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陸展課題組JACS脂肪族末端炔烴的馬氏選擇性順序加氫/氫肼化

2021-01-09 冰弓玄箭

近日,浙江大學陸展課題組開發了一種鈷催化的脂肪族炔烴的馬氏選擇性順序半加氫/氫肼化反應,可以獲得具有高度化學和區域選擇性的胺衍生物(Scheme 1b),該成果發表於近期J. Am. Chem. Soc.(DOI: 10.1021/jacs.0c07258)。

脂肪胺衍生物廣泛存在於活性天然產物和藥物中,因此,胺的高效選擇性合成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課題。目前,已有多種合成胺的方法,如亞胺的親核加成、金屬催化的交叉偶聯和氮賓插入。過渡金屬催化的不飽和碳-碳鍵的氫胺化是合成胺衍生物最直接、最具原子經濟性的方法之一。炔烴是通過氫胺化和氫化組合來合成脂肪族胺衍生物的優勢底物(Scheme 1a)。2005年,Doye課題組以鈦配合物作為催化劑用苯胺和氫矽烷首次實現了炔烴的分子間還原氫胺化。隨後,劉心元、龔流柱、支志明、Beller、史曉東等人通過Lewis酸催化劑實現了各種分子間和分子內反應。然而,脂肪族炔烴研究相對較少,並且官能團的耐受性有限。

炔烴的順序半加氫/氫胺化提供了一種步驟經濟性策略。由於弱電性和空間因素,脂肪族炔烴是有機轉化中具有挑戰性的底物。儘管炔烴的半加氫和烯烴的氫胺化已有報導,但仍存在如下挑戰:1)避免半加氫反應的副反應如烯烴的異構化、過度還原和炔烴的氫胺化;2)控制區域選擇性,特別是末端炔烴的區域選擇性半氫化鮮有研究;3)「一鍋法」實現兩種轉化。

近年來,Buchwald課題組報導了脂肪族炔烴的順序半加氫/氫胺化反應並提出了反應機理:半氫化和氫胺化均由不飽和碳-碳鍵反馬氏選擇性插入到H-Cu鍵,然後活性物質進行質子化或親電胺化。然而,由於空間因素,脂肪族烯烴或炔烴插入金屬氫化物鍵通常會將金屬導向位阻較小的碳原子,使得馬氏中間體的生成更具挑戰性。目前,尚未報導脂肪族炔烴的雙重馬氏(Markovnikov)選擇性順序半加氫/加氫胺化反應。近日,浙江大學陸展課題組開發了一種鈷催化的脂肪族炔烴的馬氏選擇性順序半加氫/氫肼化反應,可以獲得具有高度化學和區域選擇性的胺衍生物(Scheme 1b),該成果發表於近期J. Am. Chem. Soc.(DOI: 10.1021/jacs.0c07258)。

首先,作者以4-苯基-1-丁炔1a為模型底物和2-重氮-2-苯基乙酸苄酯2a為氮源開展了研究(Table 1)。室溫THF溶液中,在PhSiH3存在下,以H2O為氫供體通過衍生自Co(OAc)2和(OPAQ)L1的催化劑獲得最佳條件(3a,83%)。對照實驗表明,配體L1、PhSiH3或Co(OAc)2是必不可少的。當用CoCl2代替Co(OAc)2後,未觀察到任何產物。當反應暴露於空氣而非N2保護時,半加氫產物收率很低。隨後,作者研究了部分C2或C1對稱的NNN螯形配體。其中,對稱的雙氨基喹啉L2或雙2-噁唑啉基苯胺L3沒有催化活性或催化活性差;含2-噁唑啉基苯胺骨架的不對稱三齒配體L4可以催化反應並以63%的收率得到3a;此外,PDI和PyBox均不能催化該轉化。

確定最佳反應條件後,作者考察了該轉化的底物範圍(Table 2)。簡單的末端炔烴均適合該轉化,並且具有良好的官能團耐受性,如醚、酯、草酸酯、醯胺、縮醛、腈、滷化物、游離醇、游離胺等都可兼容,可以中等至良好的收率得到相應的產物。在Lewis酸催化劑存在下,1w進行分子內環化得到產物3w(54%)。含雜環的炔烴如吲哚(1x)、咔唑(1y)和噻吩(1z)也可以74~86%的收率得到相應產物。苯乙炔1aa可以96%的收率得到相應的產物3aa。含有生物活性分子如胺基酸、薄荷醇、膽固醇、萘普生和香茅醇的末端炔烴可以61~76%的收率得到相應產物,表明該轉化適用於複雜分子的後期官能團化。

該反應可以在室溫下以克級規模進行得到3a(60%,eq. 1)。為了證明官能團化的胺的實用性,作者研究了半加氫/氫肼化產物的進一步轉化。在HCl(gas)氣氛下回流,3h可以轉化為鹽酸肼5(eq. 2);腙也可以轉化為吡唑6(eq. 3)和1,3-二取代的苯並吡唑7(eq. 4),後者是很多藥物的關鍵骨架。此外,通過簡單三步操作可以得到保護的伯胺8a-8b和抗組胺藥異丙嗪9a。在SmI2作為還原劑時,3a的氮-氮鍵可以順利裂解(eq. 6)。

為了闡明可能的反應途徑,作者進行了對照實驗。二苯乙炔的半加氫表明,在沒有HAT過程的情況下該反應最初通過立體定向炔烴插入到氫鈷鍵,然後烯烴異構化進行。在無水條件下,脂肪族炔烴的半加氫反應緩慢;當加入3 eq. H2O後,該反應顯著加快(eq. 7)。時間進程研究表明,重氮化物的存在會降低炔烴的半加氫以及過量氫化和異構化的速率,從而使反應平穩進行。對於末端炔烴,用PhSiH3和氘水對氘標記的十二烷-1-炔12進行半加氫得到氘代烯烴(50% NMR收率),其中D 85%在2位(eq. 8),E/Z-異構化可能導致1(E)-位D原子降低而1(Z)-位D原子增加。該結果表明,脂肪族末端炔烴的這種半加氫應該主要進行馬氏選擇性氫金屬化,這不同於Lalic的反馬氏選擇性的結果。與劉心元提出的利用PNP和NNP螯合配體進行鈷催化的末端炔烴半加氫的亞乙炔型和炔基型機理組合相比,這是首次通過鈷催化實現獨特的馬氏選擇性氫金屬化。環丙烷自由基開環實驗表明,烯烴氫肼化是一個HAT過程(eq. 9)。此外,不對稱反應的初步研究結果為41%收率(78:22 er)。

基於實驗結果和文獻報導,作者提出了可能的反應機理(Scheme 4):Co(OAc)2與配體和氫矽烷反應得到氫化鈷A;炔烴與A配位,然後炔烴插入鈷氫鍵生成乙烯基鈷C,其經H2O水解形成D和烯烴;D與氫矽烷通過σ鍵易位再生A。隨後進行炔烴半氫化,A經金屬氫化物HAT過程釋放碳自由基中間體和E,後者可能與重氮化物配位降低炔烴的半氫化效率。碳自由基中間體被E捕獲得到F,其可能經從鈷到氮原子的烷基遷移生成烯醇化鈷G,但不能排除SH2途徑,也不能排除碳自由基直接進攻鈷配位的重氮化物的可能性。G與氫矽烷反應再生A並產生乙烯基矽醚中間體,該中間體經水解和異構化得到產物。

小結:浙大陸展課題組報導了一種鈷催化的脂肪族末端炔烴與氫矽烷和重氮化物之間的雙重馬氏選擇性順序半加氫/氫肼化反應,可以「一鍋法」獲得具有優異官能團耐受性和區域選擇性的胺衍生物。OPAQ氫化鈷絡合物對脂肪族末端炔烴通過獨特的鈷催化下馬氏選擇性氫金屬化的半加氫和烯烴通過鈷催化HAT過程的氫肼化發揮著雙重作用。此外,腙化合物可以很容易轉化為潛在有用的雜環和各種胺衍生物。

撰稿人:爽爽的朝陽

相關焦點

  • 浙大陸展課題組JACS:末端炔烴的馬氏選擇性順序加氫/氫肼化
    近年來,Buchwald課題組報導了脂肪族炔烴的順序半加氫/氫胺化反應並提出了反應機理:半氫化和氫胺化均由不飽和碳-碳鍵反馬氏選擇性插入到H-Cu鍵,然後活性物質進行質子化或親電胺化。然而,由於空間因素,脂肪族烯烴或炔烴插入金屬氫化物鍵通常會將金屬導向位阻較小的碳原子,使得馬氏中間體的生成更具挑戰性。目前,尚未報導脂肪族炔烴的雙重馬氏(Markovnikov)選擇性順序半加氫/加氫胺化反應。
  • 【解讀】中科大江海龍課題組ACS Catal.:CuPd@ZIF-8加速炔烴選擇性加氫
    MOF殼層的存在可以穩定中心CuPd金屬催化劑並且其位阻效應可以提高反應的構型選擇性。氨硼烷的引入可以原位產生極性氫物種在提高催化效率同時還可以改善催化選擇性,基於以上組分的各項協同,CuPd@ZIF-8在催化苯乙炔選擇性加氫時,表現出高轉化率和選擇性,其中TOF高達6799 min-1。炔烴選擇性加氫製備烯烴是一類重要的工業反應。
  • 鐵催化的炔烴區域臨氫錫化反應
    鐵催化的炔烴區域臨氫錫化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3 15:40:03 山東大學王文光團隊發現了鐵催化的炔烴區域臨氫錫化反應控制過程:Fe(IV)–H與Fe(II)–亞乙烯的中間產物。
  • ...教授課題組發表Ni催化的亞胺與苯乙烯及其衍生物加氫烯化反應
    近日,南開大學周其林教授課題組與許秀芳教授課題組合作,在Angew. Chem. Int. Ed.上發表了鎳催化的苯乙烯及其衍生物與亞胺直接偶聯合成烯丙基胺的方法(Scheme 1d)。其中,參與偶聯的芳香族和脂肪族亞胺適用範圍很廣,提供了多種合成烯丙基胺的方法。
  • Nature Catalysis:CuH級聯催化炔烴選擇性雙官能團化
    再這樣的背景下,CuH催化的不對稱烯烴加氫官能化已成為構建立體碳中心的重要反應。相比之下,利用CuH級聯催化來實現炔烴的還原性1,1-雙官能化在合成上仍然是一個重大挑戰。有鑑於此,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Keary M.
  • 科學家實現化學選擇性炔烴/烯烴吸附分離
    中國科學報    2020年06月08日 收藏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團隊、南開大學研究員李蘭冬團隊和曼徹斯特大學教授楊四海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紅外光解離實驗裝置,成功表徵了關鍵反應中間體,揭示了鎳負載八面沸石催化劑對炔烴
  • 科學網—科學家實現化學選擇性炔烴/烯烴吸附分離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王衝)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團隊、南開大學研究員李蘭冬團隊和曼徹斯特大學教授楊四海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紅外光解離實驗裝置,成功表徵了關鍵反應中間體,揭示了鎳負載八面沸石催化劑對炔烴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實現化學選擇性炔烴/烯烴吸附分離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團隊、南開大學研究員李蘭冬團隊和曼徹斯特大學教授楊四海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紅外光解離實驗裝置,成功表徵了關鍵反應中間體,揭示了鎳負載八面沸石催化劑對炔烴/烯烴化學選擇性吸附分離的深層次機制。日前,相關成果發表於《科學》。  反應中間體的探測與表徵是詮釋化學反應機理的關鍵。
  • 炔烴多步轉化,一次串聯搞定
    當然,炔烴藉助以上策略進行C≡C叄鍵雙官能化得到烯烴產物同樣更加方便,但相比之下,其直接進行多官能化轉化為烷烴還有很大的開拓空間。一步直接轉化通常會面臨多種問題,其中包括如何有效控制兩次雙官能化的區域選擇性,除此之外還涉及規避烷基或烯基金屬物種質子化、兩次官能化參與反應的是同種親電試劑等其他副反應。
  • 【有機】JACS:鎳催化的芳基醯胺與炔烴的C-F/N-H環化反應
    近些年來,研究人員發展出多種簡單高效的合成方法,其中一種直接方法是鎳催化的芳基醯胺與炔烴C−I/N−H環化反應。近日,日本大阪大學Naoto Chatani和重慶大學藍宇教授合作報導了鎳催化的鄰氟芳基醯胺與炔烴的C−F/N−H環化反應,以合成異喹啉酮衍生物(Scheme 1)。
  • 催化周報:Science、JACS、Angew、AM等大合集
    理想的非均相金屬加氫催化劑是同時具有高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在理論預測的指導下,合成了以密排(111)表面為主的大粒徑(26nm)鈀催化劑,並與商品鈀碳催化劑(粒徑∼2nm)進行了乙炔選擇性加氫試驗。結果表明,在100%乙炔轉化率和293k條件下,簡單的納米結構工程可顯著提高催化劑的選擇性16倍,從商用Pd催化劑的4.5%提高到所設計的Pd催化劑的76%,顯示了機器學習導向催化劑設計的巨大前景。並提出了進一步提高催化劑選擇性的通用準則。
  • 中國科大在腈類化合物加氫選擇性調控方面取得進展
    因此,如何設計一種能夠實現單一胺類化合物(尤其是具有高附加值的仲胺)的高選擇性合成,且同時避免氫解副反應產生的高性能加氫催化劑,是目前腈類化合物選擇性加氫研究的一個重大挑戰。  針對這一挑戰性課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路軍嶺課題組通過利用原子層沉積(ALD)技術設計出了Pd1Ni/SiO2單原子表面合金(Single-atom surface alloy,SASA)催化劑,實現了高活性和高選擇性腈類化合物催化轉化製備仲胺,並同時完全抑制了氫解副反應的產生。楊金龍課題組通過理論計算,進一步揭示了催化反應選擇性調控的分子機理。
  • 設計雙功能Ir1-In2O3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選擇性二氧化碳加氫制乙醇
    設計雙功能Ir1-In2O3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選擇性二氧化碳加氫制乙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9 13:52:29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的黃延強課題組近日設計了一種新型雙功能Ir1-In
  • 南方科技大學劉心元教授課題組JACS取得新進展
    Fu課題組首次報導了鎳催化的經自由基歷程的不對稱Suzuki−Miyaura C(sp3)−C(sp2)偶聯反應(圖1A)。然而,該領域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催化體系不多,產物的ee值不高以及親電試劑的種類較少等。因此,發展更多的高對映選擇性Suzuki−Miyaura C(sp3)−C(sp2)偶聯反應仍是非常必要的。銅催化的烷基滷代物的消旋Suzuki−Miyaura偶聯反應有一些報導。
  • 浙工大李小年課題組: 催化劑氧缺陷調控生物質油脂選擇性加氫製備烴類燃料和高級脂肪醇
    因此,使用無硫、非貴金屬基催化劑,尤其是 Ni 基催化劑對天然油脂進行加氫處理引起了廣泛的關注。Lercher 課題組在使用 Ni/ZrO2 催化劑催化硬脂酸轉化的反應中發現,即使在高轉化率下(96 %)仍然存在少量脂肪醇(J. Am. Chem. Soc., 2012,134, 9400-9405)。
  • 抗一氧化碳毒化的高效選擇性加氫鉑基催化劑研究取得新進展
    催化加氫過程是現代工業的重要過程,是清潔燃料和高階化學品生產中的關鍵步驟。經估算催化加氫在整個化學工業體系中的佔比超過30%。在催化加氫工業過程中,雖然使用成本低廉的粗氫作為氫源具有工業裝置簡單、經濟性高等特點,但是粗氫中含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從幾百到幾千ppm量級)會造成加氫催化劑的快速毒化。
  • 謝勁課題組在基於錳催化的轉金屬化基元反應取得系列進展
    ,脂肪族丙炔醇只能得到混合的區域選擇性產物,同時空間受阻的底物不能反應。為此,開發一種更高效、位置可預測的炔烴氫芳基化反應體系仍是一難點。γ-芳基三級烯丙醇是通用的合成複雜分子結構的模塊,經常存在於具有重要生物學意義的分子中。謝勁課題組設想利用市售的芳基硼酸實現三級炔丙醇的γ-選擇性芳基化反應,巧妙構建γ-芳基三級烯丙醇。
  • 鎳催化烯基溴化物與烯烴的區域選擇性和對映選擇性苄基烯基化反應
    在還原過程中,選擇性官能化取決於以下假設:交叉偶聯底物可以選擇性地捕獲烯烴加氫金屬化生成的烷基鎳中間體,隨後進行鏈行走。然而使用經典的交叉偶聯底物烯基溴化物時,這種策略是否可以擴展到遠程烯基化(圖1b)。基於此,南京大學朱少林教授課題組報告了遷移的加氫烯基化策略,並證明了通過使用手性雙惡唑啉配體,還可以實現對映選擇性氫化烯基化反應。
  • 合肥研究院在肉桂醛選擇性加氫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張海民課題組在肉桂醛選擇性加氫催化轉化研究中獲進展。通過構築具有高催化活性、選擇性及穩定性的Fe-Co合金催化劑,實現肉桂醛的高效催化轉化。
  • 上海交大李長坤課題組JACS:鈷催化的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烯丙位胺化
    最近,Krische課題組利用其π-烯丙基銥C,O-苯甲酸鹽催化劑僅實現了脂肪胺和吲哚的高度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烯丙基化。因此,化學家們仍需開發新的催化體系以實現簡單烷基取代的烯丙基底物的不對稱烯丙位取代。儘管偶有鈷催化烯丙位取代的報導,但其產物多為線性產物(Scheme 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