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取得進展!靳津等人揭示炎症信號通路底物特異性的識別機制

2021-01-21 網易

2021-01-15 12:29:16 來源: iNature前沿

舉報

  經典的NF-κB途徑在各種免疫反應和炎性疾病中起關鍵作用。它的關鍵激酶IKKβ通過選擇性識別其下遊底物(包括p105,p65和IκBα)參與各種病理和生理過程,但這些底物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底物之一p105的過度激活與Nfkb1缺陷小鼠中炎症性腸病(IBD)的發作密切相關。

  

  近期浙江大學靳津及東南大學李異媛共同通訊在Science Advances 在線發表題為「Substrate-specific recognition of IKKs mediated by USP16 facilitates autoimmune inflamma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賴氨酸238上的IKKβ泛素化在炎症過程中顯著增加。

  使用質譜法,該研究確定USP16是IKKβ泛素化水平的重要調節劑,其選擇性影響p105磷酸化而不直接影響p65或IκBα磷酸化。此外,USP16在IBD患者的結腸巨噬細胞中高表達,而以髓樣為條件的USP16敲除小鼠表現出降低的IBD嚴重性。該研究為IBD的發病機制和靶向精確幹預治療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另外,2019年10月31日,浙江大學靳津和東南大學柴人傑共同通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Stress-Induced Metabolic Disorder in Peripheral CD4+ T Cells Leads to Anxiety-like Behavior」的研究論文,表明缺乏CD4 + T細胞免受應激引起的焦慮樣行為的小鼠。物理應激誘導的白三烯B4觸發CD4 + T細胞中的嚴重線粒體裂變,進而導致各種行為異常,包括焦慮,抑鬱和社交障礙。該研究揭示了CD4 + T細胞中嘌呤代謝紊亂與應激驅動的焦慮樣行為之間的關鍵聯繫。總而言之,該研究確定外周CD4 + T細胞是應激誘導的情緒障礙的關鍵介質。將來,闡明特定的CD4 + T細胞亞群是否調節焦慮症患者的情緒和行為將變得很有趣。 該研究發現對於開發針對各種精神病和代謝性疾病的有價值的治療方法具有深遠的意義(點擊閱讀)。

  

  核因子κB(NF-κB)通路已被認識30多年,已發現其參與了各種細胞的病理生理過程。NF-κB是一種調節基因轉錄的蛋白複合物,廣泛存在於真核細胞中,可以與啟動子或增強子特異性結合,從而促進多個基因的轉錄和表達。NF-κB信號通路與免疫反應和關鍵的病理生理過程(如細胞增殖,轉化和凋亡)緊密相關。 NF-κB家族由五個成員組成,包括p50(由Nfkb1編碼),p52(由Nfkb2編碼),p65(由RelA編碼),c-rel(由Rel編碼)和relB(由RelB編碼)。這五個成員均在N末端包含一個Rel同源域,該域負責每個成員與DNA的結合。在未刺激的細胞中,存在的大多數NF-κB二聚體是無活性的,因為它們與細胞質中的抑制因子(IκBα,IκBβ,IκBξ,IκBε,Bcl-3以及前體蛋白p105和p100)結合 。

  在經典的NF-κB途徑中,IKKB激酶(IKKs),包括IKKα和IKKβ,可以被許多刺激物激活,例如細菌脂多糖(LPS),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 -1),T細胞和B細胞有絲分裂原,病毒雙鏈RNA以及各種物理和化學脅迫。經典的NF-κB途徑主要由IKKβ的作用決定,後者使IκB家族成員(如IκBα和p105)磷酸化。磷酸化的IκB家族蛋白通過泛素修飾和蛋白酶體依賴性降解將活性NF-κB分子釋放到細胞核中。IKKβ參與許多病理生理過程,並在不同的刺激和調節機制下激活不同的底物。

  為了在免疫應答中執行適當的功能,IKKβ依賴於IKK的精確翻譯後調控,選擇性地識別並激活不同的底物。先前的研究表明,IKKβ在被TNF-α激活時會磷酸化p105的絲氨酸(S),這是將p105加工成p50所必需的。NF-κB必需修飾物(NEMO)選擇性地募集活化的IκBα作為銜接子,但對p105的磷酸化沒有影響。但是,決定IKKβ選擇性底物識別和激活的潛在機制仍不清楚。

  經典的NF-κB途徑在各種髓樣細胞(如巨噬細胞和嗜中性粒細胞)介導的先天免疫應答中起重要作用。當被LPS,TNF-α或IL-1β刺激時,IKKβ促進p65和p50的核易位並誘導炎性因子(如TNF-α,IL-12,IL-1β和IL-6)的表達,進一步導致組織損傷。NF-κB途徑的激活也與炎症性腸病(IBD)的發生密切相關。然而,由於其在調節各種生理過程中的廣泛功能,仍然缺乏靶向NF-κB的臨床治療藥物。當前抑制NF-κB的策略主要集中在蛋白酶體阻滯劑,IKK抑制劑,核轉運抑制劑和DNA結合抑制劑上。儘管這些藥物抑制了相應的病理過程,但它們也具有廣泛的副作用,包括腎毒性和神經病,甚至可以促進腫瘤的進展和復發。因此,這些藥物不能實現臨床上有效的腸道炎症治療。

  

  在這項研究中,發現即使沒有NEMO,p105仍然可以被輕度磷酸化。生化數據表明,在經典NF-κB信號激活過程中,IKKβ可以通過非蛋白水解泛素修飾,這種泛素化作用顯著抑制了IKKβ磷酸化p105的能力,而不會影響另一種底物IκBα。

  通過使用質譜,該研究確定了一種去泛素化酶,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6(USP16),它特異性結合IKKα和IKKβ,但不結合NEMO。在哺乳動物細胞中,USP16在有絲分裂過程中廣泛表達,並有助於細胞周期加工。當細胞進入有絲分裂時,USP16在G2-M轉換過程中被磷酸化,並在後期進行去磷酸化。USP16在體內特異性地在賴氨酸(K)119和K15上對組蛋白H2A進行去泛素化,但在體內不對H2B進行去泛化,從而導致隨後的H3磷酸化和染色體分離。

  當與胞質分裂蛋白調節劑1結合時,USP16介導的H2A去泛素化已顯示出調節胚胎幹細胞(ESC)基因表達和造血幹細胞(HSC)功能。最近的研究表明,在活化的T細胞中,USP16特異性去除了鈣調神經磷酸酶A的K29連接的聚泛素鏈來調節其活性。T細胞中的USP16缺乏會導致外周T細胞減少以及自身免疫症狀減弱。但是,USP16在非增殖細胞中的功能仍不清楚。

  在這裡,該研究結果表明,缺乏USP16的巨噬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的p105磷酸化水平顯著下降,而其IκBα磷酸化水平仍與野生型(WT)同窩幼仔相當。一致地,巨噬細胞中靶向NF-κB的基因在被Toll樣受體(TLRs)的獨特激動劑刺激時顯示出各種炎性細胞因子的明顯減少。髓樣細胞中有條件的USP16 KO的小鼠顯示出右旋糖酐硫酸鈉(DSS)引起的結腸炎和相關結腸癌發生症狀的嚴重減輕。該研究為IBD的發病機制和靶向精確幹預治療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參考消息:

  DOI: 10.1126/sciadv.abc400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科院揭示胸腺嘧啶水解酶底物特異性的分子基礎和催化機制
    T7H底物特異性的分子基礎和催化機制。雖然TET蛋白與包含5mC修飾鹼基的DNA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已經被報導,但TET蛋白識別和區分胞嘧啶C5位不同修飾基團以及催化5mC發生連續氧化反應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因此,研究T7H的底物特異性識別和催化機制可以增進對TET蛋白結構和功能的理解。
  • 生化與細胞所固有免疫信號通路調控研究取得階段性進展
    該論文報導了線粒體泛素連接酶MARCH5能夠特異性調控TLR7信號通路,首次將線粒體與TLR信號通路聯繫起來,揭示了線粒體在固有免疫促炎症反應調節中的關鍵作用。在固有免疫信號通路中,TLR (Toll-like Receptor)、RIG-I等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能夠識別不同的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包括真菌、細菌的特異性細胞壁組分,病毒的RNA等),PRR活化後通過一系列接頭分子將信號向下遊傳遞,活化IRF(3/7)、NF-kB等轉錄因子並啟動轉錄,最終誘導一系列功能分子(包括細胞因子
  • 崔雋團隊揭示細胞自噬調控非經典NF-kB通路
    論文闡明了E3泛素連接酶TRIM14通過選擇性自噬調控轉錄因子p100/p52的穩定性,正向幹預非經典NF-kB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同時揭示了TRIM14-USP14複合物調控的選擇性自噬在急性結腸炎和結腸癌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 上海生科院揭示mTORC1信號通路調控機制
    Ragulator五元複合物的組裝機制,以及Ragulator複合物調控mTORC1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  丁建平研究組長期從事mTORC1信號通路調控的分子機制研究,先後測定了mTORC1信號通路中一些重要調控蛋白包括Rheb、TCTP、S6K和Ego3的結構,揭示了它們在mTORC1信號通路中發揮生物學功能的分子基礎,完成了酵母TORC1信號通路中Ego1-Ego2-Ego3三元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測定和功能分析,以及mTORC1信號通路上遊人源精氨酸感應蛋白CASTOR1-arginine
  • 科學家解讀Hippo信號通路研究進展
    該研究在原子水平上闡明了Hippo信號通路下遊關鍵轉錄因子TEAD4特異性識別結合DNA的機制。助理研究員史竹兵和碩士研究生何峰是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Hippo信號通路在生物個體發育特別是組織器官大小調控過程中具有關鍵功能,同時在腫瘤發生及免疫應答過程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 糖苷水解酶底物特異性機制研究獲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團隊致力於嗜熱微生物降解木質纖維素的機制研究,近期與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教授Robert Kelly合作,闡明了極端嗜熱微生物Caldicellulosiruptor阿拉伯呋喃的酶解機制及其與木聚糖酶協同降解效應,對於木質纖維素的生物降解有重要意義,研究成果發表在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AEM)上。
  • 病原菌效應蛋白阻斷宿主炎症信號通路
    TAB2/3分子從而使其失去感受上遊泛素鏈信號的活性,進而有效抑制細菌感染過程中NF-κB炎症反應信號通路的激活。 通過三型分泌系統分泌效應分子進入真核細胞內,進而阻斷或調節宿主關鍵信號轉導通路是許多病原菌普遍採用的致病機制。尋找效應分子在宿主細胞中的靶蛋白並闡明其作用於靶蛋白及相關信號通路的生物化學機理對了解病原菌致病機理和建立有效防治手段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這也可能促進我們對真核細胞本身信號轉導機制的進一步理解。
  • 研究揭示蛋白酶體在泛素鏈誘導下的變構及底物識別機制
    該研究解析了一系列蛋白酶體在K48-Ub4泛素鏈存在下的近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首次捕捉到蛋白酶體與K48-Ub4泛素鏈結合的三維結構,揭示了泛素鏈在調節蛋白酶體識別泛素化底物進而引發底物降解的分子機制,為最終闡明生理條件下蛋白酶體降解泛素化底物機制提供了關鍵結構基礎
  • 武漢病毒所在尼亞病毒免疫炎症調節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炎症因子風暴」,被稱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平均致死率約12%。哺乳動物進化出一系列的模式識別受體來識別入侵病原的核酸或者其他保守的分子組分,進而誘導炎症和免疫響應。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發現:儘管宿主細胞具備多種模式識別受體可能識別病毒感染的危險信號,胞漿內的RIG-I模式識別受體在識別SFTSV感染、進而誘導炎症和免疫反應過程中發揮主要的作用,因此RIG-I信號可能在SFTSV感染導致的炎症病理和抗病毒免疫響應中發揮雙重作用。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KDM5亞家族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底物識別機制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KDM5亞家族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底物識別機制 2017-12-19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KDM5亞家族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底物識別機制。
  • 科學家揭示天然免疫中caspase活化和識別GSDMD介導細胞焦亡的完整分子機理
    該研究完整地揭示了天然免疫應答中caspase精確地自剪切活化,進而特異地識別和切割GSDMD,引發細胞焦亡的分子機制。  細胞焦亡是機體重要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拮抗和清除病原菌感染中發揮關鍵作用,過度的細胞焦亡會誘發包括敗血症在內的多種炎症性疾病。
  • 誘導急性脊髓損傷模型大鼠炎症反應信號通路的變化
    Toll樣受體(Toll-like receptors,TLR):是參與非特異性免疫(天然免疫)的一類重要蛋白質分子,也是連接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橋梁。Toll樣受體是單個的跨膜非催化性蛋白質,可以識別來源於微生物的具有保守結構的分子。當微生物突破機體的物理屏障,如皮膚、黏膜等時,Toll樣受體可以識別它們並激活機體產生免疫細胞應答。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轉錄因子STAT6特異識別N4位點DNA的分子機制
    11月1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DNA recognition by STAT6 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STAT6對N4位點DNA的識別機制。
  • 上海生科院揭示果蠅piRNA通路中Papi蛋白序列特異性識別Piwi蛋白在...
    上海生科院揭示果蠅piRNA通路中Papi蛋白序列特異性識別Piwi蛋白在piRNA 3』端修剪過程中發揮生物學功能的分子機制 2018-03-23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連續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特異識別機制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連續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特異識別機制 清華新聞網4月23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分子細胞》和《細胞研究》分別發表題為「AF9 YEATS結構域在分子層面偶聯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和活躍轉錄」(Molecular Coupling of
  • 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在《自然》發表論文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6日電 7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研究組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題為《葡萄糖轉運蛋白識別與轉運底物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of ligand recognition and transport
  • Nature:邵峰等揭示病原菌效應蛋白阻斷炎症通路新機制
    ,該文章報導了病原細菌效應蛋白通過半胱氨酸甲基化修飾宿主NF-kB通路中的TAB2/3分子從而使其失去感受上遊泛素鏈信號的活性,進而有效抑制細菌感染過程中NF-kB炎症反應信號通路的激活。 通過三型分泌系統分泌效應分子進入真核細胞內,進而阻斷或調節宿主關鍵信號轉導通路是許多病原菌普遍採用的致病機制。
  • 武漢病毒所揭示人腸道病毒抑制NF-kB信號通路新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漢中研究團隊在人腸道病毒調控NF-kB信號通路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揭示了多種人腸道病毒(包括EV71,CVB3,  在長期的自然選擇過程中,許多病毒已進化出多種抑制NF-kB信號通路活化的策略,以此逃逸宿主的天然免疫識別。
  • Notch信號通路調控巨噬細胞極化機制獲進展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內分泌代謝病學科許海霞醫生做為第一作者之一完成的「Notch信號通路調控巨噬細胞極化機制」相關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論著已被Nature Immunology (影響因子25.668)接受,並於5月20日網絡在線發表(Nat. Immunol.2012 May 20 Advanced Online Publication doi:10.1038/ni.2304)。
  • 研究揭示IL-17信號通路調控機制
    7月,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錢友存研究組的最新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