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炎症性腸病流行病學:2020年至2050年預測

2020-12-05 騰訊網

投稿發送至DDP@high-med.com

應聘全職及兼職編輯,發送簡歷至

chenlf@high-med.com

趙靈逸 沈駿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內科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上海市炎症性腸病研究中心

閱讀導引

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全球性疾病。其演變可分為四個流行病學階段:疾病出現、發病加速、患病惡化和患病平衡。目前,世界上每個地區都處於IBD演變的前三個流行病學階段之一,並且隨著時間推移,將在所有四個階段依次轉變。發展中國家目前正處於疾病演變的第一階段(疾病出現階段),若其經濟發展並且社會西化,可以預測將要過渡到第二階段。大多數新興工業化國家都處於第二階段(發病加速階段),但如果這些地區遵循西方世界的流行病學模式,則很可能在接下來的30年中過渡到第三階段。西方世界正處於第三個流行病學階段(患病惡化階段),預計在未來30年內將達到患病平衡階段。在IBD演變的每個流行病學階段,臨床中面臨的挑戰各不相同。了解當前(2020年)的流行病學階段到下一階段的轉變,對於在這些不同地區為未來30年不斷變化的IBD負擔做好準備至關重要。

2020年至2050年全球炎症性腸病

流行病學預測

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收入較低,其經濟主要由農業驅動,並且處於工業化的最早階段。這些國家的醫療保健設施有限,只有最基本的疾病監測。因此,缺乏這些地區的IBD發病率和患病率的觀察數據。例如,非洲發展中國家的高質量的、基於人群的流行病學數據基本欠缺。但是,發展中國家的人們也罹患IBD。例如,從撒哈拉以南非洲移民到加拿大的移民子女與非移民子女患IBD的風險相似,在移民到以色列的衣索比亞猶太人中也觀察到了相同的情況。此外,非基於人群的研究表明,在非洲發展中國家的某些地區(如加納的阿克拉和蘇丹的喀土穆),IBD病例數量正在上升。在IBD演變的第一階段,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包括IBD的鑑別(即將IBD與胃腸感染性疾病相鑑別);對臨床醫生進行適當的培訓及改善醫療保健基礎設施和設備(如可以進行結腸鏡檢查);增加與專家的聯繫;建立較為公平的針對貧窮人口和農村居民醫療保健;並採用疾病監測系統來「追蹤」IBD病例。最重要的是,發展中國家應該意識到,如果其經濟發展且社會更加西方化,那麼整個二十一世紀IBD的發病率都將會上升。亞洲和拉丁美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在二十一世紀初過渡到第二階段的經驗教訓可以使發展中國家在疾病高峰出現階段之前做好準備。國際IBD學術組織應在發展中國家對IBD的臨床護理和流行病學監測系統投資,為發展中國家已出現的預期上升的發病率提供支持,也為這個開展旨在探索IBD的社會和環境決定因素的研究提供支持。

處於第二個流行病學階段的亞洲和拉丁美洲的新興工業化國家目前(2020年)發病率迅速上升及患病率較低同時存在。如果新興工業化國家遵循與西方世界相同的流行病學模式,那麼在未來30年內,這些國家應接近西方世界的IBD合併發病率範圍:每10萬人中12至26例。除此之外,在數十年的發病加速之後,隨著這些地區進入患病惡化階段,其患病率將開始迅速攀升,類似於二十世紀初西方世界的遭遇。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和韓國工業化迅速,比亞洲其他國家更早進入第二階段。日本和韓國是未來30年整個亞洲患病率預計上升的例子。日本的一項全國性研究表明,1991年其IBD患病率為每10萬人中24例,2003~2005年增加到每10萬人中76例,2014年增加到每10萬人中228.5例。日本患病率的上升與IBD患者人數從1991年的29700例到2014年的290400例相符。同樣,2005年韓國IBD患病率為每10萬人中42例,2010年為在每10萬人中63.8例,2015年每10萬人中92.8例。如果在印度和中國等人口超過十億的地區IBD患病率遵循類似的趨勢,那麼到2050年之前,僅亞洲的IBD病例數就可能超過西方國家。與西方國家的老齡化炎症性腸病人口相比,亞洲和拉丁美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炎症性腸病人口普遍年齡較小。如今在2020年,新興工業化國家像西方國家幾代人之前那樣,醫生主要照顧患有IBD的青少年。因此,在接下來的30年中,隨著新興工業化國家從第二階段過渡到第三階段,這些國家可以借鑑西方國家在過去30年中的教訓。新興工業化國家不久將需要採用由西方國家建立但因根據本地區情況進行調整的臨床護理範例。由於新興工業化國家不同地區的社會經濟水平的巨大差異,面臨的主要挑戰則是為IBD患者提供公平的、負擔得起的醫療服務。因此,醫療保健系統需要準備好人員、資源和醫療基礎設施,為全球IBD病例的增加做好準備。

隨著IBD人口的老齡化,西方國家的患病惡化期將在不久的將來改變胃腸疾病診所的面貌模式。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參與成人護理的胃腸病學專家將要應對IBD患者數量的不斷增加,並且要處理將同時患有IBD長期併發症和年齡相關合併症的老齡化人口。患有IBD的老年人將繼續在於胃腸學科門診就診的成年患者中佔有較高比例(即EWAR-IBD指數大於0.5),並且80歲以上的IBD患者將會變得更加普遍。應對未來這些臨床壓力需要專科醫院的醫療保健創新。在醫療保健遞送創新的同時,IBD學術研究應著眼於縮短從患病加劇期到患病穩定期的過渡時間。這一策略將促進衛生保健系統的穩定性,因為病例數逐年保持相對穩定,將使得醫療保健管理者和決策者能夠更輕鬆和/或更好地進行資源規劃。學術組織需要著眼於IBD預防的針對腸道微生物組和環境決定因素的新研究,以減緩全球IBD患病率的上升。

結論

IBD是現代疾病演變的案例。該觀點為描述全球IBD流行病學模式的變化提供了一個新穎的框架:從工業革命到2020年目前的狀態,再到2050年的預測。IBD的四個流行病學階段是疾病出現、發病加速、患病惡化和患病平衡。通過縮短從患病加劇期到患病穩定期的過渡可以減輕IBD的全球負擔。發展中國家、新興工業化地區和西方國家都需要對其當前的醫療保健服務進行創新,以解決其跨流行病學階段過渡時期IBD人群人口統計學的不斷變化。

要點小結

IBD的演變分為四個流行病學階段:疾病出現、發病加速、患病惡化和患病平衡。

2020年,亞洲和拉丁美洲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處於發病加速階段,這與發病率迅速上升和較低的患病率相關。

發病率加速上升是由經濟增長提高IBD的檢出率使得真實發病率被揭示,以及由於社會西化確實增加了發病率所導致的。

西方國家正處於患病惡化期:發病率穩定(合併發病率範圍為每10萬人12至26例),患病率迅速上升,到2030年許多地區患病率將高達1%。

由於IBD人口老齡化,西方國家將過渡到患病平衡階段(患病率穩定),其可以用高齡(超過64歲)人群的患病率與勞動年齡(15~64歲)人口的患病率之比來表示。

通過IBD預防措施和醫療保健服務的創新以應對IBD人口變化的情況,可以縮短向患病穩定期的過渡時間,這可能有助於減輕全球IBD負擔。

沈駿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內科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上海市炎症性腸病研究中心

作者:趙靈逸 沈駿 來源:IBD學術派

相關焦點

  • 炎症性腸病系列講座第五期「幹細胞移植治療早髮型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組非特異性慢性胃腸道炎症性疾病,它包括了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以及未定型的炎症性腸病。大約有15%~20%的炎症性腸病的患者為兒童,兒童的炎症性腸病並不是成人炎症性腸病的一個早期階段,它和成人炎症性腸病有著諸多方面的一個差異。
  • 中國炎症性腸病新藥!武田全球唯一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Entyvio(安吉...
    安吉優®(注射用維得利珠單抗)是目前炎症性腸病(IBD)領域唯一的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其臨床數據表明能夠快速起效,並實現長期持久的臨床緩解和黏膜癒合,同時安全性好,是歐美國際指南推薦的一線生物製劑。安吉優®(注射用維得利珠單抗)被列入第一批臨床急需境外新藥名單,獲得加快審評。
  • ...潰瘍性結腸炎|炎症性腸病|造血幹細胞|移植|基因|兒童|-健康界
    炎症性腸病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組非特異性慢性胃腸道炎症性疾病,它包括了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以及未定型的炎症性腸病。大約有15%~20%的炎症性腸病的患者為兒童,兒童的炎症性腸病並不是成人炎症性腸病的一個早期階段,它和成人炎症性腸病有著諸多方面的一個差異。
  • 影響炎症性腸病患病風險的環境因素: Meta分析傘形綜述 | IBD專題
    影響炎症性腸病患病風險的環境因素: Meta分析傘形綜述 文獻來源:Gastroenterology. 2019 Sep;157(3):647-659.e4 既往的觀點與實踐
  • Nature:研究人員找到炎症性腸病的分子基礎
    最近,來自德國科隆大學和美因茲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義大利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和她們的同事,最近破譯了引發慢性腸道炎症的分子學密碼.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雜誌網絡版,表明了一個在老鼠身上測試的單獨分子引發的腸道炎症和一些分子機理,它可以作為人類炎症性腸病的基礎.
  • Gut:結合NFkB的寡核苷酸可以抑制小鼠炎症性腸病
    研究者在4月的《腸》(Gut  2007;56:524-533.)雜誌上報告,結合核因子κB  (NFkB)的一種寡核苷酸的直接傳送可改善小鼠炎性腸病(IBD),並恢復組織內環境穩定。       美國Intermune公司的Rolf  O.  Ehrhardt博士及其同事指出,NFkB是IBD的一種主要轉錄調節物。
  • IL23信號通路:炎症性腸病(IBD)治療的新靶標
    首頁 » 免疫學 » IL23信號通路:炎症性腸病(IBD)治療的新靶標 IL23信號通路:炎症性腸病(IBD)治療的新靶標
  • 各地區炎症性腸病患者腸道菌群特徵觀察性研究
    為了識別不同地區炎症性腸病(IBD)患者腸道菌群生物標誌物,建立預測模型,並探索其菌群功能變化特徵,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檢驗醫學部王忠偉使用微生物組分析軟體QIIME(v1.9.1)分析腸道菌群組成和多樣性指標,使用微生物多樣性分析軟體LEfSe比較IBD患者與健康對照有統計學差異的腸菌標誌物。隨機森林法建立預測模型。PICRUSt預測菌群功能變化特徵。結果發現,IBD患者腸道菌群α多樣性顯著低於HC(Wilcoxon秩和檢驗,P<0.05)。
  • 功能基因組學的預測網絡模型識別炎症性腸病的調節因子
    題目英文:A functional genomics predictive network model identifies regulator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題目中文:功能基因組學的預測網絡模型識別炎症性腸病的調節因子
  • 宏病毒組分析揭示炎症性腸病中的「暗物質」
    Whole-Virome Analysis Sheds Light on Viral Dark Matter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宏病毒組分析揭示炎症性腸病中的「暗物質」作者:Adam G.
  • 泛素化修飾異常的NLRP3炎症小體導致早發性炎症性腸病的新機制
    責編 | 酶美  早發炎症性腸病(VEOIBD)是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種嚴重形式,多發生於6歲以下的嬰幼兒中,其主要特徵為反覆出現的腸道炎症,易出現對糖皮質激素的依賴性或對TNF-α抗體的無效性。
  • 《Theranostics》——間充質幹細胞療法配合改善炎症性腸病
    最近研究表明,間充質幹細胞聯合可注射水凝膠在治療炎症性腸病中具有重要價值。 炎症性腸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是一種病因尚不清楚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是胃腸道中除惡變外最嚴重的疾病之一。IBD的發生可能與感染、免疫、遺傳、精神、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
  • 「腸道潰瘍」除了炎症性腸病,還可能是這種病,很容易漏診
    2018年4月20日查血常規示:Hb 107g/L,CRP 47.5mg/L。全腹部CT示:1.回盲部腸壁增厚,闌尾根部顯示不清,闌尾增粗,建議強化掃描;回盲部周圍稍大淋巴結;2.少量盆腔積液;宮腔節育器。
  • 炎症性腸病是怎麼回事?提醒:這幾個治療方法,可調節腸道菌群
    其中成年人很容易出現的一類腸道疾病就是炎症性腸病,與飲食、遺傳和繼發感染等因素有關,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由於該組疾病與人們精神壓力、日常飲食有密切關聯,發病率較高,所以需要加強對炎症性腸病的醫學認識,保護胃腸健康。第一、炎症性腸病的發病機制先天和後天環境因素都有可能引發炎症性腸病,包括遺傳、病菌感染、吸菸、精神刺激、用藥不當和飲食失調等多個方面。
  • 痛苦的炎症性腸病:醫院過去找不到50例,現在一周都不止50例
    而這卻是炎症性腸病患者的生活日常——嚴重時可能每天要反反覆覆去30多次廁所,外出時要提前看好路線,尤其是廁所的位置。生活就這樣被不斷的按下暫停鍵,時間被切成不規整的碎片。預計到2025年,我國炎症性腸病(IBD)患者將達到150萬人。目前,國外專科醫生對IBD的研究已不亞於腸道腫瘤。而在中國和日韓等國家,炎症性腸病的患病人數正與日俱增。但我們對它的了解還遠遠不夠。
  • 王江濱:炎症性腸病與慢性肝臟疾病的關係及其管理策略
    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三醫院/中日聯誼醫院近年來,由於炎症性腸病(IBD)發生率的增加,其已成為國內外消化系統疾病中的常見病,而且也在國內外消化病領域內引起廣泛重視。相關研究以及治療藥物的發展不僅大大推動了人們對IBD更深入認識,而且也推動了臨床診斷治療的進步。
  • 真菌或與炎症性腸病發展有關_炎症性腸病_真菌_腸道微生態_醫脈通
    Iliev 等的研究證實,真菌在許多哺乳動物(如人、小鼠、大鼠、豬、兔、狗等)腸道中廣泛存在,並且其分布從迴腸、盲腸、近端結腸至遠端結腸呈依次遞增的趨勢。Schulze和Sormenborn的研究顯示,70%的健康人群可以在胃腸道的各個截面檢測到真菌。並且,健康成人糞便中的真菌數量為10~103/g,其中以子囊菌門的念珠菌屬佔據多數。
  • Theranostics: 間充質幹細胞聯合可注射水凝膠,改善炎症性腸病
    正文  最近研究表明,間充質幹細胞聯合可注射水凝膠在治療炎症性腸病中具有重要價值。來源:Theranostics炎症性腸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是一種病因尚不清楚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是胃腸道中除惡變外最嚴重的疾病之一。
  • 科學家研究發現炎症性腸病與過度活躍的記憶免疫細胞有關
    一項新的研究將炎症性腸病(IBD)與一種持久的、過度活躍的免疫細胞聯繫起來。 IBD 根據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IBD是兩種疾病的通稱,涉及一個人胃腸道的持續炎症。 胃腸道從口到肛門,包括食道、胃、小腸和大腸。胃腸道的最後一部分是直腸,它通向肛門。 與IBD有關的兩種疾病是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
  •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綜述)食物副產品中的多酚作為炎症性腸病傳統療法的替代或補充療法的潛力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綜述)食物副產品中的多酚作為炎症性腸病傳統療法的替代或補充療法的潛力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撰稿人:陳笛 海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2020級博士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慢性胃腸炎症性疾病,在世界各地的發病率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