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炎症性腸病患病風險的環境因素: Meta分析傘形綜述 | IBD專題

2021-01-10 騰訊網

影響炎症性腸病患病風險的環境因素: Meta分析傘形綜述

文獻來源:Gastroenterology. 2019 Sep;157(3):647-659.e4

既往的觀點與實踐

炎症性腸病(IBD)是發生在胃腸道的一組慢性特發性炎性疾病,復發和緩解相交替,主要包括克羅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兩種疾病類型。

IBD患病率在不同國家之間差異很大,在歐洲(CD 322/10萬; UC 505/10萬)和北美(CD 319/10萬; UC 286/10萬)患病率最高。

然而,在過去幾十年中,南美洲、非洲和亞洲IBD的發病率也在穩步增長。

由於IBD在全球發病率逐漸增高,造成疾病負擔和治療成本越來越高,非常有必要制定有效的預防策略。

存在的問題

IBD的病因被認為是多因素的,遺傳和環境因素都對IBD發病產生重要影響。

目前已經發現了一點潛在的影響因素,但是除吸菸外,尚未發現明確的有害或保護因素。仍缺乏可以用於預防IBD的有力證據。

雖然有大量研究已經分析了環境因素和IBD的關係,包括一些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但還沒有系統性的整合分析,來總結和評判當前眾多的研究證據。

因此,有必要對已發表的薈萃分析進行綜述,評估這些薈萃分析的研究方法、潛在偏倚、以及是否有強有力的流行病學證據支持。

這項研究有什麼新發現

針對與IBD發病有關的多種環境因素,這項研究對之前發表的Meta-Analysis進行了一次總體評估,總結了當前流行病學證據並評估了可信度。

系統地鑑定和評估了目前研究環境因素和IBD風險的薈萃分析。

對於每一項薈萃分析,分別考慮隨機效應、95%置信區間、異質性估計和小研究效應,並且根據預先確定的標準對證據進行了分級。

使用AMSTAR(系統評價的評估工具)評估了上述薈萃分析的方法學質量。

研究共納入了53項與生活方式、衛生、手術、藥物、飲食、微生物和疫苗接種的薈萃分析,評估了71類183項環境因素。

分析結果顯示,9個環境因素會增加IBD的患病風險:

吸 煙(CD)

城市生活(CD和IBD)

接受闌尾切除手術(CD)

接受扁桃體切除手術(CD)

使用抗生素(IBD)

使用口服避孕藥(IBD)

飲用軟飲料(UC)

維生素D缺乏(IBD)

腸肝螺旋桿菌感染(IBD)

此外,還確定了7個降低IBD患病風險的環境因素:

體力鍛鍊(CD)

母乳餵養(IBD)

與他人共睡一張床(CD)

飲 茶(UC)

高葉酸攝入(IBD)

高維生素D攝入(CD)

幽門螺桿菌感染(CD/UC/IBD)

上述所有環境因素與IBD患病的相關性,都具有中等-高等的流行病學證據等級。

之前各項薈萃分析的方法學質量差異很大,某些相關性是基於回顧性研究的結果,因此無法確定這些確實是IBD影響因素,還是回憶偏倚的帶來的結果。

總之,這項對薈萃分析的總體評價發現了不同環境因素與IBD患病風險的相關性證據水平。

未來需要對新診斷IBD患者進行高質量的前瞻性研究,以驗證這些環境因素是否真的與IBD致病機制密切相關。

啟示和影響

這項對薈萃分析的綜合評估,提供了與IBD相關的環境因素的全面概述。

研究共分析研究了71類環境因素,包括:生活方式、衛生條件、外科手術、藥物使用、膳食攝入、微生物和疫苗接種。

與其他總結IBD環境因素的研究相比,這項研究使用成熟的標準分析了之前研究的偏差和方法學局限性,對現有證據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評估。

共確定了9種IBD風險因素和7種保護因素,顯示出中等/高等的流行病學證據級別。

這些環境因素和IBD發病的潛在機制尚未完全清楚,但有幾個因素在生物學角度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尤其是體力鍛鍊和飲茶表現出對IBD患病的保護作用,並考慮到鍛鍊和飲茶的可行性,對預防IBD有潛在的積極影響,特別是對於有IBD家族史的人群。

但目前僅有在亞洲人群的3項病例對照研究,分析了飲茶對IBD的影響。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特別研究飲茶對IBD的保護作用。

此外,還可以分析非亞洲人中飲茶的作用,以及綠茶和非綠茶的獲益是否有差異。但這需要精心設計的前瞻性研究,探索飲茶劑量並排除潛在的混雜因素。

未來高質量的前瞻性研究,可以同時分析IBD相關相關因素,並分析其中的因果關係並探索其中的潛在機制。

相關焦點

  • 益生菌Probio-Fit通過調節腸道菌群輔助治療炎症性腸病(IBD)
    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特發性腸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發病部位是迴腸、直腸和結腸。具體的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甚至可有血便,病程漫長且經常反覆。本病主要包括兩種類型,即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潰瘍性結腸炎(UC)是炎症性腸病(IBD)中最為普遍的一種,主要是結腸黏膜層和黏膜下層連續性炎症,疾病通常先累及直腸,逐漸向全結腸蔓延。
  • 炎症性腸病系列講座第五期「幹細胞移植治療早髮型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組非特異性慢性胃腸道炎症性疾病,它包括了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以及未定型的炎症性腸病。大約有15%~20%的炎症性腸病的患者為兒童,兒童的炎症性腸病並不是成人炎症性腸病的一個早期階段,它和成人炎症性腸病有著諸多方面的一個差異。
  • IL23信號通路:炎症性腸病(IBD)治療的新靶標
    首頁 » 免疫學 » IL23信號通路:炎症性腸病(IBD)治療的新靶標 IL23信號通路:炎症性腸病(IBD)治療的新靶標
  • 全球炎症性腸病流行病學:2020年至2050年預測
    應聘全職及兼職編輯,發送簡歷至 chenlf@high-med.com 趙靈逸 沈駿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內科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上海市炎症性腸病研究中心
  • 免疫抑制劑和生物製劑治療炎症性腸病的嚴重感染風險比較
    免疫抑制劑和生物製劑治療炎症性腸病的嚴重感染風險比較: 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 文獻來源: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0Jan;18(1):69-81.e3.
  • ...潰瘍性結腸炎|炎症性腸病|造血幹細胞|移植|基因|兒童|-健康界
    炎症性腸病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組非特異性慢性胃腸道炎症性疾病,它包括了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以及未定型的炎症性腸病。大約有15%~20%的炎症性腸病的患者為兒童,兒童的炎症性腸病並不是成人炎症性腸病的一個早期階段,它和成人炎症性腸病有著諸多方面的一個差異。
  • 宏病毒組分析揭示炎症性腸病中的「暗物質」
    Whole-Virome Analysis Sheds Light on Viral Dark Matter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宏病毒組分析揭示炎症性腸病中的「暗物質」作者:Adam G.
  • 真菌或與炎症性腸病發展有關_炎症性腸病_真菌_腸道微生態_醫脈通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腸道內的微生態環境在IBD的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腸道微生態的組成不僅包括細菌,還包括真菌、古生菌、病毒等。由於細菌在腸道微生物中的數量異常龐大,既往的研究多認為細菌在腸道炎性反應的發生中起著主要、乃至唯一的作用。而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哺乳動物腸道中真菌不僅與細菌共存,而且也與腸道炎性反應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現就IBD發病過程中真菌的分布及相關作用機制的研究做一綜述。
  • 炎症性腸病是怎麼回事?提醒:這幾個治療方法,可調節腸道菌群
    其中成年人很容易出現的一類腸道疾病就是炎症性腸病,與飲食、遺傳和繼發感染等因素有關,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由於該組疾病與人們精神壓力、日常飲食有密切關聯,發病率較高,所以需要加強對炎症性腸病的醫學認識,保護胃腸健康。第一、炎症性腸病的發病機制先天和後天環境因素都有可能引發炎症性腸病,包括遺傳、病菌感染、吸菸、精神刺激、用藥不當和飲食失調等多個方面。
  •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綜述)食物副產品中的多酚作為炎症性腸病傳統療法的替代或補充療法的潛力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綜述)食物副產品中的多酚作為炎症性腸病傳統療法的替代或補充療法的潛力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撰稿人:陳笛 海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2020級博士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慢性胃腸炎症性疾病,在世界各地的發病率越來越高。
  • Nature:研究人員找到炎症性腸病的分子基礎
    最近,來自德國科隆大學和美因茲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義大利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和她們的同事,最近破譯了引發慢性腸道炎症的分子學密碼.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雜誌網絡版,表明了一個在老鼠身上測試的單獨分子引發的腸道炎症和一些分子機理,它可以作為人類炎症性腸病的基礎.
  • 痛苦的炎症性腸病:醫院過去找不到50例,現在一周都不止50例
    而這卻是炎症性腸病患者的生活日常——嚴重時可能每天要反反覆覆去30多次廁所,外出時要提前看好路線,尤其是廁所的位置。生活就這樣被不斷的按下暫停鍵,時間被切成不規整的碎片。預計到2025年,我國炎症性腸病(IBD)患者將達到150萬人。目前,國外專科醫生對IBD的研究已不亞於腸道腫瘤。而在中國和日韓等國家,炎症性腸病的患病人數正與日俱增。但我們對它的了解還遠遠不夠。
  • 各地區炎症性腸病患者腸道菌群特徵觀察性研究
    為了識別不同地區炎症性腸病(IBD)患者腸道菌群生物標誌物,建立預測模型,並探索其菌群功能變化特徵,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檢驗醫學部王忠偉使用微生物組分析軟體QIIME(v1.9.1)分析腸道菌群組成和多樣性指標,使用微生物多樣性分析軟體LEfSe比較IBD患者與健康對照有統計學差異的腸菌標誌物。隨機森林法建立預測模型。PICRUSt預測菌群功能變化特徵。結果發現,IBD患者腸道菌群α多樣性顯著低於HC(Wilcoxon秩和檢驗,P<0.05)。
  • 王江濱:炎症性腸病與慢性肝臟疾病的關係及其管理策略
    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三醫院/中日聯誼醫院近年來,由於炎症性腸病(IBD)發生率的增加,其已成為國內外消化系統疾病中的常見病,而且也在國內外消化病領域內引起廣泛重視。相關研究以及治療藥物的發展不僅大大推動了人們對IBD更深入認識,而且也推動了臨床診斷治療的進步。
  • 《Theranostics》——間充質幹細胞療法配合改善炎症性腸病
    最近研究表明,間充質幹細胞聯合可注射水凝膠在治療炎症性腸病中具有重要價值。 炎症性腸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是一種病因尚不清楚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是胃腸道中除惡變外最嚴重的疾病之一。IBD的發生可能與感染、免疫、遺傳、精神、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
  • Gut:結合NFkB的寡核苷酸可以抑制小鼠炎症性腸病
    研究者在4月的《腸》(Gut  2007;56:524-533.)雜誌上報告,結合核因子κB  (NFkB)的一種寡核苷酸的直接傳送可改善小鼠炎性腸病(IBD),並恢復組織內環境穩定。       美國Intermune公司的Rolf  O.  Ehrhardt博士及其同事指出,NFkB是IBD的一種主要轉錄調節物。
  • 炎症性腸病——處於臨床前的小分子藥物研究進展
    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bowel disease, IBD)是一種慢性易復發的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colitis, UC)和克羅恩病 (Crohn’s disease, CD),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當前研究普遍認為與遺傳基因、環境和免疫異常等因素有關:基因和環境因素誘導激活腸道免疫系統後,引發過度的炎症反應並持續進展
  • 【綜述】腸道通透性相關疾病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
    本文綜述了腸道通透性與疾病的關係、腸道通透性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常見的腸道通透性檢測方法,為臨床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腸道既是人體的消化吸收器官,又參與機體的免疫功能,腸道通透性的狀態對於人體健康至關重要。了解腸道通透性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有助於幫助我們找到新的治療方法。
  • 泛素化修飾異常的NLRP3炎症小體導致早發性炎症性腸病的新機制
    責編 | 酶美  早發炎症性腸病(VEOIBD)是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種嚴重形式,多發生於6歲以下的嬰幼兒中,其主要特徵為反覆出現的腸道炎症,易出現對糖皮質激素的依賴性或對TNF-α抗體的無效性。
  • Theranostics: 間充質幹細胞聯合可注射水凝膠,改善炎症性腸病
    正文  最近研究表明,間充質幹細胞聯合可注射水凝膠在治療炎症性腸病中具有重要價值。來源:Theranostics炎症性腸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是一種病因尚不清楚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是胃腸道中除惡變外最嚴重的疾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