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等在結核分枝桿菌異煙肼抗性相關潛伏蛋白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微生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12-03 今日/總瀏覽:2/2344
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人類慢性傳染性疾病,是導致人類死亡最多的傳染病之一,並且全球約有1/3人口為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者。我國是全世界22個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之一,感染人數超過4億,每年新發傳染性病人150萬,約有13萬人死於結核病。新近的統計數據顯示大於10%的病例至少對一種藥物有抗性,1%病例為多耐藥菌感染,在某些地方已經分離出目前尚無藥可治的結核分枝桿菌耐藥菌株。因此研究結核分枝桿菌抗藥機制對結核病的防治非常重要。異煙肼是活動性結核病和潛伏感染結核病治療非常重要的一線藥物,研究其耐藥機制對於臨床治療和新藥研發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流行病研究報導表明潛伏相關的廣譜脅迫蛋白(USP)Rv1996位於臨床菌株的缺失熱點。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米凱霞課題組研究人員通過在結核分枝桿菌疫苗株BCG中過表達與廣譜脅迫蛋白(USP)Rv1996,發現其與一線藥物異煙肼(INH)抗性相關,使其耐受性降低。進一步通過和清華大學鄧海騰實驗室、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的 John Chan合作,通過異煙肼的活化酶KatG酶活染色以及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發現過表達Rv1996使得KatG的表達上調,分枝桿菌潛伏調節蛋白MprA下調,其他和異煙肼相關的基因表達沒有發生明顯變化。通過BCG Wanyne Model模擬低氧脅迫潛伏感染狀態,發現Rv1996表達大幅上調,同時,KatG的表達相應上調,而MprA的表達下調。這個研究首次發現了潛伏相關蛋白和結核分枝桿菌異煙肼耐藥直接相關並解釋了臨床上耐藥熱點產生的原因,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期刊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上(doi: 10.1021/pr5011058)。助理研究員胡新玲和研究實習員李曉靜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米凱霞為通訊作者,鄧海騰和John chan為共同作者。
此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和「973」項目資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