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蛋白酶體在泛素鏈誘導下的變構及底物識別機制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研究揭示蛋白酶體在泛素鏈誘導下的變構及底物識別機制

2019-03-18 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218日,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叢堯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al snapshots of 26S proteasome reveal tetraubiquitin-induced conformations。該研究解析了一系列蛋白酶體在K48-Ub4泛素鏈存在下的近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首次捕捉到蛋白酶體與K48-Ub4泛素鏈結合的三維結構,揭示了泛素鏈在調節蛋白酶體識別泛素化底物進而引發底物降解的分子機制,為最終闡明生理條件下蛋白酶體降解泛素化底物機制提供了關鍵結構基礎。

  泛素-蛋白酶體系統(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參與調控真核細胞內眾多的生物進程。其功能的異常與癌症、神經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等人類重大疾病密切相關。26S蛋白酶體通過降解泛素化底物來調節真核細胞的蛋白質組。長度為4個及以上的Lys48 (K48) 連接的泛素鏈是生理條件下蛋白酶體的主要靶向信號。因此,解析K48連接的多泛素鏈與蛋白酶體結合形成複合體的三維結構,將為深入理解泛素鏈結合引起蛋白酶體構象變化進而引發底物降解的分子機制提供關鍵信息。然而,由於蛋白酶體存在泛素鏈的多個結合位點以及蛋白酶體自身的動態特性,給捕獲初始階段蛋白酶體識別並結合多聚泛素鏈的狀態帶來極大挑戰,由泛素鏈結合引發的蛋白酶體底物降解的分子機制亟待闡明。

  叢堯研究組依託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的先進冷凍電鏡設施,解析了一系列K48-Ub4泛素鏈引發的蛋白酶體新構象的冷凍電鏡結構,其中三個結構達到近原子解析度;定義了一個新的泛素接受狀態(Ub-accepted stateC1-b,觀測到由泛素鏈結合而起始的蛋白酶體從靜息態向激活態的轉變;首次捕捉到完整蛋白酶體與K48-Ub4結合的構象C3-b揭示了K48-Ub4泛素鏈結合在蛋白酶體Rpn1亞基的整個PC環形區域(PC toroid region),這與單泛素或泛素樣蛋白(UBL)的結合模式顯著不同,定義C3-b為底物處理狀態(substrate-processing state)。功能研究顯示K48-Ub4與具有泛素樣結構域的shuttle泛素受體Rad23及去泛素化酶Ubp6可同時佔據Rpn1,揭示了新的泛素傳遞機制。此外,研究闡明19S調節顆粒識別並結合泛素鏈,引發的變構通過Rpn6-a2亞基傳遞到20S核心顆粒,最終打開門控的遠程調控機制。綜上,該研究揭示了K48-Ub4泛素鏈結合對於蛋白酶體的變構調節作用,發現了泛素鏈與完整蛋白酶體獨特的結合模式,並提出了新的泛素傳遞機制,進而揭示了泛素鏈結合在引發蛋白酶體底物降解過程中的調節機制,並為探索蛋白酶體降解泛素化底物缺陷而引起疾病的診療手段提供理論基礎。

  叢堯組博士後丁佔玉為論文第一作者,叢堯為通訊作者。參與該工作的還有以色列Technion-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教授Michael H. Glickman團隊,以及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教授黃超蘭(現在北京大學)團隊。該研究得到生化細胞所張榮光、周兆才、周金秋的支持。該研究還得到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冷凍電鏡系統、資料庫與計算分析系統、X射線小角散射線站、質譜系統、規模化蛋白質製備系統的設備支持。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科技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和上海市科委等的資助。

  文章連結

 

  左圖:蛋白酶體在K48-Ub4誘導下的變構及底物降解過程。右圖:豬籠草象徵著26S蛋白酶體,瓢蟲代表K48-Ub4,枝條為底物。當K48-Ub4靠近26S蛋白酶體時,lid開始向下運動,最終導致底物被拉入腔內降解。

  2月18日,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叢堯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al snapshots of 26S proteasome reveal tetraubiquitin-induced conformations」。該研究解析了一系列蛋白酶體在K48-Ub4泛素鏈存在下的近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首次捕捉到蛋白酶體與K48-Ub4泛素鏈結合的三維結構,揭示了泛素鏈在調節蛋白酶體識別泛素化底物進而引發底物降解的分子機制,為最終闡明生理條件下蛋白酶體降解泛素化底物機制提供了關鍵結構基礎。
  泛素-蛋白酶體系統(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參與調控真核細胞內眾多的生物進程。其功能的異常與癌症、神經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等人類重大疾病密切相關。26S蛋白酶體通過降解泛素化底物來調節真核細胞的蛋白質組。長度為4個及以上的Lys48 (K48) 連接的泛素鏈是生理條件下蛋白酶體的主要靶向信號。因此,解析K48連接的多泛素鏈與蛋白酶體結合形成複合體的三維結構,將為深入理解泛素鏈結合引起蛋白酶體構象變化進而引發底物降解的分子機制提供關鍵信息。然而,由於蛋白酶體存在泛素鏈的多個結合位點以及蛋白酶體自身的動態特性,給捕獲初始階段蛋白酶體識別並結合多聚泛素鏈的狀態帶來極大挑戰,由泛素鏈結合引發的蛋白酶體底物降解的分子機制亟待闡明。
  叢堯研究組依託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的先進冷凍電鏡設施,解析了一系列K48-Ub4泛素鏈引發的蛋白酶體新構象的冷凍電鏡結構,其中三個結構達到近原子解析度;定義了一個新的泛素接受狀態(Ub-accepted state)C1-b,觀測到由泛素鏈結合而起始的蛋白酶體從靜息態向激活態的轉變;首次捕捉到完整蛋白酶體與K48-Ub4結合的構象C3-b,揭示了K48-Ub4泛素鏈結合在蛋白酶體Rpn1亞基的整個PC環形區域(PC toroid region),這與單泛素或泛素樣蛋白(UBL)的結合模式顯著不同,定義C3-b為底物處理狀態(substrate-processing state)。功能研究顯示K48-Ub4與具有泛素樣結構域的shuttle泛素受體Rad23及去泛素化酶Ubp6可同時佔據Rpn1,揭示了新的泛素傳遞機制。此外,研究闡明了19S調節顆粒識別並結合泛素鏈,引發的變構通過Rpn6-a2亞基傳遞到20S核心顆粒,最終打開門控的遠程調控機制。綜上,該研究揭示了K48-Ub4泛素鏈結合對於蛋白酶體的變構調節作用,發現了泛素鏈與完整蛋白酶體獨特的結合模式,並提出了新的泛素傳遞機制,進而揭示了泛素鏈結合在引發蛋白酶體底物降解過程中的調節機制,並為探索蛋白酶體降解泛素化底物缺陷而引起疾病的診療手段提供理論基礎。
  叢堯組博士後丁佔玉為論文第一作者,叢堯為通訊作者。參與該工作的還有以色列Technion-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教授Michael H. Glickman團隊,以及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教授黃超蘭(現在北京大學)團隊。該研究得到生化與細胞所張榮光、周兆才、周金秋的支持。該研究還得到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冷凍電鏡系統、資料庫與計算分析系統、X射線小角散射線站、質譜系統、規模化蛋白質製備系統的設備支持。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科技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和上海市科委等的資助。
  文章連結
 
  左圖:蛋白酶體在K48-Ub4誘導下的變構及底物降解過程。右圖:豬籠草象徵著26S蛋白酶體,瓢蟲代表K48-Ub4,枝條為底物。當K48-Ub4靠近26S蛋白酶體時,lid開始向下運動,最終導致底物被拉入腔內降解。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武漢物數所合作研究揭示泛素鏈識別靶蛋白的分子機制
    武漢物數所合作研究揭示泛素鏈識別靶蛋白的分子機制 2015-07-07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之前的許多研究已經表明這種泛素鏈在溶液中只存在開放態,與某些靶蛋白結合後才以閉合態形式存在。閉合態是靶蛋白誘導而發生構象變化導致,還是一開始就存在,對於第63位賴氨酸連接的泛素鏈識別靶蛋白背後的分子機制一直不清楚。  核磁共振是研究生物大分子在溶液中構象動態變化的一種強有力手段。
  • 泛素蛋白酶體相關研究
    第一階段為泛素與蛋白底物的相互作用:①高能硫酯鍵E1(泛素活化酶)-泛素複合物的形成,消耗一分子ATP,並釋放一分子單磷酸腺苷(AMP)和一分子焦磷酸;②活化泛素(E1-泛素複合物)轉移到E2(泛素結合酶)上,釋放出E1,形成高能鍵E2-泛素複合物;③底物被E3(泛素連接酶)識別並與之結合;④E2-泛素複合物上的泛素轉移到E3上,形成高能鍵複合物,繼而底物通過賴氨酸的ε-氨基形成醯胺鍵與泛素連接,泛素分子逐個相加形成鏈狀結構
  • 研究揭示冠狀病毒主蛋白酶催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工作為未來應對冠狀病毒的變異奠定了研究基礎,旨在助力抗新型冠狀病毒藥物的研發。 目前尚無針對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特效藥,尚魯慶表示,通過研究冠狀病毒關鍵性蛋白的通用機制,對研發抗病毒藥物極為重要。 在冠狀病毒的生命活動中,其主蛋白酶能有效剪切病毒的蛋白前體,進而產生病毒的功能性蛋白,這對冠狀病毒的複製等生命活動極為重要。因此,主蛋白酶是抗冠狀病毒藥物研究的重要靶點。
  • 靳津等人揭示炎症信號通路底物特異性的識別機制
    它的關鍵激酶IKKβ通過選擇性識別其下遊底物(包括p105,p65和IκBα)參與各種病理和生理過程,但這些底物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底物之一p105的過度激活與Nfkb1缺陷小鼠中炎症性腸病(IBD)的發作密切相關。
  • 揭示蛋白酶體在遭受應激時的相分離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東京都醫學科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UPS在應激狀態下的蛋白降解新機制。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ess- and ubiquitylation-dependent phase separation of the proteasome」。
  • Nature:「泛素-蛋白酶體」中基質降解的調控機制
    在「泛素-蛋白酶體」系統(該系統通過降解受損的或多餘的蛋白而在真核細胞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中,註定要被破壞的基質被「泛素鏈」共價修飾,隨後又被蛋白酶體降解。現在,一個新的調控機制已在人體細胞中被識別出來,蛋白酶體活性通過這個機制來被「泛素鏈」的長度調控。「去泛素化」酶Usp14可以通過修剪「泛素鏈」來抑制與泛素結合在一起的基質的降解。
  • 《Nature》泛素化水平升高,推動蛋白酶體相分離形成
    來自東京都會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在《Nature》發表文章,解釋了一種新的蛋白質降解模式。「2013年,我們發現蛋白酶體在高滲刺激下形成核焦點,這非常令人矚目,原本分布均勻的蛋白酶體在短短幾秒鐘內就形成了焦點,在我們了解液-液相分離(LLPS)之前,花了很長時間來理解這一現象,」該研究的主要作者Yasushi Saeki說。「蛋白酶體焦點實際上表現出類似液態的行為,一系列實驗表明,蛋白酶體利用LLPS降解泛素化蛋白質。」
  • 蛋白酶體和氧化蛋白的降解:第二部分,蛋白質的氧化和蛋白酶體的降解
    上半部分顯示了一些蛋白質在氧化應激下的細胞中所發生的不同修飾。 可逆的氧化修飾(綠框):可以被細胞的酶促機制逆轉。可逆修飾主要存在於半胱氨酸和蛋氨酸殘基中。可逆的細胞酶的修飾(氧化應激反應中的翻譯後蛋白修飾) (黃框):這些修飾可以由ROS/RNS直接誘導,也可以通過響應ROS/RNS的酶促反應或細胞氧化還原態的改變誘導,常見的例子是S -穀胱甘肽化,主要由半胱氨酸殘基氧化誘導,並通過酶促的方式逆轉。不可逆氧化修飾(橙色):由細胞酶無法逆轉的ROS/RNS形成。這些蛋白質通常被專門的細胞酶系統識別和降解。
  • 南開團隊揭示MERS-CoV、SARS-CoV主蛋白酶催化機制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吳軍輝)近日,經過持續科研攻關,南開大學藥學院、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尚魯慶副教授課題組揭示了冠狀病毒主蛋白酶的催化機制,討論了冠狀病毒MERS-CoV與SARS-CoV主蛋白酶在催化過程中的區別,進而優化了主蛋白酶抑制劑的生物活性。
  • 【中國科學報】泛素化信號調節細胞自噬機制獲揭示
    美國時間7月14日,國際學術期刊《癌細胞》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胡榮貴課題組的最新成果,揭示了具有腫瘤抑制活性的泛素連接酶HACE1通過介導細胞自噬受體蛋白(OPTN)的泛素化修飾,促進細胞自噬受體複合物形成,「激活」細胞自噬,從而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分子機制。
  • ACS Catalysis|基於兩種冠狀病毒主蛋白酶3CL的催化機制提出藥物...
    針對新冠肺炎尚無臨床特效藥物用以治療,通過研究冠狀病毒關鍵性蛋白的通用機制,對研發抗病毒藥物就變得極為重要。在冠狀病毒的生命活動中,其主蛋白酶(3CLPro)能夠有效地剪切病毒的蛋白前體,進而產生病毒的功能性蛋白,這對冠狀病毒的複製等生命活動極為重要。因此,主蛋白酶是抗冠狀病毒藥物研究的重要靶點。
  • 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在《自然》發表論文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6日電 7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研究組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題為《葡萄糖轉運蛋白識別與轉運底物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of ligand recognition and transport
  • 科學網—蛋白質部分降解新機制被揭示
    蛋白質部分降解新機制被揭示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謝旗研究組揭示ABA信號調控新機制
    在環境脅迫下,植物細胞中的ABA含量增多,是植物感受和應對外界環境的信號。因此,通過對ABA信號轉導通路分子機理的深入探索和研究,有望進一步發掘相關功能基因,培育出抗旱耐鹽等優良性狀的作物。,進一步揭示了ESCRT複合體在ABA信號接收中的響應和調控機制。
  • 【中國科學報】蛋白質部分降解新機制被揭示
    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趙允研究組、張雷研究組在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Chi-chung Hui進行合作研究的過程中,揭示了一種新的蛋白質部分降解機制。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學術期刊《發育細胞》。據介紹,蛋白質的泛素化降解作為一個重要的調控機制參與了細胞內的多種生命活動。
  • 泛素鏈架構研究有了新方法
    泛素鏈架構研究有了新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2 22:21:19 英國劍橋大學分子生物學醫學研究委員會實驗室David Komander研究組,引入Ub-clipping
  • Mol Cell:揭示細胞收集並丟棄損傷蛋白質的分子機制
    2020年11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Molecular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UCH37酶類調節細胞廢物處理系統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科學家們尋找新方法和工具來理解該酶類的特性及作用方式。
  • 蛋白酶體可發生壓力和泛素化依賴的相分離
    蛋白酶體可發生壓力和泛素化依賴的相分離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2 13:11:47 日本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Yasushi Saeki 和Keiji Tanaka合作發現蛋白酶體可發生壓力和泛素化依賴的相分離
  • 生物物理所等在分子伴侶的動力學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該論文報導了利用單分子螢光技術研究人源應激型Hsp70蛋白的構象動態及與輔分子伴侶Hsp40相互作用的動力學機制。Hsp70蛋白是分子伴侶系統的核心成員之一,參與細胞內蛋白質摺疊、轉運、降解等多種生理活動,對於維持細胞內蛋白質穩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 分子伴侶Hsp70輔助蛋白摺疊變構調節方式的解析
    :1/4266 2015年9月18日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了分子伴侶Hsp70輔助蛋白摺疊的變構調節的機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