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新力作:從結構上揭示分枝桿菌能量代謝機制

2021-01-10 健康一線視頻網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饒子和(Zihe Rao)院士、Quan Wang研究員、孫飛(Fei Sun)研究員及其同事們分離出恥垢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的呼吸鏈超級複合物(respiratory supercomplex),並且利用低溫電鏡(cryo-EM)技術在3.5 Å的解析度下可視化觀察它的三維結構。這種細菌與結核分枝桿菌存在著密切的親緣關係,而且是一種用於研究許多細菌物種的流行模型。這種詳細的結構揭示出電子如何在一種迄今為止觀察不到的過程中在細胞內傳遞。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10月25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n electron transfer path connects subunits of a mycobacterial respiratory supercomplex」。

通常,在細胞呼吸期間,能量來源(糖、脂肪酸和胺基酸)的氧化與電子受體(氧氣、硫、硝酸鹽和硫酸鹽)的還原偶聯在一起,從中可獲得化學能來合成三磷酸腺苷(ATP)和驅動細胞反應。在有氧細胞呼吸中,這種化學能的產生方式是當電子供體通過電子傳遞鏈(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ETC)傳遞到末端電子受體時產生一種稱為質子動力勢(proton motive force, PMF)的跨膜質子梯度,這種質子動力勢可驅動ATP合成。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揭示了酶之間的電子傳遞存在直接關聯性,這代表著一種新的呼吸鏈催化模式。

醌和細胞色素是電子傳遞鏈中的兩種類型的電子載體,用於在嵌於膜中的較大的大分子結構之間傳遞電子。四種膜氧化還原酶參與線粒體呼吸鏈的電子傳遞。它們包括複合物I(NADH:泛醌氧化還原酶, CI),複合物II(琥珀酸:泛醌氧化還原酶, CII),複合物III(bc1型泛醇;細胞色素c氧化還原酶,bc1型CIII)和複合物IV(aa3型細胞色素c氧化酶,aa3型CIV)。從功能上說,複合物CIII能夠將泛醇氧化成泛醌並將電子傳遞給可溶性的細胞色素c。電子隨後被傳遞到複合物CIV,在那裡氧氣被還原成水。跨膜PMF通過複合物CI、CIII和CIV中的質子泵浦產生。

在原核生物的呼吸鏈中,情況更為複雜。由於這種複雜性,尚未在原核生物的細胞中確定完整的電子傳遞途徑。因此,有必要了解參與細菌電子傳遞的一種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完整結構。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從恥垢分枝桿菌中提取出並純化了這種呼吸鏈超級複合物,並利用低溫電鏡技術在3.5 Å的解析度下可視化觀察它的結構。這種結構為揭示這種呼吸鏈超級複合物中的電子直接傳遞機制提供了重要的見解。這種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尺寸在200×70×120 Å的範圍內,以一種對稱的線性結構存在著,這完全不同於之前報導的呼吸鏈超級複合物。從組成上來說,線性的CIV1-CIII2-CIV1二聚體如此排列著以至於單個複合物CIV1位於中央的複合物CIII2二聚體的兩側。這種信息揭示了在電子傳遞過程中酶之間存在著直接的關聯性,這代表著一種新的呼吸鏈催化模式。這種詳細的結構發現有潛力協助開展抵抗分枝桿菌的藥物發現工作。

在細菌細胞培養實驗期間,這些研究人員使用類似於結核分枝桿菌的過氧化氫抵抗性恥垢分枝桿菌突變株。培養這些細菌細胞,隨後按照之前描述的方法(Microbiology, 2006, 152:823-829, doi: 10.1099/mic.0.28723-0)分離它們的細胞膜。在細菌細胞培養、收集和裂解後,收集它們的細胞膜沉澱,接著提取出細胞膜中的呼吸鏈超級複合物。他們隨後利用光譜學方法、質譜法和3,3'-二氨基聯苯胺(DAB)染色法描述了這種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特徵。為了鑑定出血紅素基團,按照之前的方法(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5, doi:10.1074/jbc.M114.624312),他們在連二硫酸鹽還原之前和之後通過記錄光譜來分析所選的部分樣品。他們使用天然質譜法分析純化的呼吸鏈超級複合物樣品以便研究它的結構,並且使用之前建立的實驗方法分析這種呼吸鏈超級複合物中的單個結構組分。

在低溫電鏡分析期間,這些研究人員使用乙酸雙氧鈾(1%, w/v)對5μl的濃度為0.05 mg/ml的恥垢分枝桿菌呼吸鏈超級複合物樣品進行負染色,隨後利用在120kV下運行的FEI Tecnai Spirit顯微鏡上拍攝圖片用於初始的結構模型構建。他們通過處理來自負染色的呼吸鏈超級複合物樣品的53張顯微圖片,重建出這種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低解析度結構。為了完全重建這種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結構,他們在低溫電鏡圖片處理期間從8200張原始圖片中手工選擇出7600張。這項研究中的所有圖片都是利用PyMOL或UCSF chimera構建出來的。

這些研究人員揭示出恥垢分枝桿菌CIII-CIV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低溫電鏡結構。這種呼吸鏈超級複合物內部的電子傳遞途徑的範圍從複合物CIII中的醌醇(quinol)氧化到複合物CIV中的氧氣還原。這些研究結果顯示了一種新的分叉電子傳遞機制,從而確保完成醌循環(Q cycle, 即質子穿過脂質雙層的淨運動)而實現能量轉換。氧化物歧化酶(SOD)直接參與這種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組裝,能夠讓它免受活性氧(ROS)的氧化損傷。醌結合位點的分布也為在未來開發基於結構的抗微生物藥物提供了一種框架。

參考資料:Hongri Gong1,*, Jun Li2,3,*, Ao Xu et al. An electron transfer path connects subunits of a mycobacterial respiratory supercomplex. Science, Published Online: 25 Oct 2018, doi:10.1126/science.aat8923.

相關焦點

  • 多篇文章聚焦結核分枝桿菌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讀科學家們近期在結核分枝桿菌研究上取得的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3】Nature: 新研究揭示結核桿菌分泌系統三維結構doi:10.1038/s41586-019-1633-1結核病是一種感染率極高的肺部傳染性疾病,通常通過氣溶膠傳播。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估計,全世界每年有170萬人死於這種類型的感染。
  • ...所揭示結核分枝桿菌表面蛋白招募泛素觸發宿主異體自噬的分子機制
    微生物所揭示結核分枝桿菌表面蛋白招募泛素觸發宿主異體自噬的分子機制 2019-05-06 微生物研究所 綜上,該項研究發現了首個具有真核樣UBA結構域的分枝桿菌表面蛋白Rv1468c直接結合宿主Ub進而觸發的一種新的異體自噬途徑,該研究也揭示了一種新的Mtb在長期胞內存活過程中採用的「外交」策略,
  • 苯達喹啉結合的分枝桿菌ATP合酶結構
    苯達喹啉結合的分枝桿菌ATP合酶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19:24:51 加拿大兒童病醫院John L.
  • 中國科學家揭示分枝桿菌蛋白泛素化抑制免疫
    中國科學家揭示分枝桿菌蛋白泛素化抑制免疫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6 16:58:32 同濟大學醫學院戈寶學和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研究組合作,揭示了宿主介導的分枝桿菌蛋白泛素化抑制免疫。
  • 科學家揭示葉酸ECF轉運蛋白結構和轉運機制
    4月14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最新研究進展,報導了來源於乳酸桿菌的能量耦合因子型(Energy Coupling Factor,ECF)葉酸轉運蛋白面向內(inward-facing)的晶體結構(見示意圖a),揭示了ECF轉運蛋白跨膜轉運葉酸的分子機制。葉酸參與細胞內眾多重要生化過程,包括DNA和胺基酸的合成。
  • :一種新型分枝桿菌F-ATP合成酶抑制劑的發現
    前言近年來,我國耐藥結核日益嚴重,嚴重危害健康並增加醫療負擔,發現具有新結構、新機制、高效低毒的抗結核藥物迫在眉睫
  • . | 恥垢分枝桿菌阿拉伯糖基轉移酶EmbB的冷凍電鏡結構
    細胞膜對於像結核分枝桿菌這樣的致病分枝桿菌的生長和毒力是至關重要的,並且是對常見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主要原因。它的主要成分是分枝菌酸-阿拉伯半乳聚糖-肽聚糖複合物,由肽聚糖、支鏈雜多糖阿拉伯半乳聚糖(AG)和長鏈分枝菌酸組成。另一個主要成分是脂化的雜多糖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AM)。
  • 2018年11月30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4篇Science論文
    2.Science:我國科學家新力作!從結構上揭示分枝桿菌能量代謝機制doi:10.1126/science.aat8923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饒子和(Zihe Rao)院士、Quan Wang研究員、孫飛(Fei Sun)研究員及其同事們分離出恥垢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的呼吸鏈超級複合物(respiratory supercomplex),並且利用低溫電鏡
  • 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在《自然》發表論文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6日電 7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研究組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題為《葡萄糖轉運蛋白識別與轉運底物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of ligand recognition and transport
  • Science丨立足抗結核病藥物靶點開發,饒子和院士團隊歷時多年解析分歧桿菌呼吸體超複合物III2IV2SOD2原子解析度結構
    首次報導了分歧桿菌呼吸體超複合物III2IV2SOD2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該論文的主要完成單位為南開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中科院生化細胞所、生物物理所)。本次所使用的菌株叫恥垢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過氧化氫耐受株。與結核分枝桿菌(M.tuberculosi)比較接近,同屬分枝桿菌屬。恥垢分枝桿菌相對結核桿菌安全性要好的多,因此可作為研究結核桿菌的理想替代研究對象。
  • 研究揭示出一類新的細菌轉錄調控因子的結構功能機制
    近年來,在一些梭菌和桿菌中發現一類廣泛存在的σ因子及其共轉錄的抗σ因子——SigI和RsgI,它們的一些結構域和已知蛋白沒有同源性,代表了一類新的特殊的細菌σ/抗σ因子。熱纖梭菌等一些產纖維小體細菌具有8-16對的SigI/RsgI因子,這在其他已知類型的σ/抗σ因子中比較少見。已有的研究表明這些SigI/RsgI因子負責纖維小體的調控表達,但其結構與功能機制仍未闡明。
  • 時隔20年,非結核分枝桿菌病終於出指南了!
    非結核分枝桿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以下簡稱NTM,不是指除結核分枝桿菌以外的分枝桿菌,而是指除結核分枝桿菌複合群和麻風分枝桿菌以外一大類分枝桿菌的總稱。
  • 我科學家揭示綠膿桿菌傳播機制
    本報合肥1月29日電(記者李陳續通訊員楊保國)被稱作頭號細菌「殺手」的綠膿桿菌,是造成90%以上致死急性感染的罪魁禍首。而且長期以來人們不清楚這個時刻威脅著人類生命安全的「殺手」是如何傳播的。日前,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金帆教授課題組經過長期攻關,成功揭示了綠膿桿菌的傳播機制,為未來有效減輕其危害奠定了科學基礎。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訊》上。綠膿桿菌是一種在自然界廣泛存在的機會性致病菌。由於綠膿桿菌可在囊腫纖維化病人肺部形成多細菌的聚集體即生物被膜,造成無法治療的慢性感染。
  • NAT COMMUN:饒子和院士等團隊合作解析含有SdhF膜蛋白的恥垢分枝桿菌琥珀酸脫氫酶三聚體的冷凍電鏡結構
    研究人員首先對恥垢分枝桿菌Sdh2進行了純化和鑑定。數據證實,純化的Sdh2是將琥珀酸氧化與menadione(甲萘醌)還原偶聯的功能性複合物。Sdh2的結構是通過冷凍電鏡(cryo-EM)確定的,解析度為2.8Å,呈三聚體形式。研究人員確定膜錨定的SdhF是複合物的一個亞基。
  • 微生物所等在結核分枝桿菌異煙肼抗性相關潛伏蛋白研究中取得進展
    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人類慢性傳染性疾病,是導致人類死亡最多的傳染病之一,並且全球約有1/3人口為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者。我國是全世界22個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之一,感染人數超過4億,每年新發傳染性病人150萬,約有13萬人死於結核病。新近的統計數據顯示大於10%的病例至少對一種藥物有抗性,1%病例為多耐藥菌感染,在某些地方已經分離出目前尚無藥可治的結核分枝桿菌耐藥菌株。因此研究結核分枝桿菌抗藥機制對結核病的防治非常重要。
  • 科學家揭示磷脂醯絲氨酸代謝維持細胞穩態的機制
    磷脂是構成細胞膜系統的主要骨架分子,由磷脂構成的膜系統除了將細胞與外環境分開,還將細胞內的不同區域進行分隔增加代謝的效率。除了組成膜系統,磷脂及其修飾物在調控多種細胞內過程中具有特異性的生理作用。
  • 分子能量機器,揭示了細胞膜的能量產生機制!
    分子能量機器,揭示了細胞膜的能量產生機制!Paul Scherrer Institute PSI的科學家利用瑞士光源SLS記錄了一個正在運行的分子能量機器,從而揭示了細胞膜的能量產生機制。為此開發了一種新研究方法,可以使細胞過程的分析比以前有效得多,現在已經在《科學》上發表了其研究成果。在所有生物中,蛋白質結構變化負責許多生物化學控制的功能,例如細胞膜的能量產生。
  • 結核分枝桿菌全基因組測序的臨床價值
    許多研究已經解決了結核桿菌全基因組測序的問題,並且知道整個基因組的序列,而不僅僅是幾個片段,這就大大增加了分子流行病和接觸者追蹤的準確性。此外,一些問題如突變率、耐藥性、新藥物的靶點、結核分枝桿菌複合群的系統發育和進化演變已通過WGS闡明。儘管如此,WGS還不能解釋菌株之間的傳遞性差異,或者為什麼一些菌株比其他更有毒性或更容易出現多藥耐藥發展。
  • 饒子和團隊Science解析「藥靶-藥物」三維結構,揭示一線抗結核藥物...
    2018年10月25日,團隊聯合孫飛研究員、王權博士等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解析了臨床藥物Q203靶點——呼吸鏈超級複合體CIII2CIV2SOD2結構(詳見BioArt報導:Science丨立足抗結核病藥物靶點開發,饒子和院士團隊歷時多年解析分歧桿菌呼吸體超複合物III2IV2SOD2原子解析度結構);2019年1月24日,與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