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科院揭示花粉管生長模式從管狀到泡狀的轉變機制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

  9月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唐威華研究組在Plant Cell 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Overexpression of the Tomato Pollen Receptor Kinase LePRK1 Rewires Pollen Tube Growth to a Blebbing Mode 的研究論文。該項研究發現,過表達番茄花粉受體激酶LePRK1後,花粉管從管狀生長模式轉變為泡狀生長模式,這一轉變是通過LePRK1的下遊激酶伴侶蛋白KPP及其互作因子PLIM2a調控花粉管肌動蛋白骨架來實現的。

  花粉管的極性管狀生長對於顯花植物雙受精過程的順利完成至關重要。番茄花粉受體激酶LePRK1是一個花粉特異表達且定位於花粉管細胞膜上的類受體激酶(RLK)。之前的研究表明,LePRK1能夠和另外一個番茄花粉受體激酶LePRK2以及一個RopGEF蛋白——KPP (Kinase Partner Protein,激酶伴侶蛋白)相互作用,但LePRK1在番茄花粉管體內的生物學功能及其作用機制一直是未知的。

  在最新發表的論文中,研究人員發現,當瞬時過表達全長LePRK1或缺失胞外結構域的LePRK1 (LePRK1ΔECD)後,番茄和菸草的花粉管頂端膨大並且產生額外的小泡,即花粉管從管狀生長模式轉變為泡狀生長模式。同時,在擬南芥花粉管中穩定過表達缺失胞外結構域的LePRK1 (LePRK1ΔECD)時也發生了類似的生長模式的轉變。在之前的酵母雙雜的研究結果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能夠和KPP相互作用的肌動蛋白成束蛋白(actin bundling proteinPLIM2a。同時PLIM2a能夠和KPP以一種Ca2+依賴的形式相互作用。在菸草花粉管中同時過表達LePRK1PLIM2a時,PLIM2a能夠抑制LePRK1單獨過表達時的表型,即PLIM2a能夠抑制LePRK1導致的泡狀生長模式的發生。而同時過表達LePRK1PLIM2aKPP時,花粉管恢復了LePRK1單獨過表達時的表型。基於上述研究結果,科研人員推斷,在花粉管中瞬時過表達LePRK1後,LePRK1通過KPP-PLIM2a調控花粉管肌動蛋白骨架的變化,從而實現了花粉管從管狀生長模式到泡狀生長模式的轉變。這項研究揭示了花粉管細胞的一種潛在的能力,即通過單獨過表達一個膜定位的分子LePRK1LePRK1ΔECD,花粉管可以切換到另一種模式(即轉變為泡狀生長模式)達到花粉管生長前緣(leading edge)的延展。這一模式類似於已經報導的盤基網柄菌(Dictyostelium discoideum)和果蠅幹細胞的泡狀生長模式。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的經費支持,研究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植物細胞超微結構平臺對該工作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

上海生科院揭示花粉管生長模式從管狀到泡狀的轉變機制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粉管生長方向調控機理
    其中,花粉管頂端質膜Ca2+通道被認為是控制花粉管生長方向的核心功能蛋白,通過介導和精細調控胞外Ca2+內流,調控花粉管頂端Ca2+濃度梯度,從而進一步調控花粉管的生長方向。因此,花粉管頂端質膜Ca2+通道就成為從胚珠引導信號到花粉管本身對胚珠引導信號的感知和應答系統這一完整信號鏈的關鍵環節。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藜麥耐鹽與高營養價值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藜麥耐鹽與高營養價值分子機制 2017-10-1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研究通過對藜麥基因組的高質量組裝和鹽泡細胞的轉錄組分析,揭示了藜麥耐鹽和高營養價值的分子機制。  藜麥(Chenopodium quinoa)是源自美洲安第斯山脈的一種假穀物,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近年來,全球藜麥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其種子均衡的營養組成,也是美國國家航空與航天局選定的太空人食物。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7-10-2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論文連結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因此,花青素的積累被認為是一種可視化的分子標記,用來判斷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是否遇到不良環境。然而,不良環境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迄今並不十分清楚。  植物為了應對不良的環境條件,在加速合成次生代謝產物的同時又減慢生長,從而協調抗逆與生長之間的平衡。
  •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等揭示亞精胺對免疫性疾病作用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交大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時玉舫研究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亞精胺對實驗性自身腦脊髓炎的治療作用和機制
  • 上海生科院揭示mTORC1信號通路調控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mTORC1信號通路調控機制 2017-11-13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以Structural Basis for Ragulator Functioning as a Scaffold in Membrane-anchoring of Rag GTPases and mTORC1為題,在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該工作揭示了Ragulator五元複合物的組裝機制,以及Ragulator複合物調控mTORC1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突破
    2016年12月,何躍輝研究組在Nature Genetics報導了模式開花植物擬南芥在營養生長階段如何利用長期低溫(冬季)沉默開花抑制關鍵基因FLC的表達,並隨後在常溫維持其沉默(「低溫記憶」)的表觀遺傳機制,這一機理使植物具備了在春季開花的能力(春化作用)。
  •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調控豆科植物根瘤共生互作新機制
    該研究論文報導了小G蛋白ROP10調控豆科植物根瘤共生過程中根毛變形的分子機制。  在共生建立過程中,根毛是根瘤菌進入豆科植物根細胞從而完成根瘤菌侵染的主要通道。為了捕獲根瘤菌,根毛經歷了一系列的形態改變,包括根毛頂端膨大、分杈和捲曲,這些形態變化涉及到根毛的去極性生長、新的生長點的選擇和起始以及新的極性頂端生長的重建過程。
  • 上海生科院揭示細胞核亞結構小體調控mRNA核滯留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細胞核亞結構小體調控mRNA核滯留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4-08   今日/總瀏覽:1/1892
  •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Arl1調控GEF蛋白BIG1定位的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Arl1調控GEF蛋白BIG1定位的分子機制 2016-08-0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小G蛋白Rab家族和Arf家族成員在膜泡運輸過程中作為分子開關發揮功能,它們可以通過與不同的效應蛋白結合,募集相關蛋白到特定細胞器上,激活下遊信號通路。GEF蛋白可以激活小G蛋白的活性,使其由結合GDP的非活性狀態轉變為結合GTP的活性狀態。
  • 上海生科院揭示動物防禦行為的神經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動物防禦行為的神經機制 2016-07-2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該研究報導了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腦區periaqueductal gray (PAG)參與動物防禦行為的神經機制。  防禦行為,比如逃跑、僵直、危險探測等,對動物的生存非常重要。當遭遇危險時,動物會根據所處的情境做出適當的防禦反應從而提高自己存活的機會。
  • 上海生科院揭示革蘭氏陽性細菌CcpA蛋白的調控新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革蘭氏陽性細菌CcpA蛋白的調控新機制 2017-02-1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上海生科院揭示腦室旁灰質異位發生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腦室旁灰質異位發生機制 2015-01-19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Rcan1-Flna信號通路的異常可能是引發腦室旁灰質異位的一種分子機制。  該課題是由博士生李揚等在熊志奇的指導下完成。課題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科技部「973」項目的支持。
  •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11-17   今日/總瀏覽:1/2831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KDM5亞家族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底物識別機制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KDM5亞家族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底物識別機制 2017-12-19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組蛋白修飾在生物體生長發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與基因沉默、基因激活、腫瘤生成、染色體形態建成以及遺傳物質修復等生物學問題密切相關。對其分子機制的研究為探索生命本質以及開發相應的靶點藥物提供了理論依據。  以往研究表明,擬南芥JMJ14是一個含有jumonji結構域的組蛋白H3K4me3的去甲基化酶,從序列分析上屬於KDM5亞家族。
  • Plant | 華東師範大學李超課題組揭示花粉管生長的調控新機制
    已有的研究表明,花粉管自身產生的富含半胱氨酸小肽RALF4和RALF19能夠被ANXUR/BUPS受體激酶感受而調控花粉管細胞壁的完整性而維持其生長。然而,關於這一重要的生物學過程具體的調控機制尚不清楚。
  • 上海生科院揭示DNA甲基化對番茄果實成熟的重要作用
    上海生科院揭示DNA甲基化對番茄果實成熟的重要作用 2017-06-0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DNA甲基化和與之拮抗的DNA去甲基化過程相互平衡,動態調控基因組DNA甲基化模式,任何一方的失調都會導致DNA甲基化模式的紊亂。目前DNA甲基化與果實成熟間的關聯和調控機制還知之甚少。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端粒酶蛋白亞基與RNA亞基的相互作用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於5月4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籌)雷鳴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al basis for protein-RNA recognition in telomerase,揭示了端粒酶催化蛋白亞基與
  • 上海生科院揭示胸腺嘧啶水解酶底物特異性的分子基礎和催化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胸腺嘧啶水解酶底物特異性的分子基礎和催化機制 2015-10-10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上海生科院揭示SUMOylation維持果蠅精巢幹細胞穩態的新功能
    這一工作揭示了SUMOylation信號通路在精巢發育中的重要功能,以及該通路與Hh信號通路之間的Cross-talk對精巢發育調控的重要生物學功能。  呂向東和潘晨宇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研究員張雷以及營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宋海雲的大力協助,得到了生化與細胞所細胞分析技術平臺、分子生物學技術平臺、果蠅資源與技術平臺以及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籌)的支持,獲得中國科學院及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基金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