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科院揭示β-arrestin1在NLRP3和NLRC4炎症小體活化過程中的...

2021-01-09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上海生科院揭示β-arrestin1在NLRP3和NLRC4炎症小體活化過程中的作用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2-06   今日/總瀏覽:1/3092


 A:β-arrestin1基因缺失導致NLRP3炎症小體活化被抑制;B-C:β-arrestin1基因缺失導致NLRC4炎症小體活化被抑制;D: β-arrestin1基因缺失對AIM2炎症小體活化無影響。

1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孫兵研究組的研究成果β-arrestin1 Is Critical for the Full Activation of NLRP3 and NLRC4 Inflammasomes。論文報導了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通路中的重要分子β-arrestin1在NLRP3和NLRC4兩種炎症小體活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炎症小體是由NLRs、ASC 和 procaspase-1組成的蛋白複合物,其形成可導致炎性天冬氨酸特異性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自我剪切,後者通過對促炎因子IL-1β和IL-18的激活,引起宿主的炎症反應,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炎症小體參與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對炎症小體的調控機制研究將為這些疾病的發生提供理論依據。目前發現至少存在6種炎症小體,其具體調控機制並不清楚。 

在孫兵的指導下,研究組的毛開睿、陳淑珍、王巖等發現β-arrestin1可以正性調控NLRP3和NLRC4兩種炎症小體的激活。在β-arrestin1基因敲除小鼠的腹腔來源巨噬細胞中,NLRP3和NLRC4炎症小體的激活劑不能有效激活caspase-1和IL-1β,而另一種炎症小AIM2炎症小體的激活則不受β-arrestin1基因缺失的影響。體內腹腔炎模型和鼠傷寒沙門氏菌感染模型分別依賴於NLRP3和NLRC4炎症小體,在β-arrestin1基因缺失的小鼠體內無法有效誘導兩種小鼠模型。進一步分子機制研究發現,β-arrestin1可以通過與NLRP3和NLRC4直接相互作用促進後兩者自身寡聚化,進而使兩種炎症小體得以激活。這些結果揭示了β-arrestin1在NLRP3和NLRC4炎症小體活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時β-arrestin1也可能作為藥物靶點,為NLRP3和NLRC4炎症小體依賴的自身炎症性疾病的治療提供幫助。 

該工作得到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973」項目的經費支持,研究過程中還獲得裴鋼研究員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相關新聞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揭示NLRP3炎症小體活化和髓系細胞控制腫瘤化療敏感性的...
    過去的研究表明蒽醌類化療藥物能夠誘導腫瘤細胞發生免疫原性細胞死亡,釋放大量免疫原性物質如HMGB1和ATP,誘導NLRP3炎症小體活化和IL-1β和IL-18儘管腫瘤微環境中NLRP3炎症小體活化對化療效果的發揮至關重要,但是在腫瘤微環境中決定NLRP3炎症小體活化的因素還不清楚。PTEN蛋白是機體中重要的腫瘤抑制子,具有脂質磷酸酶和蛋白磷酸酶雙重磷脂酶活性。
  • J.Immunology:發現TRIM30負性調控NLRP3炎症小體的激活
    11月3日免疫學專業期刊《免疫學雜誌》(Journal of Immunology)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孫兵研究組最新研究論文。天然免疫反應作為機體防禦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主要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RR來識別病原體編碼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MP,其中Nod樣受體(NLR)是模式識別受體中非常重要的一類。
  • 神經降壓素受體1與β-arrestin1的複合物結構獲解析
    神經降壓素受體1與β-arrestin1的複合物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 13:31:43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Brian K.
  • 毛有東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發表NLRP3炎症小體激活新機制
    ,系統揭示了NEK7與NLRP3亞基的多界面相互作用,以及其介導NLRP3炎症小體激活的分子機制。炎症小體是一種多蛋白複合物,負責激活炎症反應,在先天免疫和炎症相關的疾病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炎症小體激發caspase-1的活化,進而在天然免疫防禦的過程中,促進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1β(IL-1β)和白細胞介素18(IL-18)的成熟和分泌。這些細胞因子的分泌可導致細胞焦亡(pyroptosis)。目前已發現多種炎症小體,如NLRP1、NLRP3、NLRC4和AIM2。
  • 中國科大等發現NLRP3炎症小體特異性抑制劑
    NLRP3自身突變導致一類自身炎症性疾病,包括家族性寒冷型自身炎症性症候群(FCAS)、穆-韋二氏症候群(MWS) 和慢性幼兒性神經皮膚關節症候群 (CINCA)。此外,NLRP3炎症小體能夠被各種異常代謝產物,包括高血糖、飽和脂肪酸、膽固醇結晶、尿酸結晶、β-澱粉樣蛋白等激活,所以NLRP3炎症小體在2型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痛風、神經退行性疾病、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
  • 上海生科院揭示細胞核亞結構小體調控mRNA核滯留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細胞核亞結構小體調控mRNA核滯留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4-08   今日/總瀏覽:1/1892
  • 泛素化修飾異常的NLRP3炎症小體導致早發性炎症性腸病的新機制
    NLRP3炎症小體通過可逆泛素化調節其活性:在靜息狀態下,NLRP3被泛素化使其處於自抑制狀態;在激活分子刺激下,其被去泛素化酶BRCC3去除泛素化而活化,並與適配體蛋白ASC結合,進而激活caspase-1,切割pro-IL-1β和pro-IL-18,產生成熟的細胞因子IL-1β和IL-18;活化的caspase-1也通過GSDMD在細胞膜打孔,引發細胞焦亡。
  • 磷酸化修飾在炎症小體活化和調控中的作用和機制綜述發表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和醫學學部、中國科學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周榮斌、江維受邀在Cell旗下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上發表了題為Control of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by
  • HDAC6介導NLRP3和吡喃炎症小體激活
    HDAC6介導NLRP3和吡喃炎症小體激活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8 14:44:37 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Hao Wu和美國密西根大學Yongqing Li研究組的合作取得一項新進展。
  •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中的不同功能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中的不同功能 2014-12-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ChIP-seq實驗發現H3K9乙醯化在胚胎幹細胞中主要分布在全能性相關基因的啟動子區域,而該修飾在神經幹細胞中則主要分布在神經發育相關調控因子的啟動子區域,從而證明H3K9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和神經前體細胞中具有不同的下遊靶基因。
  • 上海生科院揭示決定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決定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 2017-10-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 整合素4β7活化在先天性免疫和適應性免疫介導的腸道炎症的機制
    該研究在整合素β7亞基引入點突變,構建了活化缺失的β7基因敲入小鼠,揭示了與完全抑制整合素α4β7的功能相比,α4β7活化缺失可以維持腸道內足夠的Treg細胞,有效減少免疫細胞向腸道相關免疫器官的遷移,從而有效緩解腸道炎症的發生和發展。腸道炎症性疾病(IBD)是一類嚴重危害人類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的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
  • Science|人源NLRP1識別RNA病毒感染活化炎症小體
    (詳見bioart文章:Science 背靠背| 破解NLRP1炎症小體的活化之謎)。已有研究發現DDP8/9抑制劑VbP可激活NLRP1炎症小體【7】。在N/TERT-1細胞內敲除NLRP1和ASC等炎症小體成員後,VbP處理發現IL-1beta活化明顯減少。
  •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 H3K27 三甲基轉移酶 EZH2 在炎症性腸病中
    圖示:EZH2 調控腸炎發生發展及機制示意圖4 月 24 日,國際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過度炎症反應以及腸上皮細胞凋亡是導致炎症性腸病的主要原因。Anti-TNFa 抗體目前已在臨床上用於治療炎症性腸病。TNFa 信號通路一方面可以激活 NF-kb 而導致過度的炎症反應,但另一方面 NF-kb 信號的激活也會促進上皮細胞的存活。因此,TNFa 信號如何促進腸炎的發生發展還有待進一步闡明。
  • 雙鏈RNA的感受器NLRP1——人源NLRP1識別RNA病毒感染活化炎症小體
    其功能實現通過位於胞質的感受器(如NLRP3、AIM2等)實現炎症小體組裝,完成對炎症性Caspase(Caspase-1/4/5)的活化。炎症性Caspase進一步通過活化IL-1β/18增敏免疫系統,並水解Gasdermin引發焦亡【1】。
  •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調控豆科植物根瘤共生互作新機制
    該研究論文報導了小G蛋白ROP10調控豆科植物根瘤共生過程中根毛變形的分子機制。  在共生建立過程中,根毛是根瘤菌進入豆科植物根細胞從而完成根瘤菌侵染的主要通道。為了捕獲根瘤菌,根毛經歷了一系列的形態改變,包括根毛頂端膨大、分杈和捲曲,這些形態變化涉及到根毛的去極性生長、新的生長點的選擇和起始以及新的極性頂端生長的重建過程。
  •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等揭示亞精胺對免疫性疾病作用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交大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時玉舫研究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亞精胺對實驗性自身腦脊髓炎的治療作用和機制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花青素就是其中一類廣泛存在於高等植物中的苯丙烷類化合物,使植物的花朵、果實、莖稈、葉片等器官呈現紅色、紫色以及藍色等色彩。花青素不但有助於植物抵禦紫外線輻射、強光、低溫、營養缺乏等逆境脅迫,而且在植物與昆蟲互作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花青素的積累被認為是一種可視化的分子標記,用來判斷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是否遇到不良環境。然而,不良環境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迄今並不十分清楚。
  •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11-17   今日/總瀏覽:1/2831
  • 上海生科院揭示革蘭氏陽性細菌CcpA蛋白的調控新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革蘭氏陽性細菌CcpA蛋白的調控新機制 2017-02-1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