應是由α-滷代烷基碸製備官能團化烯烴的常用方法(Scheme 1),在許多天然產物及藥物合成中得到的廣泛應用。SO2基團具有兩個作用:首先可以增加鄰位C-H鍵的酸性,其次可以作為離去基團。儘管這類反應及氟代化合物具有極大的重要性,α-氟代烷基碸參與的此類反應至今沒有報導,這可能是由於氟負離子離去能力較差導致的。
在偶聯反應中,碸類化合物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由於二氟烯烴在藥物化學中有著重要應用,通過這類化合物合成二氟烯烴吸引了化學家的廣泛興趣。雖然Hu課題組可以採用重氮化合物合成全取代的二氟烯烴,但仍舊缺少直接和模塊化的方法來合成這類化合物。最近,加拿大女王大學化學系的Cathleen M. Crudden課題組首次採用烷基碸化合物,通過Ramberg–Bäcklund反應合成了一系列偕位二氟烯烴。值得一提的是,反應中採用的格氏試劑不僅可以作為鹼,還可以活化C-F鍵。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 Am. Chem. Soc.上(DOI: 10.1021/jacs.0c07924)。
(來源:J. Am. Chem. Soc.)
首先,作者採用二級烷基碸1a作為模板底物進行條件優化(Table 1)。通過對鹼(包括各類格氏試劑)、溫度、反應濃度等反應條件的優化,作者確定的最優反應條件為:2倍量的CyMgBr為鹼,THF為反應溶劑,底物於80 ℃下反應16 h,最終可以81%的分離收率得到目標產物。
(來源:J. Am. Chem. Soc.)
確定最優條件後,作者隨後對反應的底物範圍進行了擴展(Table 2)。Cl、烯烴、炔烴、氨基等官能團均能兼容反應體系,喹啉、吲哚等雜環也不會影響反應效率。另外,通過這個反應也可以得到共軛的二氟烯烴。值得一提的是,採用多氟烷基碸作為底物,也可以得到相應產物,這是傳統方法難以實現的過程(Scheme 2)。
(來源:J. Am. Chem. Soc.)
為了說明反應的實用性,作者對產物進行了後續轉化(Scheme 3),包括:1)氫化還原雙鍵;2)在TMSCF3/NaI體系中得到四氟取代的環丙烷;3)合成得到三氟甲基取代的三級醇;4)合成四取代單氟烯烴。由於二氟烯烴可以作為羰基的生物電子等排體,作者隨後採用這個方法合成了生物活性分子Zingerone的氟代類似物。
(來源:J. Am. Chem. Soc.)
最後,作者對反應機理進行了初步研究,通過分子交叉實驗驗證了該反應為分子內反應,並通過DFT計算發現Mg-F鍵可能是反應的驅動力。通過Mg離子與Li離子的對比,作者發現Mg離子對於反應的順利進行至關重要,這在之前的Ramberg–Bäcklund反應研究中是沒有得到關注的。
小結:Cathleen M. Crudden課題組發展了一種新型的二氟烯烴的製備方法,反應採用烷基三氟甲基碸作為底物,為二氟烯烴的製備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模塊化方法。通過後期機理及計算研究,作者發現Mg離子在反應中可以活化C-F鍵從而促進反應進行,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