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素化修飾異常的NLRP3炎症小體導致早發性炎症性腸病的新機制

2021-01-15 網易

  責編 | 酶美

  早發炎症性腸病(VEOIBD)是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種嚴重形式,多發生於6歲以下的嬰幼兒中,其主要特徵為反覆出現的腸道炎症,易出現對糖皮質激素的依賴性或對TNF-α抗體的無效性。VEOIBD的發病與攜帶易感基因或致病基因相關,但對這些基因的作用機制還知之甚少。

  NLRP3炎症小體可感知多種類型的病原體或危險信號,是免疫監測中發揮關鍵作用的超分子複合物。前期研究發現VEOIBD兒童腸道NLRP3存在顯著激活現象【1】。NLRP3炎症小體通過可逆泛素化調節其活性:在靜息狀態下,NLRP3被泛素化使其處於自抑制狀態;在激活分子刺激下,其被去泛素化酶BRCC3去除泛素化而活化,並與適配體蛋白ASC結合,進而激活caspase-1,切割pro-IL-1β和pro-IL-18,產生成熟的細胞因子IL-1β和IL-18;活化的caspase-1也通過GSDMD在細胞膜打孔,引發細胞焦亡。NLRP3炎症小體的激活必須被嚴格調節,其異常激活導致的過度炎症與多種自身炎症性疾病密切相關。然而,導致VEOIBD患者腸道NLRP3炎症小體過度激活的機制尚不明確。

  近日,中山大學崔雋教授,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張玉霞耿嵐嵐教授,香港大學Lau Yu-Lung教授及北京大學白凡教授課題組合作在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雜誌上發表題為Excessive deubiquitination of NLRP3-R779C variant contributes to very-early-onse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development的研究論文【2】,首次在IBD病例中,發現了NLRP3的一個新致病突變R779C,並揭示了該突變通過促進其與腸道高表達的去泛素化酶BRCC3和JOSD2的結合,降低其泛素化水平,增強NLRP3炎症小體的激活,從而導致VEOIBD發生的新機制。

  

  該研究通過對一批VEIOBD患兒進行全外顯子組測序(WES)和生物信息學分析,篩選到了3例與VEOIBD發生相關的NLRP3新突變R779C。通過體外重組的正常NLRP3(WT-NLRP3)或NLRP3-R779C突變的炎症小體激活分析,及誘導表達NLRP3-WT或NLRP3-R779C突變的巨噬細胞中的NLRP3炎症小體激活分析,均發現R779C突變增加了NLRP3炎症小體激活後,炎性細胞因子的釋放,並加劇細胞焦亡。進一步研究發現NLRP3-R779C相較於NLRP3-WT顯示出更低的泛素化水平,且去泛素化酶抑制劑G5可以消除其與NLRP3-WT的泛素化差異。結合RNA-seq數據分析及免疫共沉澱篩選,發現NLRP3-R779C突變不僅促進其與腸道髓樣細胞中高表達的去泛素化酶BRCC3結合,還可以利用正常的NLRP3無法結合的去泛素酶JOSD2,增強NLRP3的去泛素化。同時敲低BRCC3和JOSD2,可抑制NLRP3-R779C炎症小體過度激活導致的多餘的IL-1β和IL-18的釋放及細胞焦亡。通過骨髓移植技術,研究人員構建了NLRP3-R779C突變的小鼠,在DSS誘導的急性結腸炎模型中,造血細胞中的NLRP3-R779C導致更嚴重的結腸炎,而敲低BRCC3或JOSD2可緩解NLRP3-R779C突變小鼠對DSS誘導結腸炎的敏感性。

  

  圖1:去泛素化酶調控NLRP3突變的泛素化促進VEOIBD的發生

  該工作首次在VEOIBD患者中發現了NLRP3的一個新致病突變R779C,並揭示了該變異通過促進其與腸道高表達的去泛素化酶BRCC3和JOSD2的結合,促進NLRP3去泛素化,從而促進NLRP3炎症小體的激活,導致VEOIBD發生的新機制,提示了NLRP3翻譯後修飾調控在NLRP3相關疾病發生機制中的重要性。該研究將有助於與NLRP3突變相關的VEOIBD患者的診斷和精確治療。考慮到BRCC3在各體細胞中對NLRP3激活的重要性,靶向JOSD2的藥物可能是VEOIBD治療的理想靶點。

  中山大學崔雋教授,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張玉霞耿嵐嵐教授,香港大學Lau Yu-Lung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周伶俐博士和劉濤博士以及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黃冰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

  https://doi.org/10.1016/j.jaci.2020.09.003

  製版人:嘉

  參考文獻

  1. Huang, B., Chen, Z., Geng, L., Wang, J., Liang, H.,Cao, Y., Chen, H., Huang, W., Su, M., Wang, H., et al. (2019). MucosalProfiling of Pediatric-Onset Colitis and IBD Reveals Common Pathogenics andTherapeutic Pathways.Cell179, 1160-1176 e1124.

  2. Zhou L, Liu T, Huang B, LuoM, Chen Z, Zhao Z, Wang J, Leung D, Yang X, Chan KW, Liu Y, Xiong L, Chen P, Wang H, Ye L, LiangH, Masters SL, Lew AM, Gong S, Bai F, Yang J, Pui-Wah Lee P, Yang W, Zhang Y,Lau Y-L, Geng L, Zhang Y, Cui J, Excessive deubiquitination of NLRP3-R779Cvariant contributes to very-early-onse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development,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2020), doi: https://doi.org/10.1016/j.jaci.2020.09.0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炎症性腸病系列講座第五期「幹細胞移植治療早髮型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組非特異性慢性胃腸道炎症性疾病,它包括了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以及未定型的炎症性腸病。大約有15%~20%的炎症性腸病的患者為兒童,兒童的炎症性腸病並不是成人炎症性腸病的一個早期階段,它和成人炎症性腸病有著諸多方面的一個差異。
  • ...潰瘍性結腸炎|炎症性腸病|造血幹細胞|移植|基因|兒童|-健康界
    炎症性腸病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組非特異性慢性胃腸道炎症性疾病,它包括了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以及未定型的炎症性腸病。大約有15%~20%的炎症性腸病的患者為兒童,兒童的炎症性腸病並不是成人炎症性腸病的一個早期階段,它和成人炎症性腸病有著諸多方面的一個差異。
  • IL23信號通路:炎症性腸病(IBD)治療的新靶標
    首頁 » 免疫學 » IL23信號通路:炎症性腸病(IBD)治療的新靶標 IL23信號通路:炎症性腸病(IBD)治療的新靶標
  • 炎症性腸病——處於臨床前的小分子藥物研究進展
    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bowel disease, IBD)是一種慢性易復發的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colitis, UC)和克羅恩病 (Crohn’s disease, CD),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當前研究普遍認為與遺傳基因、環境和免疫異常等因素有關:基因和環境因素誘導激活腸道免疫系統後,引發過度的炎症反應並持續進展
  • Nature:研究人員找到炎症性腸病的分子基礎
    最近,來自德國科隆大學和美因茲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義大利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和她們的同事,最近破譯了引發慢性腸道炎症的分子學密碼.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雜誌網絡版,表明了一個在老鼠身上測試的單獨分子引發的腸道炎症和一些分子機理,它可以作為人類炎症性腸病的基礎.
  • 中國科大等發現NLRP3炎症小體特異性抑制劑
    NLRP3自身突變導致一類自身炎症性疾病,包括家族性寒冷型自身炎症性症候群(FCAS)、穆-韋二氏症候群(MWS) 和慢性幼兒性神經皮膚關節症候群 (CINCA)。此外,NLRP3炎症小體能夠被各種異常代謝產物,包括高血糖、飽和脂肪酸、膽固醇結晶、尿酸結晶、β-澱粉樣蛋白等激活,所以NLRP3炎症小體在2型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痛風、神經退行性疾病、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
  • 「腸道潰瘍」除了炎症性腸病,還可能是這種病,很容易漏診
    全腹部CT示:1.回盲部腸壁增厚,闌尾根部顯示不清,闌尾增粗,建議強化掃描;回盲部周圍稍大淋巴結;2.少量盆腔積液;宮腔節育器。2018年4月21日複查胃鏡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腸鏡示:回盲瓣潰瘍性質待定,病理示:黏膜慢性炎症活動期,並見壞死及肉芽組織。
  • 炎症促發阿爾茨海默病再添力證 炎性小體激活引發tau蛋白異常
    日前,IFM Therapeutics公司的研發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最新研究,證明在阿爾茨海默病(AD)和tau蛋白引發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中,NLRP3炎性小體(inflammasome)的激活是驅動tau蛋白病理的重要因素。這一研究意味著這些患者可能從NLRP3拮抗劑中獲益。
  • 炎症性腸病是怎麼回事?提醒:這幾個治療方法,可調節腸道菌群
    這樣飲食雖然簡單方便了許多,但是也容易引發胃腸問題,導致人體腸道菌群失調,出現腹痛、腹瀉、噁心、食慾減退等身體不適。其中成年人很容易出現的一類腸道疾病就是炎症性腸病,與飲食、遺傳和繼發感染等因素有關,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
  • 毛有東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發表NLRP3炎症小體激活新機制
    ,系統揭示了NEK7與NLRP3亞基的多界面相互作用,以及其介導NLRP3炎症小體激活的分子機制。炎症小體是一種多蛋白複合物,負責激活炎症反應,在先天免疫和炎症相關的疾病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炎症小體激發caspase-1的活化,進而在天然免疫防禦的過程中,促進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1β(IL-1β)和白細胞介素18(IL-18)的成熟和分泌。這些細胞因子的分泌可導致細胞焦亡(pyroptosis)。目前已發現多種炎症小體,如NLRP1、NLRP3、NLRC4和AIM2。
  • 痛苦的炎症性腸病:醫院過去找不到50例,現在一周都不止50例
    如果你正在看一部精彩紛呈的電影,卻因為網絡原因,讓原本流暢的旋律和畫面變得異常卡頓,這種感覺嚴重影響觀看體驗,也許你會直接關掉電腦做其他事。而這卻是炎症性腸病患者的生活日常——嚴重時可能每天要反反覆覆去30多次廁所,外出時要提前看好路線,尤其是廁所的位置。生活就這樣被不斷的按下暫停鍵,時間被切成不規整的碎片。
  • Gut:結合NFkB的寡核苷酸可以抑制小鼠炎症性腸病
    研究者在4月的《腸》(Gut  2007;56:524-533.)雜誌上報告,結合核因子κB  (NFkB)的一種寡核苷酸的直接傳送可改善小鼠炎性腸病(IBD),並恢復組織內環境穩定。       美國Intermune公司的Rolf  O.  Ehrhardt博士及其同事指出,NFkB是IBD的一種主要轉錄調節物。
  • 《Theranostics》——間充質幹細胞療法配合改善炎症性腸病
    最近研究表明,間充質幹細胞聯合可注射水凝膠在治療炎症性腸病中具有重要價值。 炎症性腸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是一種病因尚不清楚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是胃腸道中除惡變外最嚴重的疾病之一。IBD的發生可能與感染、免疫、遺傳、精神、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
  • Immunity:A20調控IL-1β前體泛素化抑制NLRP3炎性小體活性新機制
    2015年1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國際生物學頂尖期刊immunity刊登了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Averil Ma研究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在A20缺失的巨噬細胞中,LPS能夠單獨導致巨噬細胞中自發性產生NLRP3炎性小體活性,而這一應答過程需要RIPK3的參與。
  • 宏病毒組分析揭示炎症性腸病中的「暗物質」
    Whole-Virome Analysis Sheds Light on Viral Dark Matter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宏病毒組分析揭示炎症性腸病中的「暗物質」作者:Adam G.
  • 全球炎症性腸病流行病學:2020年至2050年預測
    應聘全職及兼職編輯,發送簡歷至 chenlf@high-med.com 趙靈逸 沈駿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內科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上海市炎症性腸病研究中心
  • 益生菌Probio-Fit通過調節腸道菌群輔助治療炎症性腸病(IBD)
    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特發性腸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發病部位是迴腸、直腸和結腸。具體的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甚至可有血便,病程漫長且經常反覆。本病主要包括兩種類型,即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潰瘍性結腸炎(UC)是炎症性腸病(IBD)中最為普遍的一種,主要是結腸黏膜層和黏膜下層連續性炎症,疾病通常先累及直腸,逐漸向全結腸蔓延。
  • 靳津等人揭示炎症信號通路底物特異性的識別機制
    底物之一p105的過度激活與Nfkb1缺陷小鼠中炎症性腸病(IBD)的發作密切相關。  物理應激誘導的白三烯B4觸發CD4 + T細胞中的嚴重線粒體裂變,進而導致各種行為異常,包括焦慮,抑鬱和社交障礙。該研究揭示了CD4 + T細胞中嘌呤代謝紊亂與應激驅動的焦慮樣行為之間的關鍵聯繫。總而言之,該研究確定外周CD4 + T細胞是應激誘導的情緒障礙的關鍵介質。
  • HDAC6介導NLRP3和吡喃炎症小體激活
    HDAC6介導NLRP3和吡喃炎症小體激活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8 14:44:37 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Hao Wu和美國密西根大學Yongqing Li研究組的合作取得一項新進展。
  • 研究發現RIPK3蛋白RHIM結構域調控細胞死亡和炎症的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小鼠RIPK3蛋白V448P突變破壞C端RHIM結構域導致RIPK1-RIPK3相互作用缺失從而抑制體外、體內細胞程序性壞死(necroptosis)的發生;同時在FADD敲除小鼠中RHIM結構域的V448P突變還導致嚴重的全身系統性淋巴增生特徵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ystem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而進一步敲除RIPK1基因可以緩解系統性的淋巴細胞增生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