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科學家實現化學選擇性炔烴/烯烴吸附分離

2020-11-23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王衝)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團隊、南開大學研究員李蘭冬團隊和曼徹斯特大學教授楊四海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紅外光解離實驗裝置,成功表徵了關鍵反應中間體,揭示了鎳負載八面沸石催化劑對炔烴/烯烴化學選擇性吸附分離的深層次機制。日前,相關成果發表於《科學》。

反應中間體的探測與表徵是詮釋化學反應機理的關鍵。然而,這些反應中間體的數量密度低、壽命短、結構複雜,對它們的實驗研究非常困難。江凌團隊將高解析度質譜與光參量振動雷射器相結合,自主研製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紅外光解離光譜,可原位/在線高靈敏探測關鍵反應中間體的組成與結構,對詮釋催化反應機制具有重要作用。

低碳烯烴是化學工業最基本的原料之一,其生產過程會引入少量炔烴雜質,對其聚合與後續加工產生極大影響。高效去除炔烴雜質、生產聚合物級低烯烴是極具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

李蘭冬課題組設計合成了鎳負載八面沸石催化劑,它在乙炔/乙烯、丙炔/丙烯、丁炔/丁二烯等分離過程中均表現出高炔烴動態吸附容量與炔烴/烯烴分離選擇性,同時還表現出優異的循環穩定性,對操作條件(溫度、壓力、氣體濃度、雜質等)不敏感,可滿足工業吸附分離的基本要求。

研究人員利用紅外光解離實驗裝置,圍繞鎳負載八面沸石催化劑對乙炔/乙烯的吸附機制進行了研究。研究證實,鎳負載八面沸石催化劑對乙炔具有較高的吸附選擇性,具有在混合氣流中去除痕量乙炔的分離能力,確認了基於化學鍵的炔烴/烯烴分離的新策略,有望推動鎳負載八面沸石催化劑分子篩材料在相關工業吸附分離過程中的應用。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y8447

《中國科學報》 (2020-06-04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實現化學選擇性炔烴/烯烴吸附分離
    16892次閱讀 作者:劉萬生 王衝   來源:中國科學報    2020年06月08日 收藏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團隊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實現化學選擇性炔烴/烯烴吸附分離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團隊、南開大學研究員李蘭冬團隊和曼徹斯特大學教授楊四海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紅外光解離實驗裝置,成功表徵了關鍵反應中間體,揭示了鎳負載八面沸石催化劑對炔烴/烯烴化學選擇性吸附分離的深層次機制。日前,相關成果發表於《科學》。  反應中間體的探測與表徵是詮釋化學反應機理的關鍵。
  • 浙大陸展課題組JACS脂肪族末端炔烴的馬氏選擇性順序加氫/氫肼化
    近日,浙江大學陸展課題組開發了一種鈷催化的脂肪族炔烴的馬氏選擇性順序半加氫/氫肼化反應,可以獲得具有高度化學和區域選擇性的胺衍生物(Scheme 1b),該成果發表於近期J. Am. Chem. Soc.(DOI: 10.1021/jacs.0c07258)。
  • 浙大陸展課題組JACS:末端炔烴的馬氏選擇性順序加氫/氫肼化
    由於弱電性和空間因素,脂肪族炔烴是有機轉化中具有挑戰性的底物。儘管炔烴的半加氫和烯烴的氫胺化已有報導,但仍存在如下挑戰:1)避免半加氫反應的副反應如烯烴的異構化、過度還原和炔烴的氫胺化;2)控制區域選擇性,特別是末端炔烴的區域選擇性半氫化鮮有研究;3)&34;實現兩種轉化。
  • 中山大學張杰鵬探索新型多孔材料,可實現「反轉」吸附和高效分離
    多孔配位聚合物的優勢為緩解化工業分離純化的耗能壓力,人們嘗試利用多孔材料對客體分子的差異化吸附能力進行分離。但因常規多孔材料的結構相對難以調控,並非所有分子都能找到合適的多孔材料以實現理想的、低耗能的分離提純。
  • Nature Catalysis:CuH級聯催化炔烴選擇性雙官能團化
    富含對映體的α-氨基硼酸在藥物化學中具有獨特的地位,他們不僅是蛋白酶體抑制劑中的優先藥效團,也是有機合成中合成有用的手性結構單元的關鍵一環
  • :CuPd@ZIF-8加速炔烴選擇性加氫
    /doi/pdf/10.1021/acscatal.0c00177關鍵詞: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光熱效應;合金;選擇性加氫構築了CuPd@ZIF-8複合催化劑,其中Cu納米顆粒不僅可以產生等離子共振效應,實現光熱催化還可以調節Pd表面電子態,改善其化學選擇性。
  • 武漢大學雷愛文團隊借力電化學實現【4+2】環化
    環化策略包括聯芳香烴與烯烴或炔烴發生[4+2]環加成,或藉助其中一個芳香環單元與其他不飽和鍵通過[2+2+2]環加成的方式進行π共軛結構拓展。但反應的底物適用範圍有限,如內炔烴、貧電子烯烴反應活性較差,有時其區域選擇性也難以控制。除此之外,氧化態調整時還需使用化學計量的氧化劑,原子經濟性不夠理想。
  • 《自然》:中國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自然》:中國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大突破,研究人員通過採用全新催化劑活性位結構,實現了在溫和條件下合成氣高選擇性直接製備烯烴,對拓展合成氣催化轉化領域有重大意義。因此,烯烴產業的發展水平和市場供需平衡情況直接影響著整個化學工業的發展水平和產業規模。近年來,為緩解對石油資源的依賴,國內外研究主要以非石油路線為主,即利用煤炭或天然氣資源直接或間接製備烯烴。
  • 研究實現以高容量和高選擇性吸附痕量二氧化硫
    研究實現以高容量和高選擇性吸附痕量二氧化硫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3:19:24 浙江大學崔希利團隊報導了一種通過調整離子型超微孔聚合物的孔徑和化學性質,實現高容量和高選擇性吸附痕量二氧化硫的策略
  • 鎳催化烯基溴化物與烯烴的區域選擇性和對映選擇性苄基烯基化反應
    該反應以容易獲得的烯烴為原料,可在較遠的位置選擇性地實現C(sp3)-H官能團化。由於低價位容易獲得多種氧化態,以及交叉偶聯化學,最近已證明鎳氫催化烯烴的遠程加氫官能化可以實現一系列的官能化反應。這些反應包括在遠端或近端C(sp3)-H位置的芳基化,烷基化,硫醇化和胺化反應(圖1a)。
  • 高度順/反選擇性合成單氟烯烴研究
    > 圖2. α-氟代亞碸亞胺與硝酮發生反應高度立體選擇性生成單氟烯烴 近年來,單氟烯烴在藥物化學中得到了廣泛關注。這主要是由於單氟烯烴(1)骨架在電荷分布與偶極距性質上與醯胺(2)結構非常相近(見圖1),但單氟烯烴不像醯胺鍵那樣容易發生構象變化或在水解酶的作用下發生水解斷裂。因此單氟烯烴(1)結構單元作為仿醯胺結構,常被用於仿肽類(peptidomimetic)蛋白酶抑制劑類藥物中。
  • 炔烴多步轉化,一次串聯搞定
    相比於傳統的親電加成反應,過渡金屬催化烯烴C=C雙鍵的雙官能化過程可在更溫和的反應條件下進行,反應的產率和選擇性均能得到明顯的改善。烯烴在過渡金屬催化劑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多種不同官能團修飾的烷烴產物,假使加入手性底物或配體,還能實現不對稱合成。這一領域已發展得較為成熟,反應的區域及立體選擇性均可得到良好的控制。
  • 揚大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近日,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王喜慶團隊在通過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期刊ACS Catalysis上。
  • 烯烴和炔烴的命名
    1.烯烴的命名步驟⑴ 選擇含雙鍵的最長碳鏈為主鏈; ⑵ 離雙鍵最近的一端開始編號; ⑶ 雙鍵位置寫在母體化合物
  • ...正/郭寅龍團隊三劍合璧,實現Co催化聯烯的區域及立體選擇性硼氫化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有機硼酸及其硼酸酯作為常見的合成砌塊在有機合成反應中具有重要的應用,這類化合物毒性低,且化學性質相對穩定,在過渡金屬催化劑的輔助下可參與一系列的偶聯反應,許多不同結構的有機硼酸(酯)已實現商品化。
  • .| 真正的分手大師-斜塔[6]芳烴納客材料高選擇吸附分離正己烷
    吉林大學化學學院、納微構築化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楊英威教授課題組通過構築斜塔[6]芳烴非多孔自適應分子晶體材料實現了在複雜己烷混合體系中的高選擇性正己烷吸附分離。當前,從石油化工混合物中分離得到純品化合物主要依靠於蒸餾和精餾過程實現,但該過程所消耗能量佔比約為世界總能耗的10-15%,因此開發與發展高效且經濟的化合物分離方法變得尤為重要。
  • 「消息」我國首創柴油吸附分離技術成功應用
    7月9日,由中國海油旗下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下稱海油發展天津院)聯合中國崑崙工程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的全球首創首套柴油吸附分離技術在山東濱州實現成功應用。40萬噸/年柴油吸附分離制工業白油裝置全景據悉,搭載著該技術的全球首套工業示範裝置已在山東濱化濱陽燃化有限公司順利通過72小時滿負荷運行標定,產品質量全面合格,加工能耗等各項指標達到設計值,專有工藝及吸附劑、專利格柵內件和專用控制系統通過了嚴格的工業驗證。
  • 老反應的新Science——光碟機動的烯烴順反異構化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Burke課題組通過迭代Suzuki偶聯反應,可以快速地合成單一固定構型的共軛多烯,但是要依靠已有烯烴的立體化學,並不能合成原料烯烴的異構體。在生物化學中,通過酶催化的立體發散性生物合成或者異構化過程,可以將不同的烯烴結構單元高選擇性地連接起來,進而合成許多複雜的萜烯類化合物(圖1A)。
  •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等實現烯烴不對稱硼氫化—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施世良課題組和浙江大學化學系洪鑫課題組通過設計合成新型大位阻手性氮雜卡賓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