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區炎症性腸病患者腸道菌群特徵觀察性研究

2020-11-25 生物谷

 

為了識別不同地區炎症性腸病(IBD)患者腸道菌群生物標誌物,建立預測模型,並探索其菌群功能變化特徵,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檢驗醫學部王忠偉, 何彥, 曾念宜, 等收集中國、美國(RISK)、美國(PRISM)、德國、印度和立陶宛6個隊列1 510例IBD患者和496名健康對照(HC)16 srRNA基因序列。使用微生物組分析軟體QIIME(v1.9.1)分析腸道菌群組成和多樣性指標,使用微生物多樣性分析軟體LEfSe比較IBD患者與健康對照有統計學差異的腸菌標誌物。隨機森林法建立預測模型。PICRUSt預測菌群功能變化特徵。

結果發現,IBD患者腸道菌群α多樣性顯著低於HC(Wilcoxon秩和檢驗,P<0.05)。中國、美國(RISK)、美國(PRISM)、立陶宛和德國隊列IBD患者腸道菌群和HC菌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Adonis,P<0.05),而印度隊列未發現統計學差異。LEfSe分析顯示,中國和美國(RISK)隊列IBD患者腸道菌群變化較為一致,而德國、立陶宛和印度IBD患者腸道菌群變化具有較強的本地化特徵。腸球菌屬(Enterococcus)在中國、美國(RISK)和德國隊列IBD患者中顯著增加,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在中國和美國(RISK)隊列IBD患者腸道顯著增加,瘤胃球菌屬(Ruminococcus)在中國、美國(RISK)、美國(PRISM)和印度隊列IBD患者腸道中顯著減少。各國隊列分別建模預測當地人群,受試者工作特徵(ROC)曲線下面積(AUC)為(86.48±4.91)%。以其中任一隊列模型預測其他隊列,中國、美國(RISK)和美國(PRISM)相互間預測AUC較高,其他兩者間預測AUC較低。全樣本整體建模預測中國、美國(RISK)、美國(PRISM)、德國、立陶宛和印度隊列,AUC依次為90.1%、82.3%、79.6%、61.9%、65.5%和54.2%。功能分析顯示,中國、美國(RISK)、美國(PRISM)和印度隊列IBD患者腸道菌群穀胱甘肽代謝水平明顯升高,醌類在中國、美國(RISK)、美國(PRISM)和印度隊列IBD患者腸道中合成增加,而細菌的鞭毛組裝,運動蛋白等功能在中國、德國和立陶宛隊列IBD患者的腸道中明顯下降。

不同地區IBD患者腸道菌群具有較為一致的特徵,但是地理因素依然對菌群產生很大的影響,後續研究需要對該問題進行探索。(生物谷Bioon.com)

 

 

 


小編推薦會議 2020(第六屆)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國際研討會

http://meeting.bioon.com/2020MicIntestin?__token=liaodefeng

相關焦點

  • 炎症性腸病是怎麼回事?提醒:這幾個治療方法,可調節腸道菌群
    這樣飲食雖然簡單方便了許多,但是也容易引發胃腸問題,導致人體腸道菌群失調,出現腹痛、腹瀉、噁心、食慾減退等身體不適。其中成年人很容易出現的一類腸道疾病就是炎症性腸病,與飲食、遺傳和繼發感染等因素有關,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
  • 益生菌Probio-Fit通過調節腸道菌群輔助治療炎症性腸病(IBD)
    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特發性腸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發病部位是迴腸、直腸和結腸。具體的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甚至可有血便,病程漫長且經常反覆。本病主要包括兩種類型,即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潰瘍性結腸炎(UC)是炎症性腸病(IBD)中最為普遍的一種,主要是結腸黏膜層和黏膜下層連續性炎症,疾病通常先累及直腸,逐漸向全結腸蔓延。
  • 炎症性腸病系列講座第五期「幹細胞移植治療早髮型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組非特異性慢性胃腸道炎症性疾病,它包括了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以及未定型的炎症性腸病。大約有15%~20%的炎症性腸病的患者為兒童,兒童的炎症性腸病並不是成人炎症性腸病的一個早期階段,它和成人炎症性腸病有著諸多方面的一個差異。
  • 宏病毒組分析揭示炎症性腸病中的「暗物質」
    Whole-Virome Analysis Sheds Light on Viral Dark Matter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宏病毒組分析揭示炎症性腸病中的「暗物質」作者:Adam G.
  • ...潰瘍性結腸炎|炎症性腸病|造血幹細胞|移植|基因|兒童|-健康界
    炎症性腸病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組非特異性慢性胃腸道炎症性疾病,它包括了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以及未定型的炎症性腸病。大約有15%~20%的炎症性腸病的患者為兒童,兒童的炎症性腸病並不是成人炎症性腸病的一個早期階段,它和成人炎症性腸病有著諸多方面的一個差異。
  • 真菌或與炎症性腸病發展有關_炎症性腸病_真菌_腸道微生態_醫脈通
    臨床研究顯示,IBD患者腸黏膜中真菌的密度高於健康人群,其中CD患者腸黏膜中真菌的密度與健康人群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Standaert-Vitse等的研究發現,CD患者及其健康的一級親屬糞便標本中白念珠菌和外周血中的抗釀酒酵母菌抗體(ant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tibody,ASCA)的含量均明顯高於健康人群
  •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易激症候群
    IBS的發病機制複雜,可能涉及胃腸道運動異常、內臟高敏感、免疫異常、腸道微生態失衡、感染、腦-腸軸失調、腸黏膜屏障功能紊亂等多種因素。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在IBS的發病中起了不容小覷的作用,因此,恢復正常腸道菌群對於治療IBS可能是一個有效的治療途徑。且研究表明使用微生態製劑調節腸道菌群紊亂治療IBS取得了有益的作用。
  • Nature:研究人員找到炎症性腸病的分子基礎
    生物谷報導:炎症性腸炎,比如大腸潰瘍炎症,嚴重影響了全世界超過四百萬人的生活.有效的治療這些疾病需要從分子機理研究進行入手.最近,來自德國科隆大學和美因茲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義大利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和她們的同事,最近破譯了引發慢性腸道炎症的分子學密碼.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雜誌網絡版,表明了一個在老鼠身上測試的單獨分子引發的腸道炎症和一些分子機理,它可以作為人類炎症性腸病的基礎.
  • 「腸道潰瘍」除了炎症性腸病,還可能是這種病,很容易漏診
    全腹部CT示:1.回盲部腸壁增厚,闌尾根部顯示不清,闌尾增粗,建議強化掃描;回盲部周圍稍大淋巴結;2.少量盆腔積液;宮腔節育器。2018年4月21日複查胃鏡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腸鏡示:回盲瓣潰瘍性質待定,病理示:黏膜慢性炎症活動期,並見壞死及肉芽組織。
  • 中國炎症性腸病新藥!武田全球唯一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Entyvio(安吉...
    安吉優®(注射用維得利珠單抗)是目前炎症性腸病(IBD)領域唯一的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其臨床數據表明能夠快速起效,並實現長期持久的臨床緩解和黏膜癒合,同時安全性好,是歐美國際指南推薦的一線生物製劑。安吉優®(注射用維得利珠單抗)被列入第一批臨床急需境外新藥名單,獲得加快審評。
  • 腸道菌群與潰瘍性結腸炎
    儘管IBD發病機制目前仍不清楚 ,早有研究發現在目前應用較多的小鼠DSS模型存在腸道菌群的變化,主要為擬桿菌和梭狀芽胞桿菌的增多,提示腸道菌群很可能參與小鼠DSS結腸炎的發病[ 2 ] ;用轉基因或敲除基因方法造成免疫缺陷的 IBD動物模型 [ 3, 4 ] ,在腸道無菌環境下不會發生腸道炎症,但如重新恢復腸道正常菌叢狀態,則出現腸道炎症。
  • 「綜述」腸道微生態和腸菌移植與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進展
    目前,腸菌移植在呼吸系統疾病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總結腸道微生態、腸菌移植與呼吸系統疾病關係的研究進展並提出新思路。腸菌移植在呼吸系統疾病治療上具有一定的應用前景。近年來,呼吸系統疾病的危害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呼吸道菌群失調存在於多種呼吸系統炎症性疾病中,並與疾病嚴重程度、呼吸道炎症分型密切相關[1]。然而,腸道與呼吸系統之間可能有許多潛在關聯。
  • 肺癌最新研究進展,與腸肺微生物息息相關|微生物群|腸道菌群|肺癌|...
    腸道菌群已被證實可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的進展以及急性肺損傷的惡化。腸道和肺中特定微生物代謝產物通過循環的聯繫和調節作用。腸道菌群可誘導小鼠肺部對細菌性肺炎的炎症反應,並通過TLR4增強中性粒細胞浸潤。複雜的介入性生態系統調節各種病理過程,維持腸道和肺的生理平衡。因此,科學家基於在大量長期流行病學觀察的基礎上建立的多樣而複雜的腸-肺微生物群網絡,提出了「微生物群-腸-肺軸」。
  • 糖皮質激素治療與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道菌群的相關性
    3-001)炎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病變,分型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 CD)以及未定型IBD。
  • 腸肺軸重大突破:腸道菌群更成熟,兒童哮喘就低發
    Nature Medicine最新發表了來自歐洲多國的PASTURE出生隊列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有著豐富微生物環境的農場中長大,對嬰兒出生後第一年的腸道菌群的成熟有積極影響,從而有助於預防兒童哮喘。菌群產生短鏈脂肪酸丁酸的能力(比如產丁酸的Roseburia和糞球菌屬等的豐度),部分介導了這種保護性作用。這些結果也再次提示了肺-腸軸的存在,腸道菌群可能通過特定代謝產物影響肺部健康。
  • 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因素之一。
    其中,腸道微生物的影響被發現涉及多種生理過程,包括免疫、代謝和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古話說:「萬病始於腸。」 在今天看來也不無道理。 「腸 - 腦軸」 是消化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雙向動態溝通的多種途徑的總稱。作為腸 - 腦軸的重要組成部分,腸道菌群能通過多種方式影響神經系統 。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腸道微生物作為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微小生命體對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大量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肥胖、糖尿病、肝臟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腸易激症候群、炎症性腸病、慢性腎病、愛滋病、過敏性溼疹、消化道癌症、自閉症、抑鬱症及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相關,已經成為一系列代謝性疾病防控的新方向。下面就腸道菌群的分布、分類、功能與疾病關係等方面進行介紹。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
    酒精性肝病 長期攝入酒精可導致人類和動物模型中菌群結構的變化,腸道通透性增加,隨著持續的酒精濫用,致病菌的多樣性進一步減少,相對豐度增加,如腸桿菌科和腸球菌科。在小鼠中,乙醇可以降低腸道屏障功能,並允許增加局部炎症。
  • 愛滋病患者腸道菌群存在顯著差異,但這與性行為無關
    此項研究報告了愛滋病感染者中顯著的腸道微生物群差異,但此差異與性行為無關。研究人員還發現了HIV相關的微生物群落特徵與炎症標誌物相關,包括suPAR、最低點CD4計數和相關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患病率。腸道黏膜完整性的喪失和腸道微生物群的異常被認為是導致慢性炎症和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期間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因素。
  • 泛素化修飾異常的NLRP3炎症小體導致早發性炎症性腸病的新機制
    責編 | 酶美  早發炎症性腸病(VEOIBD)是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種嚴重形式,多發生於6歲以下的嬰幼兒中,其主要特徵為反覆出現的腸道炎症,易出現對糖皮質激素的依賴性或對TNF-α抗體的無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