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肺軸重大突破:腸道菌群更成熟,兒童哮喘就低發

2020-11-04 熱心腸先生


11 月 4 日的《熱心腸日報》,我們解讀了 9 篇文獻,關注:腸肺軸,兒童哮喘,一氧化碳,三七皂苷,環境溫度,精神分裂症,阿米巴病,昆蟲菌群,腸道類器官,腸道幹細胞。


Nature子刊:農場環境促進嬰兒腸道菌群成熟,預防哮喘

Nature Medicine——[36.13]

① 納入歐洲PASTURE出生隊列中720名城鄉兒童,分析2月齡和12月齡的糞便菌群,構建評估菌群年齡(EMA)的模型;② EMA分數代表菌群發育的成熟度,12月齡時的EMA與農場生活經歷正相關、與6歲時患哮喘的風險負相關,EMA可解釋19%的農場暴露對哮喘的預防作用;③ 菌群產生丁酸的能力部分介導了這種保護作用,兒童哮喘與糞便丁酸水平、預測丁酸產量的細菌類群和產生丁酸的主要細菌酶(丁醯輔酶A:乙酸輔酶A-轉移酶)的基因含量相關。

【主編評語】

在農場長大與對哮喘的保護作用有關,但背後的原因並不清楚。Nature Medicine最新發表了來自歐洲多國的PASTURE出生隊列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有著豐富微生物環境的農場中長大,對嬰兒出生後第一年的腸道菌群的成熟有積極影響,從而有助於預防兒童哮喘。菌群產生短鏈脂肪酸丁酸的能力(比如產丁酸的Roseburia和糞球菌屬等的豐度),部分介導了這種保護性作用。這些結果也再次提示了肺-腸軸的存在,腸道菌群可能通過特定代謝產物影響肺部健康。(@mildbreeze)

【原文信息】

Matur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me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 contributes to the protective farm effect on childhood asthma

2020-11-02, doi: 10.1038/s41591-020-1095-x


一氧化碳在宿主-菌群互作中的作用(綜述)

Chemical Reviews——[52.758]

① 宿主細胞通過血紅素加氧酶2(HMOX2)或HMOX1產生CO;② CO可與可溶性鳥苷酸環化酶、細胞色素c氧化酶、離子通道等結合以激活多種信號通路;③ 腸道菌群可表達與HMOX類似的CO產生酶,通過代謝丙酮酸、槲皮苷等產生CO;④ CO氧化可促進細菌的甲烷/乙酸/氫氣生成及硫酸鹽還原等反應,外源性CO可導致細菌(如大腸桿菌)的能量轉換、鐵攝取及胺基酸代謝相關的轉錄變化;⑤ 腸道菌群可誘導宿主的HMOX1表達,增加結腸Treg/Th17的比例,以抑制結腸炎症。

【主編評語】

腸道菌群通過其代謝產物發揮系統性效應,這些代謝產物中包括氫氣、二氧化碳、氨氣、一氧化氮、一氧化碳(CO)等氣體。反過來,宿主也可通過氣體分子影響菌群。Chemical Reviews上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詳細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了CO在宿主-菌群互作中發揮的關鍵作用:宿主及環境產生的CO及其對腸道菌群的影響、腸道菌群產生的CO及其對宿主的影響、CO在菌群的自然選擇中扮演的角色。(@szx)

【原文信息】

Role of Carbon Monoxide in Host–Gut Microbiome Communication

2020-10-22, doi: 10.1021/acs.chemrev.0c00586


香港大學:三七皂苷通過菌群-脂肪互作,抵抗肥胖

Theranostics——[8.579]

① 三七總皂苷(PNS)能幫助食源性肥胖(DIO)小鼠抵抗肥胖;② PNS改變DIO小鼠的腸道菌群,增加AKK菌和狄氏副擬桿菌的豐度,糞菌移植和抗生素處理試驗表明菌群介導了PNS的抗肥胖作用;③ PNS誘導的菌群通過激活瘦素介導的AMPKα/STAT3信號通路,促進小鼠棕色脂肪產熱和白色脂肪米色化,發揮抗肥胖作用;④ 在缺乏瘦素的ob/ob小鼠中,PNS誘導的腸道菌群對白色脂肪產熱和褐化無明顯影響,證明瘦素在其中發揮關鍵介導作用。

【主編評語】

香港大學Yibin Feng團隊研究成果。文章結合動物模型和細胞模型,研究在三七總皂苷(PNS)的幹預下,菌群-脂肪互作過程中瘦素髮揮的作用。研究結果顯示,PNS通過促進脂肪生熱和白色脂肪褐化,發揮抗肥胖作用,與瘦素-AMPKα/STAT3信號通路活化有關。(@兵兵)

【原文信息】

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 modulate the gut microbiota to promote thermogenesis and beige adipocyte reconstruction via leptin-mediated AMPKα/STAT3 signaling in diet-induced obesity

2020-09-14, doi: 10.7150/thno.47746


中科院動物所:腸道菌群和宿主體溫調節對環境溫度波動的適應性

mSystems——[6.633]

① 將蒙古沙鼠在環境溫度(Ta)5℃~23℃、37℃~23℃、23℃~23℃間歇性變化下馴化3個循環;② 每個循環中,間歇性Ta變化導致靜息代謝率、血清甲狀腺激素和核心體溫都發生變化,腸道菌群隨Ta變化而變化,且每個循環中變化不同;③ 一些特定細菌對Ta更敏感,並與宿主代謝的動態可塑性有關;④ 抗生素清除蒙古沙鼠的腸道菌群,將損傷代謝的可塑性,尤其是低Ta條件下,而補充丙酸鹽作為能量來源可改善其被損傷的產熱能力,提高低溫下的存活率。

【主編評語】

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王德華團隊在mSystems發表文章,發現環境溫度的波動導致腸道菌群和宿主的代謝發生動態性變化,腸道菌群及其宿主在反覆馴化後具有更強的適應性,並且動態的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可賦予宿主對環境溫度波動的代謝調節可塑性。這可能意味著在進化過程中,較低的環境溫度是驅動哺乳動物及其腸道菌群共生的關鍵線索。(@愛的抉擇)

【原文信息】

Gut Microbiota and Host Thermoregulation in Response to Ambient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2020-10-20, doi: 10.1128/mSystems.00514-20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腸道菌群組成與功能變化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6.633]

① 納入48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與48名對照(年齡、性別、BMI、抗生素使用等因素相匹配);② 患者腸道菌群的β-多樣性及預測功能顯著不同於對照,而α-多樣性及功能通路無顯著差異;③ 基於菌群分類群或功能特徵,可分別以75%或67%-70%的準確度區分患者與對照;④ 毛螺菌科在患者的腸道菌群中顯著富集;⑤ 與炎症因子及動脈粥樣硬化風險相關的氧化三甲胺還原酶及kdo2-脂質A功能通路在患者中分別下調及上調。

【主編評語】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變化與精神分裂症相關。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上發表的一項隊列研究結果,對比鑑定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與對照的腸道菌群組成及功能差異,並發現與免疫應答及脂代謝相關的菌群功能通路在患者的腸道菌群中發生顯著變化。(@szx)

【原文信息】

Gut microbiome in Schizophrenia: Altered functional pathways related to immune modulation and atherosclerotic risk

2020-10-22, doi: 10.1016/j.bbi.2020.10.003


宿主應對阿米巴蟲感染的保護機制

Trends in Parasitology——[6.918]

① 黏蛋白MUC2通過阻止阿米巴蟲附著並調節潘氏細胞抗菌肽的產生,起到保護作用;② 腸道細菌有助於阿米巴抵抗結腸中的氧化應激,但同時募集嗜中性粒細胞保護宿主;③ 阿米巴感染可降低宿主白細胞介素-25(IL-25)的產生,外源性IL-25治療可增加嗜酸性粒細胞提供保護;④ cAMP反應元件調節器(CREM)多態性的兒童和CREM缺失小鼠更易患阿米巴病;⑤ 阿米巴表面蛋白LecA與TLR4和TLR7/8佐劑聯合免疫誘導黏膜IgA、幹擾素-γ和IL-17A應答而保護宿主。

【主編評語】

痢疾變形蟲(Entamoeba histolytica)又稱溶組織內阿米巴,是一種腸道內寄生蟲。阿米巴腸病是由阿米巴寄生在結腸內引起的阿米巴痢疾或阿米巴腸炎,是一種可累及許多臟器和組織的全身性疾病。更好地了解宿主保護因素是開發有效治療方法的關鍵。發表在Trends in Parasitology上的一篇綜述文章,對阿米巴蟲感染和宿主保護機制、腸道共生菌群與免疫刺激的相互作用、宿主遺傳學在預防阿米巴病方面的作用以及研製抗阿米巴病疫苗方面的進展進行了介紹。(@EADGBE)

【原文信息】

Host Protective Mechanisms to Intestinal Amebiasis

2020-10-23, doi: 10.1016/j.pt.2020.09.015


南農大:沃爾巴克氏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的機制

Microbiome——[11.607]

① 分析17個來自中國和日本的灰飛蝨(SBPH)地理種群,發現微生物群落結構變化可能與經度、年平均降水量(Bio12)和線粒體DNA變異相關;② 向SBPH北部種群擴散的沃爾巴克氏體感染,在塑造微生物群落結構方面,似乎比非生物因素起著相對更大的作用;③ 沃爾巴克氏體感染可導致SBPH的宿主相關微生物群落中細菌分類單元的多樣性和豐度急劇下降;④ 雖然沃爾巴克氏體影響SBPH的代謝基因表達,但似乎未改變SBPH的免疫反應。

【主編評語】

南京農業大學洪曉月團隊在Microbiome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揭示了入侵的沃爾巴克氏共生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該論文從群體遺傳學的視角,研究了中國和日本17個地理種群的灰飛蝨體內微生物群落結構變異與環境因子、宿主遺傳背景的關係,揭示了影響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的潛在因素,為研究昆蟲微生物群落的形成機制提供了新思路,對研究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有重要參考價值。(@劉永鑫-中科院-宏基因組)

【原文信息】

Recent infection by Wolbachia alters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wild Laodelphax striatellus populations

2020-07-02, doi: 10.1186/s40168-020-00878-x


構建可灌注血管化結腸類器官

Advanced Materials——[27.398]

① 設計IFlowPlate微流控平臺,可在體外獨立培養多達128個可灌注血管化結腸類器官;② 與傳統微流控設備不同,IFlowPlate不需要任何外部泵系統,並可用於組織提取以進行組化分析或體內移植;③ 通過優化細胞外基質及培養基配方,在自組裝血管網絡中成功培養了患者來源的結腸類器官,在連續灌注中的生長顯著優於傳統靜態條件;④ 成功建立具有先天性免疫功能的結腸炎症模型,循環單核細胞可在TNF-α的作用下分化為巨噬細胞並浸潤至結腸類器官。

【主編評語】

3D類器官通常缺乏血管形成及灌注,限制了其重現器官生理特徵的能力。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設計了一種名為IFlowPlate微流控系統,可用於在體外構建可灌注血管化的結腸類器官。該研究基於IFlowPlate平臺,成功構建了具有先天性免疫功能的結腸炎症模型。未來,IFlowPlate或可用於篩選潛在的治療靶點,或建立相關的疾病模型。(@szx)

【原文信息】

IFlowPlate—A Customized 384‐Well Plate for the Culture of Perfusable Vascularized Colon Organoids

2020-10-01, doi: 10.1002/adma.202002974


Cell子刊:揭示Lats1/2維持腸幹細胞和Wnt激活的機制

Cell Stem Cell——[20.86]

① 敲除Lats1/2(Hippo通路中的核心激酶)導致小鼠隱窩中的腸道幹細胞丟失和Wnt信號通路抑制,同時驅動隱窩細胞大量擴增;② 鑑定出一種靶向TEAD轉錄因子自棕櫚醯化的可逆抑制劑,能佔據TEAD的脂質結合位點,在小鼠中可抑制TEAD的轉錄功能;③ Lats缺失對腸道Wnt的抑制作用,依賴於YAP/TAZ而非其下遊的TEAD,這是因為核內YAP/TAZ與TLE互作阻斷了Wnt/TCF介導的轉錄;④ 雙重抑制TEAD和Lats能抑制APC突變腸道中的Myc表達和上皮細胞的過度增殖。

【主編評語】

Cell Stem Cell近期發表的文章,發現Hippo激酶的核心組分Lats1/2對於維持Wnt通路活性和腸道幹細胞是必需的,且具有TEAD依賴性和非依賴性兩種方式,即缺失Lats1/2導致下遊的YAP/TAZ與TLE結合,抑制Wnt/TCF介導的轉錄,這是TEAD非依賴的;同時YAP/TAZ可與TEAD互作介導Myc、CTGF等轉錄,這是TEAD依賴性的。研究同時開發出TEAD自棕櫚醯化的可逆抑制劑,或可用於在人類癌症中同時靶向Wnt和Hippo通路。(@愛的抉擇)

【原文信息】

Lats1/2 Sustain Intestinal Stem Cells and Wnt Activation through TEAD-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Transcription

2020-04-06, doi: 10.1016/j.stem.2020.03.002


感謝本期日報的創作者:mildbreeze,szx,陳彬林,愛的抉擇,orchid,王文東


點擊閱讀過去10天的日報:

相關焦點

  • 「綜述」腸道微生態和腸菌移植與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進展
    例如,最近已有多項研究結果證實[1, 2, 3, 4]腸道微生物可以通過「腸肺軸」影響肺部炎症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呼吸系統疾病與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關係密切。腸道菌群微生態是人體內環境穩定的重要因素,出現失衡時,腸源性內毒素的釋放以及腸道菌群移位引起的炎性介質的釋放,均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發展。
  • 肺癌最新研究進展,與腸肺微生物息息相關|微生物群|腸道菌群|肺癌|...
    腸道菌群已被證實可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的進展以及急性肺損傷的惡化。腸道和肺中特定微生物代謝產物通過循環的聯繫和調節作用。腸道菌群可誘導小鼠肺部對細菌性肺炎的炎症反應,並通過TLR4增強中性粒細胞浸潤。複雜的介入性生態系統調節各種病理過程,維持腸道和肺的生理平衡。因此,科學家基於在大量長期流行病學觀察的基礎上建立的多樣而複雜的腸-肺微生物群網絡,提出了「微生物群-腸-肺軸」。
  • ...微生物群|腸道菌群|過敏性|益生菌|細胞|丁酸|嬰兒|-健康界
    Treg細胞中MyD88的缺失消除了保護作用,從而建立了MyD88–RORγt信號軸,可在腸道的新生Treg細胞中起作用,介導FA中共生菌對耐受的誘導。此前已證實,Treg細胞中的MyD88調節IgA對腸道菌群和飲食抗原的反應,而這反過來在促進宿主-微生物組共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易激症候群
    IBS的發病機制複雜,可能涉及胃腸道運動異常、內臟高敏感、免疫異常、腸道微生態失衡、感染、腦-腸軸失調、腸黏膜屏障功能紊亂等多種因素。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在IBS的發病中起了不容小覷的作用,因此,恢復正常腸道菌群對於治療IBS可能是一個有效的治療途徑。且研究表明使用微生態製劑調節腸道菌群紊亂治療IBS取得了有益的作用。
  • 富維健科普專題:健康始於腸道,揭開寶寶體內菌群的秘密
    本文重點解讀了孩子在出生前至3歲以上兒童發育期間影響體內微生物組(以下統稱為「菌群」)組成的各種可能因素。為什麼剖腹產的孩子健康風險大?母乳餵養和配方奶餵養的免疫力差異在哪裡?對家長來說,無論何時學習孩子的腸道健康知識都很有必要。
  • Nature綜述:腸道菌群如何劃分腸型
    b, 有關腸型研究的地理分布(附表1);報導的腸型數量在圖中用顏色標示,點代表研究中樣品來自於哪個國家。連線代表樣品屬於同一個研究項目。大部分研究來自西方國家,可能對結果造成偏差,從而忽略其他人群中的腸道菌群的變異。c, 基於多元正態分布模擬微生物組成的示意圖,存在三個高密度主峰,每一種代表一種腸型,峰圖可以更清晰的展示腸型的概念。
  • 致死率僅次於癌症的哮喘 600萬中國兒童都有 | 世界防治哮喘日
    9.哮喘兒童和健康兒童的呼吸道菌群、腸道菌群構成都存在差異,且生命早期腸道菌群的紊亂先於疾病的發生。10.提高飲食中的可發酵纖維比例、補充魚油和益生菌或凍幹細菌提取物,可顯著改善呼吸道炎症,延緩哮喘發展。但益生菌及益生菌製品的使用存在著異質性,應當在精準檢測的基礎上進行補充。
  • 前沿研究丨腸道菌群是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潛在靶點
    中國工程院陳衛院士科研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撰文,介紹了腸道菌群與大腦相互作用的腸–腦軸分子機制,以及腸道菌群失調引發的神經系統功能紊亂情況。近些年提出的「腸道菌群-腸-腦軸」概念可用於探索腸道菌群、腸道和腦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腸道菌群-腸-腦軸是一種雙向的通信網絡,包括神經系統(如中樞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腸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和腸道菌群。以下是腸-腦軸的一些重要調節途徑。
  • 抗擊呼吸道病毒,腸-肺軸與肺部免疫有何關係?
    腸道菌群不僅能調節肺部的抗菌免疫力,還能促進肺部的抗病毒防禦功能。 近年來,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腸道和人體其他臟器的關係逐步被發現,腸-腦軸、腸-肝軸尤其是腸-肺軸(Gut-lung axis)學說的相繼提出。不少關於與呼吸道病毒感染相關的肺部菌群和黏膜免疫、腸道微生態的關係的研究,都有了突破性進展。
  • 深度解讀 | 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腦軸的向下和向上方向。(A)向下,CNS通過影響營養的可用性飽食信號肽,影響腸功能和神經通路的內分泌物來控制腸道微生物組成。皮質醇的HPA軸釋放調節腸道運動和完整性。免疫途徑(細胞,細胞因子和sIgAs)可以開啟,用以響應腸道功能的改變。內分泌和神經通路還可以調節來自特化腸上皮細胞的分泌,包括潘氏細胞,腸內分泌細胞和杯狀細胞。它們的分泌產物影響菌群的存活和居住環境。
  • 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機制中的作用
    清楚了解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神經機制中的作用及其調控的信號通路,能為進一步研究其機制提供理論基礎,並為治療內臟痛提供新的靶點。本文擬從腸道菌群在腦-腸軸中的作用、腸道菌群及其分泌物在內臟痛中的作用、作為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參與內臟痛、通過影響迷走神經等方面闡述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機制中的作用。
  • 腸道菌群失調及其相關疾病研究進展
    腸道黏膜免疫反應主要依靠腸腔內黏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sIgA 為主) 和淋巴細胞為主體的免疫活性細胞,共同完成腸道局部免疫。抗生素的使用可誘導腸道菌群失調,腦-腸軸參與了腸道菌群失調,其不僅可引起全身免疫疾病,還能導致肥胖、2 型糖尿病及腸癌。
  • 腸道菌群與疾病
    同一腸道,不同類菌的空間分布也不相同,總的來說,人體腸道菌群在腸腔內形成3個生物層:深層的緊貼黏膜表面並與黏膜上皮細胞粘連形成細菌生物膜的菌群稱為膜菌群,主要由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組成,這兩類菌是腸共生菌,是腸道菌中最具生理意義的兩種細菌,對機體有益無害;中層為糞桿菌
  • 各地區炎症性腸病患者腸道菌群特徵觀察性研究
    為了識別不同地區炎症性腸病(IBD)患者腸道菌群生物標誌物,建立預測模型,並探索其菌群功能變化特徵,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檢驗醫學部王忠偉使用微生物組分析軟體QIIME(v1.9.1)分析腸道菌群組成和多樣性指標,使用微生物多樣性分析軟體LEfSe比較IBD患者與健康對照有統計學差異的腸菌標誌物。隨機森林法建立預測模型。PICRUSt預測菌群功能變化特徵。結果發現,IBD患者腸道菌群α多樣性顯著低於HC(Wilcoxon秩和檢驗,P<0.05)。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腸道微生物作為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微小生命體對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大量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肥胖、糖尿病、肝臟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腸易激症候群、炎症性腸病、慢性腎病、愛滋病、過敏性溼疹、消化道癌症、自閉症、抑鬱症及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相關,已經成為一系列代謝性疾病防控的新方向。下面就腸道菌群的分布、分類、功能與疾病關係等方面進行介紹。
  • 從消化道健康到腸-X軸益生菌科學研究十大熱點發布
    益生菌可通過調節消化道微生態平衡、抑制致病菌生長和黏附、降低炎症反應等機制,對口腔疾病、胃炎、胃潰瘍、腸易激症候群及炎症性腸病等進行防治。但不同益生菌菌株的作用機制、臨床效果及人群差異性,尚需得到循證醫學的證實。「厭氧腸道晶片」及腸道微生物採集膠囊,可為研究益生菌在腸道內的作用機制提供新方法。
  • 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因素之一。
    近日,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的一項研究通過構建小鼠的抑鬱症模型,揭示了腸道菌群與情緒障礙之間的聯繫 —— 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因素之一。其中,腸道微生物的影響被發現涉及多種生理過程,包括免疫、代謝和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古話說:「萬病始於腸。」 在今天看來也不無道理。 「腸 - 腦軸」 是消化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雙向動態溝通的多種途徑的總稱。作為腸 - 腦軸的重要組成部分,腸道菌群能通過多種方式影響神經系統 。
  • 菌群左右下的免疫力天平——免疫失衡疾病背後的新機制
    腸-腦效應是由微生物代謝物、神經遞質以及免疫和神經元信號介導的,但還沒有發現活細菌向大腦的易位;這一過程需要突破腸道和大腦的障礙。有趣的是,血腦屏障與小鼠腸道屏障有結構和功能上的相似之處,影響腸道屏障功能的微生物代謝物也改變了小鼠血腦屏障。這些過程可以影響小膠質細胞的發育和功能,並對神經免疫炎症和自身免疫有影響。
  • 從消化道健康免疫調節到腸-X軸 "益生菌科學研究十大熱點"重磅發布
    益生菌可通過調節消化道微生態平衡、抑制致病菌生長和黏附、降低炎症反應等機制,對口腔疾病、胃炎、胃潰瘍、腸易激症候群及炎症性腸病等進行防治。但不同益生菌菌株的作用機制、臨床效果及人群差異性,尚需得到循證醫學的證實。「厭氧腸道晶片」及腸道微生物採集膠囊,可為研究益生菌在腸道內的作用機制提供新方法。
  • 兒童時期的飲食模式及其對腸道菌群的影響——亞洲人群的過敏分析
    從傳統飲食向西化飲食的轉變會引起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和功能變化,並被認為是發展中國家「西方生活方式」疾病發病機制的基礎。一項涉及從東南亞移民到美國的亞裔少數民族的大型隊列研究表明,生活在西化環境中與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本土腸道菌群物種和植物纖維降解功能的喪失有關。這些變化可能與亞洲傳統飲食中普遍存在的主要植物性食物的攝入減少有關,或者與西化飲食中的基質纖維總體缺乏有關。