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科院揭示果蠅piRNA通路中Papi蛋白序列特異性識別Piwi蛋白在...

2020-11-24 中國科學院

上海生科院揭示果蠅piRNA通路中Papi蛋白序列特異性識別Piwi蛋白在piRNA 3』端修剪過程中發揮生物學功能的分子機制

2018-03-23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黃旲研究組的研究成果,以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sequence-specific recognition of Piwi by Drosophila Papi為題,在線發表在PNAS上,該研究揭示了果蠅piRNA通路中Papi蛋白序列特異性識別Piwi蛋白並參與piRNA 3』端修剪的分子機制。

  piRNA是一類長度約為24-30 nt的小RNA,在機體中起到保護宿主細胞基因組完整性的功能。成熟piRNA生成和加工過程包括前體生成、中間產物加工以及piRNA 3』端修剪和甲基化修飾,最終形成成熟piRNA。piRNA 3』端的加工需要Papi (Tdrkh) 蛋白的參與。以往研究認為,Papi蛋白作為支架蛋白能夠一方面通過其eTudor (eTud) 結構域識別Piwi蛋白N端 (G/A)R重複序列中的精氨酸對稱雙甲基化修飾(sDMA修飾) 從而招募Piwi蛋白,另一方面招募piRNA 3』端Trimmer從而形成piRNA 3』端修剪複合物。但是Papi通過eTudor結構域識別Piwi N端的模型缺少結構基礎。過去研究發現,果蠅中敲除Papi蛋白時能夠特異性影響Piwi蛋白結合piRNA的長度,而Ago3和Aub蛋白結合的piRNA長度卻不受影響。然而對於Papi蛋白敲除特異性影響Piwi蛋白結合piRNA長度這一現象缺少分子機制的解釋。

  在該項工作中,研究人員精確確定了果蠅Papi蛋白通過其eTud結構域和Piwi蛋白N端相互作用的區段,並對Papi-eTud單體結構、其與Piwi-Ν-R10me2s多肽(第10位精氨酸sDMA修飾)複合物以及其與未甲基化Piwi-N多肽複合物分別進行晶體結構解析。結構揭示了Papi-eTud通過與Piwi N端的「RGRRR」motif進行相互作用,這一motif不同與之前報導其他PIWI蛋白中的(G/A)R重複序列,特異存在於果蠅Piwi蛋白中,並在不同亞種屬的果蠅Piwi蛋白中保守存在;該motif的序列特異性決定了Papi-Piwi蛋白相互作用的特異性。果蠅體內實驗證明,破壞Papi蛋白中與Piwi相互作用重要胺基酸殘基時導致果蠅生殖缺陷和轉座子去抑制。研究人員通過結構生物學,結合co-IP、質譜等體外生化實驗及果蠅體內實驗,證明了果蠅體內Papi和Piwi相互作用的特異性,為解釋Papi如何招募Piwi從而參與piRNA 3』修剪過程並特異性影響Piwi結合piRNA長度的現象提供了分子機制,擴展了人們對於Tudor結構域底物序列特點和結合方式的認識。

  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放研究項目的支持。

  (A) Papi-eTud-Piwi-R10me2s複合物整體結構 (B) Papi通過eTud結構域招募Piwi參與piRNA 3』端修剪過程模型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黃旲研究組的研究成果,以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sequence-specific recognition of Piwi by Drosophila Papi為題,在線發表在PNAS上,該研究揭示了果蠅piRNA通路中Papi蛋白序列特異性識別Piwi蛋白並參與piRNA 3』端修剪的分子機制。
  piRNA是一類長度約為24-30 nt的小RNA,在機體中起到保護宿主細胞基因組完整性的功能。成熟piRNA生成和加工過程包括前體生成、中間產物加工以及piRNA 3』端修剪和甲基化修飾,最終形成成熟piRNA。piRNA 3』端的加工需要Papi (Tdrkh) 蛋白的參與。以往研究認為,Papi蛋白作為支架蛋白能夠一方面通過其eTudor (eTud) 結構域識別Piwi蛋白N端 (G/A)R重複序列中的精氨酸對稱雙甲基化修飾(sDMA修飾) 從而招募Piwi蛋白,另一方面招募piRNA 3』端Trimmer從而形成piRNA 3』端修剪複合物。但是Papi通過eTudor結構域識別Piwi N端的模型缺少結構基礎。過去研究發現,果蠅中敲除Papi蛋白時能夠特異性影響Piwi蛋白結合piRNA的長度,而Ago3和Aub蛋白結合的piRNA長度卻不受影響。然而對於Papi蛋白敲除特異性影響Piwi蛋白結合piRNA長度這一現象缺少分子機制的解釋。
  在該項工作中,研究人員精確確定了果蠅Papi蛋白通過其eTud結構域和Piwi蛋白N端相互作用的區段,並對Papi-eTud單體結構、其與Piwi-Ν-R10me2s多肽(第10位精氨酸sDMA修飾)複合物以及其與未甲基化Piwi-N多肽複合物分別進行晶體結構解析。結構揭示了Papi-eTud通過與Piwi N端的「RGRRR」motif進行相互作用,這一motif不同與之前報導其他PIWI蛋白中的(G/A)R重複序列,特異存在於果蠅Piwi蛋白中,並在不同亞種屬的果蠅Piwi蛋白中保守存在;該motif的序列特異性決定了Papi-Piwi蛋白相互作用的特異性。果蠅體內實驗證明,破壞Papi蛋白中與Piwi相互作用重要胺基酸殘基時導致果蠅生殖缺陷和轉座子去抑制。研究人員通過結構生物學,結合co-IP、質譜等體外生化實驗及果蠅體內實驗,證明了果蠅體內Papi和Piwi相互作用的特異性,為解釋Papi如何招募Piwi從而參與piRNA 3』修剪過程並特異性影響Piwi結合piRNA長度的現象提供了分子機制,擴展了人們對於Tudor結構域底物序列特點和結合方式的認識。
  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放研究項目的支持。

  (A) Papi-eTud-Piwi-R10me2s複合物整體結構 (B) Papi通過eTud結構域招募Piwi參與piRNA 3』端修剪過程模型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Arl1調控GEF蛋白BIG1定位的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Arl1調控GEF蛋白BIG1定位的分子機制 2016-08-0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激活下遊信號通路。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KDM5亞家族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底物識別機制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KDM5亞家族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底物識別機制 2017-12-19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JMJ14主要有jumonji、helical以及C5HC2三個結構域組成,jumonji以及C5HC2結構域上的3個酸性胺基酸與組蛋白小肽上H3R2和H3Q5發生了大量的氫鍵以及鹽鍵的相互作用,形成特異性識別。將這幾個酸性胺基酸突變之後,JMJ14的體內酶活顯著下降,表明這幾個胺基酸確實參與了底物識別。此外,由於人源KDM5家族蛋白是重要的抗癌藥物靶標,而其底物識別機制還不是很清楚。
  • 上海生科院揭示革蘭氏陽性細菌CcpA蛋白的調控新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革蘭氏陽性細菌CcpA蛋白的調控新機制 2017-02-1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端粒酶蛋白亞基與RNA亞基的相互作用
    /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籌)雷鳴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al basis for protein-RNA recognition in telomerase,揭示了端粒酶催化蛋白亞基與RNA亞基識別機制在進化上的保守性。
  • 上海生科院等發現人Piwi基因突變致男性不育
    該項研究工作是一項從人類遺傳學到動物模型、分子機理及至治療策略探索的系統研究,同時得到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付向東、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教授李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黨生、李勁松和吳立剛等的大力協助,並得到了國家基金委、國家科技部、中科院及上海市科委的資助。
  • 上海生科院揭示mTORC1信號通路調控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mTORC1信號通路調控機制 2017-11-13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Communication上,該工作揭示了Ragulator五元複合物的組裝機制,以及Ragulator複合物調控mTORC1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
  • 上海生科院揭示SUMOylation維持果蠅精巢幹細胞穩態的新功能
    這一工作揭示了SUMOylation信號通路在精巢發育中的重要功能,以及該通路與Hh信號通路之間的Cross-talk對精巢發育調控的重要生物學功能。  呂向東和潘晨宇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研究員張雷以及營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宋海雲的大力協助,得到了生化與細胞所細胞分析技術平臺、分子生物學技術平臺、果蠅資源與技術平臺以及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籌)的支持,獲得中國科學院及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基金資助。
  • 上海生科院揭示胸腺嘧啶水解酶底物特異性的分子基礎和催化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胸腺嘧啶水解酶底物特異性的分子基礎和催化機制 2015-10-10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調控豆科植物根瘤共生互作新機制
    該研究論文報導了小G蛋白ROP10調控豆科植物根瘤共生過程中根毛變形的分子機制。  在共生建立過程中,根毛是根瘤菌進入豆科植物根細胞從而完成根瘤菌侵染的主要通道。為了捕獲根瘤菌,根毛經歷了一系列的形態改變,包括根毛頂端膨大、分杈和捲曲,這些形態變化涉及到根毛的去極性生長、新的生長點的選擇和起始以及新的極性頂端生長的重建過程。
  • 上海生科院揭示支架蛋白BRPF2調控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BO1活性的分子...
    他們進一步運用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等方法驗證和分析了HBO1與BRPF2之間的相互作用,鑑定了參與特異性識別的關鍵位點,發現HBO1與BRPF2的相互作用方式與之前已報導的  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上海)19U線站的工作人員在晶體衍射數據收集中提供了支持與幫助。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和國家科技部的經費支持。
  • 上海生科院揭示β-arrestin1在NLRP3和NLRC4炎症小體活化過程中的...
    上海生科院揭示β-arrestin1在NLRP3和NLRC4炎症小體活化過程中的作用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2-06   今日/總瀏覽:1/
  • 研究揭示TALE蛋白特異性識別DNA分子機制
    TALE蛋白的奇特之處在於它的DNA結合結構域——該DNA結合結構域不同於其他已知的DNA結合結構域。它是由不同數量的重複單元組成,每一個重複單元特異識別一個DNA鹼基對。大多數情況下每個重複單元由34個胺基酸組成。這34個胺基酸中除了第12,13位的胺基酸變化較大之外,其他胺基酸高度保守。這兩個不保守的胺基酸被命名為RVD(repeat variable diresidue)。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藜麥耐鹽與高營養價值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藜麥耐鹽與高營養價值分子機制 2017-10-1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藜麥編碼的三個主要種子貯藏蛋白家族的蛋白序列中人類所需的必需胺基酸比例均顯著增加,部分解釋了藜麥種子高營養價值的原因。  表皮鹽泡細胞(epidermal bladder cell, EBC)在約一半的喜鹽植物(halophyte)中都存在,也是在藜麥耐鹽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類細胞。此前研究表明,鹽泡細胞體積可達普通表皮細胞的1000倍左右,其積累的離子濃度可高達1摩爾。
  •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 H3K27 三甲基轉移酶 EZH2 在炎症性腸病中
    圖示:EZH2 調控腸炎發生發展及機制示意圖4 月 24 日,國際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TNFa 信號通路一方面可以激活 NF-kb 而導致過度的炎症反應,但另一方面 NF-kb 信號的激活也會促進上皮細胞的存活。因此,TNFa 信號如何促進腸炎的發生發展還有待進一步闡明。博士後劉永峰及博士研究生孫同玉在研究員秦駿的指導下,通過腸道上皮細胞敲除及過表達 EZH2 並結合小鼠腸炎疾病模型,揭示組蛋白 H3K27 三甲基化轉移酶 EZH2 在炎症性腸病中的保護功能。
  • Science: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的G蛋白特異性...
    但是,確定單個GPCR如何識別不同G蛋白亞型的分子細節仍然難以捉摸,因此限制了對GPCR信號轉導機制的理解。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復旦大學和上海科技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cryo-EM)技術解析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與它的同源激動劑和不同類型的G蛋白(Gs或Gi)結合在一起時的三維結構。
  • 科學家解讀Hippo信號通路研究進展
    【1】Nature:研究發現阻斷Hippo通路可逆轉重度心力衰竭doi:10.1038/nature24045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德克薩斯心臟研究所和中國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心臟的一種之前未被識別的癒合能力
  • 上海生科院揭示細胞核亞結構小體調控mRNA核滯留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細胞核亞結構小體調控mRNA核滯留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4-08   今日/總瀏覽:1/1892
  • 上海生科院揭示花粉管生長模式從管狀到泡狀的轉變機制
    該項研究發現,過表達番茄花粉受體激酶LePRK1後,花粉管從管狀生長模式轉變為泡狀生長模式,這一轉變是通過LePRK1的下遊激酶伴侶蛋白KPP及其互作因子PLIM2a調控花粉管肌動蛋白骨架來實現的。  花粉管的極性管狀生長對於顯花植物雙受精過程的順利完成至關重要。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文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揭示了植物通過調控次生代謝產物合成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  植物雖然不會移動,但也能像動物一樣感知環境的變化並精準應對。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抵禦環境脅迫的強大武器就是產生種類豐富的次生代謝產物。
  • 上海科學家揭示與恐懼記憶相關的突觸特異性變化
    央廣網上海9月6日消息(記者吳善陽)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蒲慕明研究組今天在《自然·神經科學》在線發表題為《與恐懼記憶相關的杏仁核-皮層突觸特異性變化》的文章,首次揭示了在聽覺恐懼記憶中起重要作用的側杏仁核-聽覺皮層投射通路,並發現該通路在聽覺恐懼學習後會發生特異性的突觸連接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